更新日期:2012/04/21 01:28:05
學習次第 : 進階

 密勒日巴尊者道歌 《三釘歌》

  教授:創古仁波切
  中譯:堪布丹傑
  日期:2006.4.19
  地點:香港觀塘創古密宗佛教中心

  《三釘歌》

  祈請上師賜加持,令我法爾能常行,如尊示範見、行、修。見之精髓有三要,修之精髓具三要,行之精髓亦有三,果之精華三訣攝:

  外顯諸境皆是心 心即明顯之體性
  明體無相無可執 妄念解脫於法身
  明覺安住于樂體 無整寬坦舒松定
  十善法性力中增 十惡法爾自性盡
  明空無需諸對治 涅盤離心無可證
  輪回斷心無可斷 自心是佛永決定
  三要攝內成一要 此即法性本來空
  惟師能令悟此要 繁行多求終無益
  悟卻俱生即到家

  序言

  今天講解第二首道歌,感謝各位帶著歡喜心來聽聞,謝謝各位。

  密勒日巴尊者的一生分為三個階段。首先,尊者感受輪回之苦,因此開始修持佛法,尋找具德上師,這是生起殊勝出離心的第一階段。之後,尊者精進修持正法,在山中閉關,這是生起殊勝覺證的第二階段。之後,尊者生起信心與證悟後,利益眾生,開示佛法,神通自在,令不信者生信,有信心者更精進修持佛法,這是第三階段。一般來說,我們的修持經歷也大致如此,在經驗到輪回痛苦之後,就會清楚知道需要修持佛法的原因,開始修持,慢慢地從痛苦、恐懼、輪回的情況中解脫出來。而今天的道歌──《三釘歌》是尊者生平第三個階段時唱出的道歌。

  尊者離開上師馬爾巴之後,就按照上師的授記,陸續到岡底斯山、芒境吉祥山、尼泊爾藥磨雪山等各個聖地禪修,生起殊勝證悟,利益眾生。《三釘歌》是尊者在尼泊爾的藥磨雪山時所唱,初到當地時,山神前來晉見尊者、供養、請法。五位當地居民向尊者請法,而生起極大信心,也生起覺受。並供養尊者一個金制的曼達,請求尊者開示見、修、行之精要修法。尊者說:「你們修持佛法,生起覺受,真的很好。但是我不需要金的曼達,你們留著作為修持時的資糧吧。」接著唱出《三釘歌》。

  此首道歌明示出佛法的見、修、行、果,極為重要。「見」[1]說明修持佛法的根本。「修」說明修持佛法的方法。「行」[2]說明修持時身、口、意三門需要具備的行為。「果」說明透過修持將會得到的結果。

  佛法深刻、條理的義理與修持次第,透過這首道歌全都闡述了出來。這些正確的知見對我們尤其重要,因為現代有很多不太正確的訊息與觀念,例如電影中形容的成就者與神佛的介紹,認為作了壞事沒關係,透過神力加持,一切痛苦即可消除。如果看了這些節目,會對佛法生起錯誤的認知──以為只要祈求佛菩薩、祈求成就者,他們就會示現神通,就算自己作了壞事,也沒關係──這是不如法的思想,是邪見[3]。因此瞭解佛法正確的見、修、行、果非常的重要。

  一般來說,如法的節目是很好的,能讓人生起信心與歡喜。但如果是具備錯誤見解、修持與行為的節目,會混淆弟子們的修持與思惟。因此,這首道歌清楚解釋了佛法正確的觀念,正確的見、修、行、果。其中每一個都分三部分說明,因此共有十二個要點。尊者的道歌具有善巧、清晰、易懂的特點。各位如果能夠瞭解並記憶這些要點,是非常重要的。

  祈請上師賜加持,令我法爾能常行,如尊示範見、行、修。見之精髓有三要,修之精髓具三要,行之精髓亦有三,果之精華三訣攝:

  見

  所謂見,即是告訴我們道[4]的本質與情況。一般來說,見分為兩種:首先,透過聞思修的次第修持,按照古代大德的教授:「如法作聞思,修持自然成。」告訴我們要次第作聞、思、修的修持。其中聞、思的見,指的是「比量[5]的見」,即是透過思惟分析而得到的知識上的理解。

  第二種見是修的見,如過去成就者透過修持,生起殊勝證悟,之後將此殊勝的證悟介紹闡述出來,這被稱為「現前[6]的見」。

  所謂比量的見,如同《心經》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無眼耳鼻舌身意」等確立空性的義理。在思惟分析過後,我們會理解空性的道理,而生起確定的信心。之後依此信心再進行禪修,但是這會比較困難(時間較久)。

  因此在金剛乘,尤其是馬爾巴與密勒日巴傳承的禪修口訣──大手印的法門,就不是運用比量、推論的方式,而是現前、直觀自心,如此較容易認識自心的空性本質。這裏的空性並非空空、什麼都沒有,空性的本質同時具有明晰本智之相。如此直觀自心的見被稱為現前見。

  而此首道歌不是比量的見,而是開示現前的見。

  外顯諸境皆是心

  每個人都想要離苦得樂,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修持佛法、修持禪定。那麼為什麼如此做了之後,就能離苦得樂呢?

  第一個原因是外顯諸境皆是心。平時我們會覺得外在的東西比較重要,而覺得內心不太重要;但是事實上,外在的東西,只是一些物質而已,沒有什麼特別。而我們一切的感受,如煩惱、妄念的感受從何而生呢?是從內心生起的,因此,外在物質並不重要,內心才重要。因此外顯諸境皆是心,說明一切苦樂、好惡的感受都是依靠內心產生的。

  心即明顯之體性

  接下來第二個原因談到,心到底是什麼呢?首先心不是一個實體,心即明顯之體性──心是顯明,知曉。佛學中對於心的定義是:顯明、覺知。

  明體無相無可執

  先前兩句(外顯諸境皆是心,心即明顯之體性)說明內心比外境重要與內心具有顯明、知曉的本質。更進一步地觀察時會發現,這樣一個明顯覺知的心,除了能知、能觀之外,心的本質卻是空性、毫無實質可言,因此說無相無可執。因此,無論任何妄念、煩惱或好惡的感受,其實對自心都不會有任何傷害,因為心的本質是空性。所以佛陀說:「無色聲香味觸法」。確定了萬法為空性的道理,了悟此點,就能解脫煩惱與逆緣。以上尊者透過三個理由解說見的要點。

  修

  見解部分談到:萬象唯心,心體為明,心性本空三個部分。雖然知道見解的要點是這三個,但是對於實際的經驗卻沒有太大幫助。因此如何才能對經驗有幫助呢?這就需要修持了。雖然理論上我們知道見解的實相是如此,但是,無始以來我們習慣錯誤的──執著一切實有的思惟,因此產生各種幻象。那麼如何才能遠離這些幻象呢?這就需要養成正確的習慣來修持了。

  妄念解脫於法身

  雖然見的實相為空性,但是善、惡、喜歡、不喜歡的分別念頭依舊紛飛,這對於覺受的生起會產生障礙;雖然如此,但是妄念就如同波浪,它的確會出生、會顯現,然其本質卻無可執。如果我們直觀妄念的本質時,就能解脫於空性,即是解脫於法身。

  妄念生起時,無須阻斷,也不要跟隨,而是直觀妄念的本質,證知他的空性,這就稱為解脫於法身。

  在尊者的另一首道歌中[7],一位弟子請示尊者說:「妄念生時該如何?」尊者答:「妄念即是心的遊戲變化,例如大海的波浪,雖然會出生,但其本質與大海無別。同樣,妄念本質為空性,所以如果直觀妄念的本質,那麼妄念自然就會平息。」

  明覺安住于樂體

  當一切妄念消散之後,是不是變得黑黑一片、什麼都沒有了呢?不會的,因為心的明分是不會被遮斷的,覺性是明明朗朗的(明覺),住于樂體中。

  無整寬坦舒松定

  那麼如何才能達到安住於無念與明覺呢?就需無整寬坦舒松定:不希求變得更好,也無需害怕惡念的生起,而能夠無整、寬坦的安住於妄念的本質中的話,如此才是正確的禪修。以上即是禪修的三個要點。

  行

  接下來談到行的要點。當我們具有禪修經驗後,同時需要練習清淨的行持──即是行善、止惡、證悟心性──三個要點。

  十善法性力中增

  我們要如何行善呢?首先瞭解心的實相,實際禪修,證悟心的本質為空性,煩惱自然能夠解脫,那麼各種善行自然就會清淨。

  十惡法爾自性盡

  善行清淨,惡行自然也會得到清淨;善

  行自然增長,惡行自然清淨。

  明空無需諸對治

  這時的行善,不是刻意造作而成,同樣也不需刻意用對治法去消除惡行。

  果

  涅盤離心無可證

  所謂證得究竟涅盤的果位,並不是說丟下這裏而到了一個新的地方,亦不是得到、成就了一個新的東西。

  輪回斷心無可斷

  所謂證得涅盤是不是指捨棄、丟下這個輪回而到另一個地方去呢?不是的。

  自心是佛永決定

  因為自心的不淨、迷惑,所以在輪回中不斷流轉;若清淨了,即是成就佛果。這是自心要確定的。這即是果位的三釘。

  三要攝內成一要,此即法性本來空,

  見解中有三個要點,其中最重要的要點即是法性本來空──萬法本質為空性,沒有真實存在。同樣在修與行的各個要點當中,從勝義諦來講,最根本的也即是「法性本來空」的這個要點。果位談到「自心是佛永決定」,也就是法性本來空的要義。

  惟師能令悟此要。繁行多求終無益,悟卻俱生即到家。

  法性本來空的要義,無法透過繁行多求的理論與思惟而得到,唯有實際禪修體驗才能得。

  我適所說諸訣要,實為修行之法寶,由我證境所流出,汝等珍重善受持。

  以上要訣是修持正法的法寶,由尊者的證悟境中所流出,諸位弟子你們要好好依照修持,證得果實。

  [1] 【見】觀視、推度之義。指由眼所見或推想,而對某事產生一定之見解。意謂見解、思想、主義、主張。有正見、邪見等。 《大毗婆沙論》卷九十五謂「見」有觀視、決度、堅執、深入四義,及照矚、推求二義。
  [2] 【行】行為,舉動,舉止。佛書譯為行或所作。
  [3] 指不正之執見,主要指撥無四諦因果之道理者。 以為世間無可招結果之原因,亦無由原因而生之結果,而謂惡不足畏,善亦不足喜等之謬見,即是邪見。
  [4] 【道】所渡津梁,所行路途。從此能登世間及出世間最勝果位之歷程。
  [5] 【比量】在明見因由、確立關聯之後,推斷所立之宗(命題)。
  [6] 【現前】當面,直接之意。
  [7] 出自「第十四篇女弟子──巴達朋的故事」。巴達朋問:「我觀自心雖安樂,妄念起時感不適!祈示如何觀妄念?」尊者答:「汝觀自心若安樂,應知妄念不離心,無非心變之遊戲,即於心性坦然住。」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