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時報/于國欽/20110626
■哲學家曼德維爾(B.Mandeville)於1714年所寫的《蜜蜂的寓言》一書指出,律師、醫師、商人不擇手段滿足自己的私利,極盡奢侈的消費,卻創造了社會的繁榮。
■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國富論》第四篇裡也指出,在一隻看不見的手引導下,人們各自追求各自的利益,往往比他們真想促進社會利益時,還更有效地促進了社會的利益。
20年前美國經濟學家巴特拉出版《浩劫1990》一書,預言全球經濟將出現類似1930年代的大蕭條,轟動一時。這些年有關經濟風暴的預言一波接一波,如今又有人預言2013年會再掀起一波金融風暴。
經濟體系裡,每天廠商如常的生產,貿易如常的進行,人們如常的工作,政府建設如常的推動,何以會在平靜無波的地球上每隔一段期間就會出現天崩地裂的經濟風暴?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一切的風暴都是人們過度投機所致,而投機源於貪婪,貪婪源於自利心,這意味著集自利心之大成的市場經濟早已潛藏著風暴的基因。這個基因時而催促了繁榮與成長,時而激盪出泡沫與蕭條,清風朗月下的繁榮隨時會在雨驟風狂後落至蕭條,形成恐慌,轉為風暴。
自利心促進社會繁榮
18世紀荷蘭哲學家曼德維爾認為沒有自利心則社會不可能繁榮,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更進一步認為自利心可以有效促進社會利益。昔日在道德上備受責難的自利行為,自此反倒成為繁榮經濟的功臣。二戰以來,隨著多邊經貿談判促成了貿易與投資的自由化,集自利心之大成的市場經濟因而得以從理論走到現實。
近半世紀在市場經濟的帶動下,全球貿易量增逾200倍,所得及生活水平也普遍提高,但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國家的貧富差距卻逐年擴大,資本市場交易更趨瘋狂。人們的自利心繁榮了貿易,也帶來了熱錢,推升了景氣,也創造了泡沫,至終在群體恐慌下,泡沫在星夜間成了蕭條與衰敗,這是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的寫照,更是2008年金融海嘯形成的原因。
熱錢陷經濟於動盪
我們可以觀察一下全世界到底每天流動的熱錢有多少,依據國際清算銀行的統計,去年全球外匯市場平均每天的交易量高達3兆9,810億美元,這些外匯交易和實體貿易有關的僅4%,超過9成的外匯交易全著眼於投機獲利,這些熱錢四處流躥,追奔逐北,時而讓美元狂貶,時而讓日圓狂升,時而攻擊泰銖,時而伏擊歐元,讓全球經濟陷於動盪之中。
全球熱錢這10年來急速成長,自2001至2010年成長了2.2倍,成長速度極為驚人,原本用來協助貿易發展的外匯市場,如今成了熱錢的殺戮戰場,原本用來協助企業籌資的資本市場,如今更成了投機客競相進出的賭場。失控的自利心,讓市場成了戰場與賭場,經濟體系的大起大落也讓景氣循環的週期由過去5、6年縮短為2、3年。
這50多年來的經驗告訴我們,自利心所創造的市場的確讓全球經濟趨於繁榮,但失控的自利心卻給世界帶來災難。安隆風暴、金融海嘯、希臘債信危機、愛爾蘭房市泡沫無一不是如此。市場經濟的本質(自利心)正是風暴的基因,除非人們道德水準提高,否則只要市場經濟繼續存在,風暴就不可能有消失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