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法的理念與人生的意義

土丹尼瑪堪布

我很榮幸今天在這裡能夠與這麼多的同道一起來探討偉大的佛陀精神。

  去年的農曆新年佳節,我也有幸參加貴公司舉辦的座談會。時間過得真快!一瞬間又過了一年。不過也不足為怪,歲月流逝的真理似水奔流。時時刻刻、分分秒秒,時間一直向前奔跑從不停息片刻。沒有什麼力量可以阻止它,它不受我們的控制,不會等待我們,更不會有時光倒流的奇跡!所以,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珍惜光陰,把人生用於積極有意義的行為上。不要把時間荒廢在負面消極墮落的行為上。這是我們可以選擇及把握的,而這個決定權永遠是掌握在我們的手中。所以,善用時間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事。

  人類原本平等、因業劃分等級

  我相信無論對於什麼人,生命原本要帶給我們的是歡樂與成就。所以,我們無論來自哪一個國度、哪一個種族、是腰纏萬貫的巨富、還是身無分文的窮人;有知識、無知識;我們的本性都是平等的。我們都有身體、情感、愛好、還有潛在的能力。但是我們在一個漫長的生命輪回中,所積累的思想和行為的差異,就演變成了今天我們所發現的不平等的人生階層。

  佛陀教誨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是沒有一個可以控制世間萬物的造物主。所以,這個世界本來是很公平的,在每個人身上所發生的一切好與壞,都是自己所造的前因後果。佛陀在經典裡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過去的思想、行為和習氣影響到今生;而今生的所作所為,也會影響到未來。這種關係唯有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去決定,別人是根本無法替代和參與的。

  在這個過程當中,心所發揮的力量要比行為來得更重要。舉例來說:假如你今天心情不好,那麼今天所有隨之而來的種種事情,不管是什麼原因,都變成使你不快樂的因素。相反,你今天心情很好,隨之而來的一切事情都會讓你歡喜。這樣的狀況對每個人都是基本相同的。

  總之對我們來說最大限度上的快樂或痛苦,往往不一定是因物質的變化而發生,而是心靈的態度決定。若要對這方面有更深刻一點的體會,就需要長時間的去研究佛法。

  關愛他人是心靈快樂的源泉

  當然啦!我們每個人都有權力追求自己的快樂,為自己美好的明天奮發圖強。可是我們不能用自私的心態和手段去謀取快樂和利益。因為用這樣的方法,我們將會嘗到的是更多痛苦!

  比方說:我們總想欲求一些原本不屬於自己該得到的東西,像金錢、地位、名聲等等。有了這樣的心態就會出現許多的煩惱。我們會猜疑和害怕所謂自己擁有的會被他人奪走;我們會妒忌所欲求的會被別人領先得到;這些猜疑和妒忌甚至會引起嗔恨和鬥爭。用不擇手段的方式,讓人疲倦不堪,也會喪失倫理和道德。我們用非常自私的心態所追求的金錢、權利、榮譽和讚揚,即便是得到了,也不一定有保障能給我們的身心帶來快樂和滿足。

  在世界不同的角落裡,我們經常可以看見擁有大資產、大權勢者在嗔恨、恐怖、寂寞、孤立、絕望和自我猜疑的精神狀態中掙扎的生活情景。如果我們的內心能放鬆一些,能寬容一點,不那麼的自私,就會像古人所說的“心中有事世界小,心中無事一床寬”。當我們的心態改變過來,能夠多關懷他人時,我們會發現我們的心境就會平靜安然,心靈變得廣闊而開放,精神就會以此得到歡愉!似乎個人的問題都因此而顯得沒那麼重要,遇到任何事情也能拿得起,放得下,變得很自在!再也沒有什麼事情可以讓自己變得非常的苦惱。

  所以,心念的作用是大於一切,能夠調伏好自心,顯然是非常的重要。這可以算是財富中的上等財富,就是精神的財富。

  物質不一定能滿足人心——精神有所寄託至關重要

  有意義的人生是需要具備創造雙重的財富(編者注: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我們作為一個普通的人類,都同樣希望擁有美好的生活。首先我們會追求物質層面上的富裕。因為沒有物質生活的保障,就無法追求更高一層的精神富裕。這個道理是每個人都很清楚的。我們有了一定的物質生活保障時,就需要有一個精神層面的寄託:就是我在這裡所說的“精神生活”,這顯然是非常重要的。也可以這麼說:人應該是有一個信仰才會活得更像人的特性。

  我覺得一個沒有信仰的人,他的人生就完全失去了方向。相比來說一個無信仰而物質生活富裕者,比物質生活貧乏者還要可悲。因為沒有錢的人每天還需要為生計忙碌,起碼他們有一個活著的目標去努力奮鬥。而物質生活寬裕者要是沒有信仰,那麼他們將會何去何從呢?活著的時候沒有什麼事情可做,死後的世界既不知、也不在乎,只會儘量逃避。惟有可以做的就是今朝有酒今朝醉。重視的只是現前的享樂,縱情聲色追逐官感的滿足。

  可是,越耽溺物欲,也就越迷失自我,難以自拔!這種人不停地追尋可以使他更興奮的事情,但最後也不能得到讓心可以滿足的妙欲。到頭來獲得的是更多的空虛、苦悶、失望、沮喪、寂寞與疲累不堪的身心。人生變得無望、無奈和無助。這樣的人群也給社會創造了種種不良的風氣,害己害人。從古到今,舉不勝數的人就是活在腐爛物欲之中度過人生的。   

  信仰宗教也要明智地選擇   

  我們討論信仰,很多人很自然就會掛上宗教,變成宗教的信仰。我想這也是沒有什麼不對的。“宗教”的定義,本身在不同人的口裡也有不一樣的解釋。無論如何,我想人類有宗教是一種文明的標誌。

  但是,我們也看到宗教也是有利有弊的。舉例來說:某些宗教,含有神權在上的霸氣,教條主義的虐迫性,或是偏狹族群的排他性,與科學和理性相違的迷信性等弊端。從古至今,都有因為宗教的原因給人類群體和個人帶來災難的事件,要用清醒的頭腦去辨別對錯是非。

  佛教是最貼近人性的宗教

  到這裡請允許我對佛教方面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介紹。希望大家不要認為因為我是一個佛教徒,而所以把佛教變得有理。也請大家認真的分析我的話語。

  佛教到今天已經有了二千五百五十多年的歷史了。抱歉!這個歷史的時間還有其它不同的說法,我也不能完全肯定一個準確的論述。我們可以說:佛教是個古老的宗教,可她一點也沒過時!原因是絕對的真理是永遠不會過期的。而且,她的教義貼近人心,沒有跟世俗格格不入、遠離人心、疏離社會的表現。尤其她重視分析和邏輯。對講究理論的人來說,佛教的教義應該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有些人說:佛教不是宗教,而是一種哲學;另一些人卻說:佛教是一種主義。但在我們作為佛教徒看來,只能說佛教就是佛教!她是讓我們離苦得樂的一種方法;她告訴我們眾生平等,自己未來的幸福和解脫完全要靠自己的努力;每個人要隨時檢點自己的身心,為自己的身、語、意的狀態負責,任何人也都幫不上忙。

  佛陀本人也不承認自己是萬能的、是宇宙的創世主。佛陀只是引導人類走向正路的導師,他跟一般人不同的是:他的人格修養圓滿,沒有一般凡夫的貪、嗔、癡等煩惱和無明習氣。他的智慧和愛心平等達到了最高的境界。他所教導的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法。” 

  佛法認為人生的意義何在

  佛教認為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裡與其它動物的不同之處,不是人類可以擁有錦衣、玉食與華居。有這些物質的財富不能說明人生就此獲得了意義。

  物質財富本身就是無常性的,隨時有失去的可能。還有基本生活所需以外的物質財富對自己來說也是一種多餘的負擔。因為物質生不能帶來,死不能帶走。請注意我的表述:佛教不是說物質本身有罪,只是說執迷于物質並不是人生的意義!但如果能以所創造的財富去幫助人類福祉,那是另當別論了。    

  佛教導我們:有意義的人生是從奉獻自己,服務人群中得來的。如果我們有一天能做到生活隨遇而安、隨緣度日、不貪不求、盡心盡力地為他人服務。那麼這個人生,就是實實在在地成就了不凡的意義!

    能這樣做到利人,自己所獲得的利益和快樂會遠遠比只想到“我、我、我……”、把全部精神都投注到自我身上的封閉和狹窄心態所追尋到的更多。所以“利他才是最好的利己方法。”寂天菩薩說:“不必言多語,能仁為利他,凡夫求自利,觀其之差別。”

  大乘佛教的思想和行為的概括

  佛陀所宣講的大乘佛法是把一個學佛者自始至終的學處,概括至一個思想和六種行為之中。一個思想就是發菩薩心;六種行為則是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佛經稱為六度或者六波羅蜜多。

  發菩薩心的意義    

  安置這樣的思想,首先我們要瞭解生命是有輪回的。至於生命輪回的論證方法有很多。近代有許多學者也在統計和研究再生人;也有心理學家運用催眠治療法等很多回憶前世的方法,去追尋輪回的真相。總之我們是無法否定生命輪回的存在。所謂的生命輪回主要是我們的心識在輪回;我們的身體好比是一所客房,心識就是客人。生生死死,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就如同一個不斷雲遊的客人搬進不同的客房一樣。

  當我們的生命不斷在輪回時,基本上每一次輪回都有父母,包括動物在內。這些父母就像今生的母親一樣對我們有很大的愛與辛勞撫養的恩德,這是決對無疑的。我們不妨觀察一下動物世界裡的鳥類;在雛鳥未有能力照顧自己之前,它們的母親會看護照料他們成長,把他們保護在羽翼之下,不受任何侵害。這個行為,是母親天生對孩子的無盡慈愛。小鳥可以完全依賴著它們的母親而存活。甚至當遇到危難時,母親也願意犧牲自己的生命去保護她的孩子。    

  動物世界的母愛情況是如此,更何況人類的父母!我們的父母給我們大家負出的愛與辛勞是無限的;從無始以來,我們的生命輪回次數是不可計量的;每一個眾生都曾經做過我們的母親,都是于我們有大恩德。當我們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就會對所有眾生產生一份強烈的感激之情。同時,我們也看到我的這些父母眾生都各自在六道上感受各種痛苦。因此我要想盡辦法讓他們離開痛苦。

  大乘佛教認為,帶領眾生獲得最好的利益(編者注:利益眾生究竟之方法),就是渡他們成佛。然而,為了要達到這個目的,首先自己必須具有佛的能力。如此思維後,我們體認到要能渡化一切眾生,首先自己應要追求成佛。這種思想是大乘佛教中的菩薩心。

  菩薩萬行的綱領——六波羅蜜多

  佛陀在大乘佛教還詳細宣講了通往成佛之道——菩薩萬行。其綱領就是六度,也稱為六波羅蜜多。

  佈施:對財產有貪婪和吝嗇,是今生和來世讓人變得饑渴貧窮的根本因素。所以佛法要求人類自己獲得財富後要盡力佈施給眾生,濟貧救苦。回報有情世界即——佈施波羅蜜多。

  持戒:假如對自己的生活沒有倫理道德的約束,糜爛的生活會導致人類的墮落。所以,佛法要求人類要在有良好的規矩和約束中生活即——持戒波羅蜜多。

  忍辱:憤怒和嗔恨心是利他的根本摧毀者;包容是菩提道上的最大苦行,也是最大的福德。所以應當去除嗔恨,慈心關懷敵人在內的每一個人即——忍辱波羅蜜多。

  精進:懶散和怠惰是成就任何世間和出世間事業的障礙。所以,應該為正道付出不懈的努力,這種頑強意志即——精進波羅蜜多。

  禪修:心的散亂和精神不集中的過失會引起一切力量的退失。練習心靈高度集中專一,是產生洞察力智的特殊因素。所以,培養心的專一即——禪修波羅蜜多。

  智慧:正確的決策才是解脫煩惱的直接方法。沒有智慧就無法擺脫無明和執著的束縛。所以,培養抉擇實義的洞察力智即——智慧波羅蜜多。

  如何獲得佛法的利益

  我們上面所論述的這些佛法中的思想和要求的結果,不一定指的是下輩子才會獲得果報這類的事情。如果我們用上述的方式修持,對待他人,在今生我們就能受用到,感受到幸福美滿。

  這不僅僅能為個人帶來快樂的生活,也能化解人與人之間的仇恨敵對,創建和平從容的環境。所以,在佛法中能找到拯救人類的良方。佛教徒無論修持任何法門,基本上都是心存善念,關懷他人,這樣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和有意義的人生。在學佛的道路上要獲得受用,貴在實踐。光聽會說是不夠的,必須要經過聞、思、修。如法修行,專心一意、念念相續不斷。日久見功夫,才有轉化心靈的可能。何時心靈轉化好了,一切的美好就會隨之而來!    

  我今天的話就講到這裡。希望我的話對大家今後的人生路上能有受用。祝福大家吉祥如意,謝謝!

 

相關文章:
處於何道取決於心靈的感受 大乘佛教對六道輪回的理解 確吉堅贊仁波切 緣氣:(4403)

上一篇(念觀世音菩薩聖號畸形胎兒) 回目錄 下一篇(持六字大明咒佈施餓鬼,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