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敬諸佛應從禮敬諸僧做起

  作者: 張從興

  在北傳佛教或大乘佛教中,“禮敬諸佛”可以說是最基本的修行法門。無論是漢傳佛教推崇的“普賢十大願王”或藏傳佛教宣導的“七支供”,都把“禮敬諸佛”擺放在第一位。

  必須承認,虔誠的大乘佛教徒,對“諸佛”是不敢怠慢的,見到佛菩薩的聖像都會頂禮膜拜。對於三寶中的第二寶,也就是法寶,具體來說,就是經書,也很恭敬,一般上都會供奉在高處。可是,對於三寶中的第三寶——僧寶,是否如法地恭敬,就不一定了。

  就我多年的觀察,北傳佛教尤其是山頭林立的漢傳佛教,在家二眾對僧寶的恭敬,往往是有選擇性的。比如說,對自己的皈依師就很恭敬,對其他法師就不見得很恭敬。再不然就是對德高望重的高僧大德很恭敬,對一般出家人就不夠恭敬。

  在漢傳佛教中,這種情況是很普遍的,為避免造口業,我這裏就不具體舉例了。

  不過,大家不妨拿漢傳佛教和南傳佛教的在家二眾,在日常生活中對待出家眾的態度做個比較,就可得出結論。舉個簡單的例子,凡是到過泰國、緬甸、斯里蘭卡等南傳佛教盛行的國家旅遊的人,都能看到以下的景象:出家眾早晨出來托缽時,優婆塞和優婆夷都會跪下來供養僧眾。而這些托缽僧眾,並非全都是受過具足戒的比丘,其中有不少還是只受過沙彌十戒的小沙彌,雖然沙彌還不具備應供的資格,可是在南傳佛教在家二眾看來,出家人都是肩負著荷擔如來家業重任的僧寶,都是跪拜的對象。

  我不敢說在漢傳佛教的信仰體系中,完全沒有向包括沙彌在內的出家眾頂禮的在家二眾,但是我確實沒有見過。

  至於北傳佛教的另一支藏傳佛教中的在家二眾,是否也像南傳佛教的在家二眾那樣,不分軒輊地禮敬所有的出家人,因為我不曾在藏地生活過,沒有直觀的瞭解,所以不敢確定。但是我相信高度虔誠的藏傳佛教在家二眾,他們對僧寶的恭敬,即使不如南傳佛教在家二眾,卻遠勝於漢傳佛教的在家二眾。

  藏傳佛教中的不少祖師,都曾以身傳言教的方式,教導人們要尊重僧寶。

  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寫道:“敦巴仁波卿,與大瑜伽師見碎黃布,在行路中,皆不輕越,抖置淨處,如是行持,應隨修學。”

  敦巴仁波卿(即仲敦巴)和大瑜伽師(即菩提寶)兩人都是阿底峽尊者的弟子,是藏傳佛教史上有名的大成就者。根據宗大師在《廣論》中的記載,像仲敦巴和菩提寶這的大修行人,走在路上,看到碎黃布(僧人袈裟的殘片),都不會輕易地跨越,而是將它抖過之後,放在潔淨的地方。試想,連僧人殘留的袈裟都這樣的恭敬,何況是遇到真正的僧人呢?

  在《廣論》中,宗大師還引用了大阿闍黎布瑪莫劄(無垢友,在藏王赤松德贊時期,應邀入藏弘法的印度高僧,被藏傳佛教甯瑪巴傳承尊奉為大圓滿法門的傳承祖師之一)的《皈依六支論》說:“應於形像頌,及諸碎黃布,信解為大師,親口說諸法,不謗應頂戴,淨未淨諸人,應觀為善士。”這段文字,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應將佛像信解為大師,將經書中的偈頌信解為佛陀親口宣說之法,不應譭謗而應頂戴;而且對於持沙門相的人,不論是清淨的聖者或尚未清淨的凡夫,下至僧衣破碎的黃布,都應觀為僧寶。”

  我們知道,藏傳佛教特重師教,對上師的教誨不敢有違。既然噶當派的祖師仲敦巴和大瑜伽師、寧瑪派的祖師布瑪莫劄大阿闍黎、格魯派的祖師宗喀巴大師,都有要把碎黃布視同僧寶來恭敬的教導,在濃郁的宗教氛圍的薰習中長大的藏傳佛教在家二眾,見到出家眾自然會恭敬,頂禮的物件也不限於自己所屬教派的出家眾。

  現在讓我們回到“普賢十大願王”中的“禮敬諸佛”或“七支供”中的“頂禮支”。好多人在念誦這段經文時,往往忽略了很重要的一點,這十大願是普賢菩薩發的願,而普賢菩薩是十地菩薩,他的頂禮物件自然只能是比他高一級的佛。而對於我們這些凡夫,尤其是在家二眾,我們在學習普賢菩薩頂禮佛陀之前,恐怕還得先從頂禮比我們在家二眾高一級的出家二眾或五眾(包括沙彌、沙彌尼和式叉摩那)做起。

  最後還要指出一點,由於漢語沒有單數詞(singular form)和複數詞(plural form)的區別,好多人看到僧或僧人,以為這是單數詞,認為只要向自己的皈依師頂禮就是禮敬僧寶,這其實是一種誤解,因為漢語中的僧其實是僧伽(梵語 Sangha)的簡稱,而Sangha其實是個複數詞,意譯為“和合眾”,指的是信奉佛陀教義,修行佛陀教法,依照佛制奉行“六和敬”,“和合共住”的僧團。

  換言之,只要是佛教的出家人,不管是南傳、藏傳,還是漢傳,也不管他們是否戒行清淨,只要是身披袈裟者,都是我們這些在家信眾頂禮的物件。

 

相關文章:
《普賢菩薩十大願》第一大願:禮敬諸佛 緣氣:(2801)

上一篇(漫談“四依四不依”) 回目錄 下一篇(密法具量弟子的基本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