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年表 二

587年(隋文帝開皇七年)
   命曇遷為大沙門統。
   遣支侍朗李世師將天竺匠工造龍池寺。
   百濟的豐國為日本穴穗部皇子說法。
588年(隋文帝開皇八年)
   召沙門普安入京為皇儲門師,長公主營建靜法複延住寺。
   曇延約於是年卒。
   百濟王向日本獻佛舍利,派畫家白加率眾僧人及建築工匠到日本幫助建造佛寺。
589年(隋文帝開皇九年)
   隋文帝平江南,下詔保護佛經、佛寺等,江南佛風繼續盛昌。
   召三階教僧信行入京,在真寂寺撰《對根起行三階集錄》、《山東所制眾事諸法》。
   李士謙論三教優劣,謂佛為日,道為月,儒為五星,並喻人佛教報應之義。
   北天竺沙門那連提黎耶舍卒,所譯經論凡15部。
   隋文帝命裴矩、高穎收陳朝內庫名畫。
   展子虔入隋。
   新羅僧圓光入陳求法。
590年(隋文帝開皇十年)
   南印度僧達摩笈多至長安,住興善寺譯經。
   晉王楊廣與智顗談佛甚洽,乃於揚州、洛陽興建佛寺。
   山東益都雲門山石窟約開鑿於此時。
591年(隋文帝開皇十一年)
   詔令州縣各立僧尼二寺。
   晉王楊廣迎沙門智顗在金城殿設千僧會,並受菩薩戒,賜號智者大師。為曇崇在長安建浮屠造露盤,14年方成,又為之造佛堂僧院等。
   潞州刺史辛延之崇信佛道,於城內立15層浮屠。
592年(隋文帝開皇十二年)
   淨影寺沙門慧遠卒。生前著譯有《大乘義章》、《法華經》、《維摩經》、《勝鬘經》、《十地經論》、《大乘起信論》等。
593年(隋文帝開皇十三年)
   詔修復周武帝所毀之廢像遺經,髮露懺悔,參與者日達10萬人。
   令于諸州名山下各置僧寺一所,並賜莊田。
   禪宗二祖慧可卒(一說592年)
   日本聖德太子獎勵佛教,在難波荒陵建四天王寺。
594年(隋文帝開皇十四年)
   敕沙門法經等撰成《眾經目錄》。
   詔行牛弘等所定新樂。
   智顗以國師之號在湖北荊州玉泉寺講《摩訶止觀》,聽者達千人。
   三階教僧信行卒。
   日本推古天皇下詔興隆三寶。
595年(隋文帝開皇十五年)
   隋文帝請沙門法純入宮為皇后授戒。
   隋文帝敕沙門法經等撰成《眾經法式》,以加強對僧尼的管理。
   高句麗僧慧慈、慧聰到日本。
596年(隋文帝開皇十六年)
   命童真為《涅槃》眾主,法彥為《大論》眾主,寶襲補大眾論主。
   顏之推撰成《顏氏家訓》20篇,其《歸心篇》贊釋氏因果報應之說。
   書法家褚遂良生(—658659)。
   日本飛鳥寺(即法興寺)建成。
   新羅僧曇育入隋求法。
597年(隋文帝開皇十七年)
   檢括天下私度僧尼。立五眾,以慧遷為《十地》眾主。
   翻經學士費長房上《開皇三寶錄》。
   智顗卒。生前著有《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訶止觀》、《觀音玄義》等。
598年(隋文帝開皇十八年)
   浙江天臺創國清寺,以紀念上一年圓寂之名僧智顗。世稱智顗流派為天臺宗
6世紀
   印度阿旃陀石窟基本完成。
   大乘、小乘佛教先後傳入柬埔寨。
   北齊畫家曹仲達在世。
   書法家智永活動時期。
600
   東印度法難時期。
   陝西邠州大佛約創於此時。
   新疆吐魯番高昌台藏塔建立。
   新疆庫木吐剌千佛洞46窟開鑿。
   福建晉江龍山寺創建。
   日本遣隋使來華。
   百濟王興寺創建,30名僧人來華。
601年(隋文帝仁壽元年)
   隋文帝為感激尼姑智仙養育之恩,令天下舍利塔內各祀神尼智仙像。
   詔各州營造舍利木塔,以踐我興由佛法之言。
   畫家閻立本生(—673)。
   百濟彌勒寺建立。
602年(隋文帝仁壽二年)
   彥琮據達摩笈多見聞,撰《大隋西國傳》,以記中亞、南亞諸國文化。
   中天竺僧闍提斯那到長安。
   王舍城沙門謁帝,請《舍利瑞圖經》及《國家祥瑞錄》。敕彥琮翻為梵文。是為譯華為梵之始。
   百濟僧人觀勒攜曆書、天文、地理、方術等書籍貢給日本。聖德太子選派人員從其學習。
604年(隋文帝仁壽四年)
   隋文帝卒。文帝在位時凡度僧尼23萬人,寫佛經4613萬卷,修治故經4百部,造佛像60余萬軀,修故像150萬零9千餘軀,營造寺塔5千餘所。
   日本聖德太子制定17條憲法。四月八日七月一日分別設立灌佛會、盂蘭盆會。
605(隋煬帝大業元年)
   煬帝楊廣改寺名為道場,道觀名玄塔,各置監丞。
   遣韋節、杜行滿等出使古印度取經。
   靜琬在北京房山雲居寺開始雕刻《大藏經》。
   新羅僧曇育偕天竺沙門毗摩羅真諦等返回新羅。
606年(隋煬帝大業二年)
   古印度戒日王護法。禁止殺生,獎勵素食,依阿育王弘法之先例,建寺院、造石塔、築旅舍,並且每5年設無遮大會等,佛教得以發展。
   隋煬帝於東都洛陽上林園立翻譯館,以彥琮為學士,彥琮著《辯正論》以垂翻譯之式,論古今翻傳得失,譯家須具八備
   禪宗三祖僧璨卒。生前著有《信心銘》。
607年(隋煬帝大業三年)
   沙門曇遷卒。生前撰有《楞伽》、《起信》、《唯識》等疏行世。
   日本遣使臣小野妹子至隋,並率僧人數十人來隋求學佛法,開日本留學僧入華之風。
   日本聖德太子建奈良法隆寺。
608年(隋煬帝大業四年)
   沙門法濟卒。
   遣裴世清同小野妹子至日本報聘,小野妹子再送入隋使至中國,並攜僧來學佛。
610年(隋煬帝大業六年)
   沙門彥琮卒。生前論著頗多,主要有《慈悲論》、《僧官論》、《默語論》、《通學論》、《通極論》、《辯聖論》、《鬼神錄》、《善知錄》等。
   高句麗王派擅長儒教和繪畫的僧人曇征、法定到日本,傳授具有中國風格的繪畫技術。
611年(隋煬帝大業七年)
   山東曆城建四門塔。
   日本聖德太子著《勝鬘經義疏》、《維摩經義疏》、《法華經義疏》等。
613年(隋煬帝大業九年)
   詔僧人靜藏入鴻臚寺以教授外國人學佛。
   隋王世儀至新羅于皇龍寺設百座道場,請諸高德說經,圓光居上首。
614年(隋煬帝大業十年)
   玄奘出家。
617年(隋煬帝大業十三年)
   隋亡。隋朝36年,度僧尼2362百人,立寺38百餘所,造像11萬零430軀,譯經82部,佛教在全國弘興。
618年(唐高祖武德元年)
   唐高祖李淵繼續弘法,于長安朱雀門外普建道場,設無遮大會,士女雲集,並建會昌、慈悲、證果、興聖寺。在並州立義興寺,在太原立太原寺。
   僧人法琳撰頌詞歌頌李淵。
   迦才著《淨土論》,懷感著《釋淨土群疑論》。
619年(唐高祖武德二年)
   高祖依佛教儀規,定正、五、九月及月十齋日不得屠刑。立十大德以統攝僧眾。
621年(唐高祖武德四年)
   秦王李世民以少林寺助平王世充有功,賜物千段,封沙門曇宗等為大將軍。
   太史令傅奕反對崇佛,選魏晉以來反佛之說匯成《高識傳》行世。
622年(唐高祖武德五年)
   法琳著《破邪論》以駁傅奕廢佛之言,李師政學士著《正邪論》相呼應,佛道之爭再起。
   僧人秦川勝赴日本為聖德太子于京都建大秦寺。
623年(唐高祖武德六年)
   三論宗創始人吉藏卒。曾著《中論疏》、《百論疏》、《十二年論疏》、《三論玄義》等,主張諸法性空,建立真俗二諦之說。
   日本遣隋學問僧惠濟、惠光,學生藥師惠日、福因等隨新羅使返國,奏日皇,稱唐為禮儀之國。
   日本為紀念聖德太子在法隆寺建釋迦牟尼佛銅像。
624年(唐高祖武德七年)
   唐高祖李淵調和三教之爭,命釋、道、儒士分別入宮講《心經》、《老子》、《孝經》。
   日本任命僧正、僧都,使檢校僧尼。
625年(唐高祖武德八年)
   唐高祖下詔,令國學三教皆講,先道,後孔,末釋。
   高句麗僧人慧灌赴日本弘傳三論宗教義(第一傳)。
626年(唐高祖武德九年)
   中印度僧人波頓到長安弘法。
   佛、道教徒論爭,下詔詢皇太子沙汰。
   新羅僧圓測到唐。
627年(唐太宗貞觀元年)
   唐太宗下詔不許私度僧尼,犯者處死。
   尉遲乙僧抵長安,以擅繪薦入宮廷。
   召沙門玄琬為皇太子諸王授菩薩戒,造普光寺以居之。
   唐僧玄奘從長安出發去天竺遊學求經(一說為629年)。
   北京香山臥佛寺興建。
   陝西長安華嚴寺創建,該寺為華嚴宗祖庭。
628年(唐太宗貞觀二年)
   湖南沅陵龍興寺初創。
629年(唐太宗貞觀三年)
   唐太宗令高僧27人于天門街祈雨;又為太武皇帝祈求冥福,建龍田寺。
   刻立《化度寺碑》。
   閻立本作《王會圖》。
630年(唐太宗貞觀四年)
   戰地諸寺建成,命虞世南、李百藥、褚遂良、顏師古、岑文本、許敬宗、朱子奢等為碑記銘功業。
631年(唐太宗貞觀五年)
   詔以慶善宮為穆太后建慈德寺,為太子承乾建普光寺,敕沙門法常為太子授菩薩戒
   隋時來華時之日來學僧會承返國。
632年(唐太宗貞觀六年)
   天臺宗五祖灌頂卒。生前著有《國清百錄》、《涅槃玄義》、《涅槃經疏》等,以傳智顗之學。
   新羅僧人明朗入唐學習密宗。
633年(唐太宗貞觀七年)
   天竺沙門波頗卒于長安。
   玄奘法師抵天竺王舍城。
634年(唐太宗貞觀八年)
   命普光寺沙門法常入內為皇后授戒。
   太宗為穆太后建弘福寺,以求佛祐福。
   高句麗等三國欲遣入到中國學佛法,從之。
   新羅的芬皇寺建立。
636年(唐太宗貞觀十年)
   玄奘在天竺見戒日王。
   沙門玄琬卒。
   新羅僧人慈藏、僧寶入華求法。
637年(唐太宗貞觀十一年)
   唐太宗沉緬于道教,下詔先李後釋,法琳等伏闕力爭,不果。
638年(唐太宗貞觀十二年)
   書法家虞世南卒。
639年(唐太宗貞觀十三年)
   法琳被道士秦世英誣陷,幾被殺身。以善辯獲釋,流放蜀中。
   華嚴大師智正卒。曾著有《華嚴疏》等。
   沙門靜琬(或作智苑)卒。所刊石經已滿7室。
   日本學僧惠隱、惠雲返國,弘講中國佛教諸派教義。
640年(唐太宗貞觀十四年)
   華嚴宗初祖杜順卒。曾著有《華嚴五教止觀》、《華嚴法界觀門》等,唐太宗賜其帝心之號,故稱杜順為帝心尊者
   日本學問僧請安、學生高向玄理經新羅返日本。
   閻立本作《步輦圖》。
641年(唐太宗貞觀十五年)
   唐太宗答應吐蕃松贊干布的請求,從宗室中選文成公主與之聯姻。文成公主帶入佛經、佛像等。
   尼泊爾墀尊公主也約于此時入藏與松贊干布成婚。墀尊把尼泊爾佛像帶入西藏。
   魏王泰為長孫皇后造百佛巨像于洛陽伊闕。
   刻立《伊闕佛龕摩崖碑》,褚遂良書。
   玄奘于古印度佛學研究中心那爛陀寺著《會宗論》,融會性、相二宗,為當地佛學名流所稱道。
   善導到河西(今甘肅武威一帶)觀綽禪師講經,後返京師,造《彌陀經》,畫淨土變相壁畫于寺院,時人爭相效仿。
   天竺戒日王屍羅逸多數次遣使來唐,並贈鬱金香和菩提樹等。
   書法家歐陽詢卒。曾書《化度寺邕禪師舍利塔碑》等。
641-838
   西藏佛教前弘期。
642年(唐太宗貞觀十六年)
   古印度戒日王在曲女城設大法會,請玄奘法師說法,有18國王及大小乘僧並婆羅門外道等數千人到會。稱玄奘為大乘天。又請玄奘行無遮大會,道俗至者50余萬。
   刻立《孟法師碑》。
643年(唐太宗貞觀十七年)
   法融在金陵(今江蘇南京)牛頭山幽棲寺創牛頭禪,將人生譬為夢境。
   新羅僧慈藏攜藏經一部回國弘法。
   新羅創建通度寺。
644年(唐太宗貞觀十八年)
   玄奘法師自天竺回國,至於闐上表,太宗下敕迎勞。
   山東濟南柳埠朗公穀千佛崖開鑿。
645年(唐太宗貞觀十九年)
   玄奘返回長安,攜回佛經657部,安置於弘福寺,撰《西域記》,講唯識之學,創唯識宗
   淨土宗道綽卒。生前著有《安樂集》、《淨土論》等。
   北京法源寺初創。
   日本大化革新後,天皇崇佛,下詔興隆佛教。以後產生以寺院建築與雕塑為中心的飛鳥、白鳳之天平文化。
   新羅雲鷲山通度寺安置戒壇。
646年(唐太宗貞觀二十年)
   玄奘將所譯佛經五部及所撰《西域記》呈唐太宗。唐太宗為玄奘的弘佛精神所感動,親作答書,重道輕佛之心有所改變。
   西藏大昭寺破土興建。
648年(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
   唐太宗下令建北恩寺,以禮請玄奘居之。
   太宗至玉華宮召玄奘法師入宮,奘為所譯《瑜伽師地論》請序,太宗乃親撰《大唐三藏聖教序》,並允玄奘入請,席天下僧尼18000餘人。
   閻立本、尉遲乙僧等為佛寺作畫。以後楊惠之又為佛寺塑像,佛教文化日漸興盛。
   西藏大昭寺落成(一說為653年)。
   松贊干布頒佈16條人道倫理法。其中首條是敬信三寶(佛、法、僧);第二條為修行正法。
649年(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
   唐太宗卒。臨終前一日,召玄奘入宮居住,為之講《瑜伽》、《金剛般若》,並以相見恨晚、不得廣興佛事為憾。
   國詮書《善見律》卷,述釋迦牟尼弘佛之事。
   沙門道生取道吐蕃至天竺,於那爛陀寺學法,後齎經像返國,行至泥婆羅病卒。
   玄應撰《一切經音義》。
   新羅普耀禪師齎大藏經返國。
650年(唐高宗永徽元年)
   沙門玄照經吐蕃由文成公主送往天竺,新羅僧玄恪慧輪等隨往。
   玄奘譯《本事經》等。
   道宣撰《釋迦方志》。
   松贊干布卒,唐高宗致哀。
650—1250
   古印度法難。阿拉伯征服者聯合土耳其遊牧民族,侵入南亞,盛行於中亞細亞的佛教因之遭到蹂躪。
651年(唐高宗永徽二年)
   廢玉華宮為佛寺。
   刺史杜正倫、李道裕、蕭銳、賈敦頤等請玄奘為授菩薩戒
   禪宗四祖道信卒于湖北黃梅雙峰山,徒眾建塔以祀。
652年(唐高宗永徽三年)
   中印度僧人無極高攜經籍入華,居慈恩寺助玄奘師徒譯經,並於慧日寺譯《陀羅尼集經》。
   長安慈恩寺主持玄奘修建大雁塔,以貯從古印度帶歸之佛經。
653年(唐高宗永徽四年)
   陝西麟游慈善寺石窟開鑿。
   刻立《雁塔聖教序》碑,褚遂良書。
655年(唐高宗永徽六年)
   中印度僧人那提三藏攜1500餘部佛典至長安,居慈恩寺助玄奘師徒譯經。
   玄奘譯出《因明論》。
   罽賓國沙門佛陀多羅于白馬寺譯《圓覺經》。
656年(唐高宗顯慶元年)
   唐高宗李治應玄奘之請,撰《慈恩寺碑》,玄奘率佛徒列隊30裏,以古印度佛教儀仗相迎禦碑。
   武后生皇子(中宗),依玄奘請賜號佛光王。玄奘於慈恩寺為之剃發受戒。
   吳智敏奉唐高宗之命,為玄奘等高僧塑像。
   在長安建西明寺,以慶賀李敬太子大病初愈。
657年(唐高宗顯慶二年)
   高宗命王玄策送佛袈裟至天竺。
   牛頭山法融禪師卒。
658年(唐高宗顯慶三年)
   唐《居士磚塔銘》刻立。
   書法家褚遂良卒。曾書《聖教序》、《孟法師碑》、《伊闕佛龕記》等書法名作。
   日本僧人智通、智達乘新羅船入唐,求大乘佛法(第二傳)。
   吳僧三論宗福亮到日本弘法。
659年(唐高宗顯慶四年)
   唐高宗遣智琮等禮陝西鳳翔法門寺,以寺內貯有佛真身舍利,賜史會昌寺。
   玄奘法師譯出法相宗(唯識宗)要典《成唯識論》,沈玄明為之作序。《毗達磨大毗婆沙論》至此譯成,凡200卷。
   天竺入唐僧人智通譯出密教經典《觀音咒經》等。
660年(唐高宗顯慶五年)
   高宗及武后巡幸並州至童子寺、開化寺瞻兩大佛像。大舍珍寶財物衣服等。
   高宗下詔迎法門寺佛骨至東都,入內供養。武后舍所寢衣帳直絹1000匹,為舍利造金棺銀槨,雕鏤窮奇。龍朔二年(662年)送還本塔。
   天竺菩提寺主戒龍為漢使王玄策設大會,贈大真珠箱象牙佛塔、舍利寶塔、佛印等,餞別。
   玄奘法師于玉華宮中譯出《大般若經》。
   唐朝僧人道昭入日本傳法相宗(第一傳)。
661年(唐高宗龍朔元年)
   唐高宗令會昌寺僧會頤往五臺山修理寺塔。
   王玄策從天竺回到長安,進所得佛頂舍利。
   京師西華觀道士朝散大夫郭行真造金銅佛像5軀,十一面觀音像2軀,並諸大乘經,改依佛教。
   王名遠向唐高宗進《西域圖記》。
   新羅僧義湘入唐,從終南智儼學法,後返國為新羅華嚴宗初祖。
2662年(唐高宗龍朔二年)
   唐高宗詔慈恩寺沙門靈辨入宮講《淨名經》。
   唐高宗令中使送並州二寺大象袈裟,將五台縣畫師等十余人同往,並繪山寺諸圖。
   僧人道因撰《大道內典錄》。
   淨土宗善導和尚入京化人,說法光明寺,是年卒。曾著《念佛鏡》、《往生禮贊偈》、《觀經疏》等,另寫《彌陀經》數萬卷。
663年(唐高宗龍朔三年)
   中天竺沙門那提(福生)自昆侖返長安,譯有《八曼荼羅經》,密教理論較系統地得以介紹。
   歐陽通書《道因法師碑》,字體剛勁,為法書名品。
664年(唐高宗麟德元年)
   唐高宗命沙門惠概等參覆量校所寫一切經,3年內,共合新舊816部,4066捲入藏。
   玄奘法師卒。生前弘法《成唯識論》之說,論證破除我執法執成佛,被尊為唯識宗初祖。
665年(唐高宗麟德二年)
   唐高宗命僧人玄照奉敕去古印度求法,新羅僧慧輪同往。
   日本遣唐學問僧定慧返國。
   新羅的惠通從唐歸國。
666年(唐高宗乾封元年)
   唐高宗受道士煸動,傾向道教,封泰山,尊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並限制佛徒剃度。
   唐朝僧智由攜指南車到日本。
   新羅僧順憬隨使臣來長安,窺基頗贊其學識。
667年(唐高宗乾封二年)
   南山律宗初祖道宣卒。曾著有《廣弘明集》、《續高僧傳》等,於佛教發展史多所貢獻。
   日本沙門定慧來長安,入慧日道場從神泰學。
   新羅僧人順璟入華,學唯識之義。
668年(唐高宗總章元年)
   沙門道世撰成《法苑珠林》100篇,蘭台郎李儼為之序,又著《善惡業報信福論》及《諸經要集》等10部。
   華嚴宗智儼卒。生前著有《華嚴經搜玄記》及《華嚴一乘十玄門》等,蓋闡六相”“十玄之旨,並明立五教之義。
669年(唐高宗總章二年)
   建長安興都寺玄奘塔,以祀玄奘法師。828年重修之。
670年(唐高宗咸亨元年)
   日本奈良法隆寺主要建築被焚,重建工作到711年竣工,是日本現存最早的木結構佛寺。寺內金堂繪有佛教壁畫。
671年(唐高宗鹹亨二年)
   唐朝僧義淨取道南海附波斯舶由海路赴天竺求經。在印度停留10年,帶回佛經400多部,著有《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南海寄歸內法傳》。
   日本天武天皇為祈願皇后病癒,在藤原宮創建藥師寺。是為日本皇族出家的開始。
   日本沙門道久等返國弘佛。
   新羅學僧義湘返國弘法。
672年(唐高宗鹹亨三年)
   開鑿河南洛陽龍門奉先寺石窟。
   懷仁集王羲之書跡而成《聖教序》,刻于長安宏福寺。
673年(唐高宗鹹亨四年)
   閻立本卒。曾為佛寺繪《孔雀明王像》、《維摩像》、《觀音感應像》、《延壽天尊像》等。
675年(唐高宗上元二年)
   禪宗五祖弘忍卒。敕諡號大滿禪師。弟子慧能繼承衣缽在南方傳頓悟之義,後被稱為南宗,弟子神秀則赴北方倡漸悟之義,世稱北宗
   龍門奉先寺石窟鑿成,大盧舍那佛像宏偉壯觀。
   日本天武天皇下詔禁止僧人殺生、食肉。
676年(唐高宗儀鳳元年)
   中天竺沙門地婆訶羅(日照)來長安。後請譯經,共譯《大乘顯識經》18部。
   罽賓沙門佛陀波利禮拜五台後,與地婆訶羅同譯經論,請將《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刊佈中外。
   日本僧人來求《大藏經》。
   日本天武天皇遣使日本島諸國說《金光明經》、《仁王經》等。
   新羅僧義湘創建浮石寺。
677年(唐高宗儀鳳二年)
   慧能禪師自南海歸廣東韶關曹溪寶林寺,弘傳禪宗南宗,倡眾生即佛毋外求佛之旨。
   建長安光宅寺,尉遲乙僧畫其壁,所繪壁畫有立體感,世稱凹凸畫法
678
   日本遣唐僧道光返國,傳律宗(第一祖)。
679
   朝鮮四天王寺建立。
680年(唐高宗永隆元年)
   沙門智運禪師于洛陽龍門山刻石為15000佛,因名智運洞,又名萬佛洞。
   河南浚縣千佛洞石窟開鑿。
   吐蕃文成公主卒。唐遣使往吊。
   日本開始在宮中和諸寺講《金光明經》。
681年(唐高宗開耀元年)
   淨土三祖善導卒。生前著有《觀經疏》、《往生禮贊》等。弟子、信徒在陝西長安建塔以祀。
682年(唐高宗永淳元年)
   法相宗百疏論主窺基卒。他曾在慈恩寺從玄奘學法,弘傳法相宗義,著有《成唯識論述記》、《樞要》、《大乘法苑義林章》、《因明入正理論疏》等。
683年(唐高宗弘道元年)
   南天竺沙門菩提流支來長安,後譯有《大寶積經》等。
   日本天武天皇任命僧正、僧都、律師、使總領僧尼。日本僧綱制確立。
684年(唐中宗嗣聖元年)
   高宗卒後百日,為立大獻佛寺,後改為薦福寺。
   東塔宗始祖懷素律師卒。生前著有《四分開宗記》10卷。
685年(唐武則天垂拱元年)
   修東都洛陽白馬寺,以僧懷義為寺主。
   日本天武天皇命各地每家設佛龕,置佛像、佛經,禮拜供養。
686年(唐武則天垂拱二年)
   福建福州開元寺創建。
   新羅僧元曉卒。
687年(唐武則天垂拱三年)
   南天竺僧菩提流支到洛陽,居福先寺譯經。
   中天竺僧日照卒於洛陽,葬于龍門。武則天施絹千匹以充殯禮,梁王請置伽藍,賜名香山寺,造石像7龕。
   山西永濟普救寺創立。
   日本持統天皇繼位,為天武天皇設國忌日齋會。
689年(唐武則天永昌元年)
   武則天弘佛,於都城玄武門外建道場,聚數千僧尼做法事,並做《聽華嚴詩》等,高宗李治限佛之風漸為扭轉。
   于闐國沙門提門般若(天智)來長安,武則天令其在魏國東寺翻譯。
   沙門義淨將梵本經寄藏室利佛逝國,冬複往取之。
690年(唐武則天天授元年)
   沙門懷義、法明進《大雲經》言武則天為彌勒下生,當作閻浮提主。武則天借《大雲經》符命之說,正式稱帝,改國號周,並頒《大雲經》於天下,詔東西兩都及各州建大雲寺,以貯《大雲經》;度僧尼千人。
   武則天封僧人懷義、法明等為縣公,賜紫袈裟銀龜袋。
   日本沙門智宗、義德歸國。
691年(唐武則天天授二年)
   武則天以佛教助其登基,乃令佛教居於道教之先。
   召神秀入京講佛法,武則天加跪禮迎之。
   武則天詔洛陽明堂後建天堂,以安置佛像。
   吐火羅國沙門彌陀山(寂友)譯出《無垢淨光陀羅尼經》、于闐國沙門天智譯《造像功德經》等。
   洛陽淨土寺、大雲寺修繕,尉遲乙僧繪壁畫。
692年(唐武則天長壽元年)
   宮中出盂蘭盆分送佛寺,則天禦洛南門與百官觀之,楊炯獻《盂蘭盆賦》。
   唐朝僧義淨自室利佛逝國遣大律返長安,攜歸新譯經論10卷、《南海寄歸內法傳》及《西域求法高僧傳》等。
   甘肅敦煌西千佛堂第六窟開鑿。
693年(唐武則天長壽二年)
   菩提流支等在長安上所譯《寶雨經》,內有菩薩殺害父母之語,武則天乃藉以喻已殺唐宗室為天經地義之舉。武周政權佞佛之風愈盛。
   武則天始令佛經制字為如來吉祥萬德之所集,音
   日本持統天皇遣使各地講《仁王經》。
   新羅僧道照從唐返國。
694
   日本各地置《金光明經》。
   郭務悰在日本為造彌勒佛像。
695年(唐武則王證聖元年)
   僧人義淨由天竺取經300餘部歸國,武則天趨京師上東門迎接。
   武則天遣使往于闐國迎沙門實叉難陀(學喜)在京都大內大遍空寺,與菩薩流支、義淨等重譯《華嚴經》。並親臨譯場,為制序文,至聖曆二年譯成。
   甘肅敦煌莫高窟第96窟(南大像)開鑿。
696年(唐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
   洛陽弘道觀道士杜ㄨ棄道為僧,武則天賜號玄嶷,賜其夏臘三十,開賜僧人僧齡之風。
   北京法源寺正式竣工。
   朝鮮僧圓測於唐朝的授記寺卒。
699年(唐武則天聖曆二年)
   法藏在長生殿弘講《華嚴經》,成《金師子章》,受武則天寵遇,華嚴宗因而創立。
   重修敦煌莫高窟,李懷讓撰碑記事,即《敦煌莫高窟碑記》。
   日本役小角被流放至伊豆島。
   北天竺僧李元諂為新羅僧明曉譯《不空羂索陀羅尼經》。
7世紀初葉
   印度那爛陀創立佛教大學與僧院,成為佛教思想文化活動的中心,印度思想、文學發達。
7世紀中葉
   初期印度寺院建築,取代石窟,各地紛紛興建寺院。印度教密教經義日漸盛行。
   東南亞各國深受那爛陀佛教的影響,佛像確立了獨特的美術式樣。
   中國西藏拉薩布達拉宮開始創建。又建西藏拉薩布達拉宮開始創建。又建西藏乃東縣昌珠寺。
   西藏壁畫和布畫(唐卡)開始興起。
700年(唐武則天久視元年)
   唐朝僧一行在河南登封建戒壇弘法。
   義淨譯出《金光明最勝王經》,武則天為制《聖教序》。
   日本僧法相宗第一傳人道昭卒,遺言要求用火葬,此為日本首次舉行火葬。
701
   日本大寶天皇公佈僧尼令。
702
   日本文武天皇令日本諸國設國師。
   新羅僧義湘卒。
703
   日本遣沙門智鳳、智鸞等入唐,智鳳從法相宗智周學《唯識》。
704年(唐武則天長安四年)
   武則天詔工匠于洛陽北郊邙山制大佛像,像成後又率百官禮祀。
   實叉難陀譯出《大乘入楞伽經》,武則天為制經序。
   重建慈恩寺塔,為磚結構樓閣式。
   雲南大理崇聖寺千尋塔約建於該年。
705年(唐中宗神龍元年)
   中宗詔諸州興建中興寺。各地紛紛興建。
   義淨於東都洛陽內道場譯出《孔雀咒王經》,中宗李顯為制《大唐龍興三藏聖教序》以冠於經首。
   武則天卒,中宗為其追福,造聖善寺,立報慈閣,修大像。
706年(唐中宗神龍二年)。
   尉遲乙僧出家為僧。
   陝西長安建香積寺以紀念善導。是為佛教淨土宗名刹。
   禪宗北宗始祖神秀卒。
707年(唐中宗景龍元年)
   唐中宗詔改各州中興寺為龍興寺。
   陝西西安小雁塔開建,呈密簷式。
   陝西麟縣石泓寺、閣子頭寺石窟開鑿。
708年(唐中宗景龍二年)
   唐中宗李顯廣營佛寺,勞民傷財,時人有佛教寺人之家,及天下十分之財,而佛有七八之語。
   鑒真律師神龍初年從道岸受菩薩戒,是年再從恒景律師處得戒。
   唐中宗遣使迎僧伽大師至京師,尊為國師,出居薦福寺。
709年(唐中宗景龍三年)
   天竺僧菩提流支在洛陽又譯出《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
710年(唐中宗景龍四年)
   唐中宗李顯與韋後於化度寺設無遮大會,帝后微服觀燈,並放宮女數千人觀燈。
   唐中宗以養女金城公主入藏,與贊普墀德祖贊聯姻。恢復在大昭寺供奉佛像,並容納于闐僧人在藏弘法。
   日本奈良建興福寺(即山階寺)。
712年(唐睿宗太極元年)
   華嚴宗三祖法藏卒。曾提出四法界十玄門等說,視一真法界為世界本源,著有《華嚴探玄記》、《大乘起信論疏》、《五教章》等,弘傳華嚴宗之說。
713年(唐玄宗開元元年)
   唐玄宗敕以寢殿材建安國寺彌勒佛像殿。
   義淨卒。生前譯經56部,共230卷,介紹古印度密法入華,又著《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及律部諸書等約78卷。
   禪宗六祖慧能卒。生前以菩提本無樹之偈,開頓悟法門,宣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說,著有《壇經》等。弟子尊之為禪宗開山大師,並于廣東曲江南華寺造慧能夾紵漆像。
   山西大同普化寺約建於此年。
   四川樂山大佛開鑿。
   福建漳州建南山寺。
   吳道子畫洛陽天宮寺壁畫約於該年。
715年(唐玄宗開元三年)
   四川廣元千佛崖摩崖開鑿。
716年(唐玄宗開元四年)
   中天竺僧人善無畏入華,居長安西明寺譯經。後譯有《大日經》。
   日本元正天皇頒佈合寺令,以振興敗落的佛法。
   日本僧人玄昉入華求法。
717
   日本元正天皇下令禁止百姓濫為僧尼,禁止行基的布教活動。
718年(唐玄宗開元六年)
   日本僧人道慈從唐返國,弘三論宗之說。帶回《金光明最勝王經》。
   日本奈良建藥師寺。
719年(唐玄宗開元七年)
   唐朝僧人慧日曾赴南亞求法,曆18年,訪70余國,此時返歸,玄宗賜其號慈湣三藏。慧日著有《念佛往生淨土集》力斥禪宗。
   南天竺沙門金剛智聞中土佛法崇盛,泛舟啟程入華。
720年(唐玄宗開元八年)
   南天竺僧金剛智到長安,於慈恩寺譯經並弘傳密法。
   慧能弟子神會奉敕在洛陽等地弘講禪宗南宗之義,禪宗南北分宗始顯。
   李思訓卒。生前曾繪有大量金碧山水,如《蕭寺圖》等即是描繪寺宇山林景色。
   日本元正天皇首次授僧尼公驗。
721年(唐玄宗開元九年)
   僧一行開始撰述52卷的《大衍曆》。
   北天竺沙門寶思惟卒于洛陽龍門山天竺寺,葬儀全依西域制度。
722年(唐玄宗開元十年)
   吳道子在洛陽敬愛寺西禪院繪日月藏經變及業報差別變圖壁畫。
723年(唐玄宗開元十一年)
   一行禪師與梁令瓚等製成渾天儀,玄宗親為制銘。
   唐玄宗敕金剛智於資聖寺譯密教經。
   日本在奈良興福寺建施藥院和悲田院。
724年(唐玄宗開元十二年)
   善無畏在洛陽譯經,與僧一行譯出《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此外又譯有《蘇婆呼童子經》3卷及《蘇悉地揭羅經》3卷。
725
   日本元正天皇詔日本諸國寺院誦讀《金光明經》、《最勝王經》,以求國家平安。
   日本建立神宮寺。
726年(唐玄宗開元十四年)
   唐玄宗敕車政道往于闐國摹寫天王像,為繪相國寺壁畫。
727年(唐玄宗開元十五年)
   僧一行卒。唐玄宗李隆基悼一行圓寂,為制碑文,親書于石,並諡號為大慧禪師。
s南天竺沙門菩提流支卒。唐玄宗贈鴻臚卿,諡一切遍知三藏,遣內侍杜懷信監護喪事,于河南洛陽龍門起塔。
   新羅入華僧人慧超自天竺返唐至長安。著有《往五天竺國傳》,慧琳《一切經音義》曾著錄。現僅在敦煌石窟發現其殘本。
   宋儋撰並書《道安法師碑》,立於嵩山會善寺。為書法藝術名作。
728年(唐玄宗開元十六年)
   吏部尚書裴凗為少林寺撰碑文。
   日本元正天皇向日本諸國頒發《金光明經》。
   新羅僧無相至唐朝京師,唐玄宗召見,隸於禪定寺,後入蜀,學于智詵禪師。
729年(唐玄宗開元十七年)
   李通玄撰《新華嚴經論》。
   日本佛教仁王會始創。
730年(唐玄宗開元十八年)
   唐玄宗詔全國寺觀建天長節(玄宗誕日)祝壽道場。
   玄宗在花萼樓召釋道二教論議,沙門道氤與道士尹崇對辯論議,《開元佛道論衡》記載論辯的情況。
   崇福寺僧智升撰《開元釋教錄》20卷,記載佛教的盛況,並言佛藏以5048卷為定數。
   李邕撰並書《麓山寺碑》,立于湖南長沙嶽麓寺。
732年(唐玄宗開元二十年)
   法璿於浙江鄞縣太白山麓創禪宗名刹天童寺。
   禪宗北宗義福禪師卒,唐玄宗諡號大智禪師,葬于伊闕之北。
   金剛智卒。諡灌頂國師,葬于龍門南,建塔旌表,述碑記德。
733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
   日本僧人榮叡、普照、玄朗、玄法等隨遣唐使入華,在揚州向鑒真大師求法。
734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
   慧能弟子神會禪師在滑台(今河南滑縣)大雲寺設無遮大會,立南宗宗旨,攻擊北宗。禪宗宗派之爭漸起。
   日本在唐學問僧玄昉、學生吉備真備隨遣唐使返回,帶去佛經5000餘卷及《大衍曆》、《樂書真錄》,並弓箭佛像等。
   日本嚴格得度制度,要求得度者必須背誦《法華經》或《最勝王經》,且淨行三年以上。
735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
   善無畏卒。唐玄宗贈鴻臚卿,葬于龍門西山。生前曾譯《大日經》、《蘇番地羯羅經》等,傳密教胎藏界曼荼羅。
   四川化城山石窟開鑿。
   《法華寺碑》刻立於該年。
   清涼寺普觀法師與沙門法會等於五臺山造玉石釋迦、文殊、普賢等一鋪。
736年(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
   唐玄宗親注《金剛般若經》詔頒天下,普會宣講。
   玄宗召吳道玄入內供奉。吳道玄于景公寺畫地獄變
   唐玄宗敕各州建龍興寺。
   洛陽大佛先寺沙門道璿隨日本副使中臣名代到日本,在大安寺西唐院,講所齎之《律藏行事抄》,為日本弘通律宗之先驅。
737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
   老撾萬象建塔鑾,以貯佛祖舍利。
   晉昌(今山西太原)太守樂庭環約于此時興造敦煌莫高窟第130窟,繪說法圖壁畫。
   唐玄宗令僧尼歸祠部管轄。
   日本始建東大寺(又稱大華嚴寺大城寺金光明四天王護國寺)。
738年(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
   唐玄宗敕諸州郡各建一大寺,名開元寺。
   山西交城玄中寺鑄鐵佛像。
739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
   唐玄宗命僧道遇國忌在龍興寺行道散齋,千秋節在開元寺祝壽。
   北宗普寂禪師卒,贈諡大慧禪師(一說諡大照禪師)。
   大薦福寺道光禪師卒。
   四川夾江千佛崖開鑿。
   西藏金城公主卒。她在弘揚佛教方面貢獻頗大。
   日本法隆寺興建夢殿。
   日本諸寺轉育《五穀成熟經》。
740年(唐玄宗開元二十八年)
   玄宗女永穆公主于五台清涼寺為玄宗造淨土諸像,並鑄銅鐘。
   南宗江西吉安青原山僧人行思卒。其為禪宗六祖慧能弟子,僖宗朝時追諡弘濟禪師,塔曰歸真。以後信徒又衍為曹洞、雲門、法眼三宗。
   沙門道氤卒。生前作《金剛經》注,撰《法華》、《唯識》諸疏。
   朝鮮的審祥到日本講《華嚴經》。

741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九年)
   唐玄宗詔各州建開元寺、開元觀。
   天竺僧人寂護首次到吐蕃(西藏)弘法。
   不空和尚自南海乘昆侖船到師子國,其王遣使相迎。
   金剛智卒。生前譯有《金剛頂經》等密宗經籍5部,傳密教金剛界曼荼羅,敕賜灌頂國師。
   日本聖武天皇發佈建立國分寺、國分尼寺的敕命,重申建造丈六佛像和七層塔的旨意,讓抄寫《最勝王經》、《法華經》各10部。天皇親寫金字《最勝王經》,各塔送存一部。規定僧寺名為金光明四天王護國寺,尼寺為法華滅罪寺
742年(唐玄宗天寶元年)
   西藏出現佛苯之爭。
   西藏墀松德贊生。
   敦煌莫高窟第45103217等窟壁畫約作於此時。
   新羅開鑿佛國寺石窟,曆20餘年。
743年(唐玄宗天寶二年)
   唐玄宗李隆基以廣東羅浮山為佛經所指華首菩薩居處,詔建延祥寺、華首台、明月戒壇。
   石頭希遷赴湖南衡山南台寺弘法,創禪宗南嶽一脈。
   鑒真和尚擬東渡日本,遇風浪返回。
   唐玄宗為多寶塔親書塔額,該塔銘為書法名品。
   日本聖武天皇發願造東大寺金銅盧舍那佛大像(即所謂奈良大銅佛)。
745年(唐玄宗天寶四年)
   日本行基任大僧正。
746年(唐玄宗天寶五年)
   不空遵金剛智遺命赴古印度取得密藏文獻500余部返國,居長安淨影寺譯經。
   河南登封建淨藏禪師塔。
   師子國(今斯里蘭卡)遣使來,贈貝葉抄寫的《大般若經》一部。
747年(唐玄宗天寶六年)
   書法家、文學家李邕卒。曾書有《東林寺碑》、《麓山寺碑》等。
748年(唐玄宗天寶七年)
   雲南劍川石鐘山石窟約開鑿於該年。
   日本遣唐學問僧榮叡卒於中國。
   日本法華經千部會開始。
749年(唐玄宗天寶八年)
   神會禪師在洛陽荷澤寺為慧能立影堂,太尉房琯為作《六葉圖經》。
   日本僧人行基卒。生前倡修東大寺、國分寺等,被聖武天皇尊為大僧正。
   日本奈良大佛正式完成。
750年(唐玄宗天寶九年)
   鑒真和尚複渡日未果,暫居廣州。
   日本京都清水寺、石川總持寺約建於此時。
   新羅景德王命工匠制沉檀木萬佛山以送唐朝。
   新羅慶州南山石窟大建佛像,有唐代藝術風格。
751年(唐玄宗天玉十年)
   新羅金大城重建佛國寺。多寶塔、釋迦塔建成,將《無垢淨光大陀羅尼經》納入。
752年(唐玄宗天寶十一年)
   唐玄宗以睿宗忌日命女工繡釋迦牟尼佛像,親題繡額,稽首祈福。
   顏真卿書《多寶塔感應碑》。
   日本東大寺舉行大佛開光供養會。
753年(唐玄宗天寶十二年)
   不空譯出《金剛頂經》。
754年(唐玄宗天寶十三年)
   鑒真東渡日本成功,天皇迎至京都東大寺,鑒真在日本創律宗,設戒台。
   天臺宗左溪玄朗卒,李華為撰碑銘。
   墀松德贊繼位贊普,繼續弘揚佛教。
   新羅僧法海在皇龍寺講《華嚴經》。皇龍寺的大鐘開始鑄造。
755年(唐玄宗天寶十四年)
   印度僧蓮花戒與大乘和尚在西藏辯論佛教教義。
   日本京都東大寺戒壇院建立。
756年(唐肅宗至德元年)
   肅宗在靈武,以軍需不足,裴冕請鬻佛教、道教度牒,謂之香水錢(一說為757年)。
   日本聖武天皇卒。光明皇后將天皇生前喜愛的宮廷內珍藏600多件,獻給東大寺中心倉庫保存,日本正倉院的禦物珍藏由此開始。
   日本諸國的國分尼寺講《金剛般若經》、《最勝王經》,祈念天下太平。
757年(唐肅宗至德二年)
   泰國洛坤瑪哈達寺約建於此時,以供奉佛祖遺跡。
   唐肅宗詔迎陝西鳳翔法門寺佛骨入宮中,立內道場供奉。
   唐肅宗詔沙門元皎於鳳翔開元寺立藥師道場。
   肅宗敕五嶽各建寺,選高行沙門主之。
   版畫《陀羅尼輪經咒》的唐都府卡家刻本問世。
   日本的興福寺設置施藥院,為貧民治病。
758(唐肅宗乾元元年)
   不空奉肅宗李亨之命,入宮內為肅宗灌頂受戒。
   郭子儀上表肅宗為禪宗初祖達摩請諡。
   畫家吳道子卒。生前為兩京佛寺繪有《西方淨土變》、《送子天王圖》、《地獲變相圖》等壁畫,有畫聖之譽。
   楊惠之卒。生前曾為江蘇吳縣保聖寺塑羅漢像,以形神兼備而名著四方。
   盧楞伽繪成都大聖慈寺壁畫。
759年(唐肅宗乾元二年)
   居士王維卒。生前以禪詠為樂,有詩佛之稱;又繪有《渡水僧圖》、《維摩詰圖》等。
   鑒真在日本奈良主持建立唐招提寺(即法隆寺金堂)。
760年(唐肅宗上元元年)
   神會禪師卒,建塔于洛陽寶應寺,諡真宗太師。塔號般若,有《語錄》傳世。
   沙門道濬卒於日本。
   日本光明皇后、女書法家安宿媛卒。
761年(唐肅宗上元二年)
   唐肅宗於三殿置道場,以宮人為佛菩薩,武士為金剛神王,召大臣膜拜。
   肅宗迎請慧能弟子南陽慧忠禪師,待以師禮,敕居千福寺,號曰國師。
   司空山本淨禪師卒,敕諡大曉禪師。
   肅宗有疾,皇后刺血寫佛經,百僚於佛寺齋僧。
   日本在下野藥師寺、築紫觀世音寺,創建戒壇,至此日本的三戒壇完成。
762年(唐代宗寶應元年)
   唐代宗賜龍興寺尼真如寶和大師,敕長安立寶應金寺。
763年(唐代宗廣德元年)
   古印度僧人寂護入藏弘法,剃度巴·賽囊等7人為僧。此為西藏第一批如法剃度的僧人。
   鑒真律師圓寂于日本,弟子為造夾紵漆像。鑒真生前在日度人授戒凡4萬餘人。
764年(唐代宗廣德二年)
   唐代宗命在衡山建大明寺,詔選居寺僧20人,後又命衡山立毗尼藏,詔選講律僧7人。
   唐代宗詔重譯《仁王經》,以不空主之,沙門飛錫、良賁等16人助譯,代宗親制新譯序。
   代宗賜不空為鴻臚卿,並加號大廣智三藏,追贈其師金剛智開府儀同三司,並號大弘教三藏。
   唐代宗敕在金剛智諸灌頂道場,擇沙門27員為國長頌《佛頂咒》。
   唐代宗每年降聖節召名僧入內育經、供養,謂之內齋。
   蓮花生入藏弘法。
   日本禁止僧徒的山林修行。敕設置百萬塔陀羅尼。
765年(唐代宗永泰元年)
   日本任道鏡為太政大臣禪師。
   新羅高仙寺誓幢和尚(元曉)塔碑開始興建。
766年(唐代宗永泰二年、大曆元年)
   唐代宗李豫于宮中設盂蘭盆會,耗資百萬。
   北京房山萬佛堂約建於此時。
   安徽滁縣琅琊寺約建於是年。
   日本任道鏡為法王。
767年(唐代宗大曆二年)
   山西五臺山建金閣寺,鑄銅為瓦,飾金其上,耗資巨大。
   河南沁縣懸穀山摩崖造像開鑿。
   西藏從印度迎請比丘12人來說法。
   日本高僧、書法家最澄生(-822)。
768年(唐代宗大曆三年)
   唐代宗親幸章敬寺,度僧尼千人,命百官到寺行香。又在興善寺為不空和尚立道場,敕賜錦繡等物。
769年(唐代宗大曆四年)
   唐代宗大明宮建道場,自謂感佛光現。
   宰相王縉、杜鴻漸好佛。王縉請舍宅為寺,代宗嘉之,賜以題號。杜鴻漸曾造《起信論疏》,令僧剃頂發,及卒遺命塔葬。
   法照在衡山湖東寺起五會念佛道場。
770年(唐代宗大曆五年)
   唐代宗因慧星出現,詔不空行法,並令往五台修德,在太原設萬人齋。
   日本道鏡被流放到下野。詔令允許僧徒于山林修行。
771年(唐代宗大曆六年)
   書法家顏真卿撰《撫州寶應寺律藏院戒壇記》,述律宗傳授之淵源。
772年(唐代宗大曆七年)
   印尼創建波羅浮屠。
774年(唐代宗大曆九年)
   不空卒。生前傳金剛智金剛界曼荼羅密法,譯密部經70餘部,受代宗李豫寵信,封肅國公,權勢顯赫,與善無畏、金剛智並稱開元三大士
   河南陝縣溫塘摩崖造像開鑿。
   日本高僧、書法家空海生(-835)。
776年(唐代宗大曆十一年)
   唐代宗敕僧尼誦《佛頂尊勝陀羅尼經》,每日誦21遍,限一月內精熟。
777年(唐代宗大曆十二年)
   懷素書狂草《自敍帖》。
779年(唐代宗大曆十四年)
   唐代宗李豫卒,德宗李適繼位,限制僧尼發展。
   西藏紮囊桑耶寺建成。開始剃度藏族貴族子弟7人出家為僧,稱七覺士:寶護、智王護、寶王護、善逝護、遍照護、龍王護、天王護。後又剃度300多人出家。
   日本僧淡海三船撰成《唐大和尚(鑒真)東征傳》一卷。
780年(唐德宗建中元年)
   德宗即位後罷內出盂蘭盆及內道場,遣出僧眾。
   周昉奉旨畫長安章明寺(又作章敬寺)壁畫。
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
   德宗應吐蕃請求,命沙門良琇、文素去說法。
   徐浩書《不空和尚碑》。
   日本滋賀縣比叡山建延曆寺,是為日本天臺宗的祖庭。
782年(唐德宗建中三年)
   天臺宗湛然法師圓寂。生前主張無情有性之說,認為萬物皆有佛性,著有《摩訶止觀輔行傳弘決》、《法華玄義釋簽》、《法華文句記》、《維摩經疏記》等。
   山西五臺山重修南禪寺佛殿,塑菩薩等彩像,栩栩如生。
784年(唐德宗興元元年)
   德宗迎沙門法照入禁中,教宮人念佛,行五會。
   中天竺沙門蓮華杖錫謁德宗,乞鐘一口,安置于毗盧遮那塔。
   日本嚴格國師任選,規定任期六年。
785年(唐德宗貞元元年)
   書法家顏真卿卒。生前書有《多寶塔感應碑》、《八關齋記》等,皆為書法藝術的名作。
   日本僧最澄結庵比叡山。
   新羅設置僧宮。
786年(唐德宗貞元二年)
   唐德宗于章信寺(章敬寺)從道澄律師受菩薩戒。後再至寺問道澄修心法門,並命入宮為妃嬪內侍授戒。
   德宗依代宗時規模複作盂蘭盆會。
788年(唐德宗貞元四年)
   德宗詔迎無憂王寺佛指骨入宮中供養。
   詔僧人良琇與罽賓國般若三載於西明寺譯《大乘理趣六波羅蜜經》10卷,一年後完成,德宗親為制序,並賜絹帛等物。
   洪州宗僧人馬祖道一卒。道一為懷讓弟子,創建禪林,入室弟子139人,各為一方宗主。憲宗元和八年,追諡大寂禪師。
   大珠慧海禪師師事馬祖,著《頓悟入道要門論》。
   日本僧人最澄在比叡山創建延曆寺(即一乘止觀院)。
789年(唐德宗貞元五年)
   悟空自天竺攜佛牙舍利,梵本《十地》、《回向輪》、《十力》三經返長安。後龜茲三藏蓮花精進譯《十力》,於闐三藏戒法譯《十地》、《回向輪》諸經。
   福建福清創建萬福寺,為佛教黃檗宗祖庭。
790年(唐德宗貞元六年)
   唐德宗命青龍寺惠果和尚入宮中,于長生殿為國念經。宰相杜黃裳等皆從受灌頂。
791年(唐德宗貞元七年)
   唐德宗至章敬寺賦詩,百官皆和,書於壁。後京兆尹薛玨刻石以傳。
792年(唐德宗貞元八年)
   北天竺僧般剌若在西明寺譯出《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10卷,《華嚴長者問佛那羅延力經》、《般若》各一卷。其卒後葬于龍門西岡。
794年(唐德宗貞元十年)
   唐德宗命湖州剌史於頔進皎然《杼山詩集》,並藏於禦書殿。
   日本僧人圓仁隨遣唐使入華,學習天臺宗教義。
   日本首都從奈良遷到京都,京都東寺初創。
795年(唐德宗貞元十一年)
   華嚴宗澄觀在五台大華嚴寺講新疏,唐德宗召其入都宣講。
   南天竺烏荼國王贈《華嚴經後分》40卷給唐朝。
   圓照上所撰《大唐貞元續開元釋教錄》,德宗贊許。
   日本醒武天皇改國師為講師,每國置一人。思托開始撰《延曆僧錄》。
796年(唐德宗貞元十二年)
   唐德宗誕日,命韋渠牟、徐岱等與僧鑒虛、覃延,道士郗維素、葛參成討論三都。又命于五臺山寺設萬僧供。
   罽賓三藏般若、沙門圓照、鑒虛翻譯烏荼國所贈《華嚴後分》梵夾。德宗李適親臨譯場,與僧人談論經文。
   德宗立荷澤神秀為禪宗第七祖。
797年(唐德宗貞元十三年)
   墀松德贊卒,其子牟尼贊普繼位。
   日本高僧空海著《三教指歸》。
798年(唐德宗貞元十四年)
   罽賓三藏般若與澄觀等進《新譯華嚴經》。唐德宗誕日命澄觀於麟德殿講《新譯華嚴》宗旨,禮為教授和尚。
   神會弟子乘廣禪師卒,劉禹錫為撰碑文。
   牟尼贊普下令屬民廣為佛事作佈施。
799年(唐德宗貞元十五年)
   唐德宗于安國寺設盂蘭盆供。
   唐德宗授澄觀鎮國大師稱號,觀天下僧錄。
   廬山東林寺熙怡律師卒。
   懷素書《小草千字文》。
   八世紀初期
   阿拉伯人從陸路和海上進攻印度,摧毀佛教名城伐臘毗,燒毀佛學院,毀壞佛像及佛教機構,殺害佛教徒,並在寺廟廢址上建清真寺與禮拜場。佛教遇到空前災難。
   八世紀中後期
   張萱、楊升、陳閎主要藝術活動時期。
   中國書法名家墨蹟和碑刻拓本,隨佛教徒大量傳入日本,掀起書法研究的濃厚風氣。
800年(唐德宗貞元十六年)
   圓照撰成《貞元新定釋教目錄》30卷。另撰有《續開元釋教錄》3卷。
   天竺僧牟尼室利(寂默)從那爛陀寺到長安,於慈恩寺譯經。元和元年卒於該寺。
801年(唐德宗貞元十七年)
   南嶽雲峰律師法證卒,柳宗元為作《碑銘》、《塔銘》。
802年(唐德宗貞元十八年)
   驃國遣使悉利移來唐贈其國樂十二曲與樂工三十五人,樂曲皆為釋氏經論之詞。
   書法家、長沙僧懷素約卒於該年。
   新羅海印寺興建。
803年(唐德宗貞元十九年)
   東都聖禪寺大師凝公卒,翰林白居易作《八漸偈》吊之。
   韋皋作《鸚鵡舍利塔記》。韋皋教所養鸚鵡念經,及死焚火謂為舍利
   新羅人入華向周昉學佛教繪畫。
804年(唐德宗貞元二十年)
   國清寺僧編《寒山子詩集》,收寒山、拾得詩共300餘首。
   日本高僧空海、最澄及簷逸勢隨日本遣唐使於明州(今浙江寧波)入唐,學佛教密法。
   新羅真鑒禪師隨使來唐,問法於滄州神鑒大師,後在嵩山少林寺受戒。返國後大弘禪教,立禪宗六祖慧能影堂。
805年(唐順宗永貞元年)
   李真繪《真言五祖像》,後贈給日本,今藏於日本京都東寺。
   日本僧從青龍寺惠果和尚受密教。惠果卒,空海撰《大唐青龍寺惠果和尚碑》。
   日本僧最澄從湛然弟子道邃法師學天臺教。返國後,創台密,號曰傳法大師。
806年(唐憲宗元和元年)
   空海返日本,傳真言宗,創東密以弘金剛界、胎藏界之法,號曰弘法大師。
807年(唐憲宗元和二年)
   慧琳撰《大藏經音義》。
   白居易舉策《議釋教謂》,反對弘揚佛教。
809年(唐憲宗元和四年)
   白居易作新樂府,《兩朱閣》詩即言佛教之盛。
810年(唐憲宗元和五年)
   澄觀入內殿講華嚴法介大旨,得賜號僧統清涼國師號。
   慧琳撰《一切經音義》,敕入大藏,得賜紫衣。
   新羅王遣金獻章及僧沖虛入華,贈唐以金銀佛像。
812年(唐憲宗元和七年)
   文學家柳宗元撰《永州修淨土院記》,述淨土本義。另著有《無姓和尚碑》等。
813年(唐憲宗元和八年)
   日本香山縣建善通寺,為日本真言宗初祖空海大師法場。
814年(唐憲宗元和九年)
   江西新吳(今奉新)百丈山懷海卒。曾創立禪院制度,世稱百丈清規
   新羅僧惠哲入唐求法。
815年(唐憲宗元和十年)
   墀祖德贊(熱巴布)為贊布,大倡佛教,延請僧人講法譯經,統一譯製。頒佈旨令實行七戶養僧制,僧人被稱為藏王頭上的人。大小朝政,皆請高僧參與商議;所有行政制度,都以經律為準則。修葺寺院,新建劄喜格培寺,供奉三寶
817年(唐憲宗元和十二年)
   敕建州乾元寺置兜率壇,後改棲鳳寺靈感壇。
   日本高僧空海在和歌縣高野山創金剛峰寺弘法。
818年(唐憲宗元和十三年)
   白居易作《東林寺經藏西廊記》。
   柳宗元卒(-819年)
   日本僧最澄制定天臺法華宗年分學生式六條及勸獎天臺宗年分學生式八條,並著《守護國界章》,批駁法相宗。
819年(唐憲宗元和十四年)
   唐憲宗李純迎風翔法門寺佛骨入京師,舉國掀起崇佛熱潮。刑部侍郎韓愈上《諫佛骨表》,被貶為廣東潮州刺史。
   韓愈在潮州遊靈山,與寺僧大顛為友,贈衣而別,寺僧為建留衣亭
   日本僧最澄申請設立比叡山戒壇,因南部的僧綱及東大寺的景深等反對,未被允許。
820年(唐憲宗元和十五年)
   印度僧無言通到越南弘傳禪法,創無言通禪派。
   唐憲宗卒。穆宗繼位後繼續弘佛,至安國寺觀盂蘭盆會。
   日本僧靈仙登五臺山,此為日本僧人登五台之始。
   日僧最澄著《顯戒論》。
821年(唐穆宗長慶元年)
   唐穆宗李恒制《南山律師贊》。
   新羅僧從唐歸國,僧無梁入華。
822年(唐穆宗長慶二年)
   唐與吐蕃會盟,在拉薩大召寺前立會盟碑。
   白居易任杭州刺史,與鳥窠禪師道林為友,聽其說禪,深為敬服,晚年乃以居士自號。
   山西運城建泛舟禪師墓塔。
   日本僧最澄卒(-819年)。後清和天皇贈傳教大師諡號,此為日本有大師號的開始。
   日本天皇敕許在比叡山建立戒壇。
   日僧景戒著《日本靈異記》。
823年(唐穆宗長慶三年)
   日本淳和天皇授空海東寺教王護國寺稱號,授比叡山的一乘止觀院延曆寺稱號。
824年(唐穆宗長慶四年)
   柳公權書《金剛經》,刻于僧錄司。
   杭州永福寺(孤山寺)僧惠將《法華經》刻於石壁,曆8年成。
   舒元輿撰《鄂州永興縣重崖寺碑銘》,言佛教之盛況。
   文學家韓愈卒。
   新羅玄昱入唐求法。
825年(唐敬宗寶曆元年)
   新羅僧道允入唐求法。
826年(唐敬宗寶曆二年)
   杭州龍興寺僧南操請靈德寺道峰禪師講《華嚴經》,成立華嚴經社,聚者甚眾。白居易為撰《華嚴經社石記》。
   新羅洪陟自唐回國。
827年(唐文宗大和元年)
   唐文宗李昂誕日時,詔白居易等入宮問三教優劣;白居易以儒、釋同出而異名相對,調和朝中漸起的三教之爭。
   道一弟子無等禪師在武昌郡西黃鵠山結廬說法。
828年(唐文宗大和二年)
   渤海僧貞素攜日庭登五臺山。
   日本僧空海創立綜藝種智院。
829年(唐文宗大和三年)
   宗密入京為文宗講佛教華嚴之義,並撰《中華傳心地禪門師資承襲圖》。
   蘇州重玄寺僧清晃曆八年于重玄寺西廣德法華院壁刻《法華》等八經,凡116857字。白居易撰碑記之。
830年(唐文宗大和四年)
   佛窟遺則禪師卒。生前善草書,為文頗多,有《寶志釋題》、《南游傅大士遺風序》及其他詩篇行世。
831年(唐文宗大和五年)
   唐文宗命天下州郡造僧尼籍,以管理僧尼。
832年(唐文宗大和六年)
   佛像畫家、詩人貫休生(-912)。
834年(唐文宗大和八年)
   清涼山華嚴寺僧法雲撰《密教相承傳法次第記》。

相關文章:
佛教年表 一 釋迦牟尼佛 緣氣:(8741)
佛教年表 三 釋迦牟尼佛 緣氣:(9864)
佛教年表 四 釋迦牟尼佛 緣氣:(9236)
佛教年表 五 釋迦牟尼佛 緣氣:(9199)

上一篇(佛教年表 一) 回目錄 下一篇(佛教年表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