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勒菩薩

 佛說彌勒來時經略述

慈德居士

 

  佛說彌勒來時經略述

 

  失譯人名附東晉錄

 

  釋經題

 

  佛說

 

  十方有無量的世界,即有無量的佛尊,而此處所說之佛,乃指宣說本經的如來,即是娑婆教主 釋迦牟尼佛。

 

  彌勒來時

 

  「彌勒」為梵語,華言為「慈氏」,是菩薩的姓,其名曰「阿逸多」。全名的意思是「慈無能勝」,意謂慈悲之心無有能勝其者,故彌勒號曰「大慈」,與文殊、普賢、觀音、地藏等合稱『五大菩薩』。現居兜率天宮,教化天眾,待此第九小劫減劫過後,進入第十小劫增劫,人壽達八萬四千歲,再遞減至八萬歲時,彌勒方舍天宮,而下生娑婆百億人間,成就佛道,開演龍華三會,度化無量眾生解脫生死。此經即是說明彌勒來時成佛、化生的種種。

 

  經

 

  梵語修多羅,漢譯契經,路徑之意。經是教導眾生由生死此岸通往涅槃彼岸,成就圓滿佛果的光明路徑。

 

  而本經翻譯者之名已遺失,今依附於東晉時代收錄。

 

  釋經

 

  【經文】

 

  舍利弗(注一)者。是佛第一弟子。以慈心念天下(注二)。往到佛所前。長跪叉手(注三)問言。佛常言。佛去後當有彌勒來。願欲從佛聞之。

 

  【注釋】

 

  (注一)舍利弗: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梵文 Sariputra 的音譯。或譯作鶖鷺子、舍利子。號稱「智慧第一」。初從六師外道的刪闍那毗羅胝子出家,後因聽到馬勝比丘說因緣所生法的偈頌,而信受於佛法。

 

  (注二)天下:須彌山有東南西北四大洲,又名四天下。乃一個太陽和一個月亮所照臨的四大部洲,即東勝身洲,南贍部洲,西牛貨洲和北俱盧洲。

 

  (注三)叉手:或稱合掌叉手、叉手合掌,也叫金剛合掌(歸命合掌)。方法:右手在上,各手指以第一指節相叉合。表法:以左手錶「眾生界」,右手錶「佛界」。意即:眾生歸命于諸佛。二手合之:代表「能所不二」,「生佛一如」。密教行者,以此代表對本尊恭敬供養,信心堅固之印。

 

  【略述】

 

  舍利弗尊者,是佛陀智慧第一的大弟子,他以慈心湣念天下有情而來到佛陀的處所前,長跪叉手合掌請問如來:「世尊您常說佛涅槃後當有彌勒佛來,我等願欲從佛聞說此事。」

 

  【經文】

 

  佛言。彌勒佛欲來出時。閻浮利(注一)內地山樹草木皆焦盡。於今閻浮利地。周匝六十萬里(注二)。彌勒出時閻浮利地東西長四十萬里。南北廣三十二萬里。地皆當生五種果蓏。四海內無山陵溪穀。地平如砥樹木皆長大。當是時人民少貪淫瞋恚愚癡(注三)者。

 

  【注釋】

 

  (注一)閻浮利:指南贍部洲,又名閻浮提,梵文jambu-dvipa。閻浮,樹之名;提,是洲的意思。

 

  (注二)裏:又稱由旬,數量之稱。為印度的計算方法,分八十裏、六十裏、四十裏三種。

 

  (注三)貪淫瞋恚愚癡:簡稱貪、瞋、癡,是為腦害有情的「三毒」,消滅三毒即成四果羅漢。

 

  【略述】

 

  佛陀說:「將來彌勒佛出世的時候,南閻浮提內,所有地上的高山、大樹、草木等不平之物全部焦枯殆盡。而今日南閻浮提的土地,周匝只有六十萬里,當彌勒佛出世的時候,南閻浮提的土地東西長有四十萬里,南北廣有三十二萬里。大地上皆能生產出五種的果蓏,並且四海之內無有山陵和溪穀,地面平坦如磨石,樹木都長的非常高大。彌勒佛世時的人民很少有貪圖淫欲、瞋恚鬥爭、愚癡迷信者。

 

  【經文】

 

  人民眾多聚落家居。雞鳴輾轉相聞。人民皆壽八萬四千歲(注一)。女人五百歲乃行嫁。人民無病痛者。盡天下人有三病。一者意欲有所得。二者饑渴。三者年老。人民面目皆桃花色。人民皆敬重。有城名雞頭末。雞頭末城者當王國治。城周匝四百八十裏。以土築城。複以板著城。複以金銀琉璃水精珍寶著城。四面各十二門。門皆刻鏤。複以金銀琉璃水精珍寶著之。

 

  【注釋】

 

  (注一)八萬四千歲:人壽最高是八萬四千歲,其後每百年減少一歲,減至平均年齡十歲;再每百年增加一歲,直至八萬四千歲為止,如此一減一增,即為一「小劫」。二十小劫即為一「中劫」,合成住壞空四個中劫為一「大劫」。

 

  釋迦牟尼佛是在第九小劫人壽一百歲時出世,而彌勒佛要到第十小劫的減劫,人壽八萬歲時才降生人間繼承釋迦佛位。因此,若以一增一減的推斷方式看,彌勒將於八百多萬年後降生人間成佛。

 

  【略述】

 

  在彌勒佛時代裏,人民非常眾多,各各聚集的村莊部落和家居宅院,不論遠近,雞鳴輾轉都能互相聽聞。人們的壽命都具足八萬四千歲,女人要到五百歲才會出嫁。當時的人們完全沒有病痛的折磨,但天下間的一切人有三種病的苦惱:一者意欲有所得;二者有饑渴;三者會隨歲月而年老。每一個人民的面目都如同桃花色般的莊嚴,人民彼此也都相互敬重。那個時候有座城市名字叫雞頭末,雞頭末城有國王以國法來治理。此城周匝有四百八十裏,是以土、板、金、銀、琉璃、水精、珍寶等所築成的一座七寶城市。它的四面各有十二座城門,門上皆雕刻各種的鏤版,並用金、銀、琉璃、水精等珍寶著成。

 

  【經文】

 

  國王名僧羅。四海內皆屬僧羅。行即飛行。所可行處。人民鬼神皆傾側。城有四寶。一者金。有龍守之。龍名倪掾/蟲]鋒。主護金。龍所居山地名犍陀。二者銀。其國中複有守龍名幡頭。三者明月珠。所生地處名須漸。守珍龍名賓竭。四者琉璃。所生城名泛羅那夷。

 

  【略述】

 

  那時的國王名為僧羅,四大部洲皆屬僧羅王所統轄。國王欲行至何處,即刻能飛行前往,所到之處,人民鬼神皆恭敬擁戴。此城之中有四種寶物:一者金,有大龍守護,龍之名為倪掾/蟲]鋒,主要任務是護守此金,此龍所居住的山名為犍陀。二者銀,其國中也同樣有守護的龍將,名叫幡頭;三者明月珠,此珠所生之地名為須漸,守此珍寶之龍名賓竭;四者琉璃,產生此珍寶之城名為泛羅那夷。

 

  【經文】

 

  有一婆羅門名須凡。當為彌勒作父。彌勒母名摩訶越題。彌勒當為作子。彌勒者種當作婆羅門。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身長十六丈。彌勒生墮城地。目徹視萬里內。頭中日光照四千里。彌勒得道為佛時。於龍華樹(注一)下坐。樹高四十裏。廣亦四十裏。彌勒得佛時。有八萬四千婆羅門(注二)。皆往到彌勒所師事之。則棄家作沙門。彌勒到樹下坐。用四月八日明星出時得佛道。

 

  【注釋】

 

  (注一)龍華樹:又名那伽樹,此樹枝幹如龍,花似龍頭,故名龍華樹。彌勒於此樹下?明星而成佛。

 

  (注二)婆羅門:婆羅賀摩拿的簡稱,為印度四姓之一。華譯外意、淨行、淨志、靜志等,是奉事大梵天王而修淨行的種族。

 

  【略述】

 

  有一婆羅門名叫須凡,當作為彌勒佛的父親,而彌勒如來母親的名字叫摩訶越題,彌勒世尊當出世作為他們的兒子。彌勒出生為婆羅門種姓,一出世便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身長有十六丈之高。彌勒剛生墮於翅頭城之地,其目即能徹視於萬里之內的一切事務,而頭中日光能照曜四千里遠。彌勒得道成佛時,於龍華樹下盤坐,此樹高四十裏,廣亦有四十裏。彌勒成佛時,有八萬四千位婆羅門,皆來到彌勒如來之處師事於佛,並放棄家庭出家作沙門。四月八日的夜晚,彌勒至龍華樹下坐,因睹明星而頓悟成佛。

 

  【經文】

 

  國王僧羅聞彌勒得佛。則將八十四王。皆棄國捐王以國付太子。共到彌勒佛所。皆除鬚髮為沙門。複有千八百婆羅門。皆到彌勒佛所作沙門。彌勒父母亦在其中。複有聖婆羅門千八十四人。皆複到彌勒佛所作沙門。國有大豪賢者。名須檀。人呼須達(注一)。複呼人民。以黃金持與彌勒佛及諸沙門。名聲日布方遠。須達複將賢善人萬四千人。到彌勒佛所作沙門。複有兄弟二人。兄名鼓達。弟名扶蘭(注二)。兄弟皆言。我曹何為是世間。寧可俱到佛所求作沙門耶。兄弟皆言。我善便到彌勒佛所作沙門。複有小女人輩八萬四千人。身皆著好衣白珠金銀瓔珞。俱到彌勒佛所。皆脫著身珍寶以著地。白佛言。我曹欲持是上佛及諸沙門。我欲從佛作比丘尼。佛即令作比丘尼。

 

  【注釋】

 

  (注一)須達:此須達即是釋迦牟尼佛世時的給孤獨(須達),他是一位樂善好施的大慈善家,他喜歡救濟貧窮的人,常常佈施他們衣食物品,在舍衛城的全境內,不分男女老幼,只要是困苦的人去求他,他都很樂意的幫助他們,因此,大家又稱他「給孤獨長者」。于彌勒佛世時,他依舊是一位大富長者。

 

  (注二)鼓達、扶蘭:二人於釋迦牟尼佛時代亦是兄弟,共同于彼時的舍衛國波斯匿王朝中擔任大臣。兄名梨師達多,弟名富蘭那。今共同生於彌勒佛世,亦是親兄弟。

 

  【略述】

 

  國王僧羅聞彌勒成佛,便與其他八十四國的國王們共議依彌勒如來出家修行,獲得大眾認同,八十四王皆捐棄王位,並將國家交付給太子,共同到彌勒佛所,剃除鬚髮而成為沙門。

 

  另外也有一千八百位婆羅門,皆到彌勒佛所求作沙門,而彌勒如來的父母也在其中。

 

  更有聖婆羅門一千零八十四人,共同來到彌勒佛所出家。當時國內有一位大富豪的賢能之人,名字叫須檀,人們稱呼他為須達,他也呼籲人民以黃金供養彌勒佛及諸沙門,因此他的名聲日漸遠布。須達長者亦率領賢善之人共一萬四千人到彌勒佛所出家修行。

 

  還有兄弟二人,兄名鼓達,弟名扶蘭,兩兄弟皆說:「我兄弟倆亦不願於此世間享受那無常的榮華富貴,寧願一同到佛所求作沙門,出家修行。」又說:「我等即刻到彌勒佛所出家作沙門。」另外有小女人輩八萬四千人,身皆穿著上好衣服,佩戴白珠、金、銀、瓔珞等裝飾,都一同到彌勒佛所,脫掉穿在身上的珍寶衣,放置於地上,稟白佛說:「我等欲持此眾寶供養佛陀及諸沙門,我們欲從佛出家作比丘尼。」彌勒佛陀即准許彼等作比丘尼。

 

  【經文】

 

  彌勒佛坐為諸比丘僧比丘尼說。皆是釋迦文佛時。誦經者。慈心者。佈施者。不瞋恚者。作佛圖(注一)寺者。持佛骨著塔中者。燒香者。然燈者。懸繒者。散花者。讀經者。是諸比丘尼。皆釋迦文佛時人。持戒者。至誠者。於今皆來會是聞。諸比丘所說經處者。皆於龍華樹下得道。

 

  【注釋】

 

  (注一)佛圖:系塔的異稱,多以?、石、木材等建造,常為供奉佛舍利之處。

 

  【略述】

 

  彌勒如來坐著為諸比丘僧及比丘尼說:『你們皆是釋迦牟尼佛世時,或誦經者、慈心者、佈施者、不瞋恚者、建造佛塔、寺廟者、持佛骨置舍利塔中者,或燒香者、燃燈者、懸繒者、散花者、讀經者。而你們這些比丘尼皆是釋迦牟尼佛世時的人,或持戒嚴謹,精進不懈,至誠懇切,專修佛道者,方於今日來此會中聞佛說法。彌勒如來為諸比丘僧眾說法於龍華菩提樹下,而聽法的比丘及比丘尼們亦於龍華樹下得道解脫。

 

  【經文】

 

  彌勒佛初一會說經時。有九十六億人。皆得阿羅漢道。第二會說經時。有九十四億比丘。皆得阿羅漢。第三會說經。九十二億沙門。皆得阿羅漢。舉天上諸天。皆當持花散彌勒身上。

 

  【略述】

 

  彌勒佛陀最初一會演說經法時,共有九十六億人得阿羅漢道。第二會說經時,有九十四億比丘得阿羅漢。第三會說法時,有九十二億的沙門皆得阿羅漢,天道中的天人們,皆持香花散在彌勒如來的身上供養佛陀。

 

  【經文】

 

  彌勒佛當將諸阿羅漢。至雞頭末王所治城。王皆內宮中飯食。舉城皆明夜時如晝日。彌勒于宮中坐說經言。語不可不作。道不可不學。經不可不贊。佛說經已。諸比丘及王百官。皆當奉行佛經戒皆得度世。佛說如是。彌勒佛卻後六十億殘六十萬歲當來下。

 

  【略述】

 

  接著,彌勒佛領諸阿羅漢來到雞頭末城,這個國王以正法治理的城市。于國王內宮中飯食,整座城市皆有明珠柱照耀,讓夜晚如同晝日般的光耀。彌勒如來于宮中結跏趺坐演說經要:『說過的話語不可不去實踐;解脫生死的八正道不可不學習;能至涅槃寂靜的修多羅不可不稱讚。』佛說經已。諸比丘及國王、百官,皆當奉行佛陀經戒,將來皆得解脫。最後,釋迦牟尼佛說:『彌勒佛將於六十億零六十萬年後下生人間成佛。』

 

  下生成佛經種類

 

  (一)彌勒成佛經(遺失)

 

  一卷,法護譯於西元303年。又《三寶記》(一)記出於大安二年,一名《彌勒當來下生經》。又《出三藏記集》(二)認為此經與羅什所譯經(見後列第六)為異出本。《靜泰錄》(二)記為十六紙。這雖然是此種經典型的第一譯(見《開元錄》之二、《大周錄》之四),但因在《開元錄》之十四有譯無本錄中有「彌勒成佛經一卷法護譯,右一經前後兩譯(法護和羅什,一存一失)」的記載,可見此經在唐朝代既已失傳。

 

  (二)佛說彌勒下生經(存)

 

  一卷,黃之五,法護譯。此經又名《觀彌勒下生經》(宋元明藏),在縮印藏經中名為《佛說彌勒下生經》,是所謂的「彌勒六部經」之一。後世將此經歸於法護所譯,這是完全錯誤的,此經很明顯與《增一阿含經第四十四卷》(昊之三、自三十三紙左至三十三紙右、第四經)的經文內容完全一樣,也就是說,此經乃僧伽提婆所譯。

 

  (三)彌勒當來生經(遺失)

 

  失譯者。《開元錄》(十四)、《僧佑錄》均列入,《安公錄》中記為失譯者經,今附於《西晉錄》中。別稱為第一譯。《法經眾經目錄》(一)中記有《彌勒當來生經》一卷(失譯者),被認為與法護譯《成佛經》的同本異譯。

 

  (四)彌勒作佛時事經(遺失)

 

  一卷,失譯者。《開元錄》(十四)列入、《僧佑錄》中經題沒有「事」字,又出自《寶唱錄》,八紙,今附於《東晉錄》中。此經與前述《彌勒當來生經》是自晉至唐間前後經過六譯的所謂《彌勒下生經》的第一、第二譯,但在唐代均已失傳。

 

  (五)彌勒來時經(存)

 

  一卷,失譯者。《開元錄》將此經視與羅什所譯屬同本,為第三譯出。

 

  (六)彌勒成佛經(存)

 

  一卷,黃之五。後秦鳩摩羅什譯於西元401年。《三寶記》(八)、《內典錄》(三)和《開元錄》(四)中均記為第二譯,弘始四年(安帝隆安五年)所出。《出三藏記集》(三)又說與法護所譯《成佛經》共為「一經二人異出」本。《法經目錄》(一)及《靜泰目錄》(二)也將此二經視為同本異譯。《三寶記》則認為二經大同小異,《內典錄》以後均沿用此說。《大周目錄》記有十九紙。此經是所謂的「彌勒六部經」之一。

 

  (七)彌勒下生經(存)

 

  一卷,閏之九,後秦鳩摩羅什譯。《三寶記》(八)中亦雲《彌勒受決經》;《法經目錄》(一)記為羅什所譯之《彌勒決疑經》,又一名《下生經》;《靜泰目錄》中又一名《授決經》;《開元錄》(四)中,此經首是大智舍利佛,與《彌勒來時經》同本,為第四出;《靜泰目錄》(二)記有六紙、而《大周目錄》(四)則為七紙。

 

  此經也是所謂的「彌勒六部經」之一。

 

  (八)彌勒菩薩本願待時成佛經(遺失)

 

  一卷,後秦鳩摩羅什譯。《三寶記》(八)以及《內典錄》(三)之羅什條下都列有此經,在其注的末尾記有「見於別錄,乃什之重譯」。但是《出三藏記集》(四)將此經列入失譯者雜經錄中,並在注中加上了一個「抄」字。

 

  (九)彌勒下生經(遺失)

 

  一卷,失譯者。此經出自《出三藏記集》(四),記為異出本。所謂的異出本,因與羅什所譯的同名經典不一樣之義吧。因今失其傳,無法知道它究竟是什麼樣的一部經。

 

  (十)觀彌勒成佛經(遺失)

 

  一卷,釋道標譯,道政改刪於西元480--500年。《三寶記》(十一)、《大周目錄》(四)、《內典錄》(四)中又稱《下生經》。

 

  (十一)彌勒下生經(遺失)

 

  一卷,陳真諦譯於西元554年。《三寶記》(十一)、《內典錄》(四)認為此經是真諦於承露三年在豫章的賓田寺所譯,是第二譯;《大周目錄》(四)記為三紙。《開元錄》(六)裏也有上述記載,但已訂正為第五譯出,並說此經與羅什等人所譯經同本。《開元錄》(十四)將此經列入「三存三缺」經的「缺」部中。

 

  (十二)彌勒下生成佛經(存)

 

  一卷,黃之五,唐義淨譯於西元703年。《開元錄》(九)記為第六出,與羅什的《彌勒下生經》等同本;又記:大足元年(中宗二十年)九月二十三日譯於東都大福先寺。該經也是所謂的「彌勒六部經」之一。

 

  除了以上十二種下生經系列的經典外,還有各種目錄中被視為偽經而收錄的著述,列舉如下:

 

  (一)彌勒成佛本起經

 

  十七卷。

 

  (二)彌勒下生觀世音施珠寶經

 

  一卷。

 

  (三)彌勒成佛伏魔經

 

  一卷。

 

  (四)彌勒下教經

 

  一卷。

 

  上述四經出於《法經目錄》,向來諸家目錄均將其列入「眾經偽妄」之中。由此可知,隋朝以前關於彌勒的種種偽經曾風行於世,亦可見彌勒法門興盛于彼時。

 

  (五)彌勒經

 

  一卷,《靜泰目錄》(五)記為欠本,在過去的目錄中作為有名無本之物而與《彌勒當來生經》一起收載。經名只有彌勒經三字。

 

  (六)佛說彌勒下生救度苦厄經

 

  一卷,《大周目錄》(十五)將上經列入偽經之中。

 

  彌勒下生的經典由上得知,有十二種不同的譯本,大致上只分為兩類:一是以舍利弗為代表的,一是以阿難為當機者的。以舍利弗為代表者,從《開元錄》卷十二與十四中的記載,共有六種:一、《彌勒當來生經》,二、《彌勒作佛時事經》,三、《彌勒來時經》,四、《彌勒下生經》(後秦鳩摩羅什譯,亦雲《彌勒受決經》),五、《彌勒下生經》(陳真諦譯),六、《彌勒下生成佛經》(唐義淨譯)。以阿難為代表的是西晉竺法護(應該是僧伽提婆所譯)譯的《佛說彌勒下生經》。

 

  除了漢譯的十二種《下生經》外,還有西藏譯本、於闐語本、以及回鶻文字寫的土耳古語本。西藏譯本與義淨本相符,于闐本於1919年由Leumann譯成德文本。

 

  由版本的不同可知,釋迦牟尼佛一生中不只一次宣說彌勒成佛的事情,如本經舍利弗雲:「佛常言,佛去後當有彌勒來。」可見釋迦佛對將來彌勒成佛的重視,因為釋迦如來將他未能度盡的眾生都交給了彌勒世尊。也因此有了殷切的企盼,而多次宣講未來佛及未來人間淨土的事情,祈願每位眾生都能結上因緣,龍華會上都得以解脫。

 

 





主持人
慈德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