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陰身階段的業與識
丹:通常說你和你所造的業,形影不離,那麼死後的中陰身階段,所造業和中陰身的第六識形影不離,這究竟是什麼樣的狀態呢?是像人和他的身影一樣,是二件事物,但同時卻並駕齊驅地走在一起的呢?或者還是像部派所說,是在心識上留下的種子?若是如此的話,心識本身不是不相應行,而業是不相應行,這二者間的依從關係究竟如何存在呢?
師:中陰身的階段,只是一種過渡時期的存在,那是五蘊身在死與生之間的一種存在,也可名為「中有」或「中蘊」,不能造業,但有神識作用,還記得生前的事,當下則在等待因緣以便接受下一生的果報。中陰身是由生前業力所積聚而成的,但不一定人人都在死亡之後有中陰身階段,如在生前造極大惡業的人,馬上墮入三惡道,做極大善業者,立即生天,而大修行者,則馬上生佛國淨土,有大願力者,馬上化生或投生以度有緣的眾生,都沒有中陰身。可是也有某些論師主張人人都有中陰身,祇是存在時間的長短不同而已。至於業與中陰,何者是主何者是從?業識是其主宰,它與中陰無法分割,故也無法分別,何者是不相應行。在唯識論的百法之中,有二十四法與心王心所不相應,但是未見中陰之名。業非相應,但是中陰身不造業。
丹:凡夫的中陰身,在投胎前是受業力的牽引,此時,業力是存在於心識之上或心識之外呢?
師:從感得異熟果的立場而言,業有引滿二業,決定投生何界是引業,生後的善惡行為是滿業。中陰身是受引業牽引而去轉生,是由業力決定,而非由自己的意識決定。
事實上,心識對於中陰身而言,是由業力所形成的一種「我的執著」,所以只是一個假名,叫作心識。實際上心識本身就是業力。中陰身是由前生的業力所形成的一種存在,是由業力集合而成的自我中心,所以中陰身階段的業和識是形影不離的。
丹:在中陰身時,起認識、判別、執著作用的第六識,是「名」是「識」呢?
師:彼時只知有「我」。但是仍有微細物質為身,而又不能起念造業,故其應該是「名」。
丹:中陰身有眼耳等五種根識嗎?
師:事實上,中陰身是意生身,但其既有身相,當有根識,故也有聖典說中陰身以聞香氣潤生,似有鼻根鼻識,經論多有異說。
丹:五蘊中,除色蘊外,受想行識四蘊此時不是俱在嗎?
師:中陰身無母胎所生五根,所以不造業,只有執著,但沒有自我意志的選擇能力。
丹:是否是說全靠以前所造業力的推動?
師:對。不過若有人為他做佛事修功德迴向給此中陰身,也有若干影響力。
丹:能否說心識有被業力所熏和不被業力所熏的分別呢?
師:不受業力所熏之識即清靜識。稱為第九菴摩羅識,實際上,「熏」字用得並不恰當,因為有熏即有「我」,只要還有一點我執在,就必然會受熏,不論是以善法、惡法或善業、惡業熏,只要有「熏」就有「我執」。如果沒有我執,就不受熏,如阿羅漢以證得無我,所以不受熏,因為無我即無從熏起,不論善業惡業,總是越熏越多,譬如水面產生漩渦時,便把所有垃圾集中到中間去。吾人意識流動而產生「我」,因為有「我」這個中心點,所以使業力集中在一起,並且意識積越多。邊積邊受報,業因一但受了報就消失,未受報則仍在。因此我們說有一個不受熏的清境識,那是不得已而用「熏」字,因為一講「熏」,似乎就有受熏之物存在,但事實上並沒有實存的受熏之物,因為清靜識即是無識,清淨心即是無心。至於中陰身的心法,稱為「名」,如胎兒的「名色」之「名」,但不是心識。業和識互為因緣,二者如吾人之雙掌,拍掌成響,此「響」即喻眾生之生死現象。識因業而有,業因識而動。為何說「識因業而有」呢?識體本無,因造善惡業之後執持為我,才稱之為「識」。為何說「業而識動」呢?識中即含藏了業因,業的力量存於識中,當識發生作用時,即是造業。
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提供
相關文章:
陳健民百歲冥誕紀念與漢藏佛教交流研討會 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 緣氣:(3993) 574~漢藏佛教文化交流研究班招生 漢藏佛教文化交流 緣氣:(3441) 漢藏佛學同異答問─聖嚴法師、丹增喇嘛 答問 佛音時報 緣氣:(3579)
上一篇(尊貴的 竹旺仁波切在菩) 回目錄 下一篇(金剛經現代直解‧作者諸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