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的修法當中,四無量心和世俗菩提心的修法,以及菩提心略修法,都已經講過;于觀想的佛菩薩前自受菩薩戒的方法,也已經講了;現在就開始講菩提心的另外三個修法:自他平等、自他相換和自輕他重,至此,有關菩提心的修法就比較完整了。

  一、總義

  (一)修法的重要性

  自他平等、自他相換和自輕他重,可以說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最崇高的思想。為什麼這麼說呢?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在古代,雖然除了佛教以外,也有許多原始宗教,其中的很多宗教也是提倡愛心(慈悲心)的,但沒有一個教派能夠說出這麼偉大的思想;在近現代,雖然也有許多宗教和哲學派別,也湧現過大批的思想家,其中的很多人都提出了自己的倫理道德觀,但沒有一個人能夠說出這麼偉大的思想;不但過去、現在沒有,即使在將來,也不會有人提出更崇高的思想。

  從古至今,唯有佛陀才能宣講如此殊勝的思想和修法。因為這三種修法已經達到利他境界的顛峰,任你再怎麼冥思苦索,也不可能找到超越其上的利他思想。特別是自他相換和自輕他重,簡直就是一種純粹的、毫無自私的奉獻。雖然口頭上誰都會說“要無自私地奉獻!”,而實際上,卻往往只是徒有其表而已,名副其實的這種奉獻精神及其修法,只有在大乘佛教裏才能見到。由此可知,在大乘佛教中,不但其勝義諦的見解,如空性、如來藏、光明等等,是無比殊勝的;而且其世俗諦的自他相換等思想,也是舉世無雙的。所以,這三個修法至關重要。

  佛說,不但發起菩提心,是稀有難得的,而且僅僅聽聞自他相換等菩提心的修法,也是難值難遇的。現在我們有機會來學習這些思想,進而去修行——體會、感受、想望這樣的境界,真可謂千載難逢啊!所以,我們一定要去修!

  可是,雖然近年來我講的菩提心修法,已經是詳細得不用再詳細了,而你們修持菩提心的深度、精進度,卻可能還差得很遠,若是這樣,則自然不會有什麼明顯的進步。究其原因,只有兩個,與這兩個原因相應的,就有兩種不願意修菩提心的人:一種人是因為非常重視世間的圓滿,如升官、發財等,而忽視了這些珍貴的修法。當然,在家人為了生存,肯定要適當地考慮錢財等等,但如果將這些作為人生的全部意義和目的,就實在是太可惜了;另外一種人雖然也想修行,卻因為輕視加行的修法,認為它們不值得修,所以不想修菩提心等法,而只願意修大圓滿、大手印、大中觀,以及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等高深大法。例如,有些人本來正在修加行,卻在修加行的過程中停了下來,原因就是有某某上師已經開許他可以不修。這兩種人的最後結果是什麼呢?他們的結果是一樣的,都是沒有任何成就!

  第一種人根本不修行,自然不會有何成就;第二種人雖然想修行,卻因根基不夠,又缺少基礎修法,最終也不會有何成就。所以,聞法後一定要去修!而修行的重點,就是出離心、菩提心和空性見。這是宗喀巴大師等所有的高僧大德和成就者們所共同提倡的,也是我們反反復複講菩提心的原因所在。

  一直以來,在佛學院的教學課程以外,我總是不太願意講密法,而最喜歡講的,就是出離心、菩提心之類的法,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應該想一想,聞法或傳法的目的是什麼?是希望藉由聽聞或傳講佛法,而令每一個人的心中得到相應的法益,這是在座所有人的共同期望。然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大家距離大圓滿或其他生圓次第還很遙遠,對這些深奧的密法最多只有一個概念而已,只知道大圓滿、生圓次第很殊勝,卻不知道該如何利用這些殊勝的法。既然是這樣,傳講這些密法對我們又能起到什麼作用呢?實際上不會有什麼作用!

  這樣講既不意味著大圓滿或其他生圓次第有什麼過失,也不意味著無論我們再怎麼努力地修生圓次第,都沒有希望獲得一點兒法益。毫無疑問,這些法都是非常殊勝的法,但因為我們距離生圓次第太遠了,再說又缺少加行的基礎,所以,想縮短它們之間的距離,幾乎是不可能的。

  總而言之,如果根基不夠,即使修再殊勝的法,也很難獲得真實的法益。

  相反的,雖然大家離出離心、菩提心等法也有一定的距離,但只要肯花一些時間精進地修習,就可以拉近此距離,就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生起出離心和菩提心。這是一個原因。

  還有一個原因是,很多高僧大德都說過:“凡是能夠斷除煩惱的,都是佛法;凡是不能斷除煩惱的,都不是佛法。”那麼,大家不妨反省一下,在傳完大圓滿、生圓次第等密法後,你們有沒有辦法依靠所傳的法斷除煩惱呢?如上所講,這是極不容易的;相反的,傳講出離心、菩提心等法,對於你們斷除煩惱卻是大有裨益的。

  比如說,如果我們能修好四個外加行,從而生起出離心,則貪戀輪回之心就會有所減輕,這是很有可能的。因此,傳講出離心的這堂課,便對控制我們的煩惱起到了作用;另外,在講完世俗菩提心的修法後,如果我們能夠精進修持,把修法融入到自己的心中,則即便未能徹底斷除無始以來所培養、串習的極端嚴重的自私心,但至少也會有所減輕。所以,傳講菩提心的這堂課,也對控制我們的煩惱起到了作用。這就是我比較喜歡講基礎修法的兩個原因。

  (二)修法的次第

  至於何時修自他平等等三個修法,存在著兩種觀點:一些大德認為,在真實的世俗菩提心尚未生起時,就需要修這三個法,由此而令相續生起菩提心,這是一種觀點;另外一種觀點是,待世俗菩提心生起以後,再修這三個法,由此而令已發的菩提心不斷提升,並越來越穩定。

  這兩種觀點看似矛盾,其實不然。因為,自他相換等三個修法,本身就具有兩種能力:其一、在未發菩提心時,通過這三個修法的鍛煉,就可以使自心產生真實無偽的菩提心;其二、在已發菩提心後,通過這三個修法的鍛煉,就可以使已經生起的菩提心得以發展——更加成熟、穩定、不易動搖。所以,這三個修法是非常重要的。

  (三)自私心的過失

  不論是否學佛,大多數人都認為:最可怕的東西,是存在于外面的魔鬼。

  其實,即使在餓鬼道中確實存在著所謂的鬼,他們也只是某一類眾生而已,並非真的那麼可怕。那最可怕的、對我們傷害最大的是什麼呢?大乘佛教認為,對我們傷害最大的魔不是在外面,而是在內心深處,也就是自私心,以及與自私心密切相關,與慈悲心、菩提心完全相違的瞋恨心,這些才是真正的魔。這是我們首先需要認識的一點。

  為什麼說自私心是魔呢?因為,雖然人們把能夠傷害眾生、令人恐懼的有情稱作魔,但自私心對我們的傷害力,實際上卻是外在魔、鬼的成千上萬倍。從無始以來直至今天,因為有了自私心,我們才會始終自重他輕:一切都以自己為中心,一切都為自己著想,而純粹地、誠心實意地為他人考慮的利他之心少之又少,有些人甚至在一生當中,也從未生起過這樣的念頭;即使偶爾會為他人著想,也都是有目的、有條件的,而不是像佛陀所講的那樣——純粹地無自私地奉獻。正因為我們缺少了純粹利他的心行和習慣,一切都為自己打算,所以才會造下無量無邊的罪業(因);既然有了因,肯定就會有果,於是,因果便迴圈不息,我們也無休止地流轉於生死輪回之中。所以說,正是自私心,才讓我們流轉輪回,並在輪回中承受了無量無邊的痛苦。內在的自私心,才是真正的魔。

  (四)斷除自私心的方法

  既然我們心裏存在這樣可怕的魔,那需不需要把它驅逐出去呢?當然需要。因為,如果現在不想辦法趕走此心魔,則在以後的生生世世中,它還會令我們感受無邊無際的痛苦。

  那麼,該用什麼方法趕走它呢?譬如,念誦很多密宗儀軌時,都需要觀想把魔、鬼趕出壇城,是不是用這種方法呢?這是行不通的;又如,能否依靠磕頭、佈施、放生等方法趕走它呢?這也是很困難的,因為,做這些事也可能是出於自私自利之心。

  真正可以驅除自私心的方法只有兩種:一是世俗菩提心;二是證悟空性的智慧。雖然空性的智慧能夠徹徹底底地解決自私心,然而證悟空性卻是我們現在難以辦到的事情。所以,目前驅除自私心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自他相換等三個修法。

  (五)趕快行動

  從無始以來,我們在輪回裏已經經歷了無數次生死,但是到今天為止,仍然是一無所得。僅就這一生來看,在座的絕大多數人已經三四十歲、五六十歲了,大家都是從小就開始上學讀書,學業完成後,為了養家糊口又不得不工作,辛辛苦苦幾十年,可是今天我們得到了什麼呢?我們所得到的,只是在人世間沒有餓死地生存下來而已。如果今天我們死了,則真正能夠帶走的,對自己有真實利益的東西又是什麼呢?我們仔仔細細地想一想,裏裏外外地看一看,家裏的哪樣東西是真正有用的?一樣也沒有。

  為什麼會是這樣呢?這既不是造物主的安排,也不是無因無緣的偶然,而是因為從無始以來,我們自始至終只為自己打算,不但對自己非常執著,而且對自己的親友和財產也有著非常強烈的貪欲心,對傷害自己及親友的人或非人則有著非常強烈的瞋恨心,因此我們才一無所獲,空手而歸。對此,大家必須要有正確的認識。

  既然如此,我們就不能再這樣繼續下去,現在應該是回頭的時候了!無論這輩子還能活多久,我們都要讓餘生變得有意義;不但這一世如此,而且要想辦法令生生世世的生命,都變成有意義的。那麼,用什麼方法可以使生命變得有意義呢?就是自他平等、自他相換和自輕他重三個修法。

  總之,想走大乘道,就要從現在開始,努力地往無私利他的方向邁進,這是我們每一個人必須要做到的事情。雖然在大圓滿的法本裏,“成佛”講起來很容易——上等根機者只需要六個月,但像我們這樣的人,肯定是不可能在六個月裏成佛的。所以,對我們而言,學佛、成佛應該有一個長遠的計畫。

  可是,再長遠的計畫,也總得有個開始。如果始終沒有開頭,根本不往這個方向努力,就會永遠為自己打算——這一世就這樣過去了,下一世、下下一世也會如此。如果是這樣,則永遠都不可能踏上大乘菩提道;相反的,只要我們肯邁出走向菩提大道的第一步,就一定能夠成就。因為,在有了一個開始以後,儘管各人的精進程度不同——有的人進步快一些,有的人稍微慢一點,但是,我們都可以將大乘佛法的所有功德,包括最微小的功德逐漸地累積起來,只要能夠這樣堅持下去,就總有一天可以成就。

  所以,現在不談各人的境界有多高,只要求在座的每一個人,都必須有一個往這方面努力的打算,必須有一個這樣的開頭,這是至關重要、必不可少的。


  二、自他平等的修法

  (一)自他平等修法的標準

  華智仁波切以一個譬喻說明了自他平等的標準:下了一場大雪後,“我”和某人一起走在路上,此時“我”穿著一雙鞋,那人卻光著雙腳,“我”就脫下一隻鞋送給他。於是,“我”的右腳和他的左腳都沒有鞋穿,同樣地受寒冷之苦;而“我”的左腳和他的右腳都有鞋穿,同樣都避免了寒冷之苦。如果在一切實際行動當中,都能夠這樣做,就是真正的自他平等心。

  值得注意的是,“雪中讓鞋”只是一個小小的譬喻而已,有人肯定會想:“這很簡單,我也辦得到”,而實際上,假如路途不是很遠,時間不是很長,而且只是偶爾一兩次,有些人也可能會把自己的一隻鞋讓給別人;可是,在所有的事情上,我們都能這樣做嗎?做不到的!既然如此,那我們所發的菩提心是不是很虛偽呢?也不是。因為,雖然我們發起了為利眾生願成佛的決心,而現在卻尚未達到自他平等的境界,還需要一個鍛煉的過程。佛也沒有要求必須在發了菩提心後,立即全盤接受大乘菩薩的所有思想和行為。因為即便這樣要求,我們也是做不到的。

  從無始以來,我們一直在培養自重他輕的念頭,此念在心裏早已根深蒂固,所以,要立即做到自他平等,自然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但是,只要能夠堅持不懈地朝這個方向努力,就很不錯了。往昔所有的佛菩薩、高僧大德,也都是從我們這樣的凡夫位走上去的,如果從現在起,我們能夠在打坐時和出座後如理地思維、修習,則一定可以達到菩薩的這些境界。

  (二)自他平等的具體修法

  做完打坐前期的預備工作後,就靜下來正式入座。這時,要反復地觀想、思維知母、念恩、報恩等修法,並深深體會到:“天下所有眾生都是我的母親,在作我母親的時候,對我都是恩重如山。他們是我的母親,是我的家人;我是他們的兒女,我們是一家人,我們母子倆應該同甘共苦。”

  即便在出座以後,當我們看到人或動物的時候,也要立即如此觀想。在日常生活中,就要這樣反復地鍛煉。這些觀想內容不是無中生有,而是符合事實的,只是由於無明的暗覆,才使我們不能明見而已。

  在此基礎上再思維:既然我是他們的兒女,眾生是我的家人,那麼我就有責任為他們遣除痛苦、創造利樂。(“利”是指暫時的利益,如在輪回中享有健康、長壽、無病等福報,這便叫做“利”;“樂”是指解脫的利益,如成佛、獲得阿羅漢的果位等,這便叫做“樂”。對此也有相反的解釋,“樂”是指世間的圓滿,“利”是指出世間的圓滿。)

  這樣做的原因有兩個:其一、我非常想望自己能享有幸福,其他眾生也跟我完全一樣;我非常希望自己能遠離任何痛苦,其他眾生也跟我一樣。在趨利避害上,我和他們是平等的;

  其二、既然所有眾生都是我的父母、親人,那麼我是怎樣對待家人的,也應該同樣地對待一切眾生。從今以後,我不能再像以前那樣——一切都以“自我”為中心,而至少要將自己一半的快樂分予眾生,為眾生承擔一半的痛苦,這就是自他平等的核心思想。

  此後,再加上四無量心的修法。

  第一、慈無量心。這時要觀想:以前,我做的很多事情都僅僅是為了自己一個人的幸福;現在,即使我做不到根本不為自己打算,至少也要將百分之五十的幸福送給其他眾生,將百分之五十的幸福留給自己。譬如,如果一個人工作了兩天,就把第一天掙的錢留給自己,把第二天掙的錢無條件地送給他人。以此類推,如果在所有的事情上都能夠這樣做,這就是修自他平等的結果;在沒有達到此標準之前,如果有心朝這個方向努力,這就是正在修自他平等。此時算不算是菩薩呢?如果具備世俗菩提心,則也算得上是一個初步的菩薩,因為不一定所有的菩薩都層次很高。

  第二、悲無量心。這時又要修知母、念恩、報恩,並由此深深地體會到一切眾生都是母親。然後,再按照外加行輪回痛苦的修法,觀察眾生的痛苦,從而體會到一切有情每時每刻都在感受不同層次的痛苦。這時再思維:“既然他們是我的母親,我是他們的兒子,我就應該為他們遣除痛苦!無論我現在的能力怎樣,都要根據自己的能力去做,不做是不行的!我有這個責任!”

  大乘菩薩必須要有責任感,這是最關鍵的!如果看到眾生的痛苦不生悲憫之情,看到佛菩薩的功德不起羡慕之心,沒有任何責任感的話,就不是大乘菩薩。

  比如說,有些居士聽到一些禪宗公案,就說這個不能執著,那個不能執著,連放生也不能執著。可是,作為凡夫如果什麼也不執著,什麼都無所謂,就會沒有責任感;如果沒有責任感,就沒有動力,就不會積極地修行。這樣一來,人家肯定會說佛教是消極的。因為你這也不做,那也不做,什麼都不做;覺得這也沒有意思,那也沒有意思,什麼都沒有意思,這樣的思想和行為當然是消極的。

  大乘佛教認為:並非世間的一切作為都沒有意義,只有一切都為自己打算的,類似於爭權奪利等等之類的作法,才是沒有意義的;而為了利益眾生,無私地奉獻自己的一切,卻是很有意義的事情,是我們必須積極努力去做的事情。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

  在打坐觀想時,一定要感覺到“我有這個責任”,即使在出座以後,我們也要培養這樣的責任感。平時,在看到任何眾生時,都必須想到:“他是我的母親,我是他的兒子。”從世間倫理道德的角度來看,兒女有沒有責任來減輕、斷除母親的痛苦呢?肯定是有責任的!這是最起碼的道理,任何人都知道。不過,一般世人卻只重視這一世的父母。例如,雖然中國傳統文化很講究孝道,但其所要孝順的對象,卻僅僅是這一世的父母而已,並未涉及前生後世。而大乘菩薩卻把父母的概念擴大到前世、後世,乃至生生世世,這樣推理的結論是——所有眾生都是自己的父母,這個結論是有根有據,一點兒也不過分的。如果對現世的父母應該孝順的話,那麼,對生生世世的父母,為什麼不該孝順呢?為什麼可以沒有責任感呢?所以,必須要有責任感!

  現在我們有沒有責任感呢?這很難說。如果有人能夠做到完全不為自己著想,只為眾生打算,願意承擔為眾生減輕痛苦、創造幸福的責任,那麼,他就是菩薩。但是,如果再嚴格一點來看,僅僅這樣做還是不夠的。比如說,一些基督教徒建立了很多慈善機構來利益大眾,雖然這也屬於無自私的奉獻,可是其結果卻並不理想,因為這樣做只能幫助對方減少一些人世間的痛苦,卻根本無法解決最關鍵的生老病死之苦。所以,我們不僅要有責任感,而且要以佛陀的智慧來利樂有情,這樣,利益眾生的層次和範圍就大不一樣了。當然,即使現在我們不能立即或在短時間內全盤接受菩薩的所有行為,也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我們要有往這方面努力發展的決心,要嚮往、羡慕菩薩的境界。

  在最開始的時候,最關鍵的就是一個認識問題。如果我們認識不夠,不覺得所有眾生都是父母,不能推翻、超越心裏那些早已根深蒂固的舊觀念,而始終認為:“我只有一個父親、一個母親,哪會有那麼多的父母呢?”那麼,我們就沒有辦法走上大乘菩提道。

  用現代的語言來說,大乘佛教就是教我們如何解放思想。解放什麼思想呢?一個是一切為自己打算的自私心;另外一個是無明,又叫愚癡。正是這兩樣東西把我們緊緊束縛在“自我”的小圈子裏——從不為他人著想,只考慮自己,而且只知道計畫自己現世這幾十年的事情而已。現在,我們靜下來反反復複地修自他平等,就是在解放思想,其結果就是培養責任感。因為,如果我們有了這樣的責任感,自然就有了動力,所以才會願意積極地為實現一切眾生的利樂而精進,並且不會因為任何人的阻礙而退縮;相反的,如果我們沒有這樣的責任感,就沒有動力,所以即使經人百般勸導,也不願意為眾生奉獻自己的一切。

  總之,若從為眾生創造利樂的角度來觀想,這就叫做修自他平等的慈心;若從為眾生遣除痛苦的角度去觀察,這就叫做修自他平等的悲心。

  第三、喜無量心。這時也要從知母、念恩、報恩修起,最後要思維:一切眾生是我的父母,為他們創造利樂、減輕痛苦,是我的本分、我的工作。但是,如果不需要我的幫助,他們已經有能力為自己創造幸福、遣除痛苦,那麼,這不正是我所希望的嗎?我為什麼還要嫉妒他們呢?

  譬如,某項工作本來是要我來做的,如果另外一個人幫我做了,那我有沒有道理嫉妒他呢?當然沒有道理!從這個角度進一步擴展,我們就可以意識到:當眾生享有幸福的時候,我們不但不應該嫉妒,而且還要發願——祝願他們永遠不離開這樣的幸福!如此深深地思維,就叫做修自他平等的喜心。

  第四、舍無量心,此處又叫做平等心。自他平等的舍無量心,是指不片面地對所有眾生修慈、悲、喜心,同樣地善待所有的生命。凡夫的觀念與平等心正好相反,比如,有些人堅持以人為本,以人為中心,從而忽視了動物等其他生命的幸福和利益;進而又把人劃分成很多種族;再把一個種族劃分出很多階級;又把一個階級劃分出親友和仇人。但是,在大乘菩薩的境界中,卻要將所有這些差別全部化為平等,這就叫做修自他平等的舍心。

  這裏的四無量心與其他修法中的四無量心有何不同呢?修自他平等四無量心的特點是:第一、修慈無量心,即給予眾生安樂。此時要觀想,至少要把自己一半的安樂分給眾生;第二、修悲無量心,即遣除眾生的痛苦。比如,以前我們的一切努力都是為自己減輕痛苦,而此時要觀想,至少要把以前一半的精力用來為眾生減輕痛苦;第三、修喜無量心,即對眾生的安樂心生歡喜,就像自己在遠離痛苦、享有幸福時,心裏會無比高興一樣,而此時也應觀想:願將自己一半的喜悅之心分給眾生,也即眾生幸福快樂時,我也非常歡喜;第四、修舍無量心,即指對一切眾生修自他平等的慈、悲、喜心,這就叫做自他平等的四無量心修法。

  還需要注意的是,修四種無量心時,都必須修四個具備。如修慈心時,這四個具備即指:一、具備想望——強烈地希望每一個眾生都能獲得利樂;二、具備發願——在想望的基礎上,祝願一切眾生都能獲得利樂;三、具備發誓——發誓從現在起,要根據自己的能力為眾生創造利樂;四、具備祈請——祈請上師三寶加持我能夠為一切眾生創造利樂。修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時,都不能離開這四個具備。

  最後再強調一下自他平等的原則:在沒有修自他平等之前,我們的一切所作所為都是為自己考慮;在修好自他平等之後,則是百分之五十考慮自己,百分之五十考慮其他眾生,簡單地講就是——我是怎樣對待自己的,也要怎樣對待其他眾生。這時還沒有完全放下自己的事情,因為修菩提心也需要次第,如果一開始就要求我們完全放下自己的一切,是不切實際的,所以,只要求我們一半為自己,一半為眾生,這就是自他平等的原則。

  在起座前,如果有可能,就修一修空性,在空性的狀態當中安住一段時間,五分鐘、十分鐘都可以,之後再回向、起座。這就是自他平等的修法。

自他平等的修法

作者:慈誠羅珠堪布開示 文章來源:寧瑪資訊[www.nmzx.com]
相關文章:
1106~功德利益〈紅獅面空行母‧穢跡金剛‧‧〉 編輯部 緣氣:(4514)
1069~時輪金剛種子字 編輯部 緣氣:(7569)
1068~尊貴巴楚仁波切簡傳 編輯部 緣氣:(4543)
1067~全知麥彭仁波切略傳 編輯部 緣氣:(4064)
1066~竅訣寶藏海 編輯部 緣氣:(3947)
1064~大手印五支道 編輯部 緣氣:(6644)
1063~ 大手印禪修 噶千仁波切 緣氣:(8162)
1062~大圓滿龍欽心髓內前行菩提心的修法 慈誠羅珠堪布 緣氣:(8308)
1060~四 諦—脫離生死的出路 編輯部 緣氣:(3873)

上一篇(1062~大圓滿龍欽心髓) 回目錄 下一篇(1060~四 諦—脫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