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解維摩詰經的因緣
  維摩詰經甚深絕妙,經旨淵玄。筆者鈍根劣智,雖讚歎有年,自知力所不及,
始終未敢作註解想。
  數月前有居士來訪,交談之下,方知他是來請維摩詰經註解的。我說:
  「很抱歉,這部經太深,非我能力所及,所以我沒註解──很對不起!」
  他頓時滿臉失望的神色,呆了一呆方說:
  「可惜!我特意從南部趕來,就是為了請法師註解的維摩詰經。」
  我心想,奇哉奇哉!真的有人專喜吃臭豆腐干?我安慰他說:
  「這部經註疏本很多,像智者大師,僧肇大師,慧遠大師等,都有註疏。同時 (1)
都是上上之選。」
  送走了客人,我實過意不去。於是請出維摩詰經,三復閱讀。愈誦愈覺經旨精
妙,經過一段時間考慮,終於決定從事註解。
  其實古德已有完善的註本,不容再多饒舌。例如僧肇大師,智者大師,慧遠大
師(隋淨影寺慧遠,非蓮宗初祖),窺基大師等。後賢註疏者,尤不乏人。我今再
事註疏,實是多餘。不過他那句「我特意從南部趕來,就是為了請法師註解的維摩
詰經。」實在令我受寵若驚。
  凡有目者,無不知西施之美,但沒聽說過東施亦受歡迎。現在竟有人要見東施
一面,我焉能不效顰一番?
  不過有話在先,我絕不敢賣臭豆腐干,硬說臭豆腐干香。倒是像我這種霉爛作
品,還望讀者多多包涵。
                             智諭於西蓮淨苑
 

●維摩詰所說經句解卷上(一名不思議解脫經)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釋智諭解
    解經題
  【維摩詰所說經】
  此經以人立題,維摩詰翻淨名,玄奘大師譯為無垢稱。此經為其所說,故名維
摩詰所說經。
  維摩詰係法身大士,由妙喜世界來示現娑婆,助釋迦牟尼佛弘化。傳說維摩詰
係金粟如來化身,然無經文可考,故不敢定論。經中佛自說維摩詰係自妙喜國,來
化此土。
  此經一名為不思議解脫。若依淨影慧遠謂,不思議解脫,係十地菩薩所得無量
諸解脫中,初解脫門。如此說來,維摩詰應位居十地。十地菩薩,位極因地,德鄰
妙覺,佛望之名菩薩,菩薩望之稱佛。此法身大士,大悲心切愍念眾生,來化此土
。毘耶離示疾,以問疾因緣,方便說此經法。
  此經古有多譯,後漢時有清信士嚴佛調者,計譯經七部十卷,其中便有此經,
名古維摩詰經二卷。係後漢靈帝世,於雒陽譯出。此是初譯。
  吳支謙再譯此經,名維摩詰所說不思議法門經三卷,係第二譯。
  月支國沙門曇摩羅剎,此云法護,於西晉太安二年四月一日再譯此經,名維摩
詰所說法門經一卷。與前二譯大同小異,係第三譯。
  現在我們所根據的本子,係鳩摩羅什大師於姚秦弘始八年所譯,名維摩詰所說
經三卷,由僧肇筆受。屬第四譯。
  另有沙門支敏度所撰合維摩詰經,係集眾譯所成者。
  唐玄奘大師再譯此經,則名無垢稱經,共六卷。
  【經】
  梵語修多羅,譯為契經,簡稱曰經。正譯應為綖,即線也。綖有貫穿之功,經
有持緯之義,今是聖言,至中至正,故曰經。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史有前秦後秦,前秦苻姓所建,後秦姚姓所建。故姚秦即是後秦。什師於姚秦
弘始八年,翻譯此經。
  三藏者,通達經律論者名三藏法師,簡稱三藏。鳩摩羅什譯曰童壽,弘始三年
冬,到達長安。秦王姚興,厚加禮遇,請入西明閣及逍遙園別館安置。令什持梵本
,興自持舊所譯經以相讎校。發現什師所定者,新文異舊,義悉圓通,眾皆悅服。
  什師譯經九十七部,合有四百二十五卷。
●佛國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耶離菴羅樹園。與大比丘眾八千人俱。菩薩三萬
   二千。眾所知識。】
  此是證信序,令後世眾生聞者生信。置於經首,為一經之端緒。
  如是乃信順之詞,道無信則不受,非順則不傳。後世眾生,信順不違,方能受
道傳道。
  我聞,若非從佛所聞,即是由我自意而說。此非我自意語,若是我自意語,便
有我執法執,既有二執,焉足信順?佛是斷執之人,如是之說,自當信順。
  一時,是佛說經之時。
  佛,是說法之主。勿論菩薩說、弟子說、天說、化人說,只要合於二諦,皆是
佛說。
  在毘耶離菴羅樹園,是說經之處。毘耶離亦曰毘舍離,是國名,維摩詰菩薩居
此。毘耶離譯為廣嚴。菴羅果,似桃非桃。菴羅樹園,乃菴羅樹女所獻。佛滅後一
百年,七百賢聖,於此作第二次結集。
  大比丘眾八千人,菩薩三萬二千,眾所知識。比丘有三義,即乞士,破惡,怖
魔。乞士者,上乞法以養慧命,下乞食以養色身。比丘出家不事蓄積,為作眾生福
田,令眾生修施種福,乃乞食清淨自活。破惡者,比丘出家破身口七支惡。怖魔者
,比丘出家,佛眷屬增盛,魔眷屬損減,故魔恐怖。大者含大多勝三義,所謂大,
是等比丘,德臘俱尊,於小乘有學中極。換句話說,是等比丘皆阿羅漢,方稱為大
。多者遍通內外經典。勝者於九十六種外道中,知見最為殊勝。
  眾是僧眾的意思,四比丘以上乃至百千,方稱為僧眾。三人以下,不得稱僧眾
。如是僧眾,八千人俱。
  菩薩具稱曰菩提薩埵,簡稱菩薩。菩提薩埵,譯為覺有情。如是菩薩有三萬二
千。
  眾所知識,此等菩薩,為眾所欽仰,如日在天也。
  【大智本行皆悉成就。諸佛威神之所建立。為護法城受持正法。能師子吼
   名聞十方。眾人不請友而安之。紹隆三寶能使不絕。降伏魔怨制諸外道
   。悉已清淨永離蓋纏。心常安住無礙解脫。念定總持辯才不斷。布施持
   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及方便力無不具足。逮無所得不起法忍。已能隨
   順轉不退輪。善解法相知眾生根。蓋諸大眾得無所畏。功德智慧以修其
   心。相好嚴身色像第一。捨諸世間所有飾好。名稱高遠踰於須彌。深信
   堅固猶若金剛。法寶普照而雨甘露。於眾言音微妙第一。深入緣起斷諸
   邪見。有無二邊無復餘習。演法無畏猶師子吼。其所講說乃如雷震。無
   有量已過量。集眾法寶如海導師。了達諸法深妙之義。善知眾生往來所
   趣及心所行。近無等等佛自在慧十力無畏十八不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
   。而生五道以現其身。為大醫王善療眾病。應病與藥令得服行。無量功
   德皆成就。無量佛土皆嚴淨。其見聞者無不蒙益。諸有所作亦不唐捐。
   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
  先表其德,後出其名。
  大智本行皆悉成就。
  大智者,權實智也。實智出權智,空即無量,故能普化十方,成覺他行。權智
歸實智,無量即空,故能一道真常,成自覺行。故曰大智本行,皆悉成就。
  諸佛威神之所建立。
  如是大智本行,皆賴諸佛威神護念,方成建立。
  為護法城,受持正法。
  實相為佛正法城,能禦一切邪法。一切邪法者,取相法也,凡取有相無相,皆
歸邪法。受持實相正法,斯乃維護法城也。
  能師子吼。
  獅子震吼,百獸攝伏。菩薩說法無畏,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異語者不誑語
者。故菩薩說法,一切外道攝伏,如獅子吼。再者菩薩證十智,如實知一切法,故
說法無畏,曰師子吼。
  名聞十方。
  菩薩說法,眾皆悅服,普聞十方,名震遐邇。
  眾人不請友而安之。
  菩薩行無緣大慈,如慈母之赴嬰兒,不待請而自往也。
  紹隆三寶能使不絕。
  菩薩受持正法,徹證實相,究竟成佛,是紹隆佛寶。菩薩受持正法弘揚正法,
是紹隆法寶。菩薩以正法度化眾生,令僧不絕,是紹隆僧寶。
  隆伏魔怨制諸外道。
  魔者四魔,煩惱魔、五陰魔、死魔、天魔。菩薩證入實相得無生忍,則無煩惱
障,故降伏煩惱魔。菩薩得無生忍即獲法身,法身者五陰皆空,故降伏五陰魔。無
煩惱魔,則無生死因;無五陰魔,則無生死果,故降伏死魔。既降伏煩惱魔五陰魔
死魔已,天魔不得其便,故降伏天魔。
  一切外道皆執有所得法。菩薩證入實相,實相無相,故如實知有相不可得,空
相亦不可得。不得一切法,即證無分別智,以無分別智,能制一切外道。
  悉已清淨永離蓋纏。
  蓋纏者,五蓋十纏也。五蓋者貪欲蓋、瞋恚蓋、掉悔蓋、睡眠蓋、疑蓋。十纏
者,無慚、無愧、睡、悔、慳、嫉、掉、眠、忿、覆。今菩薩證無生法忍,悉皆永
離。
  心常安住無礙解脫。
  不思議解脫即無礙解脫。得此解脫,則於諸法通達無礙。
  念定總持辯才不斷。
  念者正念,定者正定,不違實相,謂之正念正定。總持者,持善不失,持惡不
生。於法於義於詞於樂說,歷劫愈明,故曰辯才不斷。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及方便力無不具足。
  此是言菩薩行,菩薩行者,六波羅蜜。及方便力無不具足者,言十波羅蜜無不
具足。十波羅蜜者,除六波羅蜜外,加方便、願、力、智四種波羅蜜。方便波羅蜜
併歸布施持戒忍辱三度,願波羅蜜併入精進度,力波羅蜜併入禪定度,智波羅蜜併
入智慧度,故經中往往只說六波羅蜜。
  逮無所得不起法忍。
  無所得不起法忍,即無生法忍。
  已能隨順轉不退輪。
  轉者,自得示他也。不退者,於無生法得而無失也。輪者,於無生法,能夠流
演圓通。不退法輪,唯佛能轉。此諸菩薩已受職作佛,故亦能隨順而轉。
  善解法相。
  如實知一切法相,緣起性空也。
  知眾生根。
  如實知眾生之根性欲。
  蓋諸大眾。
  此等菩薩,功德智慧超出大眾。
  得無所畏。
  已得菩薩四無所畏,一能持無所畏,菩薩於一切法聞持不失。二知根無所畏,
知一切眾生根。三決疑無所畏,能決眾生一切難問。四答報無所畏,眾生問法,菩
薩悉能隨意而答。
  功德智慧以修其心,相好嚴身色相第一。
  內具至德,外具相好。
  捨諸世間所有飾好。
  捨世形好也。
  名稱高遠踰於須彌。
  名稱高勝,普聞十方。
  深信堅固猶若金剛。
  深信佛道,不可壞也。
  法寶普照而雨甘露。
  弘法利生也。
  於眾言音微妙第一。
  菩薩言音超勝。
  深入緣起,斷諸邪見,有無二邊,無復餘習。
  達緣起性空,一切法不可得,為深入緣起。一切邪見皆執有所得。或於有執有
所得,或於無執有所得,菩薩皆斷如是邪見。故於有無二邊,無復殘餘習氣。
  演法無畏猶師子吼。
  金剛經云,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菩薩知法相如幻,法性不動,
如是為人演說,如師子吼。 
  其所講說,乃如雷震。
  正法流潤,猶如雨澤。雷聲驚蟄,萬物復甦。
  無有量已過量。
  菩薩建水月道場,度如幻眾生,度盡無量無數無邊眾生,而無眾生相,故無有
量已過量。
  集眾法寶,如海導師。
  譬如導師引導眾生入海,能採集眾寶。
  了達諸法深妙之義。
  知一切法,空即是有,有即是空。萬法雲興一性常寂,一性常寂萬法雲興。猶
一水起千波,千波是一水。此是諸法深妙之義。
  善知眾生往來所趣及心所行。
  眾生於六道中,以何因緣往來所趣,以善因緣往來善趣,以惡因緣往來惡趣,
其心所行,菩薩皆知。
  近無等等佛自在慧,十力無畏十八不共。


 
 實相法甚深,無人智慧能與等者,而佛與等,故曰無等等慧。菩薩近佛而未得
究竟,故曰近無等等慧。十力者,一、知覺處非處智力。即知如理不如理智力也。
二、知三世業報智力。三、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四、知諸根勝劣智力。五、知種
種解智力。六、知種種界智力。七、知一切至處道智力。例如五戒十善可至人天,
四諦十二因緣可至無漏,六度可至佛果等。八、知天眼無礙智力。九、知宿命無漏
智力。十、永斷習氣智力。
  無畏者,是佛之四無畏。一、一切智無所畏。佛是一切智者,一切天魔梵所不
及。二、漏盡無所畏。佛是真無漏者,不同二乘偏空滯寂。三、說障道無所畏。佛
說一切障道法無所畏也。四、說盡苦道無所畏。佛能說盡諸苦道之因緣。
  十八不共法。一、身無失。二、口無失。三、念無失。四、無異想。五、無不
定心。六、無不知已捨。七、欲無減。八、精進無減。九、念無減。十、慧無減。
十一、解脫無減。十二、解脫知見無減。十三、一切身業隨智慧行。十四、一切口
業隨智慧行。十五、一切意業隨智慧行。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十七、智慧知
未來世無礙。十八、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十力無畏十八不共,是分別說佛無等等自在慧,唯佛獨具。菩薩鄰極,故曰近
也。
  關閉一切諸惡趣門,而生五道以現其身。 
  此諸薩已證無生,為度眾生,還入五道也。 
  為大醫王善療眾病,應病與藥令得服行。 
  佛為大醫王,知眾生病,知眾生病因,知眾生病對治,知眾生病痊愈。知眾生
病者,知苦也。知眾生病因者,斷集也。知眾生病對治者,修道也。知眾生病痊愈
者,證滅也。 
  無量功德皆成就,無量佛土皆嚴淨。 
  功德圓滿,莊嚴淨土。
  其見聞者無不蒙益。
  遊行十方,普益一切。
  諸有所作,亦不唐捐。
  諸有所作,無非益物也。
  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
  總稱其德。
  以下稱名。
  【其名曰等觀菩薩。不等觀菩薩。等不等觀菩薩。定自在王菩薩。法自在
   王菩薩。法相菩薩。光相菩薩。光嚴菩薩。大嚴菩薩。寶積菩薩。辯積
   菩薩。寶手菩薩。寶印手菩薩。常舉手菩薩。常下手菩薩。常慘菩薩。
   喜根菩薩。喜王菩薩。辯音菩薩。虛空藏菩薩。執寶炬菩薩。寶勇菩薩
   。寶見菩薩。帝網菩薩。明網菩薩。無緣觀菩薩。慧積菩薩。寶勝菩薩
   。天王菩薩。壞魔菩薩。電德菩薩。自在王菩薩。功德相嚴菩薩。師子
   吼菩薩。雷音菩薩。山相擊音菩薩。香象菩薩。白香象菩薩。常精進菩
   薩。不休息菩薩。妙生菩薩。華嚴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梵
   網菩薩。寶杖菩薩。無勝菩薩。嚴土菩薩。金髻菩薩。珠髻菩薩。彌勒
   菩薩。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如是等三萬二千人。】
  歎德後,列諸菩薩名以為上首,其數計三萬二千。
  【復有萬梵天王尸棄等。從餘四天下來詣佛所而聽法。復有萬二千天帝。
   亦從餘四天下來在會坐。并餘大威力諸天。龍神。夜叉。乾闥婆。阿脩
   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等悉來會坐。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
   婆夷俱來會坐。】
  尸棄者,梵王名。一佛土有百億四天下,各四天下,皆有釋梵諸天,故曰從餘
四天下來。其數一萬。
  帝釋天在須彌山頂,係地居天。其數萬二千。
  餘列龍神,龍有地龍與虛空龍。
  夜叉,譯捷疾鬼。
  乾闥婆,係帝釋天樂神。
  阿修羅,譯非天,無德,無端。
  迦樓羅,即金翅鳥。
  緊那羅,譯人非人。
  摩羅伽,即大蟒神,亦曰地龍。
  受具足戒之男眾,名比丘,女眾名比丘尼。受五戒之男眾名優婆塞,女眾名優
婆夷。為聞法故,俱來法會而坐。 
  【彼時佛與無量百千之眾恭敬圍繞而為說法。譬如須彌山王顯于大海。安
   處眾寶師子之座。蔽於一切諸來大眾。】
  爾時佛與大眾說法。須彌山於諸山中最高,故稱山王。佛處眾中,威嚴超絕,
如須彌山王。
  【爾時毘耶離城有長者子。名曰寶積。與五百長者子俱。持七寶蓋來詣佛
   所。頭面禮足。各以其蓋共供養佛。佛之威神令諸寶蓋合成一蓋。遍覆
   三千大千世界。而此世界廣長之相悉於中現。又此三千大千世界。諸須
   彌山雪山。目真陀山摩訶目真陀山。香山寶山金山黑山。鐵圍山大
   鐵圍山。大海江河川流泉源。及日月星辰。天宮龍宮。諸尊神宮。悉現
   於寶蓋中。又十方諸佛諸佛說法亦現於寶蓋中。爾時一切大眾。佛神
   力歎未曾有。合掌禮佛瞻仰尊顏目不暫捨。】
  長者子寶積,亦法身大士。 
  目真鄰陀,龍王名,山以龍王得名。龍王居於金剛座側池中,其池名目真鄰陀
龍池。
  【於是長者子寶積。即於佛前以偈頌曰
   目淨脩廣如青蓮 心淨已度諸禪定 久積淨業稱無量 導眾以寂故稽首】
  青蓮花葉修而廣,青白分明以狀其目。心淨已度諸禪定下,表其功德。
  【既見大聖以神變 普現十方無量土 其中諸佛演說法 於是一切悉見聞
   法王法力超群生 常以法財施一切 能善分別諸法相 於第一義而不動
   已於諸法得自在 是故稽首此法王 說法不有亦不無 以因緣故諸法生
   無我無造無受者 善惡之業亦不亡 始在佛樹力降魔 得甘露滅覺道成
   已無心意無受行 而悉摧伏諸外道 三轉法輪於大千 其輪本來常清淨
   天人得道此為證 三寶於是現世間】
  既見大聖以神變一偈,讚佛神變於寶蓋中現十方淨土。
  善能分別諸法相,讚佛以世諦說法。於第一義而不動,讚佛雖以世諦說法,然
不違第一義,故曰於第一義而不動。
  佛於諸法已得自在,如實知諸法性相,故號法王。
  說法不有亦不無,以因緣故諸法生。佛說有是因緣有,說無是因緣無。法屬因
緣,則無自性。因緣有則有而不有,因緣無則無而不無。故說法不有亦不無,以知
是因緣故,號稱法王。
  無我無造無受者,善惡之業亦不亡。一切法無自性,故法無有我,既無有我,
故無造罪者,亦無受報者。然無性故能隨緣,隨善緣則有善業報,隨惡緣便有惡業
報,故曰善惡之業亦不亡。
  始在佛樹力降魔一偈,讚佛菩提樹下成道。
  三轉法輪於大千一偈,讚佛初為五比丘轉四諦法輪。自此以後,佛為法王出現
世間,四諦為法寶出現世間,五比丘為僧寶出現世間。故曰三寶於是現世間。
  【以斯妙法濟群生 一受不退常寂然 度老病死大醫王 當禮法海德無邊
   毀譽不動如須彌 於善不善等以慈 心行平等如虛空 孰聞人寶不敬承】
  以斯妙法濟群生。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乘法,故稱妙法。四諦法是總說,十
二因緣六度是四諦之廣論。聲聞人聞四諦法,只會生滅四諦,不會大乘四諦。若入
大乘四諦則入二諦,若入二諦則入一諦,若入一諦則入無諦。一諦者俗諦中道也,
無諦者真諦中道也。故佛說四諦,即是密說實相,可惜聲聞人不會耳。
  一受不退常寂然,四諦法輪可令眾生出三界了生死,故曰一受不退常寂然。 
  毀譽不動如須彌一偈,讚佛功德。
  【今奉世尊此微蓋 於中現我三千界 諸天龍神所居宮 乾闥婆等及夜叉
   悉見世間諸所有 十力哀現是化變 眾希有皆歎佛 今我稽首三界尊
   大聖法王眾所歸 淨心觀佛靡不欣 各見世尊在其前 斯則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說法 眾生隨類各得解 皆謂世尊同其語 斯則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說法 眾生各各隨所解 普得受行獲其利 斯則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說法 或有恐畏或歡喜 或生厭離或斷疑 斯則神力不共法
   稽首十力大精進 稽首已得無所畏 稽首住於不共法 稽首一切大導師
   稽首能斷眾結縛 稽首已到於彼岸 稽首能度諸世間 稽首永離生死道
   悉知眾生來去相 善於諸法得解脫 不著世間如蓮華 常善入於空寂行
   達諸法相無罣礙 稽首如空無所依】
  今奉世尊此微蓋,至今我稽首三界尊,歎佛神變。十力哀現是化變者,謂哀愍
眾生故,現是變化也。
  大聖法王眾所歸下,表敬慕於佛。
  佛以一音演說法下,言佛以一佛乘演說法,聲聞人謂是四諦法,得聲聞果。緣
覺人謂是十二因緣法,得辟支佛果。菩薩謂是六度法,得菩薩道。此皆佛神力不共
法也。
  佛以一音演說法,或有恐畏者,知苦也。或歡喜者,證滅也。或生厭離者,斷
集也。或斷疑者,修道也。斯皆佛神力不共法。
  稽首十力大精進下,讚歎於佛。
  悉知眾生來去相,知眾生以何因緣輪轉六道。知眾生以修何法善得解脫。
  讚佛不著世間,如蓮花出污泥而不染。雖出現世間卻不染世間,常在定中入於
空寂行。最後表達敬意,稽首如空無所依也。
  【爾時長者子寶積。說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是五百長者子。皆已發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願聞得佛國土清淨。唯願世尊。說諸菩薩淨土之行
   。佛言善哉寶積。乃能為諸菩薩問於如來淨土之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當為汝說。於是寶積及五百長者子。受教而聽。】
  寶積言,此五百長者子,皆已發無上菩提心,然猶未聞清淨佛土行相,請佛為
說。佛允為說,寶積及五百長者子,受教而聽。
  【佛言。寶積。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所以者何。菩薩隨所化眾生而取佛
   土。隨所調伏眾生而取佛土。隨諸眾生應以何國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隨
   諸眾生應以何國起菩薩根而取佛土。所以者何。菩薩取於淨國。皆為饒
   益諸眾生故。】
  經云菩薩淨佛國土者,自不為粗業,復令眾生不為粗業也。眾生心穢則佛土穢
,眾生心淨則佛土淨,故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
  所以者何下,分別解說。菩薩隨所化眾生多少,而取佛土廣狹。隨所調伏眾生
,而取佛土。眾生行施,則菩薩佛土七寶具足。眾生持戒,則菩薩佛土平正如掌。
隨諸眾生應以何國,入佛智慧,而取佛土。觀察眾生之願望,求生何種佛土,而成
就佛道,菩薩便取何種佛土。例如眾生願求離苦得樂,阿彌陀佛便建立極樂世界。
隨諸眾生應以何國起菩薩根,而取佛土。菩薩根者,六度萬行也。眾生於施戒忍進
定慧中,以何法起菩薩根,菩薩便取何種佛土。例如眾生以布施起菩薩根,菩薩便
取七寶莊嚴佛土。眾生以持戒起菩薩根,菩薩便取清淨莊嚴佛土。
  何以故?菩薩取於淨國,皆為饒益眾生故。換句話說,諸佛以眾生為本也。
  【譬如有人欲於空地造立宮室隨意無礙。若於虛空終不能成。菩薩如是。
   為成就眾生故願取佛國。願取佛國者非於空也。】
  譬如於空地上造屋始成,若於虛空中,憑空不能造屋。言眾生為成佛之根基。
  【寶積。當知直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不諂眾生來生其國。深心是菩
   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具足功德眾生來生其國。菩提心是菩薩淨土。菩薩
   成佛時大乘眾生來生其國。】
  此三心──直心深心菩提心,是總說清淨心。直心者,是誠直無諂曲心,故不
諂眾生來生其國。
  深心者,上求佛道,修功積德,直至成佛無有退轉也。故具足功德眾生,來生
其國。
  菩提心者,兼善化他也。菩薩自致佛道,起大悲心不捨眾生,期與一切眾生,
同證菩提,是發大乘心。以大乘心攝彼眾生,故大乘眾生來生其國。
  其上直心為始,深心則深廣,究極佛道淵底,菩提心則兼善化他普度一切。
  【布施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一切能捨眾生來生其國。持戒是菩薩淨土
   。菩薩成佛時行十善道滿願眾生來生其國。忍辱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
   時三十二相莊嚴眾生來生其國。精進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勤修一切
   功德眾生來生其國。禪定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攝心不亂眾生來生其
   國。智慧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正定眾生來生其國。】
  以上講過三心為總,以下散為六度萬行。
  菩薩成佛時,修布施能捨眾生來生其國。戒有多種,總說十善為一切戒根本,
故十善道滿願眾生來生其國。忍辱對治瞋恚,無瞋是三十二相因行,故三十二相莊
嚴眾生來生其國。清淨心是功德本,修清淨心為真精進,故勤修一切功德眾生來生
其國。禪定即攝心不亂,故攝心不亂眾生來生其國。得般若智慧,於三聚(正定聚
邪定聚不定聚)中,正定聚攝,故正定眾生來生其國。
  【四無量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成就慈悲喜捨眾生來生其國。】
  四無量心者,即慈悲喜捨四種,皆度眾生之行。慈緣無樂眾生,悲緣有苦眾生
,喜緣得樂眾生,捨緣究竟解脫眾生。
  【四攝法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解脫所攝眾生來生其國。】
  四攝者,一布施攝二愛語攝三利行攝四同事攝。以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法,攝
眾生心向道,名攝法。
  【方便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於一切法方便無礙眾生來生其國。】
  方便者,善巧方便也。菩薩雖然行空,不違度生之緣。隨緣度化眾生,而不失
性空之理。如是則隨緣不變,不變而能隨緣矣。
  【三十七道品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念處正勤神足根力覺道眾生來生其
   國。】
  三十七道品者,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
  【迴向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得一切具足功德國土。】
  迴向心者,迴向於無上菩提也。菩薩成佛時,得一切具足功德國土。迴向無上
菩提,方能具足一切功德。
  【說除八難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國土無有三惡八難。】
  八難者,三惡道為三,北鬱單越第四,長壽天第五,盲聾瘖啞第六,世智辯聰
第七,佛前佛後第八。三惡者,即鬼畜生地獄。
  【自守戒行不譏彼闕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國土無有犯禁之名。】
   菩薩持戒,自守戒行,不譏彼闕。若譏他人犯戒,亦是犯戒。
  
  【十善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命不中夭。】
  十善具足,福報甚大,命不中夭是不殺報。以下說十善中其餘諸報。
  【大富梵行所言誠諦。常以軟語眷屬不離。善和諍訟言必饒益。不嫉不恚
   正見眾生來生其國。】
  大富是不盜報,梵行是不婬報,所言誠諦是不妄語報,常以軟語是不惡口報,
眷屬不離善和諍訟是不兩舌報,言必饒益是不綺語報,不嫉不恚正見,是意業清淨
也。合而言之,修行十善三業清淨眾生來生其國。
  【如是寶積。菩薩隨其直心則能發行。隨其發行則得深心。隨其深心。則
   意調伏。隨意調伏則如說行。隨如說行則能迴向。隨其迴向則有方便。
   隨其方便則成就眾生。隨成就眾生則佛土淨。隨佛土淨則說法淨。隨說
   法淨則智慧淨。隨智慧淨則其心淨。隨其心淨則一切功德淨。是故寶積
   。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以上說淨國土諸行,今說行之次第。直心是誠信之心,係萬行之根本,故隨其
直心則能發行。
  直心者誠信於無上佛道,既發行後,能漸於佛道中,至於深廣,故得深心。
  既深入佛道,當能除惡向善自淨其意,故隨其深心則意調伏。
  既能除惡向善自淨其意,當能信受佛語依教奉行,故意調伏則如說行。
  隨如說行則迴向者,迴向無上佛道也。
  無上佛道,在乎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故隨其迴向,則有度生之方便。
  無有方便,則不能成就功德,功德者度化無量無邊眾生也。故隨其方便,則能
成就眾生。
  菩薩為諸眾生,取佛淨土。故隨成就眾生,則佛土淨。
  佛土淨者,由於菩薩自心淨與眾生心淨所致。自他心淨,自然說法淨。
  說法清淨,自然智慧清淨。故隨說法淨,則智慧淨。
  智慧為用,其心為體,故智慧淨則心淨。
  一心生萬法,故隨其心淨,一切功德淨。
  最後結論,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而直心者,為
淨心之本也。
  【爾時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薩心淨則佛土淨者。我世尊本為菩
   薩時意豈不淨。而是佛土不淨若此。佛知其念即告之言。於意云何。日
   月豈不淨耶。而盲者不見。對曰不也。世尊。是盲者過非日月咎。舍利
   弗。眾生罪故不見如來佛土嚴淨。非如來咎。】
  佛恐在會小機,執著事相,於佛說心淨則佛土淨,心生疑惑。於是以神力令舍
利弗生疑惑,俾借機以卻眾疑。
  舍利弗懷疑,既然心淨則菩薩取淨佛土,今此娑婆不淨如此,難道由於佛心不
淨,方現此不淨國土嗎?
  佛知其意,便問言,日月豈不淨嗎?而盲者不見其淨。舍利弗回答說,是盲者
之過,非是日月不淨。佛言舍利弗!是眾生罪故,不見如來清淨國土,非如來之過
也。
  當知十法界唯心所現,本是一真法界,眾生心量不同,所現法界亦各各不同。
例如虛空本無分別,然眾生欲至東方者,則見東方虛空。欲至南西北方者,則見南
西北方虛空。
  故本是一真法界,菩薩見一真法界是菩薩法界,緣覺見是緣覺法界,聲聞見是
聲聞法界,天人阿修羅鬼畜生地獄見是天人阿修羅鬼畜生地獄法界。故本是一真法
界,以眾生罪故不見耳。
  【舍利弗。我此土淨而汝不見。爾時螺髻梵王語舍利弗。勿作是意。謂此
   佛土以為不淨。所以者何。我見釋迦牟尼佛土清淨。譬如自在天宮。舍
   利弗言。我見此土。丘陵坑坎荊蕀沙礫。土石諸山穢惡充滿。螺髻梵王
   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見此土為不淨耳。】
  佛告舍利弗,我此佛土嚴淨,汝為罪所障,不見而已。
  爾時螺髻梵王語舍利弗,汝莫作此念,我見此土清淨,如自在天宮。梵王是菩
薩,故見娑婆國土如自在天宮。其實梵王所見,仍是應其根機所應見者,而非佛之
實報土。佛之真實報土,何止同於自在天宮哉?
  舍利弗所見,丘陵坑坎荊棘沙礫,亦是應心所現。故梵王言,仁者心不平等,
不依佛慧,乃見此土不淨耳。
  【舍利弗。菩薩於一切眾生。悉皆平等。深心清淨。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
   土清淨。】
  舍利弗!菩薩於一切眾生心平等故,深心清淨故,依佛智慧故,則見此土清淨
。佛之智慧,如實知一切法緣起無性,不生我見,故見佛土清淨。
  【於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時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寶嚴飾。譬如寶莊嚴
   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一切大眾歎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寶蓮華。佛告舍
   利弗。汝且觀是佛土嚴淨。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見。本所不聞
   。今佛國土嚴淨悉現。】
  佛以神變現佛淨土者,以神通力暫令眾生不為罪報所障也。舍利弗等歎未曾有

  【佛語舍利弗。我佛國土常淨若此。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眾惡不淨土
   耳。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如是舍利弗。若人心淨便見
   此土功德莊嚴。】
  何故佛說我佛國土常淨若此,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現不淨土呢?因為佛土本
是一真法界,眾生心垢,現此穢土,佛為度眾生故,乃入此穢土也。以下舉譬喻說
明。如是舍利弗!若人心淨,便見此土功德莊嚴。
  【當佛現此國土嚴淨之時。寶積所將五百長者子皆得無生法忍。八萬四千
   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佛攝神足。於是世界還復如故。求聲聞
   乘三萬二千天及人。知有為法皆悉無常。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八千比丘
   不受諸法漏盡意解。】
  得無生法忍,依仁王般若,在七八九地。發菩提心,位在初住,初住為發心住。遠塵離垢得法眼淨,是初果須陀洹。不受諸法漏盡意解,是四果阿羅漢。

●維摩詰菩薩
梵文 Vimaiakirti。音譯:維摩羅詰,毗摩羅詰,略稱維摩或維摩詰。意譯為淨名、無垢稱詰,意思是以潔淨,沒有染污而稱的人。他是一個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薩。據《維摩詰經》講,維摩詰是古印度毗捨離地方的一個富翁,家有萬貫,奴俾成群。但是,他勤於攻讀,虔誠修行,能夠處相而不住相,對境而不生境,得聖果成就,被稱為菩薩。

有一次,他稱病在家,驚動了佛陀。佛陀特派文殊師利菩薩等去探病。佛知道維摩詰菩薩只是詐病,所以派去了被譽為『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薩。文殊見到維摩詰後,兩位菩薩互鬥機鋒,反覆論說佛法,義理深奧,妙語連珠,使同去探訪的菩薩,羅漢們都聽呆了。一場論戰後,文殊菩薩對維摩詰倍加推崇,人們對維摩詰菩薩也更加崇敬了。





主持人
姚秦三藏‧ 尊貴鳩摩羅什 譯


維摩詰所說經句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