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法師的西天之行及其偉大精神

王邦維教授

(1999年7月24日)
 
首先,我很感謝淨慧法師給我這樣一個機會。我是第一次來柏林寺,也是第一次參加夏令營活動。我主要是來參拜聞名已久的柏林古寺和向大家學習,沒有想到要做報告。淨慧法師給我這樣一個機會與大家交流,從我自己的體會來講,對於佛教我們都處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在學校裏從事教學工作,對佛教的人物、經典、歷史有較多的接觸,感覺到需要瞭解需要學習的還是很多,在學習和瞭解的過程中我得到很多啟發,在此,我把過去所瞭解到的一些情況與大家做個交流,題目叫做《玄奘法師的西天之行及其偉大精神》。

除了玄奘大師,我還想談談其他幾位西行求法的高僧大德,以及我做這方面工作的一些體會。我想談三位大師,一位是大家聞名已久的玄奘大師,第二位是晚于玄奘法師的高宗到武后時期的大法師--義淨法師,最後我還想談談比玄奘法師早兩三百年的法顯法師,他是中國漢地第一個到達印度本土的高僧。這三位法師都對中國佛教的發展以及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做出了重大貢獻。

我想給大家介紹幾本關於玄奘法師的書,我所講的也都是這些書中的內容。中國的老百姓對玄奘法師都很熟悉,他們是從哪知道的呢?是從《西遊記》知道的。《西遊記》家喻戶曉,裏面有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玄奘法師在《西遊記》裏是一個很善良、很慈悲的和尚,雖然是個正面形象,但顯得有些優柔寡斷和過於迂腐,老是被人騙,而且他主要是靠孫悟空的幫助才到達西天。這是玄奘法師在中國老百姓心中的形象。這個形象好不好呢?這個形象當然不是太壞,但這不是一個真實的形象。所以,前幾年我在中央電視臺製作節目時與他們談起應該還玄奘法師以本來面目。因為玄奘法師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高僧,他不遠萬里千辛萬苦到達印度,去學習佛教、去把經典帶回中國來,並把這些經典翻譯成漢文,把他學到的佛教知識介紹到中國來,而且他建立了在中國佛教史上有相當地位的一個派別,所以玄奘法師是一個非常偉大的人物,他不是一個神話故事。所以當中央電視臺與我談這件事時,我說應該還一個歷史的、真實的玄奘,把玄奘法師的情況介紹給中國的老百姓。不要一談到玄奘、一談到西天取經,總是《西遊記》裏唐僧的形象,這與真實的玄奘法師有很大的距離。中央電視臺的有關人員也同意我的意見。當時做的是一個文化節目的電視片。我當時就是從這個意義上--從中國文化的發展、佛教史的發展、玄奘他個人作為一個高僧對佛教的貢獻以及他這種崇高精神--在現實中對我們有什麼啟發的意義來講的,今天我也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講。

關於玄奘法師大家可能讀過一些有關書籍,到過與玄奘法師有關的歷史遺址,比如西安有名的大雁塔,叫做慈恩寺--這是玄奘法師主持的寺院,大雁塔就是玄奘法師主持修建的,也是為了放置他從印度帶回來的佛像和經卷。關於玄奘法師的生平,有一本很有名的書,這本書我建議大家有時間可以看一看,叫做《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大慈恩寺在西安城南,到西安的很多人都會去那裏瞻仰,寺裏有一個塔,就像我們柏林寺有這樣一個有名的石塔一樣,稱做大雁塔,這個名字也是取自印度。三藏法師是玄奘法師的一個稱號,不是所有的法師都能有這個稱號,他必須要有很大的學問。我們知道佛教的經典分三個部分:經藏、律藏、論藏。玄奘法師對三類經典都很精通,所以被稱為三藏法師。中國歷史上被稱為三藏法師的人並不是很多。這本書是玄奘法師的兩位弟子在他去世以後寫成的,一位是慧立,一位是彥宗。慧立法師首先寫了前五卷,由彥宗再補充。當時慧立寫好以後,怕有不完善的地方,所以就把它藏在地窖裏,快臨終時才取出來,又由彥宗補充形成,一共十卷,將近十萬字。這在佛教的僧傳中是很典型的一部作品,為一位元高僧、一位大師、所謂傳主用十卷的篇幅,在中國古代的傳記作品中也是很特別的。同學們可能都讀過《史記》、《漢書》等其他的史傳文學,那些傳都很短,沒有超過一卷的,有時一卷裏面好幾個傳。那麼,為一個高僧寫十卷的傳,在歷史上是很少見的,也可以說在民國以前是絕無僅有的。所以,清末民國初期的大學者梁啟超非常稱讚這本書。我為什麼建議大家讀這本書呢?因為從這本書中可以瞭解到很多,不僅是關於玄奘個人的歷史,也有關於唐代的佛教歷史,還有當時印度的情況。玄奘為了宏揚佛法,不怕千辛萬苦冒著九死一生的危險,最後成功地從印度學習了佛教,取得了經典回來,這樣的一種精神,可以通過讀這本書得到教育。

除了這本書以外,還有一些關於玄奘法師的材料,比如玄奘法師的《行狀塔銘》。還有一本很有名的書,是玄奘法師寫的,叫《大唐西域記》,這是一部名著,是玄奘法師的一大貢獻,在國際上影響非常大。這本書是玄奘法師口述的,由他的弟子辨機記載,共十二卷,記載了玄奘法師從中國出發沿途所經過的一百多個國家,他的所見所聞,其中重點是他見到的佛教的情況。這幾本書也不難找,既有古本,《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十卷有《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第五十一卷有《大唐西域記》;也有新的校刊本,金陵刻經處出的《玄奘法師全集》,這是在50年代出的。有一位已經過世的老居士叫呂秋雨,他出過一個《大慈恩三藏法師傳》的校刊本,是金陵刻經處開版印的。除此之外,中華書局也印過。

現在我介紹一下玄奘法師自身的情況。為了準備與大家做這樣一個交流,昨天、前天我又把這本書拿來看了一下。這也是一個因緣吧,玄奘法師到過趙縣,當時稱做趙州。他在這個地方學習了十個月之久,是在哪個寺院,我沒有仔細考證過。唐代時這裏有一個很大的寺院叫開元寺,我們現在柏林寺的這個位置大概是開元寺的東院或叫觀音院。因為開元寺很大,開元寺的中心位置大概是在趙縣街上那個陀羅尼經幢的位置。玄奘法師曾經到過這個地方,所以今天講玄奘法師我覺得也是一段因緣。

我把從《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和其他材料中瞭解到的玄奘法師的情況匯總起來統一地談。比玄奘法師稍微晚一些,實際上是同一時代人的道宣律師寫了一本書--《續高僧傳》。高僧傳有幾部,第一部是《梁高僧傳》,第二部便是《續高僧傳》,也叫《唐高僧傳》。《續高僧傳》裏卷四有玄奘傳。我把這些材料匯總起來給大家做個介紹。據傳記裏講玄奘法師俗家姓陳,他叫陳禕,是河南人,出生在隋代後期,在當時隋朝洛州的緱氏縣,祖上是河南陳留郡的人,這個地方現在還有。傳記裏講的陳堡穀現在是個鎮,屬於洛陽市管轄。偃師縣的緱氏鎮有一個村叫陳河村,這個地方大家有機會可以去看看,那裏修建了一個玄奘法師紀念館,叫玄奘故里,趙樸老題的字,據說是玄奘法師當年住過的。大的位置是沒有問題的,就是這個村。這個村現在還有不少陳姓的人家,他們聲稱就是玄奘法師這一支傳下來的,這還是有可能的,不會有太大的差錯。

玄奘法師有一個比較好的家庭,祖上都是做官的,他的父親在湖北江陵做過縣令。隋朝末年天下大亂,隋煬帝時,玄奘法師的父親看到政治上很腐敗就回到家鄉。洛陽一帶本身就是佛教很盛行的地方。在隋唐時代,許多富家子弟受過很好的教育,雖然家境很好,但是他們信仰佛教,願意出家修行。玄奘法師的父母篤信佛教,他的二哥叫長捷,在洛陽附近的淨土寺出家修行。現在洛陽附近還有一個淨土寺,是不是就是當年的淨土寺,我沒有把握。玄奘法師大概是在十二歲左右被他的哥哥帶到淨土寺,所以他從小就受到佛教的影響和教育。玄奘法師從小就很聰明。當時隋煬帝有一個命令,可以在那裏度十四個僧人。因為出家要考試的,比較嚴格,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出家的,而且國家要控制度僧的考試。應試的人有數百個,也是由於年齡太小,玄奘法師沒有考上。《傳記》裏講,他就立於公門之側,就在衙門附近站著,當時朝延派來主持的官員是位大理卿,名字叫鄭善果。鄭善果見到公門口站著一個小孩子,很奇怪,就問他:“你要幹什麼?”他說:“我要出家。”“你叫什麼名字?”他就告訴名字和是誰家的。鄭善果又問:“你出家要幹什麼呢?”玄奘法師當時雖然小小年紀,但回答卻很有份量,傳記中記載了原話:“意欲遠紹如來,近光遺法。”鄭善果一聽,這孩子雖然很小,但志氣很大,就大為嘉獎。再一細問,覺得他很了不起,也覺得他的模樣很不一般。就對他的同僚說:“誦業易成,風骨難得。”他說找幾個人念念經很容易,人的氣質是很難得的。“若度此子,必為釋門偉器。”如果讓這個孩子出家,必能成為佛門的大器。“但恐果與諸公不得見也。”只是恐怕我與諸位等不到這一天了。因為自己年齡已經很老了,而玄奘法師還很小。“不見其翔雲宵,灑演甘露耳。”形容他成為佛門的大器,施灑甘露,為佛教做出很大貢獻。這樣玄奘法師就出家為僧。用現在的說法是破格錄取的。

玄奘法師出家以後,就表現得非常非常地出色。我想有兩個因素,一是他天資聰明,二是他信仰堅定。他在佛教的學習上做了很大努力,學習了各種經典。在隋唐時代,僧團的教育有一套完整的制度,要學什麼經、什麼論,都有一定規矩。講經師也有分工,專門講《涅槃經》的稱做涅槃師,講《成實論》的叫成實師。玄奘法師當時在洛陽學習經論。他對佛教太熱愛了,所學經論一聽就能學到很多東西。當時的老師就讓他升座,那時他才十三歲。

隋朝末年發生了隋末的農民大起義,後來建立唐朝李氏家族的唐高祖李淵在太原起義,洛陽這個地方就成為戰亂的中心。我們知道的瓦缸寨就在洛陽附近,很不安定。玄奘法師就與他的二哥去了長安,也就是現在的西安。到了長安以後,戰火很快又漫延到了長安,他們就又去了四川成都。在成都的時候,玄奘法師就和他的哥哥住在成都西很有名的一個寺廟,四處尋求師父,學習各種佛教經典。當時四川很安寧,沒有受到戰火波及。住了一段以後玄奘法師覺得還不夠。玄奘法師有一大特點,到印度去的時候也一樣,他的最大的特點就是他總是不滿足。他到一個地方之後,總是去找那個地方對某一部經論最有學問的僧人學習,往往結果是他很快掌握了這部經或這部論,甚至超過他的老師,而且他有所發明有所提高。在成都呆了一段時間以後,他還想去其他地方遊學。他想去江陵,到湖北的荊州。當時他二哥還不同意,說成都條件好,你不要去了。他非要去,求法的熱情特別強烈,因此就與二哥分手,自己一個人坐船經過峽口,也就是現在的三峽,到達了湖北的荊州。

玄奘法師到了荊州以後,在有名的天皇寺學《攝大乘論》,這是一個當時很有名的阿毘曇論藏,自夏及冬各得三遍,還不滿足,就又到湘州,跟休法師學習。後來他就來到我們趙州,當時趙州有一位有名的法師,叫道深法師,講《成實論》。這部經典傳到中國來以後對中國佛教理論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有很多僧人學習這部論,當時趙州的道深法師特別精通這部經典。道深法師住在趙州的什麼寺廟我們無法考證,玄奘法師前後在這裏呆了十個月學習《成實論》。

玄奘法師離開趙州以後,隋朝滅亡了,新的王朝唐朝建立了,也以長安為首都,這時長安就比較安定了。玄奘法師離開趙州以後就回到了長安。當時,他已經很有名望了,被稱為釋門千里駒,既年輕又有學問,前途無量。玄奘法師學習了各種各樣的經典,向四處的高僧請教,他覺得還是有些問題沒有解決。什麼問題沒有解決呢?當時印度的一個學派叫瑜伽行派,是當時新出現不久的一個學派,剛介紹到中國來不久。瑜伽行派有一部很有名的經典叫《瑜伽師地論》,這是瑜伽行派也叫唯識派最基本的經典之一。這部經典當時沒有一部完整的翻譯。在南北朝後期的年代,有一個不完整的翻譯,按玄奘的看法不是太好,有很多問題玄奘法師覺得沒有解決。他到處請教也解決不了問題,於是就下了一個決心要到印度去,尤其是要學《瑜伽師地論》。他要到印度去把不清楚的問題弄清楚,他還聯絡了許多年輕人大家相約到印度去。於是他們給當時的朝廷上表,用現有的話說就是打報告,我們要到印度去留學,政府沒有同意。為什麼不同意呢?因為唐朝剛建立,政權還不穩定。唐朝政府控制的西部邊境,我們叫做西域,也就是玉門關之外的地方。從敦煌往西去有兩個關口,南邊的叫陽關,北邊的叫玉門關。在中國的古代,陽關與玉門關以西稱做西域,這在當時不屬於唐朝政府所管轄的範圍,這一帶不安全,而且包括西北一帶也不安全。和現在一樣,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出國的,寫了報告也不行,因為邊境不安全,不讓走。當時可能還更嚴格一些,因為城門也不是隨便可以出的。我們現在看見西安還有城牆,城牆是封閉的,城門是關著的,只有在白天的某個時候可以開,還要有一定的手續,才可以進出城門。

因為政府沒有同意,玄奘法師不能隨便走,他只好等待機會。這個機會是怎麼得到呢?一種說法是在貞觀元年,也有的說是在貞觀三年。我比較傾向于貞觀元年的說法。貞觀元年,西安附近也就是關中地區發生了災荒,城市裏沒有糧食吃,政府就同意城市裏的人可以隨豐就食。什麼叫隨豐就食呢?就是哪個地方收成好,老百姓就可以到那裏去,這樣就可以有糧食吃了,饑民就可以不被餓死,這就叫隨豐就食。這是以前的政府在災荒年間採取的一個政策。這時就把城門開了,長安城裏的老百姓就可以出城了,玄奘法師就隨著饑民出了城。老百姓隨豐就食去了,玄奘法師就一直往西去,這是他去印度的一個機會。他就走出了長安城。

於是玄奘法師就到了秦州,也就是現在的天水。天水現在很有名的,當時的佛教也很興盛,麥積山石窟就在天水。因為玄奘法師在佛教界是有名的一個人物,一路上都有居士和僧人幫助他。後來他又到了蘭州,還有涼州(即現在的武威)。涼州的都督叫李大亮,有人向他報告有和尚從長安來要往西邊去,李大亮就要玄奘回去。涼州有一個法師叫慧威,是河西佛教的領袖。慧威法師很佩服玄奘法師,他悄悄地派了兩個弟子送玄奘法師離開涼州,晝伏夜行到了瓜州。瓜州在現在的敦煌縣東邊一點的安西縣。瓜州的刺史叫獨孤達,獨孤達信佛,聽說玄奘法師來了非常高興。有人告訴他,玄奘法師準備從這個地方去印度。當時的玉門關與現在敦煌縣的玉門關不是一個地方,現在的玉門關在敦煌縣的西邊,唐代的玉門關在現在玉門市的西邊一點,也是屬於安西境內。當時有條河叫誇瓜河,現在叫疏勒河,這條河現在還在,越過這條河可以進入當時的一個戈壁,這個戈壁的沙漠上修了五個烽火臺,一個烽火臺駐一批軍隊。當時唐朝的西邊有少數民族,這些少數民族與唐朝的管轄區經常有磨擦。北方有個少數民族叫突厥,這個帝國當時的勢力非常大,分為東突厥和西突厥。北邊的情況非常危險,駐紮了軍隊。玄奘法師要往西邊去,必須要過這五烽,每個烽之間相距百里。在河西一帶有時還能看見烽火臺的遺址。每個烽火臺下面有點水,百里之間就沒有水草,完全是戈壁。只有有水的地方可以駐軍隊,軍隊就保衛這個地方。而且烽火臺之間,如果發生軍情,就點燃狼煙,狼煙升起來,一個一個地傳回來,後邊就可以做好準備。這是當時邊防線的情況。

有人告訴玄奘法師五烽之間“相去百里,中無水草”,五烽之外即莫賀延磧,即現在的新疆。玄奘法師怎麼去呢?後邊又有人來捉他,涼州都督李大亮已經發了文要捉他回去。這一帶有做生意的,他們有時穿越戈壁,用駱駝帶上水,帶上商品,他們熟悉這段路,然後玄奘法師就在瓜洲找了一個胡人做嚮導。這裏邊還有一個故事,當時玄奘法師做了一個夢,說有人會來接引他。後來他在廟裏時,有個胡人來拜佛,他就給玄奘法師行禮,跟玄奘法師受了五戒。胡人就是少數民族,這個胡人叫石磐陀。玄奘法師告訴他說要到印度去,第一個關口是要越過這五峰。石磐陀就給他帶了一匹馬來,一匹老馬,很瘦。玄奘法師很奇怪,石磐陀就告訴玄奘法師,這馬已經在戈壁灘上走過十來次了,他認識路,這馬比人靈啊,它對路的記憶比人的記憶還強。我們知道新疆有一個地方叫哈密,出哈密瓜的地方,唐朝時叫伊吾,是經過五烽以後到達的第一個地方。到達伊吾就行了,下一步就可以到達吐魯番,那時稱做高昌。石磐陀答應給玄奘法師做嚮導,又有那麼一匹識途的老馬,應該是沒有問題了。

於是在一個晚上,他們就悄悄地出發了。因為玄奘法師沒有簽證也沒有護照,是過不了關口的,只有晚上悄悄地走。三更便到了河邊,遙見玉門關,順著河走到關上10裏的地方,兩岸只有一丈多寬的時候,岸邊有梧桐樹,石磐陀就把樹砍下來搭成橋,把草墊上去,馬和人便可以過去。過去以後走了五十余步,玄奘法師就下馬休息。玄奘法師閉著眼沒有完全睡著,他發現這個胡人拔出刀來,朝自己走了十幾步,退回去,又走了十來步,又退回去。玄奘法師都看在眼裏,覺得這個胡人雖然受了三皈五戒,是不是起了異心?玄奘法師就坐起來念觀音菩薩,這個胡人沒有害他,睡覺去了。天明後,玄奘法師把他叫起來,取水洗臉,把水裝上,胡人對玄奘法師說:“師父啊,前途險遠,又無水草,唯五烽下有水,必須夜到,偷水而過。但一處被覺即是死人。”他說我們只有在五個烽火臺下邊才能取到水,但是被駐守的士兵發現的話,就必死無疑,這屬於偷渡邊境,是要殺頭的。這個胡人害怕了,他說我們還是回去吧,“用為安矣”,這樣才安全一點。但玄奘法師“確然不迥,乃挽仰而進”--我只能往前走,我不能回去。這個胡人就拿出寶劍,讓法師在前面走。玄奘法師怕胡人有害他的心,不敢居前。這個胡人往前走了幾裏就不走了,他說弟子不能去呀,他說家累甚大,而王法不可犯啊。法師也很同情他,就允許他回去。胡人說:“師必不達”,你肯定去不了,如果你被捉住了,“相引奈何”?你把我供出來怎麼辦哪?法師說:“縱割此身如微塵者,決不相引。”就是把我割成一塊塊的,我也不會把你供出去,你放心。對這個胡人發了重誓,這個胡人把馬放下就回去了。玄奘法師想有一個嚮導的,現在也沒有了,玄奘法師就自己往前走。我這個故事可能講得太長,一路上這種故事很多,這才是剛開幕。這等於是走出當時國門的第一步,還沒走出去,因為還沒有到五烽。

玄奘法師一個人往前走,經過了一個烽又一個烽,孜然孤遊,“唯望白骨馬糞而進。”大家去過沙漠的人可能不多,沙漠和戈壁都是一片荒涼,找不到什麼標誌,那時候也沒有先進的定位裝置。我前幾年到沙漠去找些和佛教有關的遺址,帶的是GPS全球定位系統,開著越野沙漠車,一旦出現危險,還可以叫飛機來救我們,就是這樣也都感到很艱難。後來我寫了一篇文章,我真是很難想像玄奘法師一個人穿越戈壁的情形,設想一下都讓人覺得恐懼。

玄奘法師和胡人分別以後,看著骨頭和馬糞往前走,走了八十裏地才見到第一個烽火臺。他怕被人發覺,就隱伏在沙溝裏,“至夜方發”。到了烽西,“見水下飲,欲取皮囊盛水,有一箭射來,幾中於膝,須臾更一箭來。”法師知道被發覺了,“乃大言,我是僧,從京師來,汝勿射我。”即牽馬回烽,守兵見他過來了,就停止了射箭。“開門而出,相見,知是僧。”烽火臺的校尉叫王祥,一看不是當地的和尚,確實是從京師來的。法師告訴他是要到西天去,“校尉頗聞涼州人說,有僧玄奘欲向婆羅門國求法不,答曰:聞師已東還,何因到此?”法師就把帶著的章疏及名字給他看,王祥就相信他了。王祥就對他說,去西天的路很遠,很難到達,“我今不與師罪,弟子是敦煌人,欲送師向敦煌。”玄奘法師回答:我沒有別的目的,就是要到印度去,不能回敦煌,你不要勸我,如果你同情我就讓我走。“必欲拘留,任即刑罪,玄奘終不東移一步。”王祥很感動,說:“弟子多幸,得逢遇師,敢不隨意,師疲倦且臥,得明自送。”這個校尉很好,就安置他吃了飯,休息了,然後再把水裝上,還送了他十幾裏地,而且告訴他,躲開第二烽和第三烽,直接到第四烽,彼人亦有善心,姓王名伯隴,你到他那裏就說是我讓你來的。大家泣拜而別。

到了第四烽,“恐為留難,即默取水而過,至水未下,飛箭已至。”到水邊還沒下馬箭又來了。他趕緊就把情況向講了,王伯隴送法師一個大皮囊,還送他糧食和馬吃的麥子。他還對法師說:“師不須向第五烽,彼人蔬率恐生異圖。”他說第五烽你不要去,那裏守烽的人很粗野,也沒有什麼信心,你不要去跟他打交道。“此去可百里許,有野馬泉”,你在那兒取了水再往前走。這時出了個問題,走了一百余裏時,玄奘法師迷路了,他找不到野馬泉。喝水的時候,不小心,“袋重,失手覆之,千里之資,一朝斯罄”,一下水都灑地上去了。在沙漠裏行走,水比乾糧更重要,又“迷路盤迥不知所去,乃欲東歸還第四烽”,想回到王伯隴那裏把水裝上再往前走。往回走了十餘裏,他自念:“我先發願,若不至天竺,終不東歸一步”--我發過大願,若不到印度的話,決不往東退一步。我今天寧可往西邊去死,也不可以東歸而生。於是掉過頭來繼續往西走,這段路程“上無飛鳥,下無走獸,亦無水草,是時顧影唯一,心但念觀音菩薩及《般若心經》。”《西遊記》裏的流沙河就是指的這個地方,在敦煌的西北邊,現在叫白龍堆。支持玄奘法師的唯一信念就是去印度求法,還有就是念觀世音菩薩和《般若心經》。
“專念觀音,西北而進,是時四顧茫然,人鳥俱絕,夜則妖魑舉火爛若繁星,晝則驚風擁沙散如時雨。”沙漠裏面有時很奇怪的,遠遠看見有城閣呀、樓宇什麼的,氣象學上叫“海市蜃樓”就是那個東西。這是玄奘法師很艱難的一段。法師滴水未沾,“口腹幹焦,幾將昏厥,不復能前”,他已經不能走了,躺在沙漠裏默念觀音,唯一的辦法就是念觀世音菩薩。“雖困不舍,祈菩薩曰:‘玄奘此行不求財利,無冀名譽,但為無上正法來耳。仰惟菩薩慈念群生,以救苦為務。此為苦矣,寧不知耶?'如是告時,心心無輟。”玄奘法師的萬里之行是很了不起的,在中國歷史上、在世界歷史上也是極少見的,甚至是絕無僅有的。我剛才說這是玄奘法師很重要的一個關口,他水也掉了,又不願意往回走,因為他發了大願,寧可向西一步而死,也不東歸一步。但沒有水也不行啊,最後他就筋疲力竭,躺在沙堆裏,四夜五天沒有喝一點水,書上講唯念觀世音菩薩,“此時默念觀音雖困不舍”。到了第五夜半,“忽有涼風觸身,冷快如淋寒水,遂得目明”。實際上,玄奘法師此時已處於半昏迷狀態,幾天沒喝水,沒吃東西,我們知道沙漠裏白天溫度很高,晚上溫度很低,白天可以到三十幾度甚至五十度,晚上也可到零下。玄奘法師被涼風一吹,清醒了,“遂得目明,馬亦能起”。馬也很困難,幾天沒有喝水,沒吃東西,雖然馬的體力比人好一點,幾天下來,也站不起來了。“體既穌息,得少睡眠”,稍微感覺好一點了,就睡了一會兒。“既於睡中,夢一大神,長數丈,執戟麾曰:‘何不強行,而更臥也?'”玄奘法師于睡夢中,見到一位神,幾丈高,拿著鐵戟,對他說:為什麼不奮力向前走,還在這兒躺著呢。法師一下醒過來,就趕緊上路。走了十來裏路時,“馬忽異路制之不迥”,馬突然離開正在走的道路,往其他方向走,而且制止不住。“行數裏,忽見青草數畝。去草十步欲迥轉,又到一池,水甘澄鏡澈。”草地附近有一個水池,有很乾淨的水,人和馬終於獲救了!這是奇跡性的,這下“身命重全,人馬俱得穌息”。玄奘法師認為這是觀世音菩薩保佑的結果。於是在水邊停了一天,然後把水裝上,“取草進發,更經兩日,方出流沙。”

玄奘法師到了伊吾,也就是現在出哈密瓜的地方,古代叫伊吾,在吐魯番這個地方。當時有一個國家叫高昌,國王叫麴文泰,伊吾就歸高昌國管。伊吾這個地方剛好有一個寺,玄奘法師就住在寺廟裏。寺廟裏有漢僧,當時這個地區是少數民族和漢族雜居的地區,漢族還少一些。“有漢僧三人,中有一老者,衣不及帶,跌足出院。”衣服都來不及系帶子,光著腳出來歡迎他。“抱法師哭,哀呺哽咽不能自已。豈期今日重見鄉人。”這個地區是個割據的地區,漢人要回到河西地區,不太容易。這位老僧沒想到還能見到家鄉來的人。高昌王麴文泰信佛很虔誠,他聽說有從大唐來的和尚,要到西天去取經,他非常高興,馬上就把玄奘法師接到了高昌,很好地供養玄奘法師。但也出了一個問題,高昌王很想讓玄奘法師留下來,他說你就不要到印度去了,你就留在這兒吧。玄奘法師講我千辛萬苦不是為了來受你供養的,這不是我的目的,但高昌王堅持挽留。玄奘法師不得已就採取絕食,也不說話,一絕食就是三天,高昌王就屈服了,於是對法師謝罪,說法師去印度求法的心如此堅定,我是不應該這樣做,我答應你走,但希望你再住幾天,玄奘法師這才開始吃飯。高昌王也提了幾個要求,一是要和玄奘法師結拜為兄弟,二是法師從印度回來時要在我這兒住一年以上,在我這兒說法講經。玄奘法師都答應了。高昌王也是一片好心,為玄奘法師準備了各種各樣的資糧,準備了錢、糧食、寫了信。吐魯番往西北進入塔克拉瑪幹沙漠,分為兩條路,一個沿北緣,一個沿南緣,古代叫絲綢之路。玄奘法師準備走北道,要經過一系列小國家。高昌王給每一個國王都準備了信和禮品--絲織品、錦、大概那時也有葡萄乾等。重要的是麴文泰的一個女兒嫁給了突厥的可汗的一個兒子。麴文泰給可汗準備了禮品和信,請他照顧玄奘法師,這對玄奘法師的西行起了很大作用。這是最大的一個施主,在玄奘法師西行的路上對他幫助最大,雖然開始有這麼一段插曲。吐魯番附近不是有火焰山嗎,所謂牛魔王的故事就是發生在這兒,當然,這和麴文泰沒什麼關係。

玄奘法師繼續往西走。他經過的地方,今天我們知道的有新疆的焉耆縣和龜茲即現在的庫車縣,經過巴魯迦穀即現在的阿克蘇一帶,再往西,翻過一個大板,叫淩山,淩山就是雪山。翻過去就是吉爾吉斯共和國,以前屬於蘇聯,現在是一個獨立的國家。翻過淩山有一個地方叫熱海,是現在的尹塞克湖,屬於吉爾吉斯共和國。具體從哪兒翻過淩山的弄不清楚,因為這一帶沒有公路,連小路也沒有,只知道當地人叫冰大板,當然是很艱難的。最後到達了素葉水城,當時是突厥的區域,在素葉水城玄奘法師見到了西突厥的葉護可汗。這一帶地區包括中亞一帶、阿富汗、新疆西部,都是西突厥控制的強大的軍事聯盟。葉護可汗不信佛教,但對法師很友好。玄奘法師得到他的支持以後就繼續往南,經過阿富汗稱做突侯羅地區。又翻過興都庫斯山進入了北印度,現在的巴基斯坦屬古印度的西北部。這後邊的國家就多了,一百多個,數不過來了,大家可以直接去看《大唐西域記》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他到一個國家後,就尋訪那個國家的高僧切磋學問,然後繼續往前走。我估計玄奘法師離開長安時已經會一些印度文了。因為當時在長安,從南北朝開始就有不少印度僧人,還有印度的僑民,就是印度來中國做生意的人,甚至印度人在朝廷做官的都有,那麼玄奘法師就有學習梵語的條件。不光是印度文,而且一路上還有其他少數民族的語言。當他到印度以後,我覺得他可能會繼續提高語言水準,因為不懂語言就無法與人交流。他是隻身一人,沒帶翻譯,那時也不存在這個條件。

玄奘法師到印度以後也是很艱辛的。有一次他準備到一個叫阿耶穆佉國的地方,在恒河上乘船而下的時候,被十多條賊船圍住,擁向岸邊,把與玄奘法師同行的八十多旅客都趕上岸,逼著他們脫掉衣服,搜取珍寶。更可怕的是,“然而群賊素事突伽天神”,印度教現在還奉侍這個神,西藏的佛教也把這個神收進來了,這是印度教的神,這個神是要殺人的。所以群賊“每於秋中覓一人質狀端美,殺取肉血,用以祠之,以祈嘉福。”他們“見法師儀容偉麗,體骨當之,相顧而喜曰:‘我等祭神,時欲將過,不能得人。'”祭神的時間都快過了,正愁找不到人呢。“今此沙門形貌淑美,殺用祠之,豈非吉也!”法師報以:“奘穢陋之身,得充祠祭,實非敢惜。”你們把我殺了我倒不是可惜我自己。“但以遠來,意欲禮菩提像耆闍崛山,並請問經法,此心未遂,檀越殺之,恐非吉也。” 我還沒實現我的目標,你們就把我殺了,這不吉祥吧!這些強盜哪講道理呀,“船上諸人皆共同請,亦有願以身代”,還有人願意替玄奘法師死,這些強盜都不同意。印度人祭神的時候喜歡白的,中國人長得白一點。義淨法師去印度時也遇到過這樣的事,義淨法師的辦法是,衣服脫了以後就趕緊到泥塘裏,用泥往身上塗,塗得黑黑的。強盜的頭目命人取水,和泥,掃淨設壇,命兩個人拿著刀,把玄奘法師弄到壇上,“欲即揮刃,法師顏無有懼。”於是“賊皆驚異”。他怎麼不怕呢?“既知不免,語賊:願賜少時,莫相逼惱,使我安心歡喜取滅。”玄奘法師知道躲不過去了,就對賊說:請你們給我點時間,不要逼我,使我安心一下。玄奘法師此時就一心念在兜率陀天的彌勒菩薩,“願得生彼,恭敬供養,受《瑜伽師地論》。”希望生在兜率天上,恭敬供養彌勒菩薩,學習《瑜伽師地論》,玄奘法師這時還沒忘《瑜伽師地論》!據說《瑜伽師地論》是彌勒菩薩口授的,慈氏菩薩就是彌勒菩薩,慈氏是意譯,彌勒是音譯。“聽聞妙法,成就通慧,還來下生,教化此人。令修勝行,拾諸惡業,廣宣諸法,利安一切。於是禮十方佛,正念而坐,注心慈氏。”於是就一心正念,念彌勒菩薩。於心中就象登了穌迷盧山即須彌山,“越一二三天,見覩史多宮慈氏菩薩,處妙寶台,天眾圍繞,此時身心歡喜,亦不知在壇,不憶有賊。”而“同伴諸人,發聲呺哭。須臾之間,黑風四起,折樹飛沙,河流湧浪,船舫漂覆。”這時“賊徒大駭”,就問與玄奘法師同船的人:這沙門從哪兒來的?叫什麼名字?有人就告訴他:“從支那國來求法者,此也,諸君若殺,得無量罪。且觀風波之狀,天神已嗔,宜急懺悔。”你們看,天都變了,刮大風,起大浪,天神都憤怒了,你們應該趕緊懺悔。“賊懼,相率懺謝,稽首皈依。”但玄奘法師“時亦不覺,”還不知道已經發生了變化,閉著眼睛,還在觀想兜率陀天。“賊以手觸,乃開目謂賊曰:時至耶?”強盜們說:“師父啊,我們不敢害您哪,我們願意向您做懺悔。”這些強盜受了感動,把他們的劫具、刀等都扔到了河裏,把搶來的衣服、珍寶還給物主,並受了五戒。“此時風波還靜,群賊歡喜,頂禮辭別。”這是玄奘法師在印度遇到的比較大的一個劫難。

當時印度有很多國家,其中有一個寺廟在摩揭陀國,叫那爛陀寺。大家可能都知道那爛陀寺是個很了不起的地方,當時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個寺院。佛教在印度消亡以後,這個寺廟就淹沒了,後來又把它挖出來了。當時所有中國去求法的和尚都要到那爛陀寺,那裏集中了印度最多的也是水準最高的高僧。住持是戒賢法師,當時已是百歲以上,他以善講《瑜伽師地論》而著稱。玄奘法師去印度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拜戒賢法師為師,學習《瑜伽師地論》。戒賢法師已經年老有病,一般都不講課了,在玄奘法師到來之前他做了個夢,說是東方有法師來,於是他就接待了玄奘法師,專門為他開講《瑜伽師地論》。當時的場面很大,記載中講當時的主僧客僧有一萬多人,常住也有幾千人。外國人稱為那爛陀佛教大學,與現在的大學還不完全一樣,最大的特點就是寺院裏每天有很多的講座,有各個派別的,比如說有中觀派的,有瑜伽行派的,等等。我記得呂澂先生寫過玄奘法師、義淨法師所傳的五科佛學,就把當時那爛陀寺傳授的佛學分為五個類型。戒賢法師被尊稱為正法藏,是佛學造詣最高的。還有許多法師通解一部經典、十部經典、幾十部經典,主要的有學問的法師都要講一部或幾部經典,而且要開討論會,就像現在大學裏面的講座似的,規模非常大。所以後來東南亞的和尚、斯里蘭卡的和尚、中國的和尚都要到那爛陀寺去求學,有的一住就是十幾年,就像現在留學一樣。

玄奘法師經過千辛萬苦最後到達那爛陀寺,他就在那裏學習,提高得非常快。學習了一段時間以後,玄奘法師又做了一段長時間的旅行。他從那爛陀寺出發到達東印度,又沿著印度的東海岸到達南印度。他準備到斯里蘭卡去,但當時那裏發生內亂,他就去了南印度的補特洛伽山。這個山名移到中國來叫普陀山。在南印度有這麼一個山,是觀音菩薩的道場,與斯里蘭卡即僧伽羅國隔海相望。然後他又去了西印度,最後回到了那爛陀寺。遍遊五印度後他又增加了學問。玄奘法師那時已經很有名氣,大家都知道從支那國來了一位法師非常有學問,當時在那爛陀寺僧徒主客常有萬人,玄奘法師“受學大乘兼十八部,爰至俗典《吠陀》等書,因明、聲明、醫方明、術數亦俱研習。”因明也是玄奘法師傳過來的,聲明是講梵文語言學的。“凡解經論二十部者一千餘人,三十部者五百餘人,五十部者並法師十人。”通達五十部經論的包括玄奘法師在內共有十人。“唯戒賢法師,一切窮覽,德秀年耆,為眾宗匠。”

當時印度有一位在歷史上很有名望的國王,叫戒日王,這是義譯的,他在北印度、中印度一帶像個霸主一樣。他決定請玄奘法師去見面,玄奘法師給他介紹了中國的情況。戒日王為玄奘法師在曲女城組織了一個大會,邀請了五印度的國王、沙門、婆羅門、外道等,規模非常大。“五印度中有十八國王到會,諳知大小乘僧三千餘人到,婆羅門及尼乾外道二千餘人到,那爛陀寺千餘僧到。”請玄奘法師在大會上發表講演。印度的規矩要立論,如果有人不同意,就辯論,誰輸了就下去,印度有這個傳統。這是個很盛大的法會,儀式非常隆重,有很詳細的記載,以戒日王為首的十八位國王做了很盛大的佈施,這是古印度的傳統。玄奘法師提出的論題在會上沒有人能反駁,大小乘的僧眾都非常佩服他。大乘眾尊稱玄奘法師為“大乘天”,小乘眾尊為“解脫天”,這是很高的兩個稱號。戒日王還為玄奘法師舉行過一次大會,叫缽羅耶伽大會,這是五年一次的無遮大會,戒日王做了很大的佈施。玄奘法師在印度的名氣更大了,都知道他的學問很大,他不僅學瑜伽行,也學中觀,而且用梵文寫了他自己的論,如《會宗論》,把各宗派匯在一起,還有批駁外道的《制惡見論》,都獲得很大的成功。

當時東印度的鳩摩羅王也曾請他去,戒日王很想挽留他,玄奘法師覺得此行的目的已經達到,堅持要回來。戒日王送了他許多東西,玄奘法師帶上取得的經典,取陸路返回。當然路上也有許多驚險的經過,比如經過印度河時丟了一些經典,《西遊記》裏也有這個情節,但後來又補上了。到了和田後停了一段時間,最後經過敦煌回到長安。

玄奘法師回到長安時與他走的時候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他在和田時給唐太宗上了一個表,說走的時候沒有得到允許,但我現在回來了。唐太宗高興得不得了,趕緊歡迎他。當時唐太宗在洛陽,正準備打高麗的戰爭。玄奘法師到長安時房玄齡迎接他,可謂是傾城出動啊,老百姓都來歡迎他。他馬上到洛陽見唐太宗。唐太宗覺得玄奘法師真是人才,談吐應對非常了不起,就想讓玄奘法師還俗,說你這麼大的才能,你應該幫助我治理國家。玄奘法師很委婉地講,自己西行求法一生都是獻給佛教的,我唯一的希望就是弘法,你讓我做俗務的話,非但對國家無益,而且把我也害了。唐太宗看他談得很懇切,也就同意他了。玄奘法師唯一的願望就是把他帶回來的經典翻譯出來,他回到長安時,從印度帶回來的除了各種佛像以外,大乘經224部、大乘論192部、上座部經律論15部、大眾部經律論15部、三彌底部經律論15部、彌沙塞部經律論42部、說一切有部經律論67部、因明論36部、聲論13部,凡520夾657部,以20匹馬負馱而至。他等於把印度當時能找到的所有經典,各個部派的大乘的小乘的,還包括一部分嚴格地說不屬於佛教的,比如印度民間的經典都帶回來了,當然包括《瑜伽師地論》。他最大的心願就是把這些經典翻譯成中文,把《瑜伽師地論》這一派的理論原原本本地介紹到中國來。當然他不能答應唐太宗做官,所以就婉言謝絕了唐太宗的要求。他想翻譯經典,想找個地方,洛陽附近有一個好地方,就是嵩山少林寺。唐太宗不答應,說你不能離開我太遠,你就在附近找地方,長安也行,洛陽也行,玄奘法師就選在長安。玄奘法師說不能有人干擾我,你得派幾個兵幫助我把守,唐太宗一一答應了,玄奘法師就一心一意翻譯經典。
玄奘法師是貞觀二十二年回到長安,高宗麟德二年去逝。這段時間他主要精力就用在翻譯經典上了。他主要是在長安的大慈恩寺,大慈恩寺是唐高宗為他的母親修的,修成以後請玄奘法師住持,大雁塔就是為安置他從印度帶回來的經卷和佛像修的。因為玄奘和唐太宗的關係一直非常好,玄奘法師以他個人的魅力和精神、還有他的學問影響唐太宗。我們知道唐太宗在前期對佛教不是太客氣的,他不是太相信佛教,後來他是不是信佛也還是要打一個問號,但他對玄奘法師是非常尊重的,而且他走到哪兒都讓玄奘法師跟他在一起。唐太宗去世以後唐高宗尊玄奘法師為師父。玄奘法師去逝是在陝西銅川的玉華寺。銅川市有個玉華宮,玉華寺在玉華宮裏面。玄奘法師“所翻經論合七十四部,總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又錄造了俱胝書像、彌勒像各一千,又造素像十俱胝,又寫《能斷般苦》、《藥師》、《六門陀羅尼》等經各一千部,供養悲、敬二田各萬餘人,燒百千燈,贖數萬生。”

玄奘法師的俗務也很多,因為他要管寺廟,要應酬皇帝和達官顯貴們。但他每天晚上都定一個課程,非翻那麼多不可,而且他的翻譯量非常大。我們可以隨便舉一個例子,比如《大般若經》六百卷就是六百萬字,那可是很大的數量。唐朝的經卷是卷軸本,是卷起來的,也不是線裝本,線裝本出現得很晚,明代才開始出現的。《瑜伽師地論》也是很大的部頭,我記得是一百卷。還有其他許多經典。他本來是想翻譯《大寶積經》的,可是身體實在不行了,他剛開了一個頭沒有成功。玄奘法師所翻譯的經典不僅數量大,而且品質非常高。有人做過對比,玄奘法師的翻譯是非常準確的。所謂準確就是他特別重視梵文的原經,儘量避免不做增刪的處理,這與鳩摩羅什法師的風格不太一樣。鳩摩羅什法師刪繁去重,處理時的隨意性大一些。據說玄奘法師也想過這個辦法,他想刪掉一些,可是後來做了個夢,夢中警告他說不行,醒了以後他就再也不這樣想了。
在中國翻譯佛經的歷史上,玄奘法師以前稱為舊譯,以後稱為新譯,玄奘法師開闢了翻譯史上一個新的時代,他是以中國人為主翻譯經典。我們知道玄奘法師以前的譯主大都是外國人,如鳩摩羅什法師、安世高法師等,以漢族人為主翻譯經典是從玄奘法師開始的。他不僅僅是翻譯經典,他與他的弟子窺基法師把印度瑜伽行派的理論移植到中國來,創立了法相宗,又叫慈恩宗,建立了一個新的宗派。因明也是他介紹來的,還促進了當時中國和印度的外交關係。摩揭陀國的國王戒日王見到玄奘法師後,馬上就派使節到中國來,唐太宗也派了使節到印度去。這中間有許多交流,比如派技術人員到印度去學習制白糖。玄奘法師對中印的交流貢獻非常大。我到過印度好幾次,你講中國的事情印度人可能不知道,但一提到玄奘法師差不多都知道。為什麼呢?50年代以後,印度的中學課本裏都講到玄奘法師。現在那爛陀有一個紀念塔,玄奘法師的靈骨有一部分還在那裏。那爛陀有一個研究所,他們想辦那爛陀大學,不知道辦成沒有。現在還有佛教徒在那裏活動。中國老百姓知道的玄奘法師往往是因為《西遊記》,印度人不知道《西遊記》,但一提到玄奘法師,都認為他是中印友好的象徵。魯迅先生曾說過:“我們中國從古以來就有拼命硬幹的人,有埋頭苦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然等於為帝王將相做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才是民族的脊樑。”我想,玄奘法師就是捨身求法的典範。

很多年來,我一直在讀這一類的書,念到這些地方我都特別感動。本來我還想介紹一下與玄奘法師相類似的法顯、義淨等法師的故事,今天就沒有時間了。但我可以給大家介紹幾本書,一本是《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這是義淨法師寫的,介紹了五十幾個去印度求法的和尚,有的就死在印度,或死在路上。這些法師的記載沒有這麼詳細,也沒有玄奘法師這麼有名,成就也沒那麼大,但他們的精神還是很感人的。還有《法顯傳》或者叫《佛國論》,法顯法師是東晉第一個到達印度本土的和尚,他到過斯里蘭卡,最後坐船回來的,非常艱辛。他去的時候好幾個同伴,一路上都死了,回來時就剩他一個人。義淨法師寫的《南海寄歸內法傳》也是這一類的,還有《大唐西域記》。這些書都是研究佛教史或者我們瞭解這些求法僧當年的經歷最重要的資料。日本人研究得很多,不只是日本人翻譯、研究、著述,英國、法國、德國也都有人做了很多研究。前幾年《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這本書出了一個德文的譯本,我還專門寫了書評。

對於這些書,大家如果有興趣有條件,可以念一念。我記得有一首七言的詩大概意思是說,我們讀經時一定不可以很隨便的,這些經典都是當年求法的高僧千辛萬苦用生命換來的,我們要尊重經典。我想這就是他們給我們的啟示之一。他們為宏揚佛教、為中國的文化事業做出的貢獻是多方面的,在此我就不一一提及了。謝謝大家!

 

相關文章:
皇家寶刹廣宗寺 當代玄奘法尊師 陳曉東 緣氣:(5950)
《心經》與玄奘法師的殊勝經歷 淨慧法師 緣氣:(8088)
玄奘法師與因明 緣氣:(6631)
關於玄奘法師的《會宗論》 巨贊法師 緣氣:(7692)

上一篇(關於玄奘法師的《會宗論》) 回目錄 下一篇(略論玄奘在中國翻譯史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