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講述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四
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善為眾生敷演如來第一義諦。
當阿難尊者說完偈頌之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富樓那譯作滿,是父名,彌多羅尼譯作慈,是母名。連父母為名,叫做滿慈子。)在大眾中即從座位起來,露出右肩,右膝跪地,拿起兩掌很恭敬對佛說:『大威德世尊(讚佛有大威德,能折伏攝受剛強眾生),又能善巧為眾生發揮開導,詳細解說證果成佛,第一義諦。』
偏袒右肩即中國之袈裟搭衣,印度因熱帶地方,露肩不要緊。但中國因風寒關係,需要多穿衣袍,然後搭衣。又因風大袈裟容易被吹落,故多加勾環。印度、緬甸、泰國各處僧服這袈裟,即無勾環。
世尊常推說法人中。我為第一。今聞如來微妙法音。猶如聾人。逾百步外。聆於蚊蚋。本所不見。何況得聞。
世尊常推重我說:在說法群眾中,我是第一,善說諸法妙理。但這次我聞如來所說精細奧妙之法音,還沒有懂得清楚,就好像聾子離開百步之外,來聽蚊子叫聲。本來連蚊子之形都看不見,何況能聽到其聲。
佛雖宣明。令我除惑。今猶未詳斯義究竟無疑惑地。
佛雖用種種方法,詳細而透徹地宣說分析,萬法即心,諸大圓融的道理,句句都可以破除我的疑惑,但我的法執未破,還是迷執萬法,心外實有,諸大互相淩奪,故至今還未明白,第一義諦究竟的道理,而達到無疑惑之地。
世尊。如阿難輩。雖則開悟。習漏未除。
世尊,像阿難同等之阿羅漢,雖是悟到真心周遍,常住妙明,但多生多劫之習漏仍未除盡,我執還在,故要如來審除其細惑。
『漏』是從多劫無明習染而來。漏即煩惱,習氣即業,要證到四果阿羅漢,才能證得無漏。
佛有弟子名迦樓陀尊者,證阿羅漢果後,有一天要過河,適逢那河神是女性,故對她說:『小婢住流』(小婢含奴婢丫環之意)。阿羅漢過河,有神通可令河水不流,而阻水不流是河神之職。女河神敢怒不敢言,只得阻流讓其過河。但經太多次,河神亦忍不住氣,故往佛處訴說:『世尊!佛弟子太無禮,為何把我叫作小婢?』佛即叫迦樓陀那過來,向女神道歉。尊者即說:『小婢勿怪』。河神不滿意說:『尊者在佛前仍侮辱我。』佛即為她說因緣:『因為在數百劫前,你曾數世為他的僕人,因此叫成習慣。』可見習性難改。女河神聽佛解釋後才明白,不再抱怨。這便是習氣難改的一個例證。
我等會中登無漏者。雖盡諸漏。今聞如來所說法音。尚紆疑悔。
現今在大會中我等已證四果阿羅漢,雖得無漏之位,但諸漏雖盡,我空雖證,而法執還未能除。故此雖聞如來所說第一義諦,微細法音,仍未能領悟,還地紆回於疑悔之中。
疑悔含有對今日聞大乘法而生疑,對往昔貪愛小乘而生懊悔之意。
世尊。若復世間一切根塵陰處界等。皆如來藏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次第遷流。終而復始。
世尊,假若世間的一切萬法,六根、六塵、五陰、十二外、十八界等,都是如來藏中所生之法,皆是常住真心,清淨本然,既屬清淨則不應該更有染相之法。為何忽然生出山河大地諸有為相的染法呢?既是本然,為何又有生滅之相,次第遷流,終而復始,滅了又生,生了又滅,循環不息?求佛再解說這個道理。
又如來說。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
又如來常說:土火水風這四大的本性,是圓融無礙,本不搖動而能周遍法界,湛然不變,常住不滅的。
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水。水性周遍。火則不生。復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虛空。不相陵滅。世尊。地性障礙。空性虛通。云何二俱周遍法界。而我不知是義攸往。
上面說疑四大周遍,這里加空大,總疑五大,而不疑見大和識大,因見和識都是無相,無相便無障礙,所以不疑。
世尊!如果地性是周遍法界,但土其水,有土便無水,土和水是不相合作,怎會有水呢?假若水性周遍法界,則應滅火,因水克水,有水便無火,水火不相容。怎可以說水火二性俱遍虛空,彼此不相毀滅呢?世尊,地性屬有形,乃障礙之義,空相屬無形,為虛通之相。一能一礙,兩不相容,又怎可說空地二性,都能周遍法界?我實在不知這個義理所歸屬。
惟願如來。宣流大慈。開我迷雲。及諸大眾。作是語已。五體投地。欽渴如來無上慈誨。
但願如來,發大慈悲開示,令我及在會大眾都能撥開迷雲,明白圓融周遍的道理。富樓那說這請求後,便五體投地,渴望如來賜予無上慈悲的教誨。
爾時。世尊告富樓那及諸會中漏盡無學諸阿羅漢。如來今日普為此會宣勝義中真勝義性。令汝會中定性聲聞。及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羅漢等。
這時佛對滿慈子以及會中有漏無漏的阿羅漢說:『我今天普遍地為這個大會的群眾,宣說最勝義中的真勝義,使得你們定性聲聞(即初果阿羅漢,以得少為足,沉空滯寂,不求上進,不肯回小向大,被佛斥為『焦芽敗種』),以及所有未得人法二空,而肯回小乘之心,趨向大乘之道的阿羅漢等。
皆獲一乘寂滅場地。真阿練若正修行處。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富樓那等。欽佛法音。默然承聽。
佛為富樓那及在會大眾,宣說妙中之妙,真勝義理的道理,令一切阿羅漢皆得無漏無學果位。什麼是無漏,即把所有壞習氣完全除盡,就無煩惱。煩惱是從什麼地方來呢?煩惱是從根本無明而來,故需先破根本無明,才無煩惱。究竟無明煩惱有多少?它無形相,故不知有多少;如有形相,則盡虛空遍法界,必都充滿煩惱。
佛教令一切阿羅漢及在會諸大眾,皆獲一乘。什麼是一乘?一乘即中道了義,實相本體,最上一佛乘。法華經上有大白牛車,引發中說:『有一大屋,住很多小孩。大人們皆往外工作,小孩在屋裏遊戲。忽然屋裏起火,小孩不覺,及大人回來,見小孩依舊嬉紅,不知危險,即對小孩說:快到門外來,門外有羊車鹿車大白牛車。小孩即到門外,因此才脫離火災,不致被火燒死。』羊車鹿車形容二乘人所來,雖亦是車,但不能連載多人。大白牛車,即大乘能運載一切眾生,從生死苦海,經煩惱中流,而達涅槃彼岸。
寂滅場地,即清淨道場,不知不滅之因地心,亦即如來密因。十方諸佛皆由這因地心而成正覺,入大寂滅海,即涅槃果海。
真阿蘭若,即無喧雜之寂靜地方,沒有喧嘩雜鬧,才是真心修行處。若著靜境,亦非真寂滅場地。必以眾人共處都能寂靜無事,用本來不生不滅、不動搖之真心來修行,與境不相干,才是真阿蘭若,真修行道場。
你們今天皆應靜心來聽,當為你們詳細解說。富樓那等都很恭敬而靜默不作聲,來聽佛的開示。
佛言。富樓那。如汝所言。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佛說:富樓那,如汝所說,在如來藏中,本是清淨本然,如何忽然而會知出山河大地呢?
這段是經中最重要處。佛為顯藏性隨緣,從真起妄,故先說藏性隨染緣而生起山河大地,六凡諸相。令眾等能知妄回真,聞迷成悟。
汝常不聞如來宣說。性覺妙明。本覺明妙。富樓那言。唯然。世尊。我常聞佛宣說斯義。
你不是時常聽如來宣說:性覺妙明,本覺明妙的道理嗎?性覺真覺,原是一真覺。性覺,即本具佛性亦即自性真覺,是一真理體。本覺即天然原具,每個人本來就有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本覺,亦即始覺。妙明是寂然常照,明妙是照而常寂。妙之體是不變,故叫做寂。明之用是隨緣,故叫做照。
佛舉這二語是具歷很深的意思。(一)顯示無明萬法,離此就無所依。因無明是依真起妄,依本覺的覺,而起隨緣之用。(二)顯示寂然本具,不假妄明。即不必假借妄明而能遍照大千世界。
富樓那即說:『是的世尊,我常聽佛宣說這個義理,但只是聞說,尚未能瞭解。』
佛言。汝稱覺明。為復性明。稱名為覺。為覺不明。稱為明覺。
佛說:『你稱覺明時,究竟如何解說?汝以為性本自明稱名為覺,即本具靈明,不必加明,還是以為覺本不明,必須加明於覺上,才能叫做有明之覺。』
本具靈明為真明真覺,若必須加明,就變成妄明妄覺。如問阿難:心在何處?以何為心,皆欲逼出阿難生平所誤認的,然後才破之。
富樓那言。若此不明名為覺者。則無所明。
富樓那像阿難一樣迷惑,即答道:『若這覺體,不必加明而名為覺,則無所明。』意即必要在覺體加明,才是有明之覺。
這答語如阿難一樣。上文阿難答:『若此發明不是心者,我乃無心,同諸草木』。阿難所執是六識妄心,富樓那所執是根本無明。
佛言。若無所明。則無明覺。有所非覺。無所非明。無明又非覺湛明性。
佛言:『汝說不加明於覺,只可叫覺,要加明於覺,才叫明覺,這是錯的。因真覺本具妙明,故不必加明於覺。加明於覺,就如體外加明,而非本具的真明。則時有時無,不能常住。
『有所非覺,無所非明』:這二句是說,一有加,則覺明二義都失。若起心有所加明時,則非本明的真覺。若失憶無所加明時,則此覺又不是明覺了。真覺本具妙用,就好像摩尼寶珠一樣,亦即夜光珠,本具光明,不必加明而自明。有所加明,則非真覺,如電燈泡,必加開關掣,一開即明。但這明實非真明,而是電氣令它明。有開有明,無開就無明,不是常住真明。『無所加明,則非有明』:如電燈泡,開關掣不開時,就沒有明。
『無明又非覺湛明性』者,因加明於覺,則失覺明之義而墮無明。既無真明,就不是真覺之湛然妙明瞭。因妙明是常寂常照,而不是時有時無之妄明也。
性覺必明。妄為明覺。
自性本來就具明覺,不必假明以明之。但汝必定要加明於覺,才稱明覺,這必定加明之一念,即是妄念妄為,不當為而為,遂將妙明轉為無明,真覺變成妄覺了。
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真覺不必加明,才叫明覺,因本具妙明,是不落所明的。現在要加明,而立出所覺,則轉妙明而成為能明之無明,將真覺而立所明之妄覺了。因加明之妄念,便生出妄相。
『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既然建立所明,就將妙明轉為無明。無明是業相,由業相就生出妄能,由無明力,轉本有智光,而生能見之妄見。業相為相分即所見,妄能為見分即能見。
這段文的大意是說:眾生本來是佛,為何成為眾生?眾生為何不成佛?毛病在何處?本來眾生與佛是無二無別,由佛性裏面化出眾生。佛有千百億萬化身,化身是從佛性化出,佛性是光明亦即性覺妙明。本覺是眾生天然本具之覺性,亦即佛光。由佛光化出眾生,可略喻照像一樣,照像亦能拍出種種相貌。本覺亦如鏡,從鏡裏現出之像,即一念無明,而生眾生。覺的本性原是明,現要加明始名覺,則這一念無明便生出種種妄能妄相,起惑造業而不能成佛。
無同異中。熾然成異。異彼所異。因異立同。同異發明。因此復立無同無異。
此即一念無明生三細,三種最微細惑,不容易覺察。
『無同異中』:上文說『所既妄立,生汝妄能』,這個所字就是無明亦即業相。第一種微細惑,以最初一念無明妄動,將整個如來藏真空,變成晦昧空境。空是同相,界是異相。即是說,在還沒有空之同相和界之異相的時候。
『熾然成異』:因妄能是轉相見分(即第二細惑),既有見分而諸法未成,無有所見,就以業相為所見。但業相只是一晦昧之空,無一物可見。而見分定欲見之,見之既久就出現境界相第三細惑,即空晦暗中,結暗為四大之色。這和瞪久發勞而見空華一樣。熾:即火光熾盛貌,如在黑暗中,火光熾盛顯現,境界相即異相。
『異彼所異』:第一異字是虛字,就是不同,第二異字是實字,即異相之境。即是說對和它不同的熾然所成的境界相。
『因異立同』:因對異相之境界,又立同相之虛空,即依能見故,而妄生虛空和世界。
『同異發明』:虛空是同相,世界是異相。一同一異,互相發明,就成眾生界。
『因此復立,無同無異』:眾生之境不同,眾生形貌各異故說無同,但眾生知覺本同,故說無異。
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勞久發塵。自相渾濁。由是引起塵勞煩惱。
前面已明一念不覺生三細,即業相、轉相、現相。以下解釋境界為緣長六粗。什麼叫六粗相?
(一)智相:屬俱生法執,即與生俱來有分別能力,這不是究竟智,只是智之形相。
(二)相續相:屬分別法執,時時思量,相續不斷。
(三)執取相:屬俱生我執,周遍計度,計我我所。
(四)計名字相:屬分別我執,要立假名妄相,循著假名而執妄相。
(五)起業相:由計名字相而生起業相,造種種業。
(六)業繫苦相:由造業受報,而為業纏縛受苦。
【如是擾亂】:如是是指境界相,從無而有,從真空而生晦空,而成世界,而有眾生。於是在識藏海中,便成境風擾亂。
【相待生勞】:相待即互相對待,由妄境而引起妄心、妄緣。因境界之相而生勞相,即勞慮分別心,成為第一粗,智相。分別是好是不好,是愛和不愛,將妄境執為心外實有,而不知是自心妄現,還以為有智慧,能分別是好是壞。
【勞久發塵】:因不停思慮,勞慮過久,就生出第二粗,相續相。更加不停地相續計度、考慮,就發生貪取塵念。總想執取為己有,就成第三粗,執取相。
【自相渾濁】:因種種顛倒妄執相,以致心水渾濁不清,而生第四粗,計名字相。
【由是引起塵勞煩惱】:由無明、三細、四粗,從迷入迷,妄上加妄,而引起諸業相,即第五粗,起業相。塵是染汙不淨,勞是擾動,塵勞即煩惱。八萬四千塵勞,亦即八萬四千煩惱。
起為世界。靜成虛空。虛空為同。世界為異。彼無同異。真有為法。
上文已說明五粗相,這段文說第六粗,業繫苦相。前四句是答如何忽生山河大地。後二句是答如何忽生諸有為相,即眾生業相。
【起為世界,靜成虛空】:因性覺妄起無明而生三細,復緣境界而起塵勞煩惱。妄因既成,依正苦果即現,故說起為世界。起即動之意。靜極生動,故生起山河大地。寂靜無相則為虛空,這即依報世間,亦好器世界。
【虛空為同,世界為異】:虛空沒有什麼,都是一樣故曰同。世界有色法相法故曰異,在虛空裏,本無所同異,因執有異而生出世界。
【彼無同異,真有為法】:那些形貌不相同而體性實無異的眾生,業果相續,隨於五陰三界中,無法出離,而成第六粗,業繫苦相。故於無為法中,便真的變成有為法了。
覺明空昧。相待成搖。故有風輪執持世界。
依真覺起無明而成虛妄世界。世界雖由眾生業盛,但推究根源,實由無明妄心而起。世界由地水火風四大而成,現在先講風怎樣生成。
真覺之光明和虛空之晦昧,互相對待,互相傾奪,就是搖動之風相。因不停地動盪,故積而成為風輪,風力極大,有執持的功能,故能執持世界,使能安住。
因空生搖。堅明立礙。彼金寶者。明覺立堅。故有金輪。保持國土。
【因空生搖,堅明立礙】:因空晦覺明,明晦相奪而生搖動之。因堅持妄明,欲明白晦昧的空體,遂結暗為色,而成地大堅礙之相。
此即晦昧為空,空晦暗中,結暗為色。
【彼金寶者,明覺立堅】:一切金銀寶礦都是地大這精。而地性堅硬,莫過於金。依無明妄覺,而立堅硬之相,如世上有癡情化石之類。
【故有金輪,保持國土】:因妄心堅執而成堅相,再堅執不休,就積成金輪。故有金輪保持國土,而世上一切國土,皆依金輪而得安住。
堅覺寶成。搖明風出。風金相摩。故有火光為變化性。
【堅覺寶成,搖明風出】:因堅執妄覺而成金寶,搖動妄明而生風力,而金和風是生火之因。
【風金相摩,故有火光為變化性】:風性屬動,金性屬堅,一動一堅,互相摩擦而生起火光。火有變化的功能,能變起世間一切萬有。故知世間諸火,亦不離妄心,摩蕩所成。
寶明生潤。火光上蒸。故有水輪。含十方界。
【寶明生潤,火光上蒸】:金寶之體是明淨的,明就能生潤,即濕氣。如五金之屬,過熱氣而化水,火大之光則常上升而蒸發金輪。
【故有水輪,含十方界】:蒸潤成水,故世間諸水,都是蒸氣所成,蒸潤不息,積久而成水輪。故有水輪,含遍十方一切國土。
按本經說:世界地大依水輪,水輪依金輪,金輪下有火輪,火輪下有風輪,風輪下有空輪。空輪依無明妄心,晦昧所成。無明依本覺,無明是本覺之相,究竟不離本覺之性,足見世界是起於真妄和合之心,而識藏亦不離如來藏。若離如來藏就無自體,這證明上文所說:一一無非如來藏性,此四大即為能成世界萬法之本,無明就是能成四大之本。故推本溯源,一切萬法都從本覺真心所生。除心之外,一切皆是虛幻相,所以說萬法唯心造。
火騰水降。交發立堅。濕為巨海。乾為洲潬。
上文依無明而成四大,這裏依四大而成四居。四大之性,雖然各有相違,實則相濟,這是相成相反的道理。如火性本屬上騰上升,水性本屬下降,一升一降,交互發生,就造成種種堅硬之物體,而成器世界。卑濕之地方,積水而成大海。乾燥之地方,環水而成洲渚,即陸地如四大部洲等。
以是義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
照水火交互發生之道理,故在大海中,本來是深水之處,不應有火。因不忘火之氣份,所以常有火光發起。而陸地處,本來是堅硬之地,不應有水,亦因不忘水之氣份,故滿河常有流水。這是水陸兩居處。
水勢劣火。結為高山。是故山石。擊則成焰。融則成水。
這是山居處。山亦是水火交發之堅相,水勢如劣即不及火勢,則水隨火之力而結為高山。如熬水成鹽,證明水亦可以結成固體,因此高山亦是水火所積成。所以山石擊之則有火焰,不忘火的氣份;融之則成為水,不忘水的氣份。又好像火山爆發,亦有岩漿流出。
土勢劣水。抽為草木。是故林藪遇燒成土。因絞成水。
這是林木居處。林藪(草多叫藪)亦是水土交發所成。土勢劣於水,土隨水而成潤,有滋潤就能生出草木。所以林藪遇燒時,便成灰土。遇絞時便有水汁,這就是不忘水土氣份的明證。
交妄發生。遞相為種。以是因緣。世界相續。
【交妄發生】:交是交互,妄即妄心妄境。最初是因妄明而成空晦,明晦,相奪搖動而生風大,堅執妄明而生地大,風金相摩而生火大。金火相蒸而生水大。四大都是交妄發生所成的。
【遞相為種】:這裏指四居。因水火既滿,就成為洲海之種。降水勢以從火就結成高山,水火就成山石之種,降土勢以從水而滋潤草木,水土就成草木之種。這即是遞相為種的過程。
【以是因緣,世界相續】:以四大交互發生,遞相為種這因緣,使得世界,成住壞空,終而復始,相續不斷。
若不破迷成悟,反妄歸真,則輾轉相續,永無清淨安寧的時候。
復次富樓那。明妄非他。覺明為咎。
富樓那!再告訴你,無明和妄想,都不是其他東西在作怪,只是要在覺字加明,所生的毛病,就如頭上安頭一樣錯誤。
所妄既立。明理不踰。以是因緣。聽不出聲。見不超色。
因有無明遂立業相之妄所,『明理不逾』者,明是轉相能見分,理就是體,即業相的本體。見分欲明業相之本體,業相本體本無可見,而見分定欲見之,遂成結暗為色,因此見分就不能逾越業相的範圍了。故以業相為因,轉相為緣,妄心成自心,非幻成幻法,遂致所聽不出聲塵,所見不出色塵,隨六塵而轉。
色香味觸。六妄成就。由是分開。見覺聞知。
由於色、聲、香、味、觸、法六種妄塵,而造成種種塵勞煩惱,於是由法生故,種種心生,遂將原來一個精明之體,而分開為見、聞、嗅、嘗、覺、知,不能互用了。
『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原本是屬如來藏性,故能一根互相為用,現在就分開成六種作用。
同業相纏。合離成化。
由上根塵既具,遂有四生。同業即胎卵類,因父緣、母緣和自己業緣相同,就相纏縛而投胎托世。不因父緣、母緣,只因自己的業緣,或者合濕而成形,叫濕生;或者離舊而赴新,即化生。
見明色發。明見想成。異見成憎。同想成愛。流愛為種。納想為胎。交遘發生。吸引同業。故有因緣生羯羅藍、遏蒲曇等。
在四生中,佛獨說講人道胎生。因欲令人知所從來。人是從哪里來的?都是從愛欲而來。這個愛,談情說愛是男女都喜歡的,尤其是你們美國人更喜歡。其實愛欲就是生死之根本,沒有愛欲才能了生死。注意愛欲,亦能了生死,這是怎麼說呢?因人皆從欲愛而生,亦由欲愛而死。好像而所的糞蟲,從廁生,從廁死。欲愛從哪里來呢?從無明來。欲愛令人昏迷,能注意便能明白,能明白便能看破,若海無邊,回頭是岸。看破欲愛,才能早日了生死。
【見明色發,明見想成】:中陰身投胎的時候,只見大地一片黑暗,什麼都看不見。但父母有緣處,就見有一點點光,這是妄見和無明所發之色相。即乘光趨外投胎,因妄明見妄境,就生出欲想。
【異見成憎,同想成愛】:男見父,女見母,皆為異見,就生憎心。男見母,女見父皆是同想,就生愛心。
【流愛為種,納想為胎】:這個想及愛流入於父精母血中,就成為受生的種子在父母方面接受這個想及愛,就於赤白二諦內,結成為胎。
【交遘發生,吸引同業】:以父母交媾為助緣,因緣和合,就能吸引過去同業感而入胎。如磁吸鐵,雖相隔千萬里遠,亦能吸入。
【故有因緣生羯羅藍、遏蒲曇等】:以想愛為親因,以父母交媾為助緣,有這因緣遂能結合成胎,就生起羯羅藍和遏蒲雲等。
胎的長成:初七日名羯羅藍,譯作凝滑,即由父精母血凝結成柔滑。二七日名遏蒲雲,譯作泡,成為泡狀。三七日名閉戶,意是軟肉。四七日名羯南,意是硬肉。五七日名體羅奢怯,意是形位,亦即枝節,四肢枝節具備。
納想為胎這個想字,即第八識,亦即中陰身。中陰身前身是人就現人形,中陰身前身是畜生就現畜生形,人生時第八識最先到,無明一動,則無論相隔千萬里,都可以即刻到有緣的父母身上投胎。死時第八識最後去,要完全離開,身體才凍硬,所以說:『去後來先作主翁。』
按十二因緣來說,男女問題是最初因。為何男女會生欲愛,這便是一念無明。什麼是無明?無明是無光明,迷惑了不知道。在迷惑不覺中生了欲念便是無明。無明緣生,行就是交媾行為。行緣識,即中陰身投胎之第八識。識緣名色,即形色四肢具備。名色緣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六入緣觸,即觸覺。觸緣受,即領愛。受緣愛,有領受就發生情愛。愛緣取,有愛便有取。取緣有,取為己有。有緣生,有有所以要生。生緣老死,有生便有老死。如是相續,生而死,死而生,輪轉不停,都在十二因緣裏,滾來滾去。如明白十二因緣,便不被生死轉。故要了生死,最緊要斬斷欲愛。欲愛斷,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十二因緣有順生門及還滅門,這是還滅門。緣覺觀十二因緣,深知人之來源,種子不淨,因緣不淨,所以怕生。但斷無明,無明斷,生死亦斷,這是斬草先除根的順序。
胎卵濕化。隨其所應。卵唯想生。胎因情有。濕以合感。化以離應。
這胎卵濕化四生,是各隨他們所應感的業因,而應以業果。胎生的乃因欲愛迷戀之情,所以成胎。卵生是因亂思不定之想,感而有生。如母雞孵蛋,終日坐在卵上,一刻不離。濕生則係濕氣和暖氣而生。化生以厭舊喜新,離此托彼,自有變無,自無化有而生。四生因緣,亦各有多少不同。如胎生有三緣:父、母和己業。卵生四緣:父、母、己業,再加暖緣。濕生只業、暖兩緣,即己業和日光溫暖之緣。化生只有自己業緣而己。
情想合離。更相變易。所有受業。逐其飛沈。以是因緣。眾生相續。
這情想合離曰生,皆因業感多少而受果報,更相變易即互相變化遷易。情變為想,想愛為情,或捨合為離,或易離為化,彼此變易不定,沒有主宰。只是隨業而受報,隨善惡之業,而受升沉之報。如善業則上升為天為人,惡業則下沉為鬼為畜。以這因緣,四生轉換,三界升沉,死此生彼,相續不斷,沒有停息之日。
富樓那。想愛同結。愛不能離。則諸世間父母子孫。相生不斷。是等則以欲貪為本。
富樓那,妄想和情愛結在一起,就生欲愛不能捨離。即是說,同想成愛,乃是結縛之因。由想愛既深,如膠似漆,就不能擺脫。既然深結生緣,所以世間的父母子孫,遞代相生,沒有間斷。這一類眾生是以貪欲為其受身之根本,因同想成愛。愛則生欲,欲則受身。故貪欲為受生之本,就代代相生不斷。
貪愛同滋。貪不能止。則諸世間卵化濕胎。隨力強弱。遞相吞食。是等則以殺貪為本。
由於貪愛而有身命,既有身命,大家都要找有營養的東西來滋養身命,所以就貪不能止。只知滋養,不顧殘忍。故在世間,卵胎濕化四生之類,都是以強欺弱,弱肉強食。大鳥吃小鳥,大獸吃小獸,大魚吃小魚,大蟲吃小蟲,互相吞食。又如夏天時蛇吞老鼠,但冬天時蛇常冬眠,就反為老鼠所吃。這類皆以殺貪為其生死不斷的根本。
佛在世時,有大鳥名大鵬金翅,其翅長三百由旬,每一由旬等於四十里或六十里或八十里。它最喜歡吃龍,逢饑餓時,便把翅膀一扇,將海水扇開,然後啄吃海龍。當時海龍幾乎被吃光,故龍王到佛處求救。佛同情所請,即招大鵬金翅鳥至佛前,告訴它說:『以後不要再吃龍,以免斷絕龍種。』大鳥說:『若不吃龍,則必餓死!』佛說:『不會的。我和我的弟子,以後每逢吃飯時,都給你送飯。』故佛教裏,僧眾們每午餐時,一定念變食真言,然後將少許飯(七粒米)送至外邊,這便是送給大鵬金翅鳥吃。並念施食偈曰:『大鵬金翅鳥,曠野鬼神眾,羅剎鬼子母,甘露悉充滿。』
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噉。惡業俱生。窮未來際。是等則以盜貪為本。
人食羊肉,羊豈甘心為人食呢?等到宿業還完後,就會托生為人。食羊之人,又豈得世世為人呢?等到惡業成熟的時候,就墮落為羊。人羊轉換,互償舊債,互來相食。不獨人之與羊,乃至十類眾生。(十類眾生是:胎、卵、濕、化、若有想、若無想、若有色、若無色、若非有想、若非無想,共十類)亦是這樣。生生死死,輾轉報復。我殺你,你殺我;我食你,你食我。這惡業是與生俱來,寸步不離的。這是以盜貪為本。不予而取叫盜,殺羊而食其肉,是犯盜貪戒。有人不信這理論,如不信不妨試試,只可惜一墮落畜生,就不容易聞法修道。所以佛經說:『一失人身,萬劫難復』。又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所以要趁做人的時候,趕快修行。佛法難聞,好像在美國來說,有多少人能講楞嚴經,又有多少人能聽楞嚴經。
在梁武帝的時候,佛法甚盛。無論家有喜慶哀喪,皆請法師念經,來說幾句吉祥話。當時有一富翁,娶孫媳婦,就請志公來念經。志公一進門便說:『古古怪,古古怪,孫子娶祖母。』什麼原因呢?因孫兒兩歲多的時候,祖母病重將死,就拉著孫子之手說:『我什麼都不掛了,只有這個小孫子放不下,將來有誰人照顧他呢?』拉著小孫子之手而死。死後見閻王,閻王說:『既然你這樣掛念孫子,就放你回陽間做他的太太吧!』所以她就投胎為女身,長大後,遂被孫子娶回來做太太。為何志公這樣說呢?因志公有天眼通、他心通、宿命通,能知道前生的事。他又望裏面看,就說:『女食母之肉』。原來有個女孩正在吃豬蹄,是她前世母親,而今生投胎為豬而被殺。又往鼓樂房看,說:『子打父皮鼓。』有人在打鼓,鼓皮正是他父親前世做驢之皮。又往炕上看:『豬羊炕上坐』。前世都是豬羊,現在卻轉生為人,坐在炕上。又往鍋裏看,『六親鍋裏煮。』前生是六親眷屬,今世卻墮落為畜生,為前世之豬羊來烹煮。所以志公禪師歎道:『眾人來賀喜,我說都是苦。』眾人都來賀喜,我則說都是痛苦啊!這就是眾生互相啗食,互相殘殺的例子。
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
負即是欠,你欠我命,你就要還我命。我欠你命,我亦要還你命,所謂殺人償命,欠債還錢,必定要互相償還。就是今世僥倖不還,但千百劫後,怨仇相遇,亦一樣要還清。因此之故,眾生時常在生死苦海中,不能出離。
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
愛心生出就是無明,你愛惜我的心,我亦憐惜你的色,這是無明惑業為因,現行為緣,想愛永結同心,不願分離。就經百千劫,都被欲愛所纏縛,不得脫離。男女癡愛纏綿,山盟海誓,永不分離。甚至說:『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即是百千萬劫,如膠似漆,不能分離。
唯殺盜婬三為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
業果的由來,皆因殺生、偷盜、淫欲,這三種貪習種子作為根本。有這種因緣,所以業果就相續不斷,沒有停止的時候。
業果相續支持眾生相續;眾生相續,支持世界相續;世界相續,又回來支持業果相續,來回不息。如果覺得這個花花世界是好,就在這裏玩樂,如果覺得不好,就趕快回家。家在哪里呢?就在佛的常寂光淨土。
富樓那。如是三種顛倒相續。皆是覺明。明瞭知性。因了發相。從妄見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次第遷流。因此虛妄終而復始。
富樓那!如上面所說三種相續——世界、眾生、業果——皆是顛倒妄相,從真起妄而有,亦是覺上加明,而變為無明。從無明便生虛妄的了知性,因而發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既從妄見來,終而復始,沒有停息之日。
所以一切有為法都是從無明所生,無明是有為法之母體,故我們要破無明,才能見到佛性。不破無明,就不能見佛性。
古語說:『生時糊塗去時迷』,人生便是這樣,生時不明白從何而來,死後更不知往何處而去。一天到晚,為名為利,為衣食住,忙忙碌碌,有何意思!人生最多不至一百歲,所以說:『人生七十古來稀,先除少年後除老,,中間所餘無多時,又有一半睡著了!』少年即十五歲之前,無多大作為。年老即臨死前十五年(此指一般人,不包括意外夭折者。)老年時,身體龍鍾,眼花耳聾,牙脫髮白。故除了十五少年及十五老年,中間再除睡眠、穿衣、吃飯,所以最多只有廿多年可做事,時間是很短促的。
這使我記得一個公案。從前有三位老翁,大家大過年時聚餐談話。其中一位六十多歲老翁說:『今年酒席筵前會,不知明年又少誰?』意思是今年大家在一起,不知明年誰先死。一位七十歲老翁說:『你說得太遠了。我則以為,今晚脫了鞋和襪,不知明天穿不穿。』即是今晚脫鞋襪睡覺,不知明天還能不能起來穿鞋襪呢!最後八十歲老翁則說:『你們都說得太遠。我則以為這一口氣出去,不知那一口氣能吸回否?』即是隨時都會死。他們都為生死而擔心,但是否能了生死,還是一個謎。除非遇明師善知識,指點他們了生死之路,才可以解決生死問題,才不致在生死輪迴中流轉。
又有人死後向閻君訴說:『何不先通知,使我可先預備。』閻君說:『已通知你很多次了,好像你鄰居小孩出世而夭,這是第一次告訴你,人命是無常的。又你之眼花、耳聾、牙脫、發白,皆是屢次警告你,時日無多,死期將至。但你還執迷不悟,還來怪我不先通知。你既然這樣愚癡,又吃太多肉,現在業果成熟。就打發你去投胎為豬吧!』
業果相續的問題,真是危險,諸位應該早日反省,怎樣才能了生死,不再輪轉生死海中。有人說:『我要出家修道,才能了生死。』要出家,便要真心出家,如法持戒,專誠修行,不是說出家便出家這麼容易。有人說:我現在才覺得,人生真無意思,不如早點死更好。這是愚笨的思想,就如上邊所說,太愚癡,便會墮落為豬,不知何時才能轉生為人。你們現在學楞嚴經,楞嚴經是開智慧的寶典,要好好地學,便能徹底明白世界、眾生、業果相續的道理,漸漸與它脫離關係,冀得早日解脫。如果和誰都無關係,豈不變成孤立嗎?不會的,你已和佛有關係,和菩薩做親戚,和阿羅漢做兄弟,怎會孤立呢?
富樓那言。若此妙覺本妙覺明。與如來心不增不減。無狀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
富樓那聽完佛說明三種顛倒相續因緣之後,又再問佛:假若這個本來就是妙覺,根本就是妙而覺明的,即是等於如來藏性。不增不減,在佛的份上也不多一點,在眾生的份上也不少一點。佛具足本妙覺明,眾生也是具足本妙覺明。既然是這樣,為何無緣無故又生出山河大地以及種種有為之法相呢?
如來今得妙空明覺。山河大地有為習漏何當復生。
富樓那生起一種懷疑心來,懷疑眾生的因性,即佛性是有開始。但佛的果位是否亦有終了的時候?即眾生有開始做眾生的時候,佛是否亦會終了不成佛,再做眾生呢?所以再問佛,如來現在已得到妙空明覺,已經反妄歸真,沒有習漏亦沒有迷惑了,但不知山河大地,以及種種有漏習氣——將來會不會再生出來呢?就是說如來現在已證果成佛了,但將來還會不會再生出無明來呢?
眾生是由無明生出來的。成佛之後就沒有無明。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煩惱是從無明生的。等覺菩薩,只是等於佛的覺悟,還沒有證到佛的果位。佛的果位稱做妙覺,因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生相無明未破。
佛告富樓那。譬如迷人。於一聚落。惑南為北。此迷為復因迷而有。因悟所出。
富樓那以為山河大地都是從無明生出來的,都是依真起妄,依真覺而生出無明來。那麼成佛後,習漏已盡,是否將來還會生出無明來呢?佛聽富樓那這樣問,就告訴他:譬如一個迷途的人,在一個聚落,即大家居住的地方,迷失了方向,把南方當作北方,那麼他是不是失去北方呢?不是的,南方依舊是南方,北方依舊是北方,只是他迷失方向和本覺,就生出無明來。你認為這個迷惑是因迷而生出來,還是因悟而生出來呢?
富樓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無根。云何因迷。悟非生迷。云何因悟。
富樓那答:像這個迷人,一定不是因迷惑而生出迷,亦不是因覺悟而生出迷,為什麼呢?因為迷本來是無根的,迷根本沒有種子,怎會生出迷來,好像草有根有種子,就會生出草來。既然已經覺悟了,更不會再生迷惑。因迷和悟是相對立的,有悟便無迷,有迷便無悟。怎可說迷是因悟生呢?
其實人本來就沒有無明,若背塵合覺,就無無明。背覺合塵,就生無明。在光明方面,就有智慧;在黑暗方面,變成愚癡。無明就等於一個影子,一面鏡子反照出來的影子。鏡子本來無影,只因外影的影像而映現出來。即是在真覺上不能生出無明,無明只是依真起妄,而生出來。好像影子,依本身才有影子。
這裏的迷喻無明,悟喻本覺,既然已是無明,怎會再生無明呢?既然已覺悟,當然不會再生無明。
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時。焂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樓那。於意云何。此人縱迷。於此聚落。更生迷不。不也。世尊。
迷人把覺當作迷,把迷當作覺,所以失去方向,以為南是北了。聚落本是眾人聚居之村,這裏則指如來藏性。迷人指眾生生出錯覺妄念。南北相反則表示真和妄相對應。
好像人們任性的時候,總認為自己是對。遇到人家順從你,對你好的時候,便生歡喜。人家反對你,對你不好的時候,便大發脾氣。這便是顛倒,便是惑南為北。
佛告富樓那,那個正在迷失方向的人,忽然有開悟的人指示他正確的方向,引導他反迷歸正,走回正覺之路。那麼,你的意思如何呢?這個迷途的人,得善知識指點其正路後,是否還會更生迷呢?富樓那答:不會再迷了!世尊。
我們在迷時,就如在作夢,但自己不知道。夢見升官發財,甚至做皇帝,享盡富貴榮華。若有人告訴你,你是在作夢啊!可是作夢的人,怎樣也不肯相信。等到夢醒的時候,才知道剛才確實做了一個美夢,還依依不捨地留戀回味,好像呂洞賓做黃粱夢的時候,也不相信自己在作夢。當他醒過來才說:『啊!我才作了一個好夢,為何醒得這樣快呢?』
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終日忙忙碌碌,跑東跑西,為名為利,患得患失,生出種種貪瞋癡執著。等到開悟了才知道,以前所做的事,都是顛倒。既開悟了就明白以前之顛倒,不像作夢時,醒後還留戀夢境。
富樓那。十方如來亦復如是。此迷無本性畢竟空。昔本無迷。似有迷覺。覺迷迷滅。覺不生迷。
佛說:富樓那,十方如來,亦就像迷人一樣,得到悟人指點正路,便不會再迷,為什麼不會再迷?因為迷本來是無根,迷的性畢竟是空的。在以前根本沒有迷,只是一種妄想,好像有迷之感覺。一旦明白了,覺悟了,這個迷就會消滅,哪里還有迷呢?既然覺悟,亦不會再生迷,好像佛已經覺悟,就不會再生無明。
人,誰沒有妄想?妄想紛擾,沒有停息,但不怕念起,就怕覺遲。當你的妄想一生起時,便立刻溯本求源,找出妄想的母親。但妄想根本沒有母親,既然找不到,就不會再生妄想了。
亦如翳人見空中華。翳病若除。華於空滅。忽有愚人。於彼空華所滅空地。待華更生。
又好像眼睛有毛病,生了翳障的人,看見空中有很多美麗的華。虛空為什麼會有華?就因為眼生翳障才看見,如果翳病醫好了,空華也就不見。可是有些愚癡的人,還想在空花消滅的地方,來等待空華再生出來。
這裏『翳人』譬喻無明的眾生,以無明力轉換本有的智光,成為能見的妄見。『空』,指真空。『空華』,喻山河大地,各種有為相。雖是無明滅,萬法空,但萬法本來是空,不必等無明滅才空。肅有無明妄見的時候,身心世界,何曾實有?亦正如空華,不必等醫好翳病,才知空華消滅。當翳眼看到空華的時候,應知道這不是真實而是虛幻。正像如來已證妙空明覺,沒有無明的疑惑,哪會生出無明的幻相呢?
汝觀是人為愚為慧。富樓那言。空元無華。妄見生滅。見華滅空。已是顛倒。敕令更出。斯實狂癡。云何更名如是狂人為愚為慧。
佛問富樓那,那個站在空華消滅的地方,等待空華再生的人,人說他是聰明還是愚癡?富樓那言,虛空根本就沒有華,只不過眼病才妄見空華。看見華在虛空消滅,已經是顛倒執著,還要等待華再出現,(敕即命令之意思)。這樣的人,實在是顛狂,怎可說這種狂人聰不聰明呢?
『狂』就是顛狂,所謂:重陽者狂,重陰者顛。重陽就是火氣太大,重陰就是水分太多。亦可作貪名的人叫做重陽,貪利的人叫作重陰。世界上其實只有二種人,一種貪名,一種貪利。貪名的人最喜歡人家給他戴高帽子,喜歡人家讚歎他。其實戴高帽子的人,叫做無常鬼。人死了,無常鬼就來捉他,無常是不吉祥的意思,所以還是不要戴高帽子了。至於貪利的人費盡心機,不擇手段的賺錢,甚至想盡辦法去騙人家的錢。一旦死了,只是兩手空空,不能帶分文歸去。所謂『萬般帶不去,只有業隨身。』
佛言。如汝所解。云何問言。諸佛如來妙覺明空。何當更出山河大地。
佛說:好像你解釋的道理一樣,為何你反來問我,諸佛已證到妙明真空的本體,怎麼還會生出山河大地呢?諸佛如來亦和眾生一樣,給善知識指示後,覺悟證果,就不會再迷了。
又如金礦。雜於精金。其金一純。更不成雜。如木成灰。不重為木。
又如金礦裏的金,在未開礦之前,是混雜不純的。等到開礦鍛煉之後,除去雜質,便成純金。既成純金,便不會再有沙土混雜。又如木頭可以燒成灰,但灰就不可以再成為木。
這裏的木喻煩惱,灰喻涅槃。木不能自成灰,必須經過火燒。火喻智慧,用智慧斷除煩惱,出離生死,才得證涅槃。證了涅槃,便不再生煩惱,如灰不重為木。
諸佛如來菩提涅槃。亦復如是。
十方諸佛,皆已證得菩提正果,涅槃妙德,了卻煩惱,而成真明。就如純金不再變成沙土,灰不再成為木一樣的道理。
富樓那。又汝問言。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遍法界。疑水火性不相陵滅。又徵虛空及諸大地。俱遍法界。不合相容。
富樓那,你以前曾問,地水火風四大的本性,我已告訴你,四大的本性是圓融,周遍法界的。但你仍然懷疑,水火兩性不能相容。你要知道,水火雖然是沒有思想,可是也有它們個別不同的性質。水有水性,火有火性,肉眼是不能看見的。它的性是充滿虛空,周遍法界,如對太陽就可以取出火,對著空氣,就可以取出水,這就是因為虛空具足一切性,什麼性都包括在虛空裏。你又疑虛空及大地,一礙一通,怎能充滿法界而互相容納。你以為虛空是空的,就不應該有大地;大地是實的,就不應該有虛空。有空就無地,有地變無空。既有地又有空,怎可說是周遍法界,互相容納?
富樓那。譬如虛空。體非群相。而不拒彼諸相發揮。
富樓那,我現在舉個比喻給你釋疑。譬如虛空的本體是什麼也沒有,空空如也,沒有一切諸相,可是虛空是不會拒絕所有一切相,自然地發揮它們的性能啊!
所以者何。富樓那。彼太虛空。日照則明。雲屯則暗。風搖則動。霽澄則清。氣凝則濁。土積成霾。水澄成映。
什麼原因呢?富樓那,在太虛空裏,太陽的光照出,就有明相;有烏雲聚集的時候就有暗相;風吹起的時候就有動相;雨後天晴就現出清相;地氣凝聚的時候就現出濁相;塵土紛飛、土和風混合便現出霾相;水澄清就現出映相。(水清而有光輝叫映,塵土紛飛、隨風雨而下叫做霾,雨後天晴叫做霽。)
於意云何。如是殊方諸有為相。為因彼生。為復空有。若彼所生。富樓那。且日照時。既是日明。十方世界同為日色。云何空中更見圓日。若是空明。空應自照。云何中宵雲霧之時。不生光耀。
你的意思認為怎樣呢?這些不同方式的塵相,是因日、雲、風、雨而顯現呢?還是因虛空而有呢?若說是依從日、雲等緣所生,則墮因緣。若說從虛空而有,則墮自然。富樓那,假若說從彼諸緣所生,那麼日照的時候,光明既從日生,則十方世界虛空,應當同屬日光的顏色,為什麼在虛空裏,又看見一個圓圓的太陽?若從虛空生出光明,空性是恒常的,那麼當時常有光明,為什麼在半夜,有雲霧的時候,又看不見光明?
當知是明。非日非空。不異空日。
你應當知道,這種光明,不一定從太陽而來,也不一定從虛空而有,但又離不開虛空和太陽。究竟從哪里來?是從如來藏性發出來的。
觀相元妄。無可指陳。猶邀空華。結為空果。云何詰其相陵滅義。
從形相上看起來,像前面所說的,一個日影變成二個日影,這都是虛妄塵影,循惑發現,似有而非真,無可指陳的。就像空華,本無所有,若再追問它的陵滅,好像要求空華再生,結為空果,真是迷上加迷。怎可以問它互相欺淩毀滅的意義呢?
觀性元真。唯妙覺明。妙覺明心。先非水火。云何復問不相容者。
你觀如來藏性裏面,本來是真的,並無一切妄相。這個唯一妙覺圓明真心,本來沒有地、水、火、風等相,只是如來藏性裏,具足一法,一切性能。雖然具足一切法,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和一切功能,但是都能相安無事,各得其所,不會互相陵滅。你怎麼還不明白,還要追問不相容納的道理!
真妙覺明。亦復如是。汝以空明。則有空現。地水火風。各各發明。則各各現。若俱發明。則有俱現。
這個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真妙覺明之心,和虛空不拒群相的道理是一樣,也是不變隨緣,圓融無礙的。
【汝以空明,則有空現。地水火風,各各發明,則各各現。】這五句是說,地水火風空,這五大有時候在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時間發現。後兩句『若俱發明,則有俱現』,是指同處同時,皆可發明。這個明字是指循業之意。汝字則包括九界眾生。『汝以空明』者,就是菩薩循淨業,即現虛空身。凡夫循染業即現空無邊處等。如果以『地明』,則菩薩循淨業現實報莊嚴土,凡夫循染業則現有漏穢土。如若水、火、風明,則菩薩現慈風遍拂,廿露遍灑,毫光遍照。凡夫則有水火風三種災厄。『若俱發明,則俱顯現』,如天人見水似琉璃寶地,可以履之而行。凡夫見水是水,可以取為飲料。餓鬼見水是火,雖渴而不能飲。這皆是循業所感而顯現出來的。
云何俱現。富樓那。如一水中現於日影。兩人同觀水中之日。東西各行。則各有日隨二人去。一東一西。先無準的。
怎能一起發現出來呢?富樓那!好像在水中現出自影,有兩個人站在一起,一同觀看水中日影,則只看見一個日影。如果二人分開行走,一個向東,一個向西,那麼,日影也就跟著他們一個向東,一個向西,好像變成二個太陽一樣。可是太陽根本只有一個,而且沒有準確實在的地方。
不應難言。此日是一。云何各行。各日既雙。云何現一。宛轉虛妄。無可憑據。
你不應該強辭為難地發生疑問說:這日影只有一個,為何東西分行就變成二個?但為何在水中又只有一個,這樣輾轉反復來說一個和兩個,無非都是遍計虛妄,究竟沒有真理可作憑據呢?
富樓那。汝以色空相傾相奪於如來藏。而如來藏隨為色空。周遍法界。
富樓那!你等以為色和空,在如來藏裏面,互相不容,互相爭鬥!不會的,因如來藏的本體,雖然不變,但它會起隨緣之用,與妄心相應,就生起粗境。因此色和空之相是周遍十方法界。
是故於中。風動空澄。日明雲暗。眾生迷悶。背覺合塵。故發塵勞。有世間相。
因此在如來藏性中,就生起不變隨緣之用。風是動相,空是澄相,日是明相,雲是暗相。眾生在迷昧不覺中,就生起三細六粗。『一念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跟著就是背覺合塵,違背真覺而和塵勞合在一起。所以在如來藏性裏,就發生勞相,而生出世間,山河大地,一切有為相。
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
『我』,佛自稱,以妙覺明心,不生不滅,為本修因。合如來藏性,迴光返照,脫離塵勞。這樣才明白萬像皆空,而如來藏性亦就隨淨緣而融化一切妄相,恢復本來妙淨本覺面目,湛明真心,圓融遍照十方法界。
是故於中。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
是故在如來藏性裏面,『一為無量,無量為一』——一就是一心,無量就是萬法。一心能生萬法,萬法唯是一心。一多無礙,一亦可叫如來藏,如來藏可包一切法;一切法仍歸納如來藏裏。心包萬法,萬法唯心。真心就是如來藏,如來藏就是真心。這是理事無礙之意。
『小中現大,大中現小』——如一尺鏡可以顯出千里的境界,這是小中能現大相。千里境界顯現在一尺鏡中,是大中現小。大小無礙,彼此不相妨礙。這是屬事事無礙法界,妙覺明心,性淨明體,變化是無窮無盡,非凡夫所能瞭解的。
不動道場。遍十方界。身含十方無盡虛空。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裏轉大法輪。
上面說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這是怎樣說呢?『不動道場』就是如來藏,也就是佛的法身,坐在不動道場上,而能遍滿十方世界。不但能遍滿十方世界,還能包容十方無盡虛空。這是多不礙一之理,亦即理事無礙。
『於一毫端,現寶王剎』——一毛是凡身,即正報的最小者。『寶王剎』是佛寶法王之剎土,即依報之最大者。在一毫毛的頂端上能現出諸佛之剎土,這是小中現大,小不礙大,是屬事事無礙。
『坐微塵裏,轉大法輪』——微塵是依報之最小者。『轉法輪』——是現全身而說法。全身是正報之最大者,以全身坐在一粒微塵中來開法會,講經說法,教化眾生。在一粒微塵中的眾生,亦不會比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少。這是大中現小,亦即大不礙小。究竟為什麼能夠這樣呢?這便是佛法的表現,佛法的奧妙處,要證到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才能明白它的道理。
什麼叫做轉大法輪?怎樣轉法輪?就是要時常說法,教化眾生,能提倡佛法,弘揚佛法,令一切眾生明白佛理,亦是轉大法輪。有德高僧,不只在人間,還可能到天道、地獄甚至三界去轉法輪。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至於在微塵裏轉大法輪,這境界是不可思議,無法可說出來的,說出來亦只是一點皮毛而已。
滅塵合覺。故發真如妙覺明性。
我人為何做眾生?因被塵勞妄相所惑。若能滅除塵勞,亦即背塵合覺,就能發現真如妙心,妙淨本覺,圓融湛明的佛性,亦即如來藏性,亦叫陀羅尼,譯為總持:『總一切法,持無量義』,亦即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大而無外,小而無內。總持的意思,亦可叫做總機關。這個總機關在什麼地方?就是在我們每個人的佛性裏。
而如來藏本妙圓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風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聲香味觸法。非眼識界。如是乃至非意識界。
這個本妙圓心,不同於識心,亦不是空。不是地、水、火、風,不是眼、耳、鼻、舌、身、意,不是色、聲、香、味、觸、法,亦不是眼識界,如是乃至非意識界。如心經上說:『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即是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都不是了。上面才說: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皆如來藏性,這裏則說全非,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佛法就在這個地方,沒有是,也沒有非是,這是空有為法。不是把四大六根、六塵都非了,如果認為四大、六根、六塵等都是沒有的,那就是斷滅見。
非明無明。明無明盡。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盡。
佛說法是隨說隨掃。當佛臨涅槃時,有弟子問佛:『世尊所說之法,將來怎樣流通呢?』佛說:『我沒有說法,如有人說我說出一個字法,就是謗佛。』佛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為什麼自己說沒有說法呢?是不是臨涅槃時,說話糊塗呢?不是的。因佛說完法後都不留痕跡。故云:『掃一切法,離一切相』,教人不要有法執,有法掃就不能法空。要法空人空,才能究竟開悟。如果說:人空法空,那麼什麼法都不用學了,不如睡覺吧!但還有睡執未破,要連睡都沒有,才是空呢!金剛經上說:『如來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筏是船,用來載人過河,過河後,便放棄不要。學佛法是用來對治我們的煩惱,煩惱沒有,法亦不用了。『法門無量誓願學』,學法門只為斷煩惱,煩惱怎樣斷呢?就是遇任何境界,都不會被它轉變,不被境界所搖動,這便是定力,也是佛法,也就沒有煩惱。
為何說佛法沒有是,沒有非呢?六祖不是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就是把一切法門都否決了。六祖又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不思善,就沒有是;不思惡,就沒有非。沒有是與非,便是本來佛性,就能得到本妙明心,亦就什麼都有,有什麼呢?有如來藏所具足之法寶,亦是什麼都沒有,沒有什麼呢?沒有一切執著,沒有一切煩惱。
煩惱如冰。菩提似水。如能把冰化成水。即斷煩惱而成菩提。這不是困難的問題。只要你不執著。不為境轉。不生煩惱。便是菩提了。
『非明無明』,即不是覺悟的明,亦不是依真起妄,所生出來的無明。明和無明,亦都沒有。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盡,把十二因緣都空了。這裏說『空如來藏』,下面說『不空如來藏』,還有『空不空如來藏』。佛法就是這樣深奧!
非苦非集。非滅非道。非智非得。
苦集滅道,四諦法門,是如來成佛後為小乘聲聞所說的。先說(一)『苦諦』:人間約有八苦:生、老、病、死四苦是最平等,沒有人能逃避的,還有『愛別離苦』,越喜歡的人,偏偏要別離。『怨層會苦』,最憎恨的人,偏偏要在一起。『求不得苦』,越想要的東西,越不能得到。還有『五陰熾盛苦』,五陰即色受想行識所引起的種種煩惱痛苦。
苦字還分有三苦:即苦苦、壞苦、行苦。(1)苦苦:是窮人苦,如有病而無錢買藥,屋漏又兼連夜雨,父母死亡而無錢買棺埋葬,這都是屬於苦中之苦。(我亦曾經歷這些事,當我母親死時,我身上沒有分文,眾兄弟亦無辦法,幸虧我有一班佛友,因為平時我喜歡幫助他人,所以有事時蒙佛友們施棺贈款,安葬我母親。我才能廬墓三年,以報母恩。後來我到香港,所住之房間,有六處漏水,可是我不管。一有錢便幫助他人,還捐款給一所寺院造佛像。)
(2)壞苦:是富貴人的苦。好像家破人亡,遇盜賊劫盡金銀財寶。(3)行苦:既沒有貧窮之苦,又無富貴之苦,但人人還免不了行陰之苦。即是遷流不息,從少而壯,從壯而老死,念念不停,這也是一種苦。
苦字又分三界之苦,即五趣眾生有『苦苦』,苦中之苦。天趣眾生,即三禪天以下,為『壞苦』,即在天雖是享樂,但福樂終有享盡之日,樂極悲生是為壞苦。四禪天以上為『行苦』。雖是苦樂雙亡,但還要受行陰遷流之苦。以上是略釋四諦之苦諦。
(二)『集諦』:是世間煩惱苦因。粗細煩惱,聚集在眾生心中,而生出我執,分別計較,因此造 種種惡業,而招生死苦果。若無集諦煩惱苦因,當然沒有生死苦果。
(三)『滅諦』:是出世間涅槃樂果,即二乘所證的方便有餘土。所以佛說:要斷盡集諦才能證滅諦。
(四)『道諦』:是出世間道品樂因,共有三十七品:即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和依八正道。四諦中此諦最重要,若能修道,自然斷煩惱苦因,滅生死苦果,而證涅槃樂。
『非智』非有我空之智。『非得』,非證得我空之理。這是空四諦聲聞法,即是不但有為法當空,就連無為法亦當空。
講到滅諦時,我想起釋迦佛在未成佛時一段小故事:
釋迦佛在山中修道。一日,聽見羅剎鬼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只說這二句偈頌,便不再說。釋迦佛便問他:『你剛才所說是佛法,不應該只此二句,是否可再說給我聽』。羅剎鬼說:『我現在很餓,沒有氣力說下去,等我吃飽後再說。』釋迦佛便問:『你要吃什麼呢?』羅剎鬼說:『要食人肉。』那時候山中無別人,只有佛單獨一人,所以佛說:『好吧!你說完法,我便將我的肉身給你充饑。』鬼王聽說後便曰:『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說完後,便要吃佛的肉身。佛說:『請等一等,讓我將此偈頌刻在石上,使後人有機會讀此偈頌而明白佛理。』鬼王同意他這樣做。等到佛刻完偈頌後,便閉目靜坐,讓鬼王噬食。當鬼王張口要吃佛的時候,忽然升空不見了。原來他是天人,來試驗佛,看他是否能為法忘軀。果然佛為了要聽二句偈頌而捨身求法,為了佛法而寧願捨棄身體,多麼偉大!
非檀那。非尸羅。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禪那。非般刺若。非波羅密多。
上面是空四諦法,現在連菩薩法六度波羅蜜亦空了。『非檀那』,『檀那』梵語,即布施,布施有三種:(一)財施,以財物布施。(二)法施,講經說法,教化眾生,便是法施。(三)無畏施,遇人有恐懼怖畏,能施無畏力,令人脫離,便是無畏施。『尸羅』:譯作持戒。戒有五戒、八戒、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條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條戒、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總攝持戒有三大要義。
(一)律儀戒:即斷一切惡。(二)善法戒:即修一切善。(三)饒益有情戒:即度一切眾生。
『毗黎耶』:譯作精進。精進有二種:(一)心精進,時時刻刻要學佛法。(二)『身精進』,時時刻刻要修佛法,沒有懈怠。
『羼提』:譯作忍辱。辱是侮辱,如詈罵、毆打、殘害,皆是侮辱。忍是忍受,忍受一切逆境。又有六種忍相:(一)力忍,遇一切辱境,忍不計較;(二)反忍,遇人加辱,不責人而責己,反想過去我曾辱他,故現在他辱我是應接受的;(三)忘忍,寬宏大量,忍辱而不介意;(四)觀忍,遇人加辱,以智觀察,既無人我兩相,怎還有辱境?(五)喜忍,遇人加辱,心生歡喜,認為是我的善知識,能全成我之忍力;(六)慈忍,對於加辱的人,憐其愚癡,不和他計較,反發願要救度之。這是忍辱波羅蜜,學佛法的人,就要學這些忍耐力。
可是現在有一般外道者,反錯改其義。當他要欺侮人,殘害人時,便說無人相。要食肉時,便說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反正隨時都要死,不食其肉太可惜了。況且畜生繁殖力強,如不殺食,將來豈不充滿世界?但要想想,人們不食貓,為何貓不充滿世界?你不食它,不造很多殺業,便不會結那麼多冤孽。
『禪那』:即靜慮,但這個慮不是思慮的慮,而是正思惟。不要有妄想,只要存正念,慢慢便得定力,故亦叫禪定。
『般刺若』:即般若,譯作智慧。般若有三種:(一)文字般若;(二)觀照般若;(三)實相般若。
『波羅蜜多』:即到彼岸,此岸是生死,彼岸是涅槃。從眾生修行而成佛果,叫做波羅蜜(多是助語詞),此六度波羅蜜亦皆非了。在空如來藏裏面,什麼都非了。這個非字不是什麼都沒有,只是非棄而已,因裏面還有妙明呢!
如是乃至非怛闥阿竭。非阿羅訶。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樂非我非淨。
如是即由六度波羅蜜,經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由菩薩至佛果位,要經過很長的階段及過程。
『怛闥阿竭』:譯作如來,如來有三身,即法身報身和應身。
『阿羅訶』:即應供,能應九法界眾生供養。
『三耶三菩』:即正遍知。知心包萬法,為正知。知萬法唯心,為遍知。正知是實智照理,遍知是權智照事。以上三名稱是諸佛十名稱前之三名稱。
『大涅槃』:即佛所證大寂滅海,亦即圓寂,不生不滅之意。
『常樂我淨』:『常』即不變,『樂』是得到法喜充滿的快樂,『我』是得到真正的自在,『淨』是清淨周遍,無諸染著。以上種種名稱亦非了,則如來藏又非佛法了。
在如來藏裏,說它有,什麼都有;說它無,則什麼都無。這就是一切唯心造,亦是如來藏之奧妙處。說有是不空如來藏,說沒有是空如來藏;說也有也沒有,是空不空如來藏。這個道理要研究久了,才能領悟。
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來藏元明心妙。
上面所說是空如來藏,種種俱非的道理,亦即『掃一切法,離一切相』。任何法都空,叫做真空,真空便能生出妙有。『世出世故』:世即世間,即是說,所有世間法,稱凡法界,和出世法,稱聖法界,皆是如來藏。本來是光明而照耀的妙心,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寂照妙心。空如來藏的本體是清淨湛寂,不立一法。不空如來藏是具一切法之用,如摩尼寶珠,體非青黃赤白色,而能隨緣現色,隨緣應用。
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風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聲香味觸法。即眼識界。如是乃至即意識界。
這是不空如來藏。上文說空,這裏說不空,是什麼意思呢?因真空之後,才有不空,如果完全空了,什麼都沒有,就不是真空。要真空才能生出妙有。有這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元明妙心,亦即是識心,亦即空,即地水火風,即眼耳鼻舌身意,即色聲香味觸法,即眼識界,如是乃至意識界,包括五陰、六入、十八界,皆即如來藏性。以上是世間法。
法無空法,說空也可以,說不空也可以。如金剛經上說:『言佛法者,即非佛法。』又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學佛法是不可有執著的,一執著就生出法執。有法執就和沒有學佛法一樣。不知佛法,而有我執;明白佛法,而有法執,這都是不對的。
即明無明。明無明盡。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盡。
這是緣覺法。即十二因緣法。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這是流轉門的過程。如果修還滅門,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所以修行人,要沒有無明,才能了生死。
即苦即集即滅即道。即智即得。
這是聲聞法,就是四聖諦法。知苦、斷集、慕滅、修道,這是聲聞乘必修的法門。
即檀那。即尸羅。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禪那。即般刺若。即波羅密多。
此是菩薩法,就是六波羅蜜之法門。菩薩必修的法門,也就是大乘法。自覺覺他,自度度他,自利利他的法門。
如是乃至即怛闥阿竭。即阿羅訶。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樂即我即淨。
此是如來法,以上十法界,都不出一真法界。十界諸法,皆依如來藏性之體為體。如離此心實無一法可得,所以說:『塵塵混入,法法圓通,一真不動,應用無窮。』
以是俱即世出世故。即如來藏妙明心元。
以上所說,即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四諦、十二因緣、六波羅蜜,乃至如來果位,完全具足於如來藏性裏。世間與出世間諸法,亦皆是如來藏妙明心元。空如來藏叫做本妙,不空如來藏叫做元明。實則本妙本明,皆自己本身已具有,所以說『心元』。元就是本,這個妙明真心,就好像摩尼寶珠,說它有,則一本清淨,纖塵不染;說它空,又是眾相分明,遇緣顯現。所以說:『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就是我們本有的妙明真心。
離即離非。是即非即。
離開有和離開空,又是有又是不有,這是中道第一義諦,亦是一乘寂滅境地,亦是真空妙有,空不空如來藏之道理。
『離即離非』:離不空藏,就是一切法,即是離有。離開空藏,不是一切法,即是離空。這兩句是顯一心之體,不滯空有。
『是即非即』:是即十界,照不空藏,就是照有。是又非十界,照空藏,就是照空。這兩句是顯一心之用,而能雙照空和有二邊。
如何世間三有眾生。及出世間聲聞緣覺。以所知心測度如來無上菩提。用世語言入佛知見。
世間三有眾生(三有即欲有、色有、無色有)及超出三界的聲聞緣覺(即凡夫及小乘等)怎可以用他們所知的意識妄心,來推測佛之境界呢?佛所證的無上菩提,三智圓覺之極果,沒有比他高,故不能用識心來測度的。
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第一為開導眾生,皆有佛之知見。佛之知見即眾生本具,心中之不生不滅性。第二為示眾生佛之知見,即這部經上,佛指示阿難,眼根不動不變,不失不還,乃至見見非見,就是佛之知見。第三欲令眾生悟佛知見,即佛示阿難如何會通萬法淨極,一心三藏,令起奢摩地,微密觀照,圓悟本有真心。第四欲令眾生入佛知見。在此即是令阿難依圓解,起圓修,得圓證,直趣無上菩提。由此可見這部楞嚴經之重要。
譬如琴瑟箜篌琵琶。雖有妙音。若無妙指終不能發。
譬如琴,琴長三尺六寸,古琴五弦,今琴七弦。瑟有廿五弦,箜篌十四弦,琵琶四弦。這幾種樂器,雖然能奏出美妙音樂,但如果沒有巧妙的手指,和熟稔樂理的琴師,亦不能奏出妙音。樂器自己是不會發出妙音來的。
這是譬喻一切眾生,雖皆具足如來藏性的妙用,但如無善知識指點,亦不能啟發其妙用。
汝與眾生。亦復如是。寶覺真心。各各圓滿。如我按指。海印發光。汝暫舉心。塵勞先起。
你與眾生,亦和上面所說一樣。其實這個寶覺真心,一切眾生,皆是圓滿具足的。『我一按指』,我是佛自稱,一按指,海印就發光。海印是佛心三昧,如海水澄清,能映現萬象。可是你一起念頭,塵勞諸相,世間妄念便生出來。
由不勤求無上覺道。愛念小乘。得少為足。
為什麼塵勞不斷?為什麼一起念便有妄想?就是因為沒有時時刻刻勤修無上菩提道,而貪愛小乘法。得到一點境界,便自己認為滿足。
這段經文很重要,你們都要迴光返照,問問自己來這裏做什麼?是否真心要研究佛法?明白佛理?如果是的話,那就要勤求無上菩提,不要人云亦云,不要隨梆唱影,要認真用功。能真心用功,就是有人在你身邊談話或走過,你都不見不聞。這樣豈不是成為聾子盲人呢?不是的,要不見不聞才是妙,才能得到妙境。所以說:『眼觀形色內無有,耳聽塵事心不知。』這樣才是勤求無上覺道,若不是這樣,但要發勇猛精進,來求無上菩提。
修道最要緊是克服外境,不要被境所轉。怎樣才能克服呢?要有真正定力。所以我要你們,第一要學楞嚴咒,第一個考試便考楞嚴咒,要能背出來才算及格。第二要習楞嚴定,才能得真正定力,便不為境所轉,而能轉境。中國古語有云:『學問深時意氣平。』學問不夠深,便隨時有火氣意氣,學問夠深便不為意氣所轉。亦即有涵養,有定力。
有人說:『這裏不夠清淨。』那要問你自己,如果你心裏清淨,則到處都是清淨。如果心裏不清淨,則到處都不清淨,因你不能克服環境。修道就要修到有定力,才不為境所轉,才能轉境。轉鬧市為山林,這才有真正定力。要時時刻刻迴光返照,問問自己是否有勤求佛道。不是老照著別人,專找人家不是說長說短。
人有定力,到什麼地方都能平靜無事。所以我說:我在三藩市一天,就不准有地震。不明白佛法的人,以為談奇道怪,故弄虛玄。其實我們現在天天研究楞嚴經,天天修楞嚴定,有定力,地亦堅固,故不會壞的。況且現在到處都在暴動,而三藩市至今還平安無事,亦可說有小的感應。(註:一九八六年美國到處有反戰爭暴動。)
富樓那言。我與如來寶覺圓明。真妙淨心。無二圓滿。而我昔遭無始妄想。久在輪迴。今得聖乘。猶未究竟。世尊。諸妄一切圓滅。獨妙真常。
富樓那聽佛開示後便說:我和如來的寶覺圓明,真妙淨心,即如來藏性,本來是圓滿,沒有兩樣的。但我被過去無始以來的妄想所纏縛,故經過很長時間,仍在輪迴裏,轉來轉去。幸今已得四果阿羅漢,但我的習氣妄想,還未去盡,真心還未顯現,故不能夠究竟覺悟。世尊,諸妄都已消滅,妄盡存真,已得到妙覺明心,圓融無礙,真常不變。
敢問如來。一切眾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淪溺。
敢請問世尊,一切眾生,因何無緣無故,生出種種妄想,把自己妙淨圓明的真心遮蔽,而受淪溺於生死輪迴的苦海中?
佛告富樓那。汝雖除疑。餘惑未盡。吾以世間現前諸事。今復問汝。
富樓那起初懷疑萬法相續之因,經佛解說,不空如來藏,從真起妄,隨染緣而生萬法,後又懷疑五大圓融的道理。佛為其說空不空如來藏,好像虛空,體非群相,而不拒絕諸相之發揮。因虛空是為明暗所依,而不為其所變故。觀相本來是虛妄,便不會互相淩奪。觀性本來是真,故能圓融,而萬用具妙。現在還有些少妄因未除,即還未知道妄本來就是無因的。佛為他釋疑,故以世間諸事,舉一事問富樓那。
汝豈不聞室羅城中。演若達多。忽於晨朝以鏡照面。愛鏡中頭眉目可見。瞋責己頭不見面目。以為魑魅。無狀狂走。於意云何。此人何因無故狂走。富樓那言。是人心狂。更無他故。
你是否有聽見這件事情呢?在室羅城中,有一個人名叫演達多(譯作祠接。其父母在神祠禱告而生,故用這個名字)。有一天早晨,他用鏡照自己的面,看見鏡中人有頭,眉目美麗可愛,反瞋恨自己沒有頭。因為他看不見自己的面目,便生出錯覺,以為自己已變成魑魅妖怪,所以大吃一驚,便向街上狂走。你的意思如何呢?這個人因為什麼事,無緣無故而狂走街上呢?富樓那說:『這個人心裏發狂,並沒有其他的緣故。』
富樓那問佛:眾生因何因而有妄。這裏佛答他所問,為何無緣無故而狂走。無緣無故是譬喻無因,狂走則譬喻無明,意謂無明是無因的。
佛言。妙覺明圓。本圓明妙。既稱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
佛說:這個寶覺真心,是具足妙、明、圓三種義理的,亦就是一心三藏,妙為寂靜之體,故不立一法,屬空如來藏。明為照耀之用,故能遍現諸法,屬不空如來藏。圓為體用雙彰,圓融無礙,屬空不空如來藏。此三藏是本來心,故說:本圓、本明、本妙,亦即本來無妄,現在既然叫它作妄,自然不是真實。不是真實,便無所因。若有所因,有所憑據,自然有體,那就是真的,不能叫它做妄了。
自諸妄想輾轉相因。從迷積迷以歷塵劫。雖佛發明。猶不能返。
自從無始以來,積聚的一切妄想,輾轉相依,此伏彼起,轉來轉去,再因迷上加迷,重重相續,以至經歷劫數,還沒有停止之日。雖有佛的大智慧來說明妄是無因的道理,但還不願回來,不能回頭是岸,還要和妄想做朋友。
這個『無始無明』和『無始妄想』,是怎樣分別呢?『無始無明』是最初迷相,『無始妄想』是最初動相。真心如海水,無明如風,妄想如水中的動相。水本不動,但被風一吹,就生起動相。既依風才動,故風相和水相,是不相捨離。無明不覺亦不離本覺,所以風是依真生迷,即是無明。凡是執相是有,即是妄想。
所能我(度公自稱)以前曾寫過二句偈:『捨不了死,換不了生;捨不了假,成不了真。』怎樣才能捨得死呢?不是要你真的去死,而是要你活的時候,將自己看做活死人。不要別人對你說一句不順耳的話,便放不下,不要人家對你不好,就受不了。不要為自己的假軀殼做奴隸,要大死才能大活,什麼事都要放下,不要執著。『捨不了假,成不了真。』我人就是放不下妄想,才不能得到自在。妄想太多,攀緣心太高,怎能成道?不要在死物上用功,要在活物上用功。什麼是死物?就是這個假軀殼,終日奔波勞碌,無微不至的來侍候它,可惜它不能永久存在,終要滅亡的。活物就是自性,是不生不滅的。明白這個道理,便要從活物上用功,勤修無上菩提,以求去妄顯真,恢復本來面目。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識迷無因。妄無所依。尚無有生。欲何為滅。得菩提者。如寤時人。說夢中事。心縱精明。欲何因緣取夢中物。
因為這個迷,這個不知道迷本無因之迷,便時常以為自己有妄。但如果知道這個迷是假的,是沒有體性的,那麼,妄想便無所依靠,不能存在。既然無妄因,妄因尚且無生,又怎樣去消滅它呢?得到菩提正覺的人,好像夢醒的人,說出他剛才在夢中經過的事。雖然他是心智精明,亦無辦法借用什麼因緣,來把夢中的境界,拿出來給人看啊!
得菩提者是指諸佛。佛雖能說法,指示眾生破迷破妄,但不能將迷妄的境界,拿出來給你看,只可用譬喻,不可用物體來證明。
況復無因本無所有。如彼城中演若達多。豈有因緣自怖頭走。忽然狂歇。頭非外得。縱未歇狂。亦何遺失。
況且迷妄本來就是無根無體,好像室羅城中,演若達多那個人,豈是為了什麼因緣?只是自己生出恐怖之心,以為沒有頭而向街外狂走。直到他的狂心息滅,才知道頭依然存在,而不是從外邊找回來的。縱然他的狂心依然未歇,可是他的頭,根本是沒有遺失的。
富樓那。妄性如是。因何為在。
富樓那啊!虛妄無明的體性,就是這樣的。既然沒有根本可尋,怎可找出它的因來呢?
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三緣斷故。三因不生。
只要你不隨妄想而起分別的妄心,則『世間相續』、『業果相續』和『眾生相續』,這三種相續因緣便會斷滅。為何有這三種相續呢?皆由分別妄心所生。如無分別妄心,則根本這三種相續的因,便不會生出來。
分別妄心即遍計執性,修道最緊要斷除。
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
演若達多是誰呢?就是汝心中的狂心。這個狂心,如果拋掉,就能明白。明白即是菩提,亦是妄滅真露。妄心息滅,真心就顯露出來。這個殊勝無比,清淨無染的妙明真心,本來就是周遍法界,不是從外邊得來,而是每個人本來具有的。它是在佛不增,在眾生不減,和佛是一樣的。既然本來就具有,又何需要藉劬勞,劬勞是父母養育兒女之恩。即是說自性本來具有,不用父母培養和肯綮修證的。
肯是骨和肉和骨之間,綮是筋和肉之間。『肯綮』二字出於莊子養生篇,庖丁解牛。庖丁是殺牛專家,他一刀便能把牛的筋骨和肉分開。
肯綮修證,亦即勞筋苦骨,猛勇精進的意思。這段文字是頓教法門,即是說,真性本真,只要離開妄緣,便是如如佛,亦是無修而修,無斷而斷。沒有分別心,即是無修而修。狂性自歇,即是無斷而斷。勝淨明心,本周法界,即是無證而證,亦是無功用道。楞嚴經妙法,就在這個地方。所以阿難說:不歷僧祇獲法身,不必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勤修,而能得法身,證果。
譬如有人於自衣中繫如意珠。不自覺知。窮露他方。乞食馳走。雖實貧窮。珠不曾失。
譬如有人,在自己衣服中,繫帶如意珠,如意珠是所求如意,所願遂心,有求必應的寶珠。但這人把它忘記了,因此貧窮而露宿他鄉,四處浪跡,向人乞食。雖然流落困苦,但那寶珠始終沒有遺失的。
這段文表示我人雖然貪求世界快樂,終日奔波勞碌,不得自在,但自性並沒有丟失。
世上真正貧窮的人,就是不明白佛法,不知自性本具這如意珠。明白佛法而修行證果,發現自性寶珠,才是真正智慧,真正財寶。
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願從心。致大饒富。方悟神珠非從外得。
忽然間有一個智慧的人(即佛)告訴他:衣裏有寶珠,指示他本具佛性,頓使他妄息真露,重獲自性法寶,遂能從心所願,成為大富翁。此時這個人才明白那神妙不測的寶珠,不是從外邊得來的,而是自己本來就擁有的。
你們聽楞嚴經,修楞嚴大定,就是要發現自己衣裏的如意珠。得到如意珠,就成為世上最富有的人。什麼叫最富有呢?
『心止念絕真富貴,私欲斷盡真福田。』妄念心停止,狂性也消滅,貪心亦不生,就是真富貴。沒有欲念,沒有自私心,便是真正有福報的人。
即時阿難在大眾中。頂禮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現說殺盜婬業。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心中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從人得。
這時阿難,於大眾之中,向佛頂禮,站起來說:剛才世尊說,殺盜淫這三種業緣,如果能斷除的話,則三生業果之因,也就不會發生,那麼,心中無明之狂性,自然歇息。一經歇息便成菩提,現出本有家珍。因本有家珍,確實不是從他人或外邊得來的。
斯則因緣皎然明白。云何如來頓棄因緣。
這種說法,顯然而明白地屬於因緣法,為何世尊,現在又忽然捨棄因緣呢?
我從因緣心得開悟。世尊。此義何獨我等年少有學聲聞。今此會中大目犍連及舍利弗須菩提等。從老梵志聞佛因緣。發心開悟得成無漏。
我就是自從聽了十二因緣法,專心修到開悟而證初果。世尊!這因緣的道理,實在能夠使一切眾生,反邪歸正,所以不單獨我等年輕,有學的聲聞(初果至三果為有學,證到四果才是無學),就是現在會中的上座大采菽氏,鶖子和空生等長老,都是先從老梵志學外道,修自然,後來聽佛說十二因緣的道理,便放棄自然轉修因緣法,終能發明心地而得開悟,證到無漏果位。無漏即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漏』亦就是煩惱的別名。貪瞋癡等煩惱,日夜從眼耳等六根門頭漏落。『漏』亦有漏落的意義,煩惱能令人漏落於三惡道。所以說有煩惱為有漏,離煩惱為無漏。
今說菩提不從因緣。則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說自然成第一義。惟垂大悲。開發迷悶。
現在佛說菩提是自性正覺,不是從因緣所生,那麼,王舍城裏,拘舍梨等外道,所說宇宙一切都是自然的道理,應該成為至高的真理了。佛以前是用因緣來破他的自然學說,現在佛擯棄因緣,那麼自然法,豈不又成為第一義理?希望世尊垂大悲心,開導我們的迷惑。
佛告阿難。即如城中演若達多。狂性因緣。若得滅除。則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緣自然。理窮於是。
佛告阿難,現在就用城中演若達多這個人來作譬喻,他的狂性因緣如果能消滅的話,那麼,不狂的本性,就自然會生出來。這是因緣和自然,經過精研窮究後所得到的結論。
阿難。演若達多。頭本自然。本自其然。無然非自。何因緣故。怖頭狂走。
阿難!演若達多的頭,本來是自然在那裏,沒有失去,亦沒有得回。既然是本來自然,就應該時常自然,無時而不自然。但因何因緣,生出恐怖心,以為自己的頭遺失,而發狂亂走呢?這裏是說,眾生的真性,如果屬於自然,則應該時時自然,為何緣故而發狂,生出無明來?有無明,那真性就不能算自然了。
若自然頭因緣故狂。何不自然因緣故失。
如果頭是自然的,就是因為照鏡的緣故而發狂,何以不自然發狂,而要等到照鏡的因緣,駭怕頭遺失才發狂呢?
本頭不失。狂怖妄出。曾無變易。何藉因緣。
自己本有的頭,原是沒有失掉的,只因照鏡而以為失掉,故妄生驚狂恐怖心。其實頭非但無遺失,並且沒有絲毫改變,怎可說是藉著照鏡的因緣呢?
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際。狂何所潛。
如果說狂性本來是自然的,那麼他本來就應該常有狂怖的心,既然常有,則當他沒有發狂的時候,這個狂性又潛伏在哪里呢?
不狂自然。頭本無妄。何為狂走。
如果說不發狂是自然的,那麼他的頭本來是真的,不是妄的,應當不會發狂才對,為何他又會發狂而亂走呢?
若悟本頭。識知狂走。因緣自然。俱為戲論。是故我言。三緣斷故。即菩提心。菩提心生。生滅心滅。此但生滅。
如果明白頭是一向都有的,也就知道自己不應該無緣無故而發狂亂走了。因此因緣和自然,都成為兒戲的理論,所以我說:三種相續能緣的分別心能夠斷絕的話,則菩提心自會產生。菩提心生,生滅的妄心就消滅。但菩提真心本來是沒有生滅的,如果說有生滅,這亦是凡夫之執著,有生有滅,就成為對待法了。
滅生俱盡。無功用道。若有自然。如是則明。自然心生。生滅心滅。此亦生滅。
必定要把生滅心徹底清淨,才是無功用道。無功用道,即楞嚴大定。但假如說有一個自然心生,那當然有個生滅心滅,一生一滅,又成對待,亦屬於有生滅作用了。
無生滅者。名為自然。猶如世間諸相雜和。成一體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稱本然性。
無生滅的叫做自然,譬如世間的事物,用各種因素混雜和合,構成一個整體,才叫做和合性。不屬於和合性的,叫做本來自然性。
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離。離合俱非。此句方名無戲論法。
這裏的本然,是指自然,和合指因緣。本然也不是自然,和合也不是和合因緣。離開因緣和自然,就是能離和不能離,亦都要排除淨盡。若這樣說法,才不是戲論法。
菩提涅槃尚在遙遠。非汝歷劫辛勤修證。雖復憶持十方如來十二部經。清淨妙理如恒河沙。祗益戲論。
要證到菩提涅槃的果位,在你來說還是十分遙遠,一定要經過很多劫,和辛苦勤勞的修行,才能證得的。你雖然能夠記憶背誦十方如來所說的十二部經典,如恒河沙數不清的不可思議清淨妙理,但這只是有益於你的戲論而已。
汝雖談說因緣自然決定明瞭。人間稱汝多聞第一。以此積劫多聞熏習。不能免離摩登伽難。
你雖然對於因緣和自然的道理,說得很清楚,明瞭透徹,因此一般人都稱讚汝是第一位博學多聞的人。不過像你這樣歷劫多聞薰習,這都不是真修實踐,所以不能免除摩登伽女所加的難。
何須待我佛頂神咒。摩登伽心婬火頓歇。得阿那含。於我法中。成精進林。愛河乾枯。令汝解脫。
你雖是多聞,但徒聞而無實修,終不得定力。如有定力,又何須待我的楞嚴神咒,來轉變摩登伽女的心,使她的淫火息滅,證得三果阿那含呢?『阿那含』譯作不來,就是不再來欲界受生死。現在她在法會中,成為精進林,林是譬喻迅速,即一悟就證三果,不必經一果和二果的階段。既然她已證果,愛河乾枯,也不再來纏你。
『愛河』:喻愛心像河流一樣不會停斷。又愛為生死本,因愛便有欲,因欲而有生,因生而有死,故愛欲像河水,有時亦可以溺死人的。
當阿難托體乞食的時候,摩登伽女一見他,即生愛心,便回家懇求母親,將阿難召來。她的母親即念先天梵咒,把阿難迷住。本來邪不敵正,如果阿難有定力,有正念持咒,也不會給邪咒所迷。可能阿難亦為伽女美色所動,心一動邪術才能乘虛而入。佛知阿難將毀戒體,故即說楞嚴咒,敕文殊菩薩持咒往救阿難。阿難聞咒,恍然覺悟,即跑回佛處,伽女亦隨後追到。佛問她來做什麼?伽女說:『我愛阿難』。佛問:『你愛阿難何處?』答:『愛阿難面目俊秀。』佛說:『你愛他的面目,那麼便把它割給你。』若把面目割下,還有什麼可愛?伽女一想便開悟,而證三果阿那含。所以人不怕有愛心,只要能覺悟,便可得救。不覺悟,老是在愛河的漩渦裏溺轉,那就苦惱無窮無盡了。
是故阿難。汝雖歷劫憶持如來秘密妙嚴。不如一日修無漏業。遠離世間憎愛二苦。
所以阿難啊!你雖然經歷很多劫數,能夠記憶和持誦佛的秘密妙嚴經典。什麼叫秘密?口不能說出叫做秘,心不能猜測叫做密。又彼此互不相知,為你說法,我不知道;為我說法,你不知道,也是秘密。又一樣法一樣理,但眾人聽後,各有各的理解和悟性,也是秘密。妙是不可思議,嚴是最有價值和最尊嚴的法寶。你雖能記憶和誦持種種妙法,還不如用一天的功夫,來勤修無漏法。無漏法即是斷除貪瞋癡,無明,妄想,分別執著及一切習氣。這樣才能遠離世間愛和憎二種痛苦。
世間人都認為愛是最偉大,最幸福的事情,因此十分注重倫理之愛,男女之愛,殊不知道有了愛,便有了苦!愛憎是苦因,生死是苦果,愛到極處便成憎。好像你所最愛的人,忽然變了心,或者對你不好,你便會生起憎恨心,所謂『愛之愈深,恨之愈切』。說起夫婦的緣份,都是前生的因果。有的夫婦相敬如賓,互相尊重敬愛,這都是前世結下的好緣,故今世享受這好果。但亦逃不了生離死別的痛苦。有的結下惡緣,便成為冤家,天天吵吵鬧鬧,家無寧日,豈不是苦?所以修道的人,切切要離開世間憎愛二苦,要不憎不愛,才是中道了義。
如摩登伽宿為婬女。由神咒力銷其愛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
即如摩登伽女,從前原為妓女,由楞嚴咒的威神力,消滅她的愛欲妄念,遂能明白自性而得悟道證果。現在法會中,名字叫做性比丘尼。
與羅侯母耶輸陀羅同悟宿因。知歷世因貪愛為苦。一念熏修無漏善故。或得出纏。或蒙授記。如何自欺。尚留觀聽。
羅侯羅,譯作覆障,是佛之子,不是愛欲所生,而是由佛指腹成孕。他在母胎六年不出世,因他前世曾堵塞老鼠穴六天,故有此報。覆即蓋,有覆蓋之業障。耶輸陀羅,譯作名稱,即有名詞的人,是佛的妻子。她都能明白過去的因緣,知道歷世生死的原因,皆因一念貪愛,而成為永世的痛苦。既然已經明白,便能在一念間,轉修無漏善業,現在已能夠超越欲界生死的纏縛,或者已蒙佛的授記,得到將來成佛的名字,何以你們現在還在自己欺騙自己,留戀在見聞分別上,和執著在視聽的六塵上呢?
阿難及諸大眾。聞佛示誨。疑惑銷除。心悟實相。身意輕安。得未曾有。
阿難和在會大眾,聽了佛的開示和教誨,心中的疑惑,遂即消除,明白空不空如來藏的道理,實相的真理。其身和意都頓時感覺輕安,獲得從來所未來曾有的快樂。
輕安境界是很難形容的,要自己領會,才能明白。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坐禪時也有輕安境界,叫做最初前方便。覺得心意愉快,腿不痛,腰亦不痛,身體輕鬆,妄念皆空,有無限自在的感受。
在阿難和大眾聽佛所說妙法,受佛三昧加持,佛光加被,故大家都得到最殊勝和最快樂的感覺。
重復悲淚。頂禮佛足。長跪合掌而白佛言。無上大悲清淨寶王。善開我心。能以如是種種因緣。方便提獎。引諸沈冥出於苦海。
阿難的本事是多聞,又因情感深摯而善哭,這是他第五次悲哭。所以經文說:他重復悲淚。哭至悲痛流淚,頂禮佛足,長跪拿掌對佛說:『世尊!你是清淨寶王,具有無比的慈悲心,能用善巧方便法,消除我等心中疑惑。又用種種因緣方便法,來提醒和獎勵,引導一切沉落及冥頑的眾生,使能脫離愛欲的苦海。』
世尊。我今雖承如是法音。知如來藏妙覺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來十方國土。清淨寶嚴妙覺王剎。
世尊,我現在雖然承蒙佛開示,明白如來藏的妙覺明心,是周遍十方世界,含有如來十方國土,清淨而寶貴莊嚴的妙覺王剎。
妙覺明心是指佛法身,妙覺王是指佛報身,如來是指佛化身,剎是指佛國王。即是說:我現在已明白佛的法身能夠含蘊重現報化二身,和清淨莊嚴國土,及十方所有世界,皆包含在如來藏性裏面。
如來復責多聞無功。不逮修習。
如來又斥責我,多學博聞是無益的,不如努力修習無漏功夫。
我今猶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賜與華屋。雖獲大宅。要因門入。
我現在猶如漂泊在旅途當中,沒有一定的地方。忽然承蒙天王即佛,賜給我一間富麗堂皇的大屋,但可惜我還未得其門而入。
大屋喻如來藏,即是說:雖明白藏性廣大圓滿,可是不知怎樣修法,才能入屋內享用,才能證入如來藏性裏。
惟願如來不捨大悲。示我在會諸蒙暗者。捐捨小乘。畢獲如來無餘涅槃本發心路。
唯望世尊,不要捨棄無上大悲心,來指示我等在會中一切愚癡的大眾,捨棄小乘有餘涅槃,而能畢竟獲得如來極果,不生不滅的無餘涅槃。從本來最初發心,直趣菩提的道路。
佛教裏有小乘和大乘,泰國、緬甸等地,皆遵奉小乘。佛最初說法是說小乘;一部分弟子們聽後,便往別處修行弘法。及至佛最後說大乘,他們沒有參加,便說:『佛沒有說大乘,在乘法是後人捏造的。』現在阿難,親自請佛說大乘,願捨小乘,回小向大,向大乘法修證。可是一部分跟佛學小乘的,都以先入為主,不承認佛後來所說的大乘法。這也有他們的道理。好像以前在中國東北,皈依我的弟子,我很少和他們談話。因他們都瞭解我,知道我的根底,東北是我的家鄉,他們都知道我是白孝子,曾經廬墓三年,又肯濟世利人,所以一見到我,或聞我名,都爭來皈依。我也有怪癖,從不穿棉衣和襪子,冬夏二季,都穿同樣衣服,二件布衣,冬天下雪,赤腳行走雪地上,也不覺冷。到任何地方去,只喜歡講經和打坐,而不喜歡談話。到了香港後,也只講經說法,很少教人禪坐,也從未授人千手千眼大悲法。因這法是很重要的,不能隨便傳授。故從香港來的弟子,因從未有學過,現在聽你們說,學千手千眼大悲法,所以他們說:『不會的,師父不懂大悲法,怎能傳給你們?』這就和小乘不信有大乘法一樣的道理,有人信小乘,說大乘是對的。有人信大乘,說大乘是對的。其實在佛教裏,沒有一個對,亦沒有一個不對,只要你能專心修行,一定會成功的。不過小乘只是方便法,而大乘則講實相法,理論總比較圓融無礙,不是一般小乘所容易明白的。
令有學者。從何攝伏疇昔攀緣。得陀羅尼。入佛知見。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在會一心。佇佛慈旨。
阿難請佛指示,怎樣修行用功,才能直達如來藏性裏面的路徑,使只證初果而有學位的阿羅漢,知道怎樣才能攝伏無明煩惱,和往昔的攀緣妄心,得到陀羅尼,即總持法門,總一切法,持無量義,然後才能深入瞭解佛的正知正見。阿難向佛說完後,便五體投地,和在會的大眾,皆一心一意來等待佛的開示。
爾時世尊。哀愍會中緣覺聲聞。於菩提心未自在者。及為當來佛滅度後。末法眾生發菩提心。開無上乘妙修行路。
這時,佛憐憫在會得到小乘果,而對於菩提心,還未得到自在和還未開悟的人,及為了將來,佛滅度以後,末法時代的眾生,想要發菩提心修道的人,乃開示一條最上乘的微妙修行道路。
佛滅度後,正法住世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正法時期,大家求智慧,喜歡參禪而獲開悟。像法時期,大家就捨本求末,喜歡修福報,建廟造塔,不注意禪定。至末法時期,也不要禪定,也不修廟造塔,只喜歡爭鬥。現在是末法時期,到處都是爭鬥。世界每一角落,都是鬥爭激烈,尤其某些國家,更喜歡鬥爭,唯恐天下不亂。這都是末法眾生的業報。佛將入涅槃時,已先知道,末法眾生,根淺智劣,難調難伏,不易教化,所以在楞嚴法會上,先說明此妙修行路,令末法修道的人,易於入門,易於成功。你們現在能聽楞精製經,能修楞嚴大定,這可說是處末法而能修正法。可能也是應該輪到正法,在西方開始興盛的時候,因為一般西方人都喜歡禪學。但這是要真真正正,如法修行,一絲一毫,都不能隨便怠慢,還要腳踏實地,不怕辛苦,勇猛精進,才能達到成功之路。我現在只是指點你們修行之路,將來成功與否,是要靠你們自己的,所謂『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宣示阿難及諸大眾。汝等決定發菩提心。於佛如來妙三摩提。不生疲倦。應當先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云何初心二義決定。
佛即開示阿難及在會諸大眾,你們既然決定發菩提心,要知道佛法中的不可思議妙三摩提,即楞嚴大定,立志勤求,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但首先應該明白,發菩提心的基本初心,和二點決定性的義理。什麼是二點基本初心,決定性的義理呢?
阿難。第一義者。汝等若欲捐捨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
阿難!第一義者,如果你們決定捨棄聲聞緣覺小乘法,不願再沉滯於空寂,而欲修菩薩大乘,進入佛的正知正見,首先應該仔細觀察,發心的動機,和證果時候,得到正覺的真心,是相同呢?還是不相同呢?(果地即菩薩境界。)
阿難。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
假若在因地最初發心的時候,用生滅心,即第六識攀緣心,作為修行的基礎,而想證入不生不滅,常樂我淨,佛的境界,這是絕對不可能的。
以是義故。汝當照明諸器世間可作之法。皆從變滅。阿難。汝觀世間可作之法。誰為不壞。
因為這個道理,你應該用智慧來觀察,在這個器世間,一切可以造作的物件,都會變遷壞滅。你再詳細觀察,在這器世間上,凡是有為有相的物質,哪一種是不會變壞呢?
然終不聞爛壞虛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終無壞滅故。
所有有形有相的事物,無論是山河大地,房廊屋舍,都會變遷爛壞。但從來不會聽說虛空會爛壞的,為什麼呢?因為虛空不是可以用人力造作的,所以從始至終,都不會變壞而消滅。這裏以虛空比喻根性,是常住不生不滅。
則汝身中。堅相為地。潤濕為水。暖觸為火。動搖為風。由此四纏。分汝湛圓妙覺明心。為視為聽為覺為察。從始入終。五疊渾濁。
就以你身中四大來說:堅固如骨骼等屬地,潤濕如血液等屬水,暖觸如溫度暖氣屬火,動搖如呼吸等屬風,綜合起來叫做四纏,互相團結構成一個人身。既有身相,便有六根,分開你的湛然圓融,妙覺真心。這個不生不滅真心,一旦和有生滅妄心和合,就變成阿賴耶識,所以說:『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原來在如來藏性裏,只是一個精明真心,但分開則變成六根。在眼就是視,在耳就是聽,在身就是覺,在意就是察,從開始到終了,從四大開始,而變成五疊,即五重渾濁,而成為五濁惡世。
云何為濁。阿難。譬如清水。清潔本然。即彼塵土灰沙之倫。本質留礙。二體法爾。性不相循。有世間人。取彼土塵。投於淨水。土失留礙。水亡清潔。容貌汩然。名之為濁。汝濁五重。亦復如是。
什麼是濁呢?譬如清水,本來是清潔,沒有半點污染,但土和沙是留滯隔礙不通的。水和土的體性,本來也是一清一礙,不相同的。假使有一個世間愚人,拿一撮土投入清水中,土質就失去固定留礙作用,而淨水也失去清潔的本相,二者變成汨然混濁的狀態,所以叫它做濁。你的身中五重濁相,也是這樣,就失去原來原來清淨的真相。
阿難。汝見虛空遍十方界。空見不分。有空無體。有見無覺。相織妄成。是第一重。名為劫濁。
現在先說劫濁,你看見虛空,遍滿十方世界。但虛空和看見是漠不相關的。虛空自虛空,看見自看見。虛空雖有現象,而無本體。看見雖有作用,但無感覺。感覺只在人而不在見,如果虛空和看見,融合為一體,好像經緯一樣,互相交織起來,就妄成為世間諸相。這是第一重叫做劫濁,劫濁於五陰之中屬色陰。
劫為梵語,譯作時分,即時候的分段。
汝身現摶四大為體。見聞覺知。壅令留礙。水火風土。旋令覺知。相織妄成。是第二重。名為見濁。
你身現在不得解脫,都是因為摶取四大假和合,而為身相。既然有了身相,就有見聞覺知。本來真心,元是一精明,被地水火風四大所壅隔,便分成六和合。本來是靈明圓融,而變成有留難和窒礙。四大本來是無知的物,現在給六根的性能所旋轉,而變成有知覺了。由妄知和妄覺兩相,互相交織,妄成渾濁,這就是第二重叫做見濁。見濁在五陰之中是受陰,是前五識的境界。
為什麼上文說五濁惡世是指外邊,現在的五濁又跑回自己身上?因為你內邊有五濁,外邊才有五濁。身上無五濁,外邊的五濁,也就消滅,這都是妄想造成的。
又汝心中憶識通習。性發知見。容現六塵。離塵無相。離覺無性。相織妄成。是第三重。名煩惱濁。
又你心中,記憶和認識,以及所讀誦和學習過的世間文字和科技,在你記憶的性能上,就會發為知見。但從書上所得的知見,都是世間的知識,而不是究竟從自性所發之知識。因為不是究竟的知識,所以終日便不斷地胡思亂想,於是就生出外界的色、聲、香、味、觸和法六塵境界。六識如果離開六塵,就無體相可尋。六塵如果離開六識,亦無體性可得。因此識和塵便互相交織,妄成種種印象,留在意識之中,貪戀不捨,使你的真心不得自在而成渾濁。此就是第三重,叫做煩惱濁。在五陰之中是為想陰,是第六意識的境界。
有真才有妄,有妄才有真。真妄是對立的,所以就依真起妄。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大道毀壞了,才講仁義。若大道存在,大家都明白大道,克己復禮,愛人愛己,不令別人生煩惱,就不必去講仁義,仁義就成為多餘了。『智慧出,有大偽。』如果大家都一樣有知識,平等無分,便我不欺你,你不欺我。一旦有智慧的人生出,就會認為其他的人太愚癡、太可欺。進而用種種欺騙奸偽的手段來玩弄人,所以說,有智慧出現,才有奸偽的人。『六親不和有孝慈』,家庭裏如果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大家能守五倫之道,大家一樣良善,便不能顯出誰是孝子。家庭不和,吵吵鬧鬧,父母不慈,子女能孝,這樣才能顯出他們的孝心。『國家昏亂有忠臣』,國家太平時期,大家當職做官,不分奸忠。等到國家有災難,才知道某人確曾為國家盡忠效勞。好像中國之嶽飛,兵臨城下,他能擊退強敵,保衛國家,所以後人都敬仰他是大忠臣。
這濁亦是一樣,單獨一種,不會成為濁,必須互相組織,連合起來,才成為濁。比喻真和假一樣,有真才有假。無明就如人身上的影子,依真起妄,就生出種種妄想妄見。
又汝朝夕生滅不停。知見每欲留於世間業運每常遷於國土。相織妄成。是第四重。名眾生濁。
又你心中,從早到晚,妄念相續,生住異滅,沒有停息的時候。又因執著自己的意思和知見,所以想盡種種辦法,怎樣才能長生不老,永住世間。怎奈行陰密移,運轉不停,自己不能做主,所以隨困果而捨生趣生。從這個國土轉生到那個國土。這種生滅不停息的妄見和業果,互相交織,便成第四重叫做眾生濁,在五陰之中是為行陰,是第七識的境界。
汝等見聞元無異性。眾塵隔越。無狀異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異失準。相織妄成。是第五重。名為命濁。
你等見聞覺知,原是無異樣的,但因六法隔離,無緣無故,便生出異相來。實際上精明之性是能互相知覺的。元是一精明,在本性上是相知相覺的。但分為六和合之後,就變成不同,在應用上就互相違背,變成眼只能見,不能聞;耳只能聞,不能見。用途不同,失去一定標準,互相組織,擾亂真性,妄成渾濁,這是第五重叫做『命濁』。在五陰之中是為識陰,即第八識。它是『去後來先作主翁』,就是最先來和最後去,要八識離後,才算壽終。
我人妙覺明心,原是清淨湛然,豈有渾濁?只因一念無明而生出種種妄相,外被五大器界所渾而為『劫濁』,內被四大身相所渾而為『見濁』。再被六塵緣影所渾而成『煩惱濁』。後被生死所渾而成『眾生濁』。再由眾塵結滯,六根不能互通而為『命濁』。變成內外渾濁,失去湛然清淨之義。現求佛指示澄濁的方法。
阿難。汝今欲令見聞覺知。遠契如來常樂我淨。
阿難!你現在要想從見聞覺知的功能上,回來契合自性,本來常樂我淨的佛境地。
應當先擇死生根本。依不生滅圓湛性成。
應當先行揀去哪些是死生根本,擇取哪些是不生滅性,然後依據本來不生不滅之根來扭轉虛妄而生滅之識,才能修成圓滿清淨湛然的自性。
佛示以合識用根,這是楞要經要旨。識心若不捨除,不能修成大定。根性若不取用,不能證得涅槃。所以要捨棄生滅,守於真常,依不生滅,為因地心,才能修證。
以湛旋其虛妄滅生。伏還元覺。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為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
用你的不生滅圓融湛性,即是見性聞性,來旋轉虛妄生滅的妄想作用,並降伏無明煩惱,還歸於原來的本覺自性。得回還本光明而覺照的不生滅性,來作修學佛法的因地發心,這樣用功修行,才能圓成果地,而得證無上菩提。
將自己圓湛的不生滅性,時時刻刻不要外照向外馳求。但要內照本源心性,即反聞聞自性,才可以旋濁還清,旋妄歸真。
如澄濁水。貯於靜器。靜深不動。沙土自沈。清水現前。名為初伏客塵煩惱。
好像欲澄清濁水,必須要把濁水放在靜止的器皿裏面,使它靜靜地深沉不動,沙土自然會慢慢地沉下,而清水就會顯現出來,這樣叫做初伏客塵煩惱。客塵是生滅不停,如客如塵,不是自家裏有,不是從自性生,而是由外邊來的,所以叫做客塵。
你們現在打坐參禪,就如澄清濁水。深靜不動,就是有定力,參禪要有定力,一定要下功夫,不怕苦,不怕難,什麼都不怕,腿痛更不算一回事。如果因為腿痛腰痛,便要伸腰伸腿,還要用軟枕來做墊,一點都不能吃苦,這都是不能脫去享受習慣。要知道如果講享受,那就絕對不會得到定力的。
去泥純水。名為永斷根本無明。明相精純。一切變現。不為煩惱。皆合涅槃清淨妙德。
上文所說,住於靜器,泥土下沉,清水顯現,但如不把泥土提出,還是不能永斷根本無明,所以一定要去泥土,而獲清水,才能永斷根本無明。根本無明不容易斷,如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生相無明未斷。要斷生相無明,才能成佛。
要把泥滓完全去掉,恢復純真澄淨的水,才叫做永斷根本無明。泥滓去盡,清淨純精的明相現前,即妄無不盡,真無不圓,然後證究竟極果,那就任何變遷搖動,都不會再有煩惱也即不會再混濁。這樣才能契合涅槃不生不滅的道理,和得到清淨無染的妙德。
第二義者。汝等必欲發菩提心。於菩薩乘生大勇猛。決定棄捐諸有為相。
第二義就是你等在座諸聲聞、緣覺、有學位者,現在必定想要發大乘菩提心,回小向大,行菩薩道,生大勇猛心,不要不進不退,不要向前走二步,向後退三步。要有勇猛心,不怕種種困難,甚至死都不怕,勇敢向前爭取最後勝利,決定捐棄小乘諸有為相。要有決定性,不要一腳踏兩支船,要往江北,又要往江南。有為相即有為法,有為法會變壞,無為法才不會變壞。如虛空無相,故不變壞。在佛經裏多數引用虛空,因虛空也是代表如來藏性。
應當審詳煩惱根本。此無始來發業潤生誰作誰受。
應當詳細審察什麼是煩惱的根本,使你從無始以來,造業而托生,發生業果而輪轉於生死中,究竟是誰作誰受呢?誰作業誰受報都是自作自受的。
什麼是煩惱根本?吾人從無始以來,就有二種無明,一是發業無明,一是潤生無明,發業是造業之因,能發出現行之業用,即十二因緣過去之無明。潤生是業之緣,二緣會合,就能潤今生以受生,如十二因緣之愛取,即中陰身投胎時之一念愛想。這都是煩惱生死根本,也是由六根對六塵而引起六識,因而起惑造業,依業受報,輪轉生死,沒有停息。
阿難。汝修菩提。若不審觀煩惱根本。則不能知虛妄根塵何處顛倒。處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來位。
阿難,你修菩提覺道,如果不詳細觀察,煩惱的根本來源,就不能知道虛妄之四大五蘊、六根六塵等從何處生出顛倒。顛倒的原因尚且不曉得,怎可以降伏煩惱而證得佛的果位。
阿難。汝觀世間解結之人。不見所結。云何知解。
阿難,你且看世上,想要解開繩結的人,如果看不見結的所在,怎樣知道去解開呢?
欲修菩提道的人,即要解結的人,不見結的所在,即不知顛倒煩惱根本的所在,便不能用功修道,怎能斷除顛倒煩惱呢?
不聞虛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無形相。無結解故。
誰也沒有聽到虛空可以被你破壞裂開,什麼緣故呢?因為虛空是沒有形相,根本沒有結,不需要你去解。
則汝現前眼耳鼻舌。及與身心。六為賊媒。自劫家寶。
就是你現在的眼、耳、鼻、舌、身和意,這個奸媒,勾引賊人,打劫你自己的家寶。
我們每個人都以為眼耳鼻舌身意是自己的好幫手,其實這六種都是壞東西,招賊入室,劫去我人自性的法寶而自己還不知道,真是家賊難防!現在就拿眼和耳來說:『眼不見,口不饞;耳不聽,心不煩。』一看見人家吃好東西,口裏就想嘗嘗,生出貪食的念頭。耳朵聽見順耳的好聲音,便生歡喜;聽到逆耳不好聽的話,便生瞋怒。不要以為眼睛是好東西,幫忙你看見,就是因為它的幫忙,才生出種種煩惱,好像看見美色而貪美色,貪到手也煩惱,貪不到手也煩惱,其他耳鼻舌身意,也是一樣,會使你生起種種煩惱。生煩惱,就失去自性法寶。所以說:『千日砍柴一朝焚。』砍了千日的柴,一朝便把它燒盡。修養了千天的坐禪功夫,得到輕安境界,忽然生了煩惱,就把你的功夫燒去。又云『星星之火,燒盡功德之林』,所以要『眼觀形色內無有,耳聽塵事心不知』。有這樣定力,就不會被人劫去家寶;要不然,終日隨六根六塵向外跑,不能迴光返照,這就叫做漏,即漏落在三惡道而無了期,豈不可怕!所以要斷煩惱,必先尋求根源。佛以六識為家賊,就是因為六根和它串通,由六根對六塵而引發六識,因此便起惑造業。所以根就是媒介,有如介紹人一樣。
什麼是你的家寶?家寶即如來藏常住真心,妙覺明性,而不是世間的有為有相的金銀財寶。還有你的自性是具足佛寶、法寶和僧寶,也是真正財寶。還有勤修戒定慧,完成三無漏,也是你的真正法寶。有人說,這種財寶,看不見不足相信。這也難怪,因無形無相,所以看不見,但還可感覺到的。有慧根的人便會知道;無慧根的人,就不知道。
今天來見我這個人,自稱是活佛,和佛一樣。我說要打他殺他,把他氣壞跑了。其實這種人真是無慚無愧,自欺欺人,憑什麼資格將自己比作佛!既然是佛,怎還會怕痛怕死,根本是發狂!你們以後無論到什麼地方去,都不可以存有這種狂慧,以為自己了不起,和佛無二無別。我就是佛,就是祖師——這一定要下無間地獄的。這根本是發狂發顛,天魔外道之知見,絕對不能修成佛道的。
由此無始眾生世界。生纏縛故。於器世間不能超越。
因為六根勾結六識,狼狽為奸。狼是後腳短,狽是後腳長,故要互相幫忙,才能走得快。從無始直到現在,眾生相續、世界相續,大家便纏縛在一起,不能分離,都因為一念無明,就把圓融無礙的自性,局限在四大六根裏面,妄認作自體,執為真我。對於五大六塵的物質世界,執著心外實法,妄生取著,因此就不能超越三界,了生脫死。
阿難。云何名為眾生世界。世為遷流。界為方位。
阿難,什麼叫做眾生世界呢?『世』就是時間的變遷流動,『界』就是空間的方向位置。世界有二種:(一)為有情世界,即有知覺的根身;(二)為器世界,即無知覺的山河大地,房廊屋舍等。
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未來、現在為世。方位有十。流數有三。
你應當知道,東南西北,加上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方和下方,都是空間的方位。過去、現在、未來就是時間的世相。從方位來說,就有十方;從遷流來說,就有三世。
一切眾生織妄相成。身中貿遷。世界相涉。
一切眾生的身體,是由四大六精,互相組織,虛妄而成的。四大本來是屬於無知色法,但因為有了見聞等精,便由無知而轉變成有知,所以就在根身裏遷流貿易,大做生意。世界則互相牽涉,我不能離開你,你不能離開我,都有連帶關係,不能脫離。所以說世界相續、眾生相續、業果相續,大家妄織在一起,不能解脫。
而此界性。設雖十方。定位可明。世間只目東西南北。上下無位。中無定方。四數必明。與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轉十二。
這個界的方位雖然設立有十方,但都各確定的範圍,是很明顯的。但世間人,只注意東南西北四方,因為上下沒有固定的位置,中間也無固定的地方。現在只取東南西北,四個數位,便可明瞭應用。用四方的數,和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互相涉入,互相配合,三四一十二,四三也是一十二。宛轉相乘,就得到十二的數目。
流變三疊。一十百千。總括始終。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
從一疊遷流演變至三疊。第一疊以世涉方,三世四方,三四演變為十二。第二疊以方涉世,每方各有十世,十個十二就成一百二十。第三疊以世涉方,每世各有十方,十個一百二十就成一千二百的數目。總計從始至終,眾生之六種根性,既然都是周遍身心,而身心已和世界互相牽涉,那麼六種的根性,亦就具有一千二百功能。
阿難。汝復於中。克定優劣。如眼觀見。後暗前明。前方全明。後方全暗。左右旁觀三分之二。統論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無德。當知眼唯八百功德。
你又應當在這些作用中間,決定它們的優劣本能,例如眼睛看見的本能,只可以看見前面,不能看到後面。前方完全明白,但後方則完全看不見(這是指肉眼,得天眼通則前後左右都可看見)。又再旁觀左右,也只能看到三分之二,故統論它所作的功德,並不完全。只能算得三分功能,一分卻沒有功德。所以知道眼睛只有八百功德,這是劣根。
現在講六根的功能,為下文選擇圓通的前奏。
如耳周聽。十方無遺。動若邇遙。靜無邊際。當知耳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耳根聽聲的本能,沒有障礙,可以周遍一切處所,十方所發的聲音,完全沒有遺漏。聲音一動,無論遠近,都可以聽見,而寂靜的時候,聞性更無邊際。所以就知道耳的功能最圓滿,能具足一千二百功德,是優根。
如鼻嗅聞。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闕中交。驗於鼻根。三分闕一。當知鼻唯八百功德。
鼻根嗅聞的本能,可以使出入的氣息流通,但中間交接的時候,就會稍為停住,功用不太圓滿,所以測驗鼻根,三分缺一,只是八百功德,是劣根。
如舌宣揚。盡諸世間出世間智。言有方分。理無窮盡。當知舌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舌根雖具有二種功能,但佛捨嘗味而取言說。舌根能宣揚所有世間或出世間,一切知識和理論。雖然言語方面,有區域的分別,好像達摩祖師初到中國的時候,語言不通,沒有人跟他學佛法,所以跑到洛陽,嵩山上,面壁而坐,這就是方言不同,亦因機緣未熟的緣故。但演說道理,則無究無盡,有時一言一偈,可以說出無邊的妙理,所以當知舌的功能最圓滿,具足一千二百功德,是勝根。
如身覺觸。識於違順。合時能覺。離中不知。離一合雙。驗於身根。三分闕一。當知身唯八百功德。
猶如身體感覺的本能,知道是違情之觸,即自己不喜歡,不願意的。或是順情之觸,即自己喜歡而樂意的。但要和外物相接觸合,才能感覺到。一離開外物,便不知道。所以離只可算作一分功德,合則有雙分功德。現在測驗身根功能,三分缺一,只得八百功德,是劣根。
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間出世間法。唯聖與凡。無不包容。盡其涯際。當知意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最後說到意根,意是意念分別,是第六意識。它的功能雖是默不出聲,但心裏完全明白,並且能容納包含十方三世一切世間出世間的各種事物。它的思惟能力,則無論聖人或凡夫,清淨法或染汙法,都可以包容,都可以盡它的涯量邊際來容納,所以意根的功能很圓滿,能具足一千二百功德。
阿難。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窮流根。至不生滅。
阿難,你現在不願順生死流轉,而想求逆流功夫,就應該返本窮源,尋求生死流之根源,才能得到不生滅的果位。
當驗此等六受用根。誰合誰離。誰深誰淺。誰為圓通。誰不圓滿。
欲求不生滅果,當依不生滅因。六根之性是不生滅,但有優劣之分,所以你應當先選揀檢驗,這六受用根,哪一種是離知?哪一種是合知?鼻、舌和身三根是要合才能知道。眼、耳和意三根則離開亦能知道。合知比較難修,離知比較易入。再考驗誰是淺顯易明?誰是深隱難測?意根是深隱難測,眼耳比較淺顯易入。再看哪一種是圓通?哪一種是不圓通?眼具八百功能,故不圓通。耳具千二百功德,當然最圓通。如來已暗示耳根最圓通,但不說出,要阿難自己體驗選擇,作為入門之道。
若能於此悟圓通根。逆彼無始織妄業流。得循圓通。與不圓根。日劫相倍。
如果你能在這六根中,明白哪一根是最圓通,依它修持,把無始以來交織妄業之流,扭轉過來,做逆流的工夫。順著不生滅的圓通根來修,猶如順水揚帆,和那些不圓通之根,比較起來,遲速幾有一日和一劫之不同。
我今備顯六湛圓明。本所功德。數量如是。隨汝詳擇其可入者。吾當發明。令汝增進。
我已經完全明顯開示給你知道,這六湛圓明的根性,本來所具足的功能數量,由你自己仔細去選擇,哪一種和你最相應,最適合的,我就會和你再詳細解說,令你對這根,能次第解結,漸次深入,得到進步。
十方如來。於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圓滿無上菩提。於其中間。亦無優劣。
十方如來,在這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中,一一依次修行,頭頭是道,都能得到無上菩提,並無優劣之分。
但汝下劣。未能於中圓自在慧。故我宣揚。令汝但於一門深入。
但是阿難,你的根性下劣,不是優秀分子,故不能於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中得到圓融自在之智慧。故我要為你說明,諸根之優劣深淺,使你選擇後,能做逆流工夫,一門深入。
入一無妄。彼六知根。一時清淨。
只要你能夠一根深入,入到極點,妄盡真存,達到一真無妄之境界。這就是一根得以還源,其他六根,亦同時得到清淨。
阿難白佛言。世尊。云何逆流深入一門。能令六根一時清淨。
阿難聽佛說後,還未真正明白,故再問佛怎樣才叫深入一門?入哪一門呢?就能六根同時得到清淨?
佛告阿難。汝今已得須陀洹果。已滅三界眾生世間見所斷惑。然猶未知根中積生無始虛習。彼習要因修所斷得。何況此中生住異滅。分劑頭數。
佛告阿難,你現在已得初果須陀洹,即入流,入聖人之法性流,逆凡夫之六塵流。金剛經說得很清楚,初果須陀洹,名為入流,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亦已滅了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和眾生世界,見道位中我執分別之惑,即已斷了見惑八十八使。但思惑八十一品還未斷,故還未能逆分段生死之流。所以還未知道六根裏,多生多劫,無始以來所積下來的虛妄習氣,即我執俱生之思惑。這種積習不容易除,是要經過親修,才能斷得。何況此中還有分別法執,俱生法執和塵沙無明,生住異滅,分別頭數呢!生住異滅即四相無明:在一念不覺生三細,三細中之業相、見相、境界相,及六粗相中之智相、相續相為住相。以執取相,計名字相為異相。以起業相,業繫苦相為滅相。在這四相無明中,分別起來還各有四相,所以頭緒紛繁,數量是無窮無盡的。
今汝且觀現前六根。為一為六。阿難。若言一者。耳何不見。目何不聞。頭奚不履。足奚無語。
你現在暫且觀察,你的六受用根是一呢?還是六呢?阿難如果說是屬於一體,既然是一體,為何耳不能看見?眼不能聽聞?頭不會走路?足不會說話?如果說一體,則應該能互用才對啊!
昨天來的那位自命名為『祖師』的美國人,大言不慚。我說他是口頭禪,他答是腳頭禪,簡直不知說什麼?他還以為答得很巧妙!真是可憐!
究竟耳是否能見東西?會的。眼是否能聽東西?會的。這叫做六根互用。阿難只證初果還未達到這境界。(有人說:經典都沒有這樣說,簡直不知法師說什麼?)經典上沒有的東西多著呢!經典上黑的是字,白的是紙,所說的道理如果跟這跑,那就跟死東西跑,而不是跟活東西跑!要想了生死,一定要用不生滅心來修道。經典是有生滅,將來最先滅便是楞嚴經,所以我最喜歡講楞嚴經,讓多些人明白楞嚴經,此經便不容易消滅。
到四果阿羅漢,才能六根互用。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要修到歸回一精明,便能互用無礙。你們要想六根互用,便要下苦功,多用功參禪,不怕腰痛腿痛,不要自暴自棄,以為自己做不到,因為誰都可證果成佛的。
若此六根決定成六。如我今會。與汝宣揚微妙法門。汝之六根。誰來領受。阿難言。我用耳聞。佛言。汝耳自聞。何關身口。口來問義。身起欽承。
假若說六根決定是六個,彼此就應該不相聯繫。那麼我現在在大會中給你宣揚不可思議的微妙法門,你的六根,不曉得是用哪一根來接受?阿難不假思索,冒冒失失地就答:『我用耳根來聽啊!』佛說:『你的耳朵聽到佛法,就應該是它自己聽到,不關你和身和口。但現在為什麼用口來問道理,身體又生起恭敬來承受法言呢?能這樣合作,顯然是六根都互相關聯的。』
是故應知非一終六。非六終一。終不汝根元一元六。
所以應該知道,不是一個而是六個,也不是六個而是一個,絕對不能說:六根本來是一個,或本來是六個啊!
阿難當知。是根非一非六。由無始來顛倒淪替。故於圓湛一六義生。汝須陀洹。雖得六銷。猶未亡一。
阿難!你應該知道,這六根不是一,亦不是六。因為從無始以來,依真起妄,起惑造業,顛顛倒倒,再依業受報,故淪落於苦海中,不斷地生死交替。既然有生,故在圓融妙湛自性中,幻出六根來。於本來非一非六的一精明體,生出一和六的虛妄分別。你雖已證初果須陀洹,不入色聲香味觸法六塵脫離,不被外塵所轉,但根結之體,還未解開,所以還未達到亡一之境界。
見色而被色所轉,聞香則被香所轉,這都是不夠工夫。記得我在東北時,和一班徒弟持誦大悲咒,念至兩百遍時,忽然聞到一股從未聞過的異香。有一小徒弟說:『真香!』這就跟香味走。又有一次跟一老修行往應齋,施主做的齋菜,色香具備。老修行讚不絕口說:『真好吃!』又問我覺得怎樣,我說不知道。老修行說:『你真像木頭,什麼都不知道!』後來我在想,這樣高的老修行,還執著在飲食上,那六銷怎麼銷呢?六銷雖銷,但分別法執仍在,故曰猶未亡一。
如太虛空參合群器。由器形異。名之異空。除器觀空。說空為一。
譬如太虛空,本來是圓湛之性,無形無相,可是一經加入各式各樣方圓的器具,就說這是圓形虛空,那是方形虛空,隨器而變其形。因器具不同,虛空亦有異名。一旦把器具除掉,只是一個虛空,又說虛空是一了。根本上一個也沒有的。
虛空就如如來藏性,安上種種器皿就如眼耳鼻舌身意。無是一精明,分為六和合。所以說它一也不可以,說它六也不可以。根本一個也沒有,才是太虛空,才是如來藏性。
彼太虛空。云何為汝成同不同。何況更名是一非一。則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復如是。
彼太虛空,怎可以給你說是同是異?虛空根本是永恆不變的,所以它是無同無異。你更不能叫它是一非一,說它是同是異。如果再叫它是一非一,豈不是妄上加妄?你之了了能知的六受用根,亦是和虛空一樣的。
所以說:『自性如虛空,真妄在其中。悟徹本來體,一通一切通。』眾生因為依真起妄,遂受生死輪迴。修道就要去妄存真,回復自性寂淨。今日擦,明日擦,好像神秀之偈頌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初修道是要這樣的。六祖是已證果,所以其偈頌不同。悟徹本來體,一通一切通。這便是一門深入,一入無妄,一時清淨的意思。
由明暗等二種相形。於妙圓中黏湛發見。見精映色。結色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眼體。如蒲萄朵。浮根四塵。流逸奔色。
現在解釋六受用根怎樣來的。由於明和暗二種色塵,互相拱烘影顯,在元妙圓融真性裏,生起無明。明暗參雜,遂將妙明真空,變成晦昧頑空,由真妄和合,就膠著湛然之體,發為見精。見精對映色塵上,連結在一起,就成勝義根。這根元本叫做清淨四大。為何叫清淨?因這地、水、火、風四大之形相,十分微細,非肉眼所能看見,只有佛眼法眼才能看見;所以叫做清淨四大。亦即眼體——眼睛,形狀有如葡萄一樣,依清淨四大勝義根,而變成浮塵根,即肉眼之體。浮塵根是由色香味觸四塵所成。我人修道修得好,就是勝義根。不修道,就叫浮塵根。見精就寄託在浮塵根之肉眼,向外攀緣一切色塵境界。根隨塵轉,賓士於色塵上,流如急流,逸若縱火燒山,奔猶野馬賓士,各處亂跑,終日執著在色相上。
由動靜等二種相擊。於妙圓中黏湛發聽。聽精映聲。卷聲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耳體。如新卷葉。浮根四塵。流逸奔聲。
由動和靜二種聲塵互相攻擊,在妙圓真心裏面,就發生聽覺作用,叫做聞精,聞精對映聲塵,收攝聲塵而成為內清淨四大勝義根,依勝義根而變為浮塵根,即是肉耳。形狀如新卷的荷葉,亦是色、香、味、觸四塵混合而成。聞精就寄託在浮塵根之肉耳,向外攀緣一切聲塵境界,逐塵轉,終日流逸奔逐於聲塵上。
由通塞等二種相發。於妙圓中黏湛發嗅。嗅精映香。納香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鼻體。如雙垂爪。浮根四塵。流逸奔香。
由於通達和壅塞二種香塵,互相顯發,在妙圓真心中,就發生嗅覺作用,叫做嗅精,嗅精對映香塵,吸取香塵而成為內清淨四大勝義根,依勝義根而變為浮塵根,即是鼻子。形狀有如雙爪下垂,亦是色、香、味、觸四塵混合而成,嗅精就寄託在浮塵根之肉鼻,向外攀緣一切香塵境界,循塵所轉,終日流逸奔逐香塵。
由恬變等二種相參。於妙圓中黏湛發嘗。嘗精映味。絞味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舌體。如初偃月。浮根四塵。流逸奔味。
由恬談無味而變成有味,這二種味塵互相參雜,在妙圓真心中,就發生嘗覺作用,叫做嘗精。嘗精對映味塵,絞取味塵而成為內清淨四大勝義根,依勝義根而變為浮塵根,即是舌頭。形狀猶如新半月,亦是色、香、味、觸四塵混合而成。嘗精就寄託在浮根塵之舌頭,向外攀緣一切味塵境界,循塵所轉,終日流逸奔逐在味塵上。
由離合等二種相摩。於妙圓中黏湛發覺。覺精映觸。摶觸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身體。如腰鼓顙。浮根四塵。流逸奔觸。
由於隔離和接合二種觸塵,互相摩擦,在妙圓真心中,就發生觸覺作用,叫做覺精。覺精對映觸塵,摶取觸塵而成為內清淨四大勝義根,依勝義根而變為浮塵根,即是肉身之體,形狀好像腰鼓顙(腰鼓俗名杖鼓,狀如人身,顙即鼓腔),亦是色、香、味、觸四塵混合而成。覺精就寄託在浮根四塵之肉身,隨塵所轉,終是流逸奔逐於觸塵上。
由生滅等二種相續。於妙圓中黏湛發知。知精映法。攬法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見。浮根四塵。流逸奔法。
最後講意根,即第六意識,是有生有滅;前念滅,後念生,好像波浪一樣,後浪推前浪,連續不停,生滅不息。
由於生起息滅二種法塵,互相連續。在妙圓真心中,發生知覺作用,叫做知精。知精對映法塵,攬取法塵而成為內清淨四大勝義根,依勝義根而變為浮塵根,叫做意思,亦即肉團心,形狀有如蓮花。亦是由色、香、味、觸四塵混合而成,知精就寄託在浮根四塵之意思上。因為肉團心即意思心不可見,故形容意根好像在幽暗室的視覺一樣。內照法塵而能知道和思量一切,知精就寄託在浮根四塵意思上,隨法所轉,終日流逸奔逐於法塵上。
阿難。如是六根。由彼覺明。有明明覺。失彼精了。黏妄發光。
阿難,如上面所說六根之性,本來都是妙圓真心,如來藏性。但因有了覺上加覺,本來覺體已覺,不必加覺。但因為要加覺加明,就變成妄明妄覺,失去真實之性,把本有之見精、嗅精等,都失去其本來的功能,因和妄明妄覺結連在一起,成為第八識見分,其體雖真,但用上終是妄了。因為真性膠著妄塵,就發出見分之光。元是一精明,因為攬塵結根,就變成六和合,六種作用了。
是以汝今離暗離明。無有見體。離動離靜。元無聽質。無通無塞。嗅性不生。非變非恬。嘗無所出。不離不合。覺觸本無。無滅無生。了知安寄。
你現在能離開明暗二塵,見體就不存在。為何有見?就因為有明暗之相幫忙你,才有見體。離開動靜二塵,就沒有聞體。離開通塞二塵,就沒有嗅性。離開有味無味,就沒有嘗性。離開離合二塵,就沒有觸性。離開生滅二塵,就沒有了知之性。我人因為攬六塵而結成六根,因此聚見於眼,聚聞於耳,耳嗅於鼻,聚嘗於舌,聚覺於身,聚知於意。這皆是妄體。如果能到常光獨照,迥脫根塵,那麼妄體都沒有了,了知元性,怎還有安寄之地呢?真妄二體,需分別清楚:攬塵結根,聚見於眼,為妄體。元明照用,常光獨耀,為真體。
汝但不循動靜、合離、恬變、通塞、生滅、明暗。如是十二諸有為相。
這段文及下段文都很重要,我人為何仍未開悟?就因為順生死流而轉,不能逆生死流,亦就是跟著妄塵去跑。現在只要你能不隨六根六塵去轉,不循著明、暗、動、靜、合、離、通、塞、生、滅、有味、無味這十二種有為相,不會被有為法所轉。
隨拔一根。脫黏內伏。伏歸元真。發本明耀。耀性發明。諸餘五黏。應拔圓脫。
任由你選拔一根,不讓它和妄塵交黏,而使它潛伏於內,伏歸本元一真之心;就能發揮本有的明耀。明耀之性,一經發出,則通天徹地,耀古輝今;既不為外塵所滯礙,亦不被內根所局限,而是寂然真心,本妙明性。那其餘五根,不再去膠合妄塵,再發妄相。自然會隨著這一根的解脫,而同時都得解脫了。
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明不循根。寄根明發。由是六根。互相為用。
這段文是六根互用的基本條件,不隨十二種外塵所引起之妄知妄見,則能『見如不見,聞如不聞』。本有之真知真覺,不必靠浮塵勝義二根,但只寄託在二根之中,而能發出靈明之功能。這個時候根塵雙脫,靈光獨耀,便能六根互相調換使用。如眼根不單能見,還能聞、能嗅、能嘗、能覺、能知,隨便任何一根,都具足其餘五根的作用,這便是諸黏圓滿,六根清淨,自在無礙之妙用。
今天七月十五日,是佛歡喜日,是僧人結夏安居三個月,圓滿的日子。亦是僧自恣日,僧人彼此互相說過。也是摩訶目犍連尊者得到天眼通的日子。他第一眼便看見母親在地獄受苦。因他母親在生時,不但不信三寶,還毀旁三寶,又喜歡食肉,食魚蝦,食魚卵等,一天不知噉食多少生命,所以死後便墮地獄。目連見母在地獄,饑渴交迫,十分痛苦,便持缽飯獻母。母接缽後,即以袖遮體,走到無人見處噉食。哪知飯一進口,都變成火炭,不能入口!目連見狀,亦無辦法,只得走回佛陀處求救。佛說:『你母造業太重,非你一人之力所能救度,必須請十方僧人一同以清淨功德回向,你母才能離苦得樂。』故七月十五日,是盂蘭盆節日,到處都有盂蘭法會,超度先人亡靈。盂蘭盆是『救倒懸』之意。
阿難。汝豈不知今此會中。阿那律陀。無目而見。跋難陀龍。無耳而聽。殑伽神女。非鼻聞香。驕梵缽提。異舌知味。舜若多神。無身覺觸。如來光中。映令暫現。既為風質。其體元無。諸滅盡定。得寂聲聞。如此會中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瞭知不因心念。
這裏舉出會中,得到六根互用的聖者作證明。阿難,你豈不知道?在這楞嚴法會中,就有六根互相用的人。好像阿那律陀尊者,雖然眼瞎,但是他得到半頭天眼,能看見三千大千世界,好像看掌中果一樣清楚,這是無目能見。
阿那律陀(譯作無貧),九十一劫不受貧窮之報,他是佛之堂弟,白飯王之子,從佛出家後懶惰貪眠,被佛呵責:『咄咄何為睡,螺螄蛤蚌類,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他被佛一罵,便生大慚愧,發奮七日七夜不睡,終至雙目失明。佛又可憐他,就教他修樂見照明金剛三昧,遂得半頭天眼通,能見三千大千世界,如觀掌上物一樣。
跋陀難龍:是龍神(譯作善歡喜龍),保護摩羯陀國,風調雨順,人民歡喜,故名歡喜神。此龍神雖有耳,但不能聽。只用角去聽一切聲音,這是聽不用耳。
殑伽神女:殑伽是河名(譯作天堂來,即恒河),發源於雪山之頂,阿耨達池。神女是主河神,無鼻而能聞到魚香。
驕梵缽提:譯作牛飼,即牛吃草聲音,出入息好像牛飼一樣。為何他會這樣?因他在因地修行時,為一小沙彌,做一位老和尚的侍者。老和尚已證羅漢果,但牙齒已掉盡,故吃東西很慢。小沙彌笑他食東西像牛一樣,因此生生世世,都得牛飼之果報。故佛囑他在天上住,不要在人間,恐怕眾生見後又生誹謗而墮落。在佛教裏不能隨便講話的,講錯一句話,就錯落因果。
又好像以前有人問老修行:『大修行人落因果否?』老修行答:『大修行人不落因果。』因答錯這句話,便五百世墮落為狐狸。等到百丈禪師講經時,每天都有一長鬍子老人來聽經。有一天當禪師講完經回寮房時,老人跟他到寮房,叩頭跪下問:『大修人落不落因果?』禪師答:『大修行人不昧因果。』老人聽後,恍然開悟,便把前後經過告訴禪師,並說:『得禪師指點,現在已明白,故明天但可往生,請禪師代為埋葬。』明天禪師帶徒弟往後山,果然見一老狐狸屍,禪師便以僧禮葬之。由這一點看來,是不可以亂答亂講的。以後你們千萬不可亂答人們所問,切切不可不知以為知,亂答是很危險的。
驕梵缽提的舌頭,雖然不正常,但亦能知味。
舜若多神:即虛空神。空神沒有身體,它的體質好像風一樣,本來沒有感覺。由佛放光相助,使它無身亦能有觸覺。
還有其他的聲聞,入了九次第定,滅掉前五識及第六意識,受想二個心所,證得寂然境界之滅諦,好像大迦葉,早就滅了意根,連第七識亦已滅盡。他現在還在中國雲南雞足山打坐入定,等彌勒菩薩出世,將衣缽交給他。他已滅盡心念,沒有分別生滅心,只從根本智慧,而能圓明瞭知一切諸法,不必因心念而知道。
阿難。今汝諸根若圓拔已。內瑩發光。如是浮塵及器世間諸變化相。如湯銷冰。應念化成無上知覺。
阿難,你之六根如果能夠拔除解脫,則在你自性裏面就發出瑩然如玉的智光。那麼一切浮塵以及器世界,種種變化相,都好像滾湯澆冰一樣,消溶淨盡。你的心光就變成無上真知真覺,即是妄除真現,就能得無上知覺。
阿難。如彼世人聚見於眼。若令急合。暗相現前。六根黯然。頭足相類。彼人以手循體外繞。彼雖不見。頭足一辨。知覺是同。
阿難,我再舉一例證明,不靠根而知道的道理,好像世間人,從來都是聚見於眼,如果叫他即刻把眼睛閉上,那麼眼前所見的只是黑暗。若再有一人站在他面前,他當然亦不能分別這個人的六根,頭和足在何處。不過如果叫他用手,循著面前所站這個人的身體,摸索一匝,雖然看不見他的形貌,但是當手摸到頭便知是頭,摸到足,便知是足。因知覺性是常在的,不必靠光明,不必依根塵,亦同樣能知道。
緣見因明。暗成無見。不明自發。則諸暗相永不能昏。根塵既銷。云何覺明不成圓妙。
世人皆以能緣之見,必因有光明才能看見,沒有光明就不能看見。然而從自性所發出之知覺,雖然眼前都是黑暗之相,亦不會因黑暗而分辨不出來。這是說明,凡夫的見性,尚且不必依靠明緣,而能分別知覺,何況根塵皆已銷盡,得證果之人,他的本覺勝淨明心,哪有不成為圓融的妙用呢?
『了悟猶如夜得燈,無窗暗室戶光明。』這便是開悟的境界。為何要修道?就因為沒有把握,做不得主。身體健康時做得主,但病時做不得主。睡時做得主,但死時又做不得主。所以修道就為著要時時刻刻都能做得主。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說言。因地覺心。欲求常住。要與果位名目相應。
阿難又生懷疑,再對佛說:『如過去佛所說的道理,在因地發心之時,與得果時之覺心,務須相同。若在因地時,用生滅的心來做所修因,而求不生滅之佛果,是不可以的。因發心和得果之名目,要相應不相違背才對。
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鏡智。是七種名。稱謂雖別。清淨圓滿。體性堅凝。如金剛王。常住不壞。
世尊,就如果位中七種佛之果德:菩提、涅槃、真如、佛性、菴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鏡智等七種,菩提是覺道。涅槃是不生不滅。真如是無妄,一直一切真。佛性是每人本具之自性。菴摩羅識即白淨識,迷時名阿賴耶識即第八識,悟時名菴摩羅識,亦叫含藏識。空如來藏即本妙真心,大圓鏡智,轉八識而成大圓鏡智。這七種名稱,雖然不同,但本性是清淨無染,萬德具足,堅固凝結,猶如金剛王,能壞一切,而不為一切所壞,是不生不滅的常住真心。
若此見聽。離於明暗、動靜、通塞。畢竟無體。猶如念心。離於前塵。本無所有。
假如這個見精聽精,離開明、暗、動、靜、通、塞等塵相,就沒有能覺之體可得,猶如第六意識的憶念心,如果離開法塵,就一無所有,沒有本體可得。
云何將此畢竟斷滅以為修因。欲獲如來七常住果。
怎可以用此畢竟斷滅的根性,來做所修之因,而欲獲得如來七種常住不滅之果德呢?
世尊。若離明暗。見畢竟空。如無前塵。念自性滅。進退循環。微細推求。本無我心及我心所。將誰立因求無上覺。
世尊,假如離開明暗,就沒有看見了。如果沒有前塵,第六意識的憶念心亦就消滅了,我曾經向前追究,向後推求,想來想去,好像本來就沒有我的心體,也沒有我心體的所在處。生滅心不可用,真心又找不到,那麼要用哪個心來作因地心,來求無上的神通呢?
如來先說湛精圓常。違越誠言。終成戲論。云何如來真實語者。惟垂大慈。開我蒙悕。
世尊以前曾經說過湛精圓常的道理,如果說話不誠實,就會成為兒戲之說。為何佛所說的話,前後不相同?以前說不要用生滅心修道,現在又說用這個心來修,我越聽越不明白,希望世尊垂大慈悲心,來開發我的蒙昧和法執。
佛告阿難。汝學多聞。未盡諸漏。心中徒知顛倒所因。真倒現前。實未能識。
佛聽阿難這樣說,使佛亦啼笑皆非,故叫一聲阿難,你雖然是博學多聞,還未得到漏盡通,故你心中只知顛倒的來因,但是一旦真顛倒現前時,你又不能認識。
恐汝誠心猶未信伏。吾今試將塵俗諸事。當除汝疑。
如果我說真實話,恐怕你的誠心還不會明白,不會信從,我現在只得用塵俗通俗的道理來作譬喻,才能解除你的懷疑。
即時如來敕羅侯羅擊鐘一聲。問阿難言。汝今聞不。阿難大眾。俱言我聞。
(羅侯羅,譯作覆障,佛之子。在母腹六年才生。中國亦有老萊子,雖然年已七、八十歲,但活潑好像小孩一樣,時常作種種遊戲讓父母歡喜。又有老子,在母腹八十一年才生,出世時頭髮都白了,故叫老子,姓李名耳。故羅侯羅在母腹六年不算久。)
佛即叫羅侯羅敲鐘一下,當的一聲,佛問:『你今聞嗎?』阿難和大眾都說:『我等有聞。』
鐘歇無聲。佛又問言。汝今聞不。阿難大眾。俱言不聞。
鐘聲停止,佛又問:『你聽到嗎?』阿難和大眾俱答:『聽不到』。
時羅侯羅又擊一聲。佛又問言。汝今聞不。阿難大眾。又言俱聞。
羅侯羅是密行第一,沒有人知道他修行,可是他隨處都可以入定,他用功修行是沒有人知道的。他很聰明又懂佛的意思,故不必等佛說:他再敲鐘一聲。佛又問:『你現在聽到嗎?』阿難和大眾答言:『都聽到。』
佛問阿難。汝云何聞。云何不聞。阿難大眾俱白佛言。鐘聲若擊。則我得聞。擊久聲銷。音響雙絕。則名無聞。
佛問阿難:『怎樣叫做有聞?怎樣叫做無聞?』阿難和大眾,都對佛說:『鐘敲起來,有聲音,就是有聞。鐘敲過了,聲和響都散了,就叫做無聞。』
阿難和大眾毛病就在『無聞』,以為無聲就無聞,其實能知道無聞,就是聞了。如果真的是無聞,則什麼都不知道了。
如來又敕羅侯擊鐘。問阿難言。汝今聲不。阿難大眾。俱言有聲。
佛又叫羅侯羅再敲鐘,問阿難言:『現在有聽到聲音嗎?』阿難和大眾都答:『有聲。』
少選聲銷。佛又問言。爾今聲不。阿難大眾。答言無聲。
歇了一會,聲音消散,佛又問:『現在有聲嗎?』阿難和大眾,答說『無聲。』
有頃羅侯更來撞鐘。佛又問言。爾今聲不。阿難大眾。俱言有聲。
歇了一會,羅侯羅再來敲鐘,佛又問:『有聲麼?』阿難和大眾,都答:『有聲。』
佛問阿難。汝云何聲。云何無聲。阿難大眾俱白佛言。鐘聲若擊。則名有聲。擊久聲銷。音響雙絕。則名無聲。
佛問阿難:『怎樣叫做有聲,怎樣叫做無聲?』阿難大眾都對佛說:『鐘若是敲響了,就叫做有聲,敲過後聲響都消散,就叫做無聲。』
佛語阿難及諸大眾。汝今云何自語矯亂。大眾阿難。俱時問佛。我今云何名為矯亂。佛言。我問汝聞。汝則言聞。又問汝聲。汝則言聲。唯聞與聲。報答無定。如是云何不名矯亂。
佛對阿難及大眾說:『為什麼你們今天說話,完全矯亂無章!自相矛盾呢?』阿難和大眾同時問佛:『我們怎樣會矯亂無章呢?』佛說:『我問你們聞不聞?你們都答有聞。又問你們有聲麼?你們就答有聲。一句答有聞,一句答有聲,聞與聲,報答無定,這樣怎還不是自語矯亂呢!你們對聲和聞都分不清楚,以聲當作聞,以聞當作聲,豈不是顛倒矛盾,矯亂無章?』
阿難。聲銷無響。汝說無聞。若實無聞。聞性已滅。同於枯木。鐘聲更擊。汝云何知。
阿難,聲音消散了,你就說無聞。如果真實無聞,聞性既已消滅,就和枯木一樣,冥頑無知。但鐘聲再敲,既然沒有聞性,你又怎麼還會知道呢?這證明聞性是不生滅的。
知有知無。自是聲塵或無或有。豈彼聞性為汝有無。聞實云無。誰知無者。
知有知無,有和無,當然屬於聲塵之有無。有聞和無聞,有聲或無聲,難道就是你的聞性之有與無嗎?如果實在無聞,試問哪一個能知道你的聞性是無聞呢?
是故阿難。聲於聞中。自有生滅。非為汝聞。聲生聲滅。令汝聞性。為有為無。
因此阿難,聲在聞中,是有生有滅,但聞性是無生無滅,不是因為聲生聲滅,而使得你的聞性,也跟著變有變無。
汝尚顛倒。惑聲為聞。何怪昏迷。以常為斷。終不應言。離諸動靜閉塞開通。說聞無性。
你自己顛倒尚且不知道,還認為聲就是聞,聲和聞是最淺的,你還分不清楚,難怪我說真常不生滅法,你認為是斷滅法!你也不應該說:離卻動靜之聲塵,以及通塞之耳根,就沒有聞性,不但聲塵之有無,肉耳之聾不聾,都不關聞性之事;因聞性是圓融周遍,不生不滅的。
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於彼睡時。擣練舂米。其人夢中聞舂擣聲。別作他物。或為擊鼓。或為撞鐘。即於夢時自怪其鐘為木石響。
佛以敲鐘,證明聞性是不生滅,有聲無聲聞性都是存在的,現在再舉例證明聞性不生滅。
猶如熟睡的人,雖然睡得很熟,但聞性依然存在。其家裏人,正在他熟睡的時候,或搗練即槌衣(古時洗衣方法),或舂米(即碓米)。熟睡的人,聽聞舂米杵聲,和擣衣砧聲,以為是擊鼓或敲鐘聲,還會意識到。
為何鐘聲鼓聲,變作木石的聲音?夢時睡時能聞聲,便是聞性功能,錯認作他物,是分別心念,獨頭意識作怪,能支配你的夢。好像日想夜夢,便是獨頭意識所支配。
修道時亦有出玄入牝之境界。睡時神識可以從頂上化做一個人出去,還可以到各處遊玩。從前有一老道士,苦修很多年,以為自己了不起,很有功夫。每次睡時就可以出去周遊。可惜瞋恨心重,貢高心亦強,所以還未證道。有一天,遇到一位老和尚,大家論道交談,老道說:『在道教中可以修成仙,長生不老,永遠存在。佛教有何本領?釋迦佛還要死,而我們老子是肉身上天的。道家還可以修成出竅入竅呢!』老和尚說:『你怎樣出竅?』答:『我一睡下便可以出去周遊。』老和尚說:『你現在就表演給我看。』老道就睡下,果然不久,就從頂上出去,但不是人身,而是蛇身,爬到外面一個髒水邊喝了一口水,再沿池邊爬。和尚就放下一條草一片葉。蛇跑到草葉上,大吃一驚,就馬上跑回來,還出了一身大汗。和尚問:『你剛才到哪里去?』老道答:『剛才我到天上去,在天河旁邊喝了一口甘露水,忽然遇到一個金甲神,拿著一把金刀,把我嚇得一跳,就跑回來。』和尚說:『但我和你所見的完全不同。我看見一條蛇從你頂上出來,你平時一定瞋恨心重,所以火性不化,就變成蛇。你到便池那邊喝了一口髒水,你卻以為是天河甘露。我放下一條草一片葉,你卻以為是金甲神,拿著一把刀要殺你,所以就跑回來。』老道一想,原來我所修的完全是錯的,就拜和尚為師,專修佛道。是故,修道是不可以有瞋恨心,有瞋恨心,怎樣修都不會成功的。所謂:『一念瞋心起,八萬障門開。』只要有一念瞋心,發脾氣心,八萬障門就開,障礙重重,怎能成道?這個老道修了這麼久,但因有瞋恨心,終變成蛇,自己還不知道。幸虧遇和尚指點,才不墮落畜道,變成蛇身。
於時忽寤。遄知杵音。自告家人。我正夢時。惑此舂音將為鼓響。
這個熟睡的人,忽然醒了,才知道原來是舂米之聲音。他就告訴家人,他正在作夢的時候,竟把舂米的聲音,誤認為是擊鼓的聲音。
阿難。是人夢中。豈憶靜搖開閉通塞。其形雖寐。聞性不昏。
阿難,這個作夢的人,哪能記得什麼是動、靜、通、塞?只是他的身體雖然熟睡,但他的聞性,始終是不會昏沉的。
熟睡的人為何錯認舂米之聲為鐘鼓之聲?這是因為平時多聞鐘鼓聲,故在八識田裏,有了鐘鼓種子,所以就錯覺變鐘鼓聲。我人有顛倒行為,亦如夢中錯覺一樣,不知不覺就把行為顛倒了。就如剛才所說的老道,喝了髒水,還認為是甘露水!當時不知道,以為是得其所哉!如果知道是糞水,一定會作嘔的。
縱汝形銷。命光遷謝。此性云何為汝銷滅。
上文說夢時聞性不滅,現在就是縱然你的肉身消滅了,生命遷謝了,生命不一定斷滅,只是遷到別個地方去,好像住房屋。這間屋壞了,遷到另一間;這個身軀壞了,遷到另一個身軀。但是聞性依然存在,不會隨你消滅的。
以諸眾生從無始來。循諸色聲。逐念流轉。曾不開悟性淨妙常。
只是一切眾生,從無明妄動以來,根塵相對,就終日被色、聲、香、味、觸等塵所流轉,逐念妄慮分別,認假作真,不能覺悟,都因為從來不明白根中之性是清淨明妙真常不滅的。
不循所常。逐諸生滅。由是生生雜染流轉。
不曉得隨著淨妙真常的根性,而去追逐生滅污染的識心,所以就生生世世,輪迴於六道之中,不得解脫。
生滅法是有形有相,不生滅法是無形無相。但世人都執著在有形有相之生滅法,由是生生世世,都夾雜染汙和生死結合在一起。今生姓李,來生姓張。今生做牛,來生做馬,完全不認識,在輪迴中轉來轉去,沒有停息之日。
有一種人很愚癡,不近人情,他前生一定是畜生來投胎,故今生還不脫離畜生習氣。但千萬不可輕慢他,因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如果他肯發勇猛心修道,將來還比你先成佛呢?所以常不輕菩薩說:『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皆堪作佛。』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啊!
若棄生滅。守於真常。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銷落。
若能捨棄生滅無常之分別識心,而守住真常不生不滅之根性,用真性真心來修道,久而久之,自性光明就會現前;六根、六塵、六識諸虛妄心就自然會應時消滅脫離。
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云何不成無上知覺。
粗根粗塵都已消除,存下最難除的所想之微細塵相,和能想之微細識情,亦都能遠離淨盡;那麼垢除明現,塵消覺滿,則你的法眼,即時清明,六結已解,五濁已除,六根清淨,生滅既滅,寂滅現前,這個時候怎樣不可以得到無上知覺呢?
這個情字是最染汙、令人醉生夢死,得不到清淨,所以大家對這幾句經文,要特別注意,不要再執著在情上,執著在愛上,執在妄想分別心上,不能馬馬虎虎,每個人都要把這幾句經文,銘刻在心裏,這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