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般若波羅密多之般若為六度之要

嘎瑪仁波切

一、六度之要為般若

 

  六波羅密多,又稱之為六度,度什麼呢?度苦海的意思。六度是六種可以讓眾生渡越生死苦海,到達解脫彼岸的方法。六度中,從佈施、持戒、忍辱、精進到禪定,屬於佛法中慈悲的部分,是為方便法門,方便也就是善巧;行持這五種方便善巧時,能同時攝以般若,以空性行持,才稱為波羅密多。也就是說,六度中的前五度,如果沒有具備般若度的話,就稱不上所謂的“度”,因為沒有具備般若,就到不了彼岸。

 

  佛陀講過,佈施、持戒、忍辱、精進和禪定的一切,都是為了理解般若而設的。寂天大師也說:“此勝諸支分,佛為般若說。”修習五度,是為了要理解般若空性。

 

  前五度和般若度就好像是車子左右的兩個輪子一樣,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這兩者也像是在茫茫沙漠中的六個人,其中,五個人眼睛看不見,另外一個是明眼的人,看得到行進的方向,但無法行走。

 

  前五度方便善巧的慈悲,就好像五個有雙足的盲人,般若智慧就好像是那雙目明亮的人。如果這六個人要走出無邊無際的大沙漠,必須要依靠雙眼明亮的人來指引,要靠雙腳健全的人走出沙漠,兩者一定要互相依存。以修行來說,要具足方便善巧的五度,方能體悟空性;相對的,要徹底從痛苦中解脫,必須要依靠般若智慧;缺少般若智慧,不理解空性,破不了人我執和法我執,就無法出離輪回。

 

  想要到達生死解脫的彼岸,必須在行五度時,以般若攝持,六度一體同修。比如,行佈施之前,發廣大的菩提心;在佈施的當下,持三輪體空的空性觀,如果還不理解空性,可以先暫時以如夢如幻的概念作觀就可以;當佈施結束以後,將功德完全無私回向給十方眾生。這樣的佈施,具足前行、正行和結行,結合了般若,才是真正的“佈施度”。

 

  二、心不攀緣

 

  雖然色、聲、香、味、觸、法所存在的外境,是活生生的,光鮮亮麗,但是,如果我們清楚明白外在的一切,都是自心造作,毫無自性,不是真實永恆存在,一切都如夢如幻的話,就不會去想抓住或擁有。當我們對外境,不再執為實有,不讓執實的念頭產生出來時,分別的心就會漸漸平息,妄念自然就會沉澱。這時,不需要刻意去排斥或破除對境,外在的一切就不會對你產生任何的影響,心的本質就會慢慢顯露出來。

 

  我們在觀修的過程中,不要去攀緣外境,而是要觀察為什麼這些境象會影響我們的感官和情緒,要觀察自心的來龍去脈。雖然《心經》上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要因這句話把所有的一切都想作是“無”。心的本質像萬里無雲的虛空一樣,明空無別,非常清楚明亮。在法界中,所有的一切,不生不滅,無來無去,把心安住在原始本位上,在安住的當下,自然體悟空性,這樣,就可以說,到了彼岸,就是智慧度了。

 

  在般若度中,我們理解到,只要對外在不執為實有,對世間所有的一切,暫且用如夢如幻的概念來對待,慢慢破除人我執和法我執,就是初學佛者所能理解的勝義。

相關文章:
六度:般若波羅密多之般若的種類 嘎瑪仁波切 緣氣:(3429)

上一篇(六度:般若波羅密多之般若) 回目錄 下一篇(心淨與涅槃 淺談眾生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