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佛

佛陀 永恆的懷念

菩提法師

一、人間佛陀的行跡

  釋迦牟尼佛誕生於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少年時代,享受人間的快樂生活。二十九歲時不顧社稷家庭,毅然地步入出家沙門的行列,過著謹嚴淡泊的生活,以求究竟解脫。為了求得解脫,他遍參當時最為著名的苦行者,學習高深的禪定。但覺得這些方法還是不徹底的,不能正覺人生的實相,於是他放棄了一切無畏的苦行,開始了他自覺解脫的行程。在接受了牧女的乳糜供養之後,到尼連禪河沐浴,然後至菩提伽耶的樹下靜坐禪思,終於正覺緣起的寂滅,超脫一切而成為人間的佛陀。

  成佛後的釋尊,在“五十七日”的禪思中,享受著解脫的快樂,度著獨善其身的生活。由於梵天的殷勤請佛說法,這才到波羅奈為五比丘說四諦法,開始了他覺世救人的佛化運動,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出家弟子已多達一千二百五十人,可見釋尊教化人間的感化力是多麼的偉大。在以後的四十多年裡,釋尊的平等施化,風行恒河兩岸,他的足跡更是踏遍迦毗羅衛等十六大國。

  釋尊晚年的生活,依然游化各方,在他八十歲的那年,從摩謁陀到毗舍離結夏安居。三個月後,又率領阿難等比丘,漸向北方遊行。受純陀的飲食供養後,原本衰老有病的身體變得極度虛弱,勉力前行至拘屍那。就在那天半夜裡,釋尊在娑羅雙樹間般涅槃了。臨入涅槃前,釋尊仍然沒有放棄最後一個可度弟子須跋陀羅,並為比丘們作了最後一次教誡:“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叉,當知波羅提木叉即是汝等大師”。“我諸弟子,輾轉行之。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人間的佛陀入涅槃了,但是,他將永遠地銘刻在佛弟子內心的深處。

  二、佛涅槃後舍利等的供養

  “世間眼滅一何疾”!釋尊的涅槃,引起了佛弟子內心無比的懷念。昔日形影相隨的弟子們,更是不覺悲從中來。從修學的依止來說,一向稟承佛的教誨而修行,以後又有誰來教導呢?依誰而修行呢?從師生的情感來說,佛對弟子,對眾生,一向是恩深如海。現在竟要涅槃了,永別了!也就是在也無法見到佛了,這怎麼能不讓弟子們悲感憂惱呢?更有甚者,則認為佛為什麼不久住世間,廣度眾生呢?如是種種的悵惘、悲傷,激起了佛弟子對佛的深刻懷念。

  在大迦葉的主持下,為釋尊的遺體舉行了盛大的告別儀式及“輪王葬法”的葬禮。茶毗後遺留下來的碎舍利,由八王共分,回國建塔。弟子們則常縈懷於佛的誕生處、成道處、初轉法輪處及涅槃處,思慕佛的崇高、偉大。為了表現于這種存在於內心懷念的虔誠,他們以各種方式追念佛陀的恩德:香、花、瓔珞、傘蓋、珠蔓、燈明、飲食、幢幡、伎樂、歌舞等供養舍利塔,因為舍利塔是佛陀象徵。

  阿育王時,為了滿足一般信眾的要求,引發信眾的心,通俗化普及化。“於四衢道,起立塔廟,表刹懸繒,使諸行人皆見佛塔,思慕如來法王道化,生獲福利,死得上天”。在阿肓王的示範作用與推動下,建舍利塔禮拜供養,成為一時之風尚。於是,造塔的趨勢是越建越多,越建越高大莊嚴,以至有造塔八萬四千的傳說。

  塔是供奉舍利……。佛的遺體,為佛涅槃後代表佛的存在。因此,塔的重要性,對佛弟子來說,就如見佛一般。對佛骨、佛牙的禮拜供養,幾乎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而供養舍利塔的功德、舍利的神奇與靈感,更使得舍利染上幾分傳奇的色彩。舍利的建塔供養,本為對佛的誠敬與懷念的表示,但在不斷演進的過程中,不免失去造塔供養的本意,而轉化為世俗的宗教行為。因此,印順導師在《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中說:“造舍利塔,廣修供養的風氣對大乘佛法來說,接近了一步,如約佛法說,也許是質的開始衰落。然舍利造塔,也還有引向高一層的作用。舍利是佛的遺體,是佛生身的遺餘。佛依生身而得大覺,並由此而廣化眾生。懷念佛的恩德,所以,為生身舍利造塔,並修種種的供養。然佛的所以被稱為佛,不是色身,而是法身。由於佛的正覺,體悟正法,所以稱之為佛,這才是真正的佛陀。佛的生身,火化而留下的身分,稱為舍利。佛的法身,證入無餘涅槃界,而遺留在世間,佛法不正是法身的舍利嗎?”。

  佛涅槃後,不但佛的遺體……。舍利,受到佛弟子的尊敬供養,佛的遺物,即佛的日常用具:佛缽、錫杖、僧伽梨、衣服、內衣、敷具、水盂、帶、浴衣、白毫、袈裟、座具、燧石、濾水布、刀、針葙、澡罐、掃帚等餘物也都受到尊敬供養而流傳於各地。

  三、現實與理想的佛陀觀

  釋尊涅槃了,超脫了無休止的生死流轉,不在與世間,發生關涉了。佛的遺體——舍利及傳誦中的法與律,是不能滿足人心和信仰的需要。在對佛的懷念中,除了對佛陀遺體,遺物,遺跡崇奉外,更增添了佛的“本生”、“辟喻”、“因緣”的傳說及釋尊在過去世的修行事蹟。對於現實人間的佛,也賦予了神話般的解說:佛的壽命是無量的,佛的色身是遍一切處而無所不在的,佛的威力是無所不能的,佛是“一刹那心了一切法”,是無所不知的;佛是永恆常在的,是不會離開眾生的。人間的佛陀是化身,因此,佛的色身與一般人一樣要飲食,也有大小便,也要睡眠。也曾有背痛、頭痛、腹瀉等病,也曾服藥。佛的身體也曾受傷出血,年老了,皮也皺了,也要為無常所壞。《大智度論》雲:“問曰:若佛神力無量,威德巍巍不可稱說,何以故受九罪報?一者,梵志女孫陀利謗(佛),五百阿羅漢亦被謗;二者,旃遮婆羅門女,系木盂作腹謗佛;三者,提婆達推山壓佛,傷足大指;四者,迸木刺腳;五者,毗樓離王興兵殺諸釋子,佛時頭痛;六,受阿耆達多婆羅門請而食馬麥;七者,冷風動故脊痛;八者,六年苦行;九者,入婆羅聚落,乞食不得,空缽而還。複有冬至前後八夜,寒風破竹,索三衣禦寒;又複患熱,阿難在後扇佛。………。何以故受諸罪報?”對於這一問題,佛弟子認為這是化佛“為眾生故,方便示現”。真正的佛身是無漏清淨而不受一切的。以至傳出真實佛在兜率天上,最後竟被升級到色究竟天上,這理想的佛陀觀,是可以滿足佛弟子們對佛陀永恆懷念的需要與安慰,但卻漸失佛法的本真。崇仰釋尊的偉大,引發出佛與弟子們過去生中的因行,這當中,或是印度古代的名王、名醫、婆羅門、出家仙人等所有的“至德勝業”,或是印度民間傳說的平民、鬼神、鳥獸的故事,都傳說為釋尊過去生中,可敬可頌,可歌可泣的修行事蹟,這些都是佛涅槃以後,由佛弟子誠摯的懷念戀慕,表達出佛陀偉大的因行。而釋尊前生遇到然燈佛,曾以“五華獻佛”、“布發掩泥”的善行,得到然燈佛的授記,則更進一步地引發了以前有過去佛,末後就有未來佛的三世佛的思想。對於懷念釋尊所引起的空虛感,使得弟子門更加想到十方世界亦有無量無數的佛。這樣,無量世界有無量佛現在,對於那些因釋尊入滅而感到無依的信仰者,多了一份的安慰,畢竟他方世界還有佛現在,只要能往生其他佛土,不就又可與佛同在了嗎?

  四、大乘念佛法門的開展與盛行

  釋尊入滅了,在佛弟子的永恆懷念中,“世間情深”不能滿足於人間(涅槃了)的佛陀,依弟子們的自我意欲而傾向於理想的佛陀,現生人間的佛陀,其實在甚大久遠劫前,已經成佛,壽命亦是無量阿僧祛劫,且常住不滅。繼而天、神、鬼、夜叉、羅刹、畜天(俗稱妖精)等都成了佛法的護持者與奉行者。這一思想的開展,使佛法進入了一個的新的歷史時期——大乘佛法。

  為了適應慧弱信強的根性,念佛的易行道,廣泛地流行開來。念佛原本也只是念佛的十號,念佛的無漏功德,甚至是念佛的色身相好莊嚴。但釋尊已經涅槃,沒有佛的相好可念。因此,念阿彌陀佛,願生極樂世界,見佛聞法就不怕在生死中迷失了自己。並且依信願憶念力,求生淨土,也就能生生世世地不忘失佛法,不退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更不會退墮於二乘了。於是念佛法門成為大乘佛法的一大主流。印順導師在《方便之道》一書中說:“念佛法門的廣大流行,念他方佛經典的不斷傳出,表示了“大乘佛法”界的一項重要意義。根本原因是:“佛弟子對佛的永恆懷念”。釋尊在世,佛弟子見佛、聞法、如說修行。佛涅槃後,雖還是聞法修行,在一般佛弟子的心目中,到底沒有佛那樣的應機開示,鞭辟入裡。從釋尊入滅到彌勒成佛,要經一段漫長(而沒有佛法)的時期。修學佛法的,如還沒有見諦,得須陀洹果,雖憑善業而往來人間天上,但長期不逢佛法,是有誤失墮落可能的,這該是佛弟子永恆懷念的重要因素。現在十方有佛,勝解念佛而三昧成就的,能見佛,能聞佛法,還能與佛問答,那真是太理想了!念佛的往生佛國,可以不離見佛聞法,能滿足佛弟子的願望,是一切念佛法門盛行的原因。”

  念佛,在佛法的演化過程中,逐漸地變為簡單易行的稱名念佛,這可說是念佛本意的一種深刻變化,也就是念佛從自力向他力(佛力加持)的發展。稱佛名號,也就含有了人在急難之時“呼天”、“叫娘”而請求援助的意味。這樣,人念佛,佛也念人,眾生也就能夠得到淨土的往生。這種異方便的突起,使得念阿彌陀佛,往生極樂淨土的法門,偏頗地開展起來,幾乎涵蓋了一切,而成為大乘佛法信仰的中心。易行道的稱名念佛,約教化的普及說,確是仁值得讚歎的,但大乘法的深義大行,也就因此而大大的被忽略了!

  念佛,在佛弟子對佛的永恆懷念中,適應信眾崇敬的心理,特別發達起來。直至今日,念佛,依然是弟子們懷念佛陀的一種方式。但是,念佛已從“永恆的懷念中”變為一句“阿彌陀佛”了!

相關文章:
About Buddha 佛陀 釋迦牟尼佛 緣氣:(7446)
感謝佛陀 跟感謝人的差別 緣氣:(3294)

上一篇(超越諸毒) 回目錄 下一篇(佛部 猛火中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