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經營套套邏輯 當心錯失先機
智慧經營/套套邏輯 當心錯失先機
【經濟日報╱潘俊琳】
2013.06.21
SWOT態勢分析法是企業常用來評估機會和做決策的管理方法,台灣大學副校長同時也是國際企業學系教授湯明哲表示,SWOT可以導出來的策略,通常都是普通的策略,世界上知名企業的策略創新,都不是SWOT可以分析出來的。
所謂SWOT意指判斷優勢(Strengths)、劣勢(Weaknesses)、機會(Opportunities)和威脅(Threats)的態勢分析法,企業多藉此將產業會面對的機會以及威脅,和廠商本身的優勢、劣勢,一一調查列舉出來,然後從中判斷局勢、做出策略。
湯明哲指出,SWOT屬於一種「套套邏輯(tautology)」,也就是恆真的邏輯,機會、威脅總是相對於廠商的優勢和劣勢,廠商有優勢就能掌握環境的機會,結果有競爭優勢就有策略,因此SWOT不具有策略判別度;而且在相同產業領域的公司,如果都用SWOT分析法,通常會做出大同小異的結論,進而產生一窩蜂的行為,以致失去競爭優勢。
企業策略要順勢而為、提早布局,然後即時轉型,才能在競爭激烈的產業中,獲得優勢並且成功,SWOT只能做出參考用的策略。
拒絕跟風 小處見商機
湯明哲舉DRAM(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產業為例表示,在1995年的時候,個人電腦市場大幅成長,電腦需要記憶體,這是大家都看到的機會,而台灣也有半導體生產技術上的優勢。
因此根據SWOT分析,很多公司大舉進入DRAM市場。但結果卻是大家都看到同樣的機會,做出相同的動作,結果彼此殺得血流成河,讓DRAM淪為「慘業」。
用SWOT分析產業趨勢,這並沒有錯,但是身為領導人或高階經理人,不但要看到產業的趨勢,還要看到別人看不到的產業細節,做別人還沒想到的事,才有可能脫穎而出。
像是台積電的策略,就是先看到趨勢,然後想出當時還沒有人做的晶圓代工服務。IC設計公司設計好產品之後,交給台積電代工,台積電收取代工費,然後將產品交給IC設計公司,這樣既不承擔買賣的風險,也有能力不斷拉高技術門檻,讓追隨者難以望其項背。
湯明哲表示,全球知名企業所做的策略,都不是SWOT可以導出來,而是領導人或高階經理人苦思而來,如此才能在同中求異,做出不一樣的決策,不但先於趨勢甚至領導趨勢,脫離競爭者眾,不得不殺價競爭的泥淖。
以來自西班牙的知名服飾品牌ZARA為例,該公司不同於業界採「垂直整合」的方式,每天晚上打烊後,店經理都要向總公司回報,什麼樣的產品銷售量比較大,消費者現在想要的是什麼,讓總部的設計師有立即反應流行的依據。
同中求異 擺脫競爭者
而大多數的服飾品牌,則是設計和生產線分開,因此無法立即反應市場需求,只能賭流行趨勢,如果賭錯就降價求售。
ZARA的不外包策略,也不是SWOT可以分析出來的。湯明哲表示,這就是「策略創新」,就像是瑞士鐘表品牌Swatch,在「計時」的鐘表市場失利後,重新定義手表的價值,將產品和時尚產業連結,當消費者將它視為時尚配件後,就不只需要一支手表,而是需要很多支的手表,穿搭出不一樣的流行品味。
湯明哲說,SWOT可以導出來的策略,都是普通的策略,公司也就是普通的公司,如果想要成為卓越的企業,SWOT是幫不了忙的。
他認為,企業在內部管理上,要以SCOTT為依據,也就是策略(Strategy)、文化(Culture)、組織(Organization)、領導團隊(Team)和時機(Timing)。
台灣企業在SCOTT方面都做得太簡單,策略思維通常就是壓低成本,以殺價為主要武器,因此文化也就淪為向下游壓榨式的思考,組織為了節省成本通常都很簡單,也談不上什麼領導團隊,幾乎都是老闆說了算,至於時機就是一路衝衝衝。
內部管理 做好SCOTT
湯明哲表示,在做SWOT分析之前,企業本身的SCOTT要先做好,如此才有可能在SWOT的分析中,看到別人沒看到的產業新趨勢,或是別人沒想到的執行細節,進而想出創新策略,有別於同業而獲得成功。
企業的經營管理需要創新,創新不是教科書教得出來的,創新要從平常對局勢的涉獵、廣泛的閱讀,以及獨立的思考中得來。此外,在時局和競爭者都已經改變的情況下,領導人不迷戀過去的成功,懂得因時改變策略,才能因應變化快速的新時代。
【2013/06/21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