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考文獻 |
| 一、 佛教經論原典 |
| 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中阿含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一冊。(台北:大藏經刊行會出版社出版,1978年)。(以下以《大正藏》代表) |
| 《增壹阿含經》,《大正藏》第二冊。 |
| 宋求那跋陀羅譯 《雜阿含經》,《大正藏》第二冊。 |
| 唐玄奘奉詔譯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大正藏》第六冊。 |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大正藏》八冊 |
| 《解深密經》,《大正藏》第十六冊。 |
| 《本事經》,《大正藏》第十七冊 |
| 元魏菩提流支譯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第八冊 |
| 姚秦鳩摩羅什譯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第八冊。 |
|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第八冊 |
| 《妙法蓮華經》,《大正藏》第九冊。 |
| 《維摩詰所說經》,《大正藏》第十四冊。 |
| 東晉佛陀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藏》第九冊。 |
| 唐菩提流志譯 《大寶積經》,《大正藏》第十一冊。 |
| 梁曼陀羅仙譯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大正藏》第十二冊。 |
| 北涼曇無讖譯 《大般涅槃經》,《大正藏》第十二冊。 |
| 劉宋求那拔陀羅譯《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大正藏》第十六冊。 |
| 吳支謙譯 《了本生死經》,《大正藏》第十六冊 |
| 唐不空譯 《大方廣如來藏經》,《大正藏》第十六冊。 |
| 唐般剌蜜帝譯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大正藏》第十九冊。 |
| 龍樹菩薩造,姚秦鳩摩羅什譯 《大智度論》,《大正藏》第二五冊。 |
| 《中論》,《大正藏》第三十冊。 |
|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唐玄奘譯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大正藏》第二七冊。 |
| 尊者眾賢造,唐玄奘譯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大正藏》第二九冊。 |
| 天親菩薩造,陳真諦譯 《佛性論》,《大正藏》第三一冊 |
| 馬鳴菩薩造,梁真諦譯 《大乘起信論》,《大正藏》第三二冊。 |
| 隋智顗說,門人灌頂記 《妙法蓮華經文句》,《大正藏》第三四冊。 |
| 《妙法蓮華經玄義》,《大正藏》第三三冊。 |
| 《摩訶止觀》,《大正藏》第三六冊。 |
| 《四念處》,《大正藏》第四六冊。 |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大正藏》第四六冊。 |
| 隋吉藏撰 《法華義疏》,《大正藏》第三四冊。 |
| 《淨名玄論》,《大正藏》第三八。 |
| 《中觀論疏》卷十,《大正藏》第四二冊。 |
| 《二諦義》,《大正藏》第四五冊。 |
| 《三論玄義》,《大正藏》第四五冊。 |
| 《大乘玄論》,《大正藏》第四十五冊。 |
| 唐澄觀述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大正藏》三五冊。 |
|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大正藏》第三六冊。 |
| 唐湛然述 《法華文句記》,《大正藏》三四冊。 |
| 唐窺基撰 《說無垢稱經疏》,《大正藏》三八冊。 |
| 後秦僧肇撰 《注維摩詰經》,《大正藏》三八冊。 |
| 隋慧遠撰 《大乘義章》,《大正藏》第四四冊。 |
| 隋僧璨撰 《信心銘》,《大正藏》第四八冊。 |
| 唐法藏撰 《華嚴經探玄記》,《大正藏》第三五冊。 |
| 《華嚴經問答》,《大正藏》第四五冊。 |
| 《華嚴發菩提心章》卷一,大正藏四五冊。 |
|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卷二,大正藏四五冊。 |
| 宋知禮撰 《四明十義書》,《大正藏》第四六冊。 |
| 宋蘊聞編 《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十九卷,大正藏四七冊。 |
| 唐法海集 《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大正藏》第四八冊。 |
| 《十不二門指要鈔》,《大正藏》第四六冊。 |
| 元宗寶編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大正藏》第四八冊。 |
| 宋延壽集 《宗鏡錄》,《大正藏》第四八冊 |
| 宋道源纂 《景德傳燈錄》,《大正藏》第五一冊 |
| 無記載 《續傳燈錄》,《大正藏》第五一冊。 |
| 明黎眉等編 《教外別傳》,《大正藏》第八四冊。 |
| 唐淨覺集 《楞伽師資記》卷一,大正藏八五冊。 |
| 梁菩提達磨述 《達磨大師血[月*永]論》,《卍新纂續藏經》第六三冊。 |
| 宋頤藏主集 《古尊宿語錄》卷二二,《卍新纂續藏經》第六八冊。 |
| 道霈重編 《永覺元賢禪師廣錄》,《卍新纂續藏經》第七二冊。 |
| |
| 二、 英文譯本(按姓名筆劃) |
| A.H.Almaas阿瑪斯著,胡因夢譯 《鑽石途徑II-存在與自由》,(臺北:心靈工坊,2004初版)。 |
| Barbara Marx Hubbard著,孟祥森譯 《你正在改變世界:有意識的演化》,(臺北:方智,2001 |
| 初版)。 |
| Daniel Goleman丹尼爾‧高曼著,李孟浩譯,《情緒療癒》(Healing Emotions:conversations with the |
| Dalai Lama on mindfulness,emotions,and health),(臺北:立緒文化,1998年)。 |
| Daniel Goleman丹尼爾‧高曼著,張美惠譯,《破壞性情緒管理》(Destructive emotions:how can we |
| overcome them?a scientific Dialogue with the Dalai Lama),(臺北:時報文化,2003年)。 |
| Etienne Lamotte著,郭忠生譯 《維摩詰經序論》,(南投:諦觀,1990年)。 |
| His Holiness The Dalai Lama達賴喇嘛著,何向譯 《新千禧年的心靈革命》,(臺北:雙月書屋,2000年)。 |
| His Holiness The Dalai Lama達賴喇嘛著,葉文可譯 《慈悲》(Worlds in harmony:dialogues on |
| compassionate action),(臺北:立緒文化,1996年)。 |
| Huston Smith著,梁永安譯 《超越後現代心靈》,(臺北:立緒文化,2000年)。 |
| Jaidev Singh著,賴顯邦譯 《英漢對照中觀哲學概說》,(臺北市:新文豐,1990初版)。 |
| Ken Wilber坎恩.韋伯著,若水譯 《事事本無礙》,(臺北市:光啟,1992初版)。 |
| Ken Wilber坎恩.韋伯著,龔卓軍譯 《靈性復興-科學與宗教的整合道路》,(臺北市:張老師, |
| 2000初版)。 |
| Martin Heidegger馬丁‧海德格著,王慶節/陳嘉映譯,《存在與時間》,(臺北:桂冠,2002年)。 |
| Richard H. Robinson著,郭忠生譯 《印度與中國的早期中觀學派》(Early Mādhyamika in India |
| and China),(南投:正觀,1996初版)。 |
| Roger Walsh羅傑.渥許/Frences Vaughan法蘭西絲.方恩著,易之新/胡因夢譯《超越自我之 |
| 道:超個人心理學的大趨勢》,(臺北:心靈工坊,2003初版)。 |
| Stanislav Grof/Hal Bennett著,方明譯 《探索意識極境》(The Holotropic Mind),(臺北:光 |
| 點,2004初版)。 |
| Thich Nhat Hanh一行禪師著,周和君譯 《觀照的奇蹟》,(臺北:橡樹林文化,2004年)。 |
| Viktor E.Frankl弗蘭克著,趙可式/沈錦惠合譯 《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臺北:光啟,1995年)。 |
| Viktor E.Frankl維克多‧法蘭可著,鄭納無譯,(臺北:心靈工坊,2002年)。 |
| Zara Houshmand,Robert B.Livingston,B.Alan Wallace 編,鄭振煌譯,《意識的歧路》,(臺北:立 |
| 緒,2002年)。 |
| |
| 三、 日文譯本(按姓名筆劃) |
| 中村元著,江支地譯 《慈悲》,(臺北:東大,1997年)。 |
| 木村泰賢著,演培法師譯《大乘佛教思想論》,(臺北:天華,1989年)。 |
| 平川彰著,莊崑木譯 《印度佛教史》,(臺北:商周出版,2002初版)。 |
| 弗洛姆著,孟祥森譯 《愛的藝術》,(臺北:志文,2000年)。 |
| 西田幾多郎著,余德慧/鄭發育譯 《善的純粹經驗》,(台北:台灣商務,1984年)。 |
| 阿部正雄著,王雷泉、張汝倫譯 《禪與西方思想》,(臺北:桂冠,1992初版)。 |
| 阿部正雄著,張志強譯 《佛教》,(臺北:麥田,2003年)。 |
| 鈴木大拙著,孟祥森譯 《禪學隨筆》(Studies in Zen),(臺北:志文,1990年)。 |
| 鈴木大拙著,唐坤慧/黃素妮編輯《禪》,(臺北:世茂,1990年)。 |
| 鈴木大拙、佛洛姆著,孟祥森譯 《禪與心理分析》,(臺北:志文,1998年)。 |
| 鈴木大拙著,徐進夫譯 《鈴木大拙禪論集:歷史發展》,(臺北:志文,1998年)。 |
| 鐮田茂雄著,心靈雅集編譯組 《沈默的教示-維摩經》,(臺北,大展,1992年)。 |
| 梶山雄一/三枝充惪等十人,許洋主譯 《般若思想》,(臺北:法爾,1989年)。 |
| 梶山雄一著 <中觀思想的歷史與文獻>,(《世界佛學名著譯叢63》,臺北:華宇,1985年)。 |
| |
| 四、 中文專書(按姓名筆劃) |
| 尤惠貞著 《天臺宗性具圓教之研究》,(臺北:文津,1993年)。 |
| 尤惠貞著 《天臺哲學與佛教實踐》,(嘉義縣大林鎮:南華管理學院,1999年)。 |
| 印順法師著 <法海探珍>,《華雨集四》,(臺北,正聞,1993年)。 |
| 印順法師著 《中國禪宗史》,(臺北:正聞,1988五版)。 |
| 印順法師著 《中觀今論》,(新竹:正聞,2000年)。 |
| 印順法師著 《中觀論頌講記》,(臺北:正聞,2000年)。 |
| 印順法師著 《印度佛教思想史》,(臺北:正聞,1988 年)。 |
| 印順法師著 《性空學探源》,(臺北:正聞,2000年)。 |
| 印順法師著 《空之探究》,(臺北:正聞,1990十版)。 |
| 印順法師著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臺北:正聞,1881年)。 |
| 印順法師著 《學佛三要》,(臺北:正聞,1988年)。 |
| 吳汝鈞著 《印度中觀哲學》,(新店市:圓明,1993初版)。 |
| 吳汝鈞著 《佛教的概念與方法》,(臺北市:臺灣商務,2000年)。 |
| 吳汝鈞著 《京都學派哲學:久松真一》,(臺北市:文津,1995初版)。 |
| 吳汝鈞著 《法華玄義的哲學與綱領》,(臺北市:文津,2002初版)。 |
| 吳汝鈞著 《絕對無的哲學:京都學派哲學導論》,(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初版)。 |
| 吳汝鈞著 《天台智顗的心靈哲學》,(臺北市:臺灣商務,1999初版)。 |
| 吳言生著 《禪宗思想淵源》,(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
| 吳學國著 《境界與言詮:唯識的存有論向語言層面的轉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
| 年)。 |
| 妙華法師 《智慧與解脫》,(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 |
| 李大華著 《生命存在與境界超越》,(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 |
| 李向平著 《和合為尚-佛教和平觀》,(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03年)。 |
| 林朝成/郭朝順著 《佛學概論》,(臺北市:三民,2003初版)。 |
| 林鎮國著 《空性與現代性:從京都學派、新儒家到多音的佛詮釋學》,(臺北縣新店市:立 |
| 緒文化,1999初版)。 |
| 姚衛群著 《佛學概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 |
| 洪修平著 《中國禪學思想史》,(臺北:文津,1994年)。 |
| 洪漢鼎著 《詮釋學-它的歷史和當代發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
| 胡曉光著 《佛理奧義探究》,(臺北:慧炬,1997初版)。 |
| 唐中毛著 《月印萬川-佛教平等觀》,(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03年)。 |
| 陳玉璽著 《人文新思維》,(宜蘭縣: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2初版)。 |
| 陳兵著 《重讀釋迦牟尼》,(臺北市:橡樹林文化出版,2002初版)。 |
| 陳沛然著 《佛家哲理通析》,(臺北:東大,1993年)。 |
| 陳英善著 《天台緣起中道實相論》,(臺北:東初,1995初版二刷)。 |
| 陳嘉映著 《海德格爾哲學概論》,(北京:三聯,1995年)。 |
| 陳學仁著 《中論八不思想研究》,(臺北:佛光,2000年)。 |
| 傅偉勳著 《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臺北:東大,1986年)。 |
| 傅偉勳著 《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臺北:東大,1990初版)。 |
| 傅偉勳著 <傅朗克『意義治療學』的理論啟示>,《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臺北:正中,1993年)。 |
| 游乾桂著 《用佛療心:走出煩惱遠離壓力的如來學》,(臺北:遠流,1998年)。 |
| 項退結著 《海德格》,(臺北:東大,2001年)。 |
| 馮學成著 《心靈鎖鑰-佛教心理學世界》,(四川:四川人民出版,1995年)。 |
| 楊政河著 《華嚴經教與哲學研究》,(臺北:慧炬,1980年)。 |
| 楊郁文著 《由人間佛法透視緣起、我、無我、空》,(臺北新店:甘露道,2000年)。 |
| 楊郁文著 《阿含要略》,(臺北:東初,1993年)。 |
| 楊惠南著 《佛教思想新論》,(臺北:東大,1998年)。 |
| 萬金川著 《中觀思想講錄》,(嘉義市:香光書鄉,1998初版)。 |
| 萬金川著 《詞義之爭與義理之辯》,(南投:正觀,1998年)。 |
| 萬金川著 《龍樹的語言概念》,(南投縣名間鄉:正觀,1995初版)。 |
| 劉元春著 《共生共榮-佛教生態觀》,(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02年)。 |
| 歐崇敬著 《中國哲學史.大乘禪佛教哲學卷:與世界哲學對話及重估一切價值的創造轉化》, |
| (臺北:洪葉文化,2002初版)。 |
| 潘菽著 《意識-心理學的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 |
| 鄭石岩著 《禪悟與實現》,(臺北:遠流,1998年)。 |
| 鄭金德著 《現代佛學原理》,(臺北:東大,1991年)。 |
| 賴永海著 《中國佛性論》,(臺北:佛光,1990 年)。 |
| 賴賢宗著 《佛教詮釋學》,(臺北:新文豐,2003年)。 |
| 霍韜晦著 《絕對與圓融》,(臺北:東大,1994三版)。 |
| 釋見聞著 《天台教學綱要》,(台北縣:世樺,2002初版)。 |
| 肖黎民,秦業紅著 《文殊智慧哲學精義》,(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
| |
| 五、 期刊論文 |
| 尤惠貞/張文德,<存在的如實觀照與生死的究意解脫之關涉-以《維摩經玄義》為主的考察>,於南華大學生死學系所(《第四屆現代生死學理論建構學術研討會》2004年10月15日至16日) |
| 石朝穎,<禪學與哲學的心靈療養>,(《普門學報》第三期,2001年5月)。 |
| 李四龍,<名言施設與諸法實相-智顗與三論師假名觀的差異>(《普門學報》第六期,2001年)。 |
| 林文彬,<《維摩詰經》不二法門義理初探>,(《興大中文學報》第十期,1997年)。 |
| 林永強,<阿部正雄論自我:禪之自性的再思>,(於南華管理學院《海峽兩岸當代禪學學術研討會》,1999年5月26日至27日)。 |
| 星雲大師,<平等與和平>,(1996年第五次世界大會主題演說,地點:法國巴黎)。 |
| 星雲大師,<同體與共生>,(1993年第二次世界大會主題演說,地點:臺灣臺北)。 |
| 星雲大師著,<發心與發展>,(《普門學報》十期,2002年七月)。 |
| 唐忠毛,<佛教的『中道』超越之路-對佛教般若中觀超越模式的詮釋>,(《普門學報》第二八期,2005年7月)。 |
| 陳玉璽,<從印度佛教到京都學派:佛教終極實相概念的歷史開展>,香港中文大學主辦《第一屆兩岸三地佛教傳統與當代文化研討會》,2005年11月。 |
| 陳玉璽,<超個人心理學意識研究對佛教佛性觀的啟發-兼論「批判佛教」反佛性論的學理詮釋問題>,《新世紀宗教研究》第三卷第二期,宗博出版,2004年12月。 |
| 陳兵,<中國佛教圓融精神的當代意義>,(於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宗教與當代世界學術研討會》中宣讀,2003年9月16日至17日)。 |
| 陳兵,<佛教修持與心理衛生>,(第四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論文,2002年)。 |
| 陳兵,<佛教對心的重視及佛教心理學的特質>,(《禪學研究》第四輯,江蘇古籍出版)。 |
| 陳沛然,<《維摩詰經》之不二法門>,(《新亞學報》第十八卷,1997年)。 |
| 陳英善,<從湛然「十不二門」論天台思想之發展演變>,(《中華佛學學報》第九期,1996年7月)。 |
| 陳榮灼,<「即」之分析──簡別佛教「同一性」哲學諸型態>,(《國際佛學研究中心創刊號》1991年12月)。 |
| 傅偉勳,<從中觀的二諦中道到後中觀的台賢二宗思想對立-兼論中國天台的特質與思維限制>,(《中華佛學學報》第十期,1997年)。 |
| 楊曾文,<人間淨土思想與不二法門>,(《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第三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論文集》,1998年)。 |
| 裴春苓,<中國佛教「相即不二」思想的特殊性-以天台教理為例做說明>,(《文明探索》第二十一卷,2000年4月)。 |
| 蔡耀明,<阿含經與說無垢稱經的不二法門初探>,(《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七期,2002年7月)。 |
| 王信宜,<榮格心理學與佛教相應觀念之研究>,中山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6月。 |
| 許寧,<論隋唐佛教中的圓融思維>,雲南師範大學哲學碩士論文,收錄於《法藏文庫16》,(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年)。 |
| 郭泉,<隋唐佛學圓融思想研究>,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收錄於《法藏文庫16》,(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年)。 |
| 陳堅,<煩惱即菩提>,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收錄於《法藏文庫15》,(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年)。 |
| 姚衛群,<佛教的般若思想及其在中國的發展>,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收錄於《法藏文庫4》,(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年)。 |
| 靜岩法師,<維摩經不二法門思想及其對壇經思想的影響>,北京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收錄於《法藏文庫27》,(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年)。 |
| |
| 六、工具書 |
| 《佛光大辭典》電子第三版。(高雄:佛光,2003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