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目的

梭巴仁波切

  能夠從上師聽經聞法,進而把教法付諸實踐,這是極難能可貴的良機;有緣見到佛陀人身的示現,實在不可思議。

  我們不但能與他們在心靈上互相溝通,更能得到他們的教導,

  而那些教法必定能令我們脫離苦及苦因,即業力(由煩惱所策動)和煩惱(既令人困擾又無始無終,蒙蔽心靈的心念)

  即使無法把上師過往教導我們的法門全部實踐,但僅僅聽聞教法,已能在我們的心田播下善的種子,而這些種子終有一日會令我們脫離輪回眾苦及其苦因,進而使我們臻至無上正等正覺的境地,獲得佛果無可比擬的快樂。
  

  我們的生命有什麼目的?為何要生存?

  為何每日、每小時、每分鐘、每秒鐘花這麼多精力令自己活下去?

  為何花這麼多錢照料自己的身體,以及每年檢查身體看看有沒有毛病?

  身體有問題時,又為何要接受價值不菲的治療?

  為何花那麼多錢在食物、衣服和房屋上,即那些賴以維生和保持健康的東西上面呢?為何要做一樣又一樣的運動保持身體康健?

  除非我們心懷慈悲,否則花費這筆金錢和做這些事情毫無意義。對別人發慈悲心,令我們所做的一切,包括花錢、上學、上班、做運動、注意健康等都變得饒有意義。

  假如我們缺乏慈悲心,我們的生命便很空虛。耗費了的錢、所作出的努力、長時間的工作,都完全失去意義,每日的生活也沒有滿足感。沒有慈悲心,即利他之心,我們不會感到滿足,做什麼也難感稱意。不論我們家財如何豐厚,但如欠缺慈悲心,內心便常感到空蕩蕩的。

  如細心想想,便會發現不論擁有多少東西,或者花了多少努力取得這些東西,倘若沒有慈悲心,便總覺得有點不妥。你的內心不會感到平和,心坎裏總覺得缺少了什麼似的。
  賦予生命意義最佳的方法,是培養慈悲心,為惠澤他人而過活:這是覓得平和快樂和感到滿足最好的辦法。

慈悲心不但令今生當下這一刻和每一刻平和快樂,為惠澤他人而過活更能令你來生美滿。

即使在最主要的關口,即生命終結時刻,心識離開肉體時,慈悲心也能令你的死亡充滿喜悅、平和、滿足。

此外,你安祥快樂地辭世,他人亦會感到寬慰。如家人和朋友心感安慰,你便能啟發他們,成為別人希望與勇氣的榜樣,使他們相信自己死時亦會一樣感到快樂。
  不過,即使已直接證得萬事萬物空性的智慧-我和心靈的究竟本質,但如沒有慈悲心、善心,頂多也只能達到小乘涅盤的果位,即自身脫離一切痛苦的境地,不能圓滿開悟。

你仍有二重見的幻相,心相續中仍有不善的印記,令你無法直接觀見一切現象,萬事萬物的空性,即世俗和勝義諦合而為一的境界。


  慈悲心的淨障力

  對他人有慈悲心,為惠澤他人而過活,能積聚廣大功德。

正如大菩薩和班智達寂天在《入菩薩行論》第一章論述菩提心的利益時寫道:

「菩提心是淨除煩惱和惡業的無上法門。」此外,還有數句偈誦闡述菩提心的淨障效力如何宏大。
  寂天菩薩續說:「正如我們依賴一個強而有力的人而免遭險難,只是依止菩提心、修習菩提心、善心一分鐘,或者即使只是一秒,已能淨除無量無邊重大的惡業。既然如此,為何不懇切皈依菩提心呢?」<第一章第十三偈>
  如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慈悲的心念,便能在很短的時間內,積集廣大功德和淨除眾多惡業。累生累劫的惡業都得以淨化,有助你證得空性見?為什麼呢?

要證得空性,需要很多功德,亦要勵力消除惡業。舉例來說,要完成一個耗資百萬元的計畫,便要有百萬元的資金。

同樣,要了悟空性,便需積集廣大功德,而修習慈悲心,利益他人,便能廣積功德,空性的證悟便隨之而來。

  沙拉寺大瑜伽士隆多喇嘛仁波切常常親見含攝諸佛事業的度母。

度母指示他修持自他交換法,承受眾生的苦及苦因,摧毀我執心,再把快樂、功德和一切獻給眾生,滿足他們的願求,使其圓滿方便道和智慧道的修法,臻至正等正覺。度母告訴隆多喇嘛仁波切:「如修習自他交換法,空性的證悟便會隨之而來。」

  不過,這不是最究竟的目標。

修習慈悲心除可令你通達空性外,更能令你圓滿佛果,完全斷除內心所有過患、所有煩惱,並能了悟所有教法的真諦。


  對眾生的責任

  欠缺慈悲心,便只有被自私自利的念頭所盤據。忿恨、嫉妒、欲望等煩惱便會隨之而來。這些壞念頭令你直接或間接傷害眾生,一生又一生在重蹈覆轍。

你一個人產生壞念頭,卻使所有眾生受害。這是極之危險的。

相比之下,即使所有眾生向你發怒、傷害你,甚至殺掉你,也沒有相干。

你只是一個人,無關重要,你只是眾生的一分子。

  因此,最重要的是斷除壞念頭,當下轉化內心,培養慈悲心和菩提心。

為什麼呢?因為今次的投生給你種種良機,讓你完成這種修行。

由無始以來不斷投生,直到現在,你也沒有改變自愛心的態度:這不但是自己所有困難和痛苦的來源,更是造成無量眾生痛苦和傷害的來源。

你應將之轉變為愛惜和利益眾生的心念,即自己和無量生靈平和快樂的泉源。

過往,你沒有拼棄自私自利的心、謀取個人快樂的念頭,

而將之轉變成菩提心的慈愛之念,但在今生卻可以做到。

  你已具足八有暇和十圓滿的寶貴人身。

此外,不單止值遇具德善知識,教你如何行善,

告訴你來生快樂無誤的善因和脫離輪回正確的道路,更遇到德行圓滿的大乘善知識,向你開顯臻至無上正等正覺(不住涅盤)全無錯謬的道路。

你不但遇到佛法,更值遇大乘佛法。即使現在還未遇到善知識,亦具有各種善緣與他們相遇。
  作為眾生的一分子,假如你培養慈悲心,便不會再傷害無量眾生,止息對他人的傷害。

正因為你的慈悲心,無量眾生不再受到傷害,繼而感到平和快樂。這是他們從你身上獲得的利益。

  除了不再被你傷害外,眾生亦能就此利益。基於慈悲心,你幫助他們;無量眾生因你而感到十分平和快樂,一切全都在你的掌握之中,因為對別人發不發慈悲心,完全視乎你的想法;無量眾生從你身上獲得傷害或平和快樂,視乎你如何運用你的心靈。

這純粹是你的決定。因此,我們每一個人對都要對每一個眾生的平和快樂負起全責。我們都要對眾生負責。

  因此,二十四小時中,由早上到夜晚,應盡力喚起對眾生的責任:「我對無量眾生的平和快樂有莫大的責任。生命的目的是要為眾生帶來快樂。」

不論起床或穿衣,都要秉持這種態度: "我須負上令眾生快樂的責任。他們平和快樂與否全在乎我。"

要知道這是生命的目的。穿衣、洗澡、吃早餐、上班也要保持這種想法。

 

  以菩提心工作

  工作時,應不斷檢查自己的態度。只在早上出外工作時才發心並不足夠,工作期間應一次又一次檢查動機是否純正,並且反復不斷以這種方式,改變自己的態度:不斷喚起善心,提醒自己要肩負眾生快樂的責任,實踐與否全在我們的決定。恒常秉持慈悲心和菩提心。

  再三檢查動機是否正確:「我是為誰工作的呢?是為自己抑或為別人做的呢?」

心裏為他人工作的感受已經消褪,或者心態已經改變,並覺察到已為自己的快樂工作時,便要拼除這種心念,轉而想想為他人的利益而工作,秉持慈悲心、善心、菩提心而履行職責。

  應盡力生起並保持為他人的福祉,而不是只求私利而工作的念頭。

  純粹為賺錢而工作,不一定代表你不是在利益別人。如果用賺取得來的金錢幫助他人,例如協助貧病者、宏法利生等,這絕對是利人之舉。

如果工作的目的,是要儲錢做閉關或研習佛法,以惠澤眾生,這便是正確的態度,也是應有的態度。

如果上班和讀書,是為了生活,但是為了惠澤他人而生活;又或者照顧自己,是為了服務他人,而心裏這樣想:「我任由眾生差遣,令他們離苦得樂」,雖然那只是一份固定職業,但你已是為他人工作。

 

  以菩提心睡眠

  入睡時,亦應肩負眾生快樂的責任:

  「做人的意義是要令別人快樂。為此,我必須健康長壽。睡眠對維持身體健康十分重要。因此,為了利益他人,我現在入睡。」
  這是佛陀教導如何睡眠的其中一種方法。

  「為了使無量眾生脫離痛苦,引領他們臻至圓滿開悟無比快樂的境地,我得首先成就正等正覺。為此,我必須修習佛法,而要如法修行,便必須長壽健康,而長壽健康來自睡眠,因此,我現在入睡。」

  工作和睡眠占去我們大部分的時間。

  因此,不論工作或睡眠,都要有良善的動機,不然便是在耗費生命一半的時間。正如道次第教法所述,一個人可以花差不多半生的時間用來睡覺。

  因此,不但要知道如何令睡眠成為善行或樂因,還要避免令睡眠成為不善行或苦因,而更重要的是知道如何令睡眠成為無量眾生的樂因。

  睡時秉持慈悲心、菩提心、利他之心,睡眠便成為開悟之因,亦即是無量眾生快樂之因。這是因為以菩提心所做的任何事,即使開悟之前,都是在惠及他人;生起菩提心進入大乘道後,便開始為眾生帶來深遠的利益,而圓滿道次第修持,成就正等正覺後,便能引領無量眾生開悟。由此可見,睡眠成為無量眾生的樂因。

  因此,上班或睡覺時,不但要確保自己盡力生起良善的動機,還要生起慈悲心和菩提心等契合佛法的殊勝心念。

  由於不受自愛心所污染,睡眠便成為最佳的修行。以上屬顯乘的睡眠修法。

  此外,還有密乘的入睡和睡醒的修法,以便我們醒來後修行不致中斷。

  如已從上師接受下三部密續或無上瑜伽續灌頂的修法批註,便可根據所能記起的方法如法修持。  





主持人
梭巴仁波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