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思萱】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一生都在追求有效性,同時也在幫助企業追求有效性;1966年他將多年觀察的結果,寫成《有效的經營者》(The Effective Executive)一書,他發現效能和一個人的個性、才能、特質無關,平凡人可以成就卓越,天才也以可能一事無成,而有效經理人的共通習慣,就是把自己的才能與對的事情產生連結,也就是「做對的事情(Do the Right Thing)」。
管理學經典中,由大師倡言的有效管理者通則像是「做對的事情」,看似模糊而無法被驗證,現在卻被搜尋引擎龍頭Google拿來用演算法從頭到腳做檢視。根據《紐約時報》(The NY Times)今年3月份的報導,剛剛獲得2011年英國品牌顧問公司Brand Finance「2011全球最具價值品牌」榜首的Google公司,從2009年就開始推行「氧氣計畫」,用科學演算法歸納出高效領導人的運作法則。
通則,才是經典之處
「氧氣計畫」中,Google交叉分析收集來的10,000項資料,包含考績評量、團隊表現、員工訪談和意見調查等,從中歸納出400頁報告以及「Google高效主管的八個習慣(8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Google Managers)」。
看完了這八個原則,許多經理人會問:花費了大量的心思和資源,卻得到一堆已知的管理原則,是不是有一點浪費時間和金錢啊?但事實上,如果把這八個習慣按照順序排,就會發現這項分析獲得的是管理智慧,相當有意義。
原來,Google在短短的13年發展歷史中,在管理上的技巧都符合了管理大師的智慧。基本上,Google在管理實務上,奉行不干擾員工的原則,讓聰明的工程師們,做他們自己想做的事情,發展想要發展的工作計畫。假如他們卡住不知道該怎麼做,就去向主管請益,而他們和主管們以討論工程技術為主。
但是「氧氣計畫」結果統計出來之後,讓Google高層感到驚訝的是,原先讓Google工程師們最引以為傲的技術能力,竟然排行在「Google高效主管的八個習慣」中的最後一名。這個結果說明,員工其實並不期待主管擁有多麼高超的程式撰寫能力,他們比較期待的是一種「教練式的領導」:例如主管能夠用問問題的方式,引導、激發他們去思考問題,而不是直接告訴他們答案;除此之外,他們也希望主管能夠多關心他們,和他們多聊他們的生活和職涯興趣等。
高效領導者,需獨門心法
企業界人力資源部門,一向憑直覺在工作,Google用數字來做管理行為分析,在業界可以說是創舉。
類似的管理智慧有詹姆斯.庫塞斯和巴瑞.波斯納(James M. Kouzes & Barry Z. Posner)兩位大師經過二十餘年的實證研究,出版了一本《模範領導》(The Leadership Challenge)兩位教授曾訪問過500位各行各業傑出的領導人,檢視過一萬兩千個以上的案例,並且分析了一萬份以上的調查問卷,才歸納出傑出的領導者所具備的五種領導習慣,這本經典著作的出版,影響深遠,該書的精華已經發展成一個訓練教材,名為領導力的五大修煉®的課程。
簡單,才是真理
Google的「氧氣計畫」並未完全落實。Google在今年一月中宣布總裁由珮吉(Larry Page)更換成史密斯(Eric E. Schmidt),政策馬上改回「快速做決策」以及「簡單化管理」,這個政策的改變造成原有管理工具—一對一主管vs.員工面談,也被省略。
長期來說,「氧氣計畫」是否能夠為Google帶來營收上的好表現?只可惜目前無法驗證了。 雖然彼得.杜拉克說,高效領導者要Do the Right Thing,真實世界裡的情況往往事與願違。Google原本希望能夠找到自己的領導力法則,但是卻仍在執行的半途被腰斬,也許這就是為什麼彼得.杜拉克的管理經典雖然廣為被接受,卻還是鮮少有公司能夠在內部完整地實踐主管領袖訓練的原因吧。
【完整內容請見《管理雜誌》44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