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是苦
梭巴仁波切/開示
釋妙喜/恭譯
不隨順欲望便是修行,隨順欲望則非修行;就這麼簡單。噶當派格西聖口宣說的開示《啟開佛法之門》,他們所修行體驗到的是,要斷除世俗八法,免除貪執今生的欲望。不管你是否修行佛法,世俗八法的惡念是一切障礙、問題的根源。一切不如意事,都肇自世俗法的念頭。
當你被告以應當捨棄欲望,你覺得好像是要你犧牲快樂。捨棄了欲望,你就沒有快樂可言,你就一無所有,孑然一身。你的欲望被沒收,快樂被剝奪,留下空蕩蕩的你,好像泄了氣的汽球。你覺得好像身體裏面的心被掏空,好像你失去生命了。
這是由於你還沒有了悟欲望的過患,沒有認清欲望的本質是苦。其實欲望本身是受苦、病態的心。若欲望薰心,心會產生幻覺使你看不出有別種快樂,真正的快樂。
譬如,當你對一個對境產生欲望,而享用它,你安立這種經驗為“樂”。對你來說,這好像是樂,其實只是苦。當你一直持續那個行為,例如吃東西,你的快樂不會增加,只會減少。一旦肚子飽了,你的快樂就變成苦苦。在那個行為苦的本質還不明顯之前,看起來好像是樂,不過等到苦的本質顯著了,它就變成苦苦。當苦還不明顯,被稱為“樂”的感受,好像真的是樂,可是一旦你持續那個行為,就逐漸變成苦受。
捨棄欲望帶來的安詳,引導你達到涅槃,無憂的境界。這份無欲的安詳,使你得以充份發展,臻至成佛。你可以永享這份安詳。從你初次超脫世俗八法的念頭,斷除欲望起,就開始在心流中發展這份安詳,乃至永遠享有。
假如你覺得,犧牲欲望就是犧牲快樂,變得一無所有,要記得,你的一切困境,都是基於欲望和世俗八法的念頭。不知道欲望的本質是苦,即看不出另有更殊勝的快樂。你看不出犧牲世俗法的念頭,內心無欲,便有真正的安詳,真正的快樂。這種快樂,不靠任何外在的感官對境,是在自己的內心中發展出來的。你可以用自己的心,發展這份安詳。
譬如我們說,你得了會發癢的皮膚病。為了止癢,你抓得很厲害,把皮膚都抓傷了。與其把抓癢帶來的舒解,稱為樂受,不如根本沒有任何皮膚病,那豈不是更好嗎?有欲望就像得了這種皮膚病。
沒有欲望,就沒有由欲望滋生一切困境的肇因;就不會有演化的過程。假使我們沒有這具肇自煩惱和業,被煩惱的種子染汙的軀體、輪回,就不必經歷冷熱、饑渴以及其他一切困境。我們也不必擔心生存問題,或耗費這麼多時間、金錢照顧身體。我們一直忙著,只為了維持這具軀殼好看。從頭髮到腳趾,我們下很多工夫裝飾這具軀殼。寶貴的人生,很多就花在那上面。可是,一旦你生病了,即使吃藥也不一定治得好。所以,根本不要有這個軀體、這個輪回,不是更好嗎?那樣你就不必經歷這一切麻煩。
沒有欲望,內心就會很安詳。你可以把這份安詳發展到完滿。這份工作有止境。依賴欲望外在的對境,尋求輪回的享樂,則永無止境。無論你朝著那個目標下多少工夫,永無止境;好比海浪,一波接著一波,它永不停息。
首先,依賴外在感官對境的短暫快樂,本質是苦;其次,不管你做什麼,謀求短暫快樂的工作,永遠沒完沒了。
少欲即少苦
在種敦巴經常念誦的偈誦中,龍樹菩薩說:
“得或不得;安樂或不安樂;悅意或不悅意事;
稱讚或譏毀:這些八世俗法不是我內心的對境。
它們對我而言,都是一樣。”
求不得,不快樂,聽到不悅意聲,惡名昭彰,受到譭謗,何以這些都會是問題,很容易瞭解。這些都是一般公認的問題。可是你也許不承認,有所得,舒適安樂,聽到悅意聲,有好名譽,以及受稱讚也是問題。事實上,它們都一樣,都是問題。
其實,境相本身不是問題。擁有財富不是問題。那麼,什麼才是問題?問題是渴求、執取財富的心,那才是問題。擁有朋友不是問題;執取朋友的心,使得擁有朋友變成問題。
欲望使得享有這四樣東西──物質、舒適、悅意聲、稱讚變成問題。假如沒有欲望,沒有俗慮,有沒有這些外境,都不成問題。有一天晚上你可能睡得正舒服,突然有蚊子咬你,使得你的睡眠受到干擾。假使你有強烈的俗慮,強烈地渴求舒適,被蚊子叮到,便會很苦惱。僅僅是被一隻蚊子叮到,沒有什麼危險,不會引生任何嚴重的疾病。蚊子只是從你的身體取出很小、很小的一滴血,可是一看到那只蚊子的身體,裝著自己的血,你就大感震驚。整個晚上,你都在生蚊子的氣,無法釋懷。隔天,一整天都在埋怨那只蚊子,“昨晚我有好幾個小時,沒辦法睡覺。”失眠一個晚上或甚至幾小時,好像失落珍貴的珠寶一樣。你憤憤不平,猶如遺失一百萬元的人。對某些人來說,即使這麼小的問題,都可以小題大作。
另外有些人,非常渴望受到別人稱讚、尊敬。如果你忽視這種人,鼻子朝天,和他們擦身而過,或僅僅說了一、兩句不恭敬的話,他們不中意聽,就可能使他們內心產生很大的痛苦。或者假使你以不敬的態度,給他們東西,不管是不是故意的,同樣會引起很大的痛苦。對這種期望很高,非常執著的人,甚至是他們不喜歡的一個小動作,都會引起很大的痛苦,感到好像有一隻箭射入他們的心一樣。
嗔怒頓時強烈地生起。他們的身體一下子變得很緊張。臉原先鬆弛、平和,現在變得有點恐怖──漲起來而且僵硬,耳朵、鼻子變紅,前額的血管暴張。整個人突然變得性情很粗暴、不快。
人們越渴望受到稱讚、尊敬,若是得不到,就會越痛苦。其他的欲望對境也一樣。越強烈地渴求物質、舒適、悅意聲和稱讚,一旦事與願違,就會更痛苦。
假如你期望朋友會一直愉快、微笑、恭敬、和善,一直順從你的意願做事,一旦有一天他們出乎意料地做了某件令你不悅的事情,那件芝麻小事,就會在你的內心,引起無法置信的痛苦。
這一切都和俗慮,和你對某物的欲望多麼強烈有關係。你對四種悅意境的欲望愈少,一旦遭逢四種不悅意境,問題也會比較少。少欲即少苦。斷除對此生的執取,你遭受非難或求不得時,就不會受傷害,因為你不執取稱讚或有所得。
同樣,假如你不執著地期望朋友會一直善待你,一直對你微笑,一直有求必應,即使朋友變了,做出違背你的意願的事,你也不會受傷害。你的心寧靜、平和。由於斷除了執著四種悅意境的欲望,就是遭逢四種不悅意境,也不成問題。那些都無法傷害你,不會干擾你的心。
世俗法的念頭,使你攀緣今生的四種悅意境。沒有這種念頭,內心會非常寧靜、平和。當你遭遇四種不悅意境,不會受到干擾;遭遇四種悅意境,同樣不會干擾你。如果有人稱讚你,無所謂;有人譏毀你,也不會擾亂你的心。你的人生就會安穩,而且內心平和,不會再起起伏伏。這就是把世俗八法平等化。
遭遇困境時,你怎麼保持內心平和?你怎麼保護自己的心,不受四種不悅意境干擾?在於了悟,執取這四種悅意境正是問題所在。你必須了悟這四種悅意境的過患,捨棄一切攀緣。這是基本的心理建設。用這個方法,不悅意境就不會干擾你。
陳那瓦格西往往念誦這首偈頌,把世俗八法平等化:
生活舒適就快樂,否則就不快樂:
凡是貪圖現世樂的活動,都要視如毒藥地捨棄。
善與不善,純粹是內心的作用。
斷除不善、以及非善非惡的動機。
後者是指懷著不定動機的身語業;這些稱為“不定”業。
最好的修心方法,是期待四種不悅意境,而非四種悅意境。預期遭受非難和不敬。這樣修行出離心,斷除欲望,是最佳的心理建設。如果我們修煉自己的心,期待不悅意境,一旦不悅意境真正出現,就不會覺得它突如其來,因為有備無患,所以不會受到傷害。
在你懂得佛法或禪修之前,你認為不舒適,不悅意聲,受非難和求不得,是可厭的問題。現在,只要你好好地審察執取物質、舒適、悅意聲、讚譽的心,其本質如何,便不會認為那是快樂;反之,你會看出那也是苦。那不是你在懂得佛法之前所認為的快樂。那不是平和;是痛苦。
執取的心,黏著在欲望的對境上。當你受到讚譽:“你真聰明!”“你講得真好!”“你對佛法的瞭解真是透徹!”,你的心黏著在讚譽上,不再自由。好比身上綁著鎖鏈,內心被貪欲系縛、套牢、主宰,好像黏住外境,動彈不得。又如飛蛾飛入熔化的臘;整個身體,翅膀,四肢全都浸在燭臘中。由於它的身體、四肢非常脆弱,很難從燭臘中抽離。好比蒼蠅困在蜘蛛網中:四肢都被蜘蛛網裹住,很難脫身。又好像陷在蜂蜜中的螞蟻。貪欲,即是黏著在外境上的心。
欲望是一切問題的根源
正如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提到:
我們隨順欲望,希望得到滿足,然而隨順欲望,只會導致不滿足。
事實上,隨順欲望的結果,只是不滿足。你一而再,再而三地嘗試,卻只感到不滿足。
隨順欲望,和得不到滿足,是輪回的大問題。諸如罹患癌症或愛滋病,並不是大問題。和隨順欲望、得不到滿足比較起來,癌症和愛滋病不算什麼,不會生生世世延續下去。可是,如果你今生擁有暇滿人身,卻不設法處理欲望的問題,這個問題會生生世世延續下去。
隨順欲望,使你不斷地系縛輪回,一再地經歷六道的種種苦;周而復始,沒完沒了。只要你一直隨順欲望,就得不到真正的滿足,真正的平安。隨順欲望只會帶給你不滿足,使你一直遭受六道輪回的苦。
世俗法的念頭,一而再,再而三地召來這一切令我們非常害怕的疾病。它生生世世,周而復始地,召來一個人所遭遇的一切嚴重困境;由於俗慮而造業,使我們一再地經歷這些困境。世俗法的念頭、執取今生的欲望,是最嚴重的疾病。和世俗法比較起來,其他的問題都不算什麼。
如果你沒有世俗法的念頭,使你系縛輪回,即使有人殺死你,那也不過是讓你換個軀殼而已。你的意識,取得另一個暇滿人身,或往生淨土。被殺,只不過是讓你轉換到另一個軀體的因緣。然而,假使你有世俗法的念頭,又不修行,雖然沒有人殺你,你長命百歲,其實是一直不斷地糟踏自己的暇滿人身,用來造惡道的因;你把自己幸運的人身,用來造下投生不幸惡趣的因,使自己不再有修行佛法的機會。你活得越久,造的惡業越多,那將使你沉淪惡趣,受苦好幾劫之久。所以,世俗法的念頭,遠比仇人只是把你殺死,傷害力更大。
宗喀巴大師有關隨順欲望的引文,接著說:
欲望帶來許許多多其他的問題,由於
隨順欲望,內心變得粗浮、不安。
不滿足引生千百種問題。例如,懷有強烈的欲望,很容易生氣。執取心越強烈,相對地所生起的嗔心也越強烈。如果你不太執著,有人擾亂你,你不會很生氣。你可能還是會受困擾,可是比以前輕微。生起嗔心、嫉妒等等,和執取有連帶關係。由於執取,這些其他的惡念才會生起。一旦任何諸如此類的惡念生起,你就造下惡業、惡趣的因。
當你的內心被欲望掩沒,完全被欲望薰心的時候,你沒有辦法禪修。即使你有一些空性的概念,也很難有任何空性的覺受。在你內心寧靜、平和的時候,也許有些空性的覺受。可是一旦內心被遮蔽,欲望的濃霧覆蔽一切,你就無法禪修空性,甚且無法思惟欲望的過患。
假如你對某個對境懷有強烈的欲望,卻沒辦法接近它,你會很不高興。你無法放鬆;因為內心放不下,身體也放鬆不了。即使沒有什麼特別困難的工作要做,因為欲望使你的心放不下,身體無法安然、放鬆。
欲望有許多諸如此類的過患。想想看酗酒和吸毒成癮的人。他們的人生淪落到非常不快樂,無法自主,什麼事都做不了。更甚的是,他們損傷自己的覺知和記憶力。
疾病肇自充滿欲望而不滿足的心,也就是世俗法的惡念;不滿足是罹病的因緣。因而你病上好多年,花費了好幾千美金不心甘情願的钜大費用。如果你沒有辦法用正當方法得到金錢,就必須去偷盜。你的內心會很困擾,精神崩潰乃至發瘋。然後你必須花相當多的時間、金錢在心理咨商上面,最後甚至可能住進瘋人院。
那麼,這一切的根源何在?一時失控的欲望!就在你沒有防護自己世俗法的念頭,當你不修行佛法的那一刻,帶來了許許多多問題。問題繼續不斷,年復一年,使你不但要花費一大筆錢,而且令你的人生沒有必要地複雜、艱困。這一切憂慮、花費,都是世俗八法的念頭所引起的。假使你從一開始使自己不受世俗法束縛,那些年來一切你不想要有的麻煩和花費,就不至於發生。你根本不必要經歷那些遭遇。
很顯然,這是愛滋病的根源。由於受世俗八法的宰製,才會得愛滋病。我問過由性交而傳染的愛滋病患,他們開始有症狀時的心理狀態,有人說,那是一種很強烈的性欲,在那種不善的心理狀態下,他們開始每天發燒,冒汗、虛弱。
基本上所有疾病,包括愛滋病和癌症,都肇自世俗法的念頭。人際關係的問題也一樣:只要一個人不設法自我約束,人際關係的問題,就會一直不斷地延續下去。人生變成地獄,在墮入真正的地獄之前,就以人身體驗地獄。四面八方都是地獄,你會感到整個人受困、窒悶,甚至沒有辦法呼吸。
一旦欲望無法得逞,得不到所要的東西,往往會精神崩潰,萌生自殺的念頭。最近在瑞士,有一個學佛的學生,有類似這樣的問題而自殺,把自己吊死了。我想他聽過一些佛法,可是沒有下很多工夫修行或閉關。他有很好的工作,賺很多錢,不過有人際關係的問題。這一類的問題,可能使你有很多次想要自殺的經驗,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基本上,這是世俗法欲望的過患。
噶當派貢巴瓦格西具有神通和其他很多證量,他說過:
一個人如果懷著世俗八法的念頭造業,
而得到四種順遂的果報──舒適、物質、悅意聲和讚譽,
那僅僅是現世的果報,來世毫無利益。
假使造的業帶來四種不順遂的果報,那就連現世的利益都沒有了。
抱著世俗八法的思想造業,所帶來的四種順遂果報,最後往往還是會導致四種不順遂的果報。例如,你在商業上,也許連連成功,由於那麼成功,於是你本著更多的世俗法思想行事。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成功的業報受盡,隨即嘗受失敗的業。你可能就在一天之內變成乞丐。當天你還是百萬富翁,隔天你甚至不知道怎麼付房租、照顧家人。你的整個生活垮了。
這是因為抱著世俗法的思想行事的緣故。即使物質上舒適,你卻不滿足,繼續以世俗法的思想造業。由於過去的成功,有一天會耗盡成功的業,一切都垮下來。昨天還是富翁,不愁錢財,今天突然連最基本,照顧家庭這種事都必須操心,變得不知所措,吃不下飯,睡不著覺。
譬如,縱使一次、二次、三次偷盜得手,你不可能永遠成功。你必須約束自己的欲望,必須找到若干滿足。否則,一直偷盜,有一天一定會被逮到。不管是什麼過失,一直反覆地重犯,一定會變成大問題。欲望的另一個過患是,它終究會導致諸多不順遂。
使自己超脫欲望,就是一大保護。斷除對某物或某人的執取,意即其他一切惡念就不會生起,因而也不會造那一切惡業。那就提供難以置信的保護。由於執取一個特定的物件,往往使你造下很多牽連到其他許多眾生的惡業。斷除執取,你就不再造惡趣因。
一旦你止息了欲念,大和平即隨之而來。在你解除欲望的束縛時,當下就體驗得到這份真正的和平。專注在這上面。當你能夠這麼做,就沒有問題了。一旦你企盼獲得這份更大的安樂,真正的和平,相形之下,短暫的快樂就變得無味,而且不太難以舍離──幾乎輕鬆得就像撿起用過的衛生紙。如果你懂得這個道理,就不虞陷入沮喪或發狂。
總之,我們可以看得出來,不管我們有多少問題,都別無選擇:必須修行佛法。修行佛法,意謂約束我們的心,節制欲望。不要說過清淨修行的苦修生活,最起碼為了獲得內心的和平以及現世的安樂,遏止問題擴增,我們也必須節制欲望。
終止輪回
正如龍樹所說:
出自貪、嗔、癡所造的業,是不善業。
出自無貪、無嗔、無癡所造的業是善業。
無論是善或不善,業都是由心所積聚的。
只要我們貪求舒適、物質、恭敬和美名,而且想規避不舒適、無所得、不恭敬、惡名,那麼一切行為,都是出自貪嗔癡的動機。這意謂,不善業遠比善業多。
論典在此說:
十分重要的是,設法不生起貪圖現世樂的欲望。
萬一生起了這種欲望,要設法捨棄它。
此外,阿底峽尊者也說:
假如根部有毒,枝葉也會有毒。如果根部具有藥性,
枝葉也一樣具有藥性。
同理,依貪嗔癡所做的任何行為,都是不善的。
換言之,任何活動──不管是農業、商業、鬥爭、幫助親友或禪修──只要是本著世俗法的思想,貪執此生,而且出自貪嗔癡的動機,如上所述,“唯是輪回和惡趣的肇因”。
論典接著說:
為了萃取精華,從一開始,就不應該貪執此生。
“萃取精華”是指這世圓滿的人身。
接下來是續部教法的一段引文,通常用在密續灌頂,當做前行的發心。
具有充份的依止心,尋求超脫輪回的人,才允許進入壇城。
一個人不應該貪圖現世的果報。
這是說,一個人不應該追求快樂、舒適、物質、恭敬等等屬於今生的一切。
引文接著說:
貪圖現世的人,將無法成辦超越輪回的人生意義。
這是說,貪圖現世的人,他的作為不會成為成佛的因,佛果是超越輪回的境界。
你可以這樣理解這個道理:假如你只是著眼于獲得現世樂,這是你唯一的期望,那麼你所做的一切事──工作,課誦,接受灌頂,吃飯,睡覺──都不會變成聖法。那一切行為都是不善業。雖然你希望得到快樂,實際上從這些行為得到的,卻只是苦。你工作的目的,在於獲得現世樂,其實你的作為反而變成障礙,使你得不到現世樂。考察一下我們自己和別人的人生經驗,就能夠瞭解個中道理。
引文的結論是:
尋求超脫輪回,將會增長現世輪回的安樂。
這是說,任何人如果只尋求超越輪回的佛果,而且為了達到佛果而修行,即使不去刻意追求,也會自然而然地獲得現世樂。
龍樹在《致友人書》中說:
如果火花掉到你的頭髮或衣服上,有著火的危險,
你會立刻把它拂掉。
同樣,設法不再輪轉生死,非常值得一試。
當火花掉到身上,你會毫不遲疑地拂除,即使火花可能只會燒到頭髮或衣服,你也會馬上採取行動。那麼,你當然更應該努力消除墮入惡趣的因,以及輪回不斷的苦。
我們所有的問題,都來自生死輪回,我們的諸蘊得自煩惱和業,被煩惱的種子染汙。因為受生,我們必須嘗受行苦,壞苦、以及苦苦。不但今生要經歷這些苦,而且現在這個輪回又形成盡未來世的輪回及苦的基礎。輪回生死一次,即造下來生好幾世的輪回因。這個過程連綿不絕。
龍樹是說,這種狀況遠比身上沾到火花嚴重得多,我們一定要設法不再輪回生死。那麼,應該怎麼做呢?教法中提到,貪愛是使我們系縛輪回的鎖鏈;貪愛是來世輪回的最近因。貪愛不僅使我們在這一生就造惡業,而且在我們知道自己快要死的時候,使我們貪執身體諸蘊。死亡之際,愛和取引導我們來世投生六道輪回中的某一道。由於貪愛是輪回的主因,為了不再輪回生死,斷除貪愛是必要的修行。這是終止輪回相續之道。
總之,所有的修行人,都應該舍離貪圖今生舒適的欲望。除非舍離了這個欲望,否則根本不算是“修行人”。凡是基於欲望,追求今生舒適的一切作為,都不是正法。只要還有欲望,就不是在修行佛法。西藏有句諺語:因為馬並沒有獅子的特質,不要把馬稱做獅子。有一位噶當派格西,迦姆巴喇嘛說:
舍離今生,是佛法的最初步。
你一點也沒有做佛法的修行,卻以自居修行人為傲──多愚蠢!
省察一下你的心流是否含有修行的第一步:舍離今生。
即使你認為自己不是宗教人士,不過,既然你希求快樂,不願意遭逢困境,所以你還是必須節制欲望。沒有其他的解決辦法。你不能靠吃藥、開刀或其他外在的方式,減輕欲望或其他煩惱。唯一解決之道是,思惟欲望的過患以及人生的短暫。即使你不是佛教徒,也不想成為佛教徒,這都是必要的心理建設。此外,沒有別的解決辦法。為了減少人生的問題,你必須反省欲望的過患。消除了欲望,問題就不復存在。捨棄了欲望,就不會再出現任何問題。
修習菩提心,有助於節制欲望。自他相換,意即舍離自己,而愛惜他人(參見第九章),或者具有非常善良的心,想要解除其他人的痛苦,使他們獲得安樂,這可解決許多問題。
如果心力還不夠堅強,無法修習菩提心,應該省思諸如人身寶貴,尤其是無常與死亡(參見第七章)的禪修課題。憶念人生極其短暫,死亡隨時會來臨,同時把這些想法,關連到惡道、業等等,你就能夠遏止欲望。
就像我前面提過,寂天說的“心的秘密”不是什麼高深的證量。了悟世俗八法的過患,省思無常與死亡,也可以視為“心的秘密”。
禪思無常與死亡,而且認知欲望的過患:意即瞭解一切問題都肇自欲望,這會帶給你力量,下定決心捨棄這一生,斷除對今生的執取。這兩者使你更堅強,並削弱世俗法的勢力。它們帶給你斷除執取此生的力量,令你解脫欲望的束縛。
假如你不了悟內心的這些秘密,雖然你希求快樂,不願意受苦,你所經驗的,卻適得其反。你會沉淪在輪回中,得不到暫時和究竟的快樂,不斷地受苦。可是一旦了悟這些內心的秘密、佛法的無上義,你就能夠獲得快樂,消除痛苦,而不至於漫無目標地在輪回中漂泊。
|
主持人 |
梭巴仁波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