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行37頌口傳與開示
不丹多傑林巴傳承心子 勘祖蘇南給稱仁波切
台灣多傑林巴佛學會 永和竹林路39巷28弄16號4樓 (頂溪站)
6月21日 及 6月28日 晚上7點
《佛子行三十七頌》:「佛子行三十七頌是對弟子們很好的一個法門,不論哪一種教派,格魯、噶舉,寧瑪,或是阿底峽瑜珈修行等等,都必須要實修這佛子行37頌」。希望弟子了解菩薩行的思想,《佛子行三十七頌》,是三十七個方式來控制我們的心,而能達到修行的方式及步驟。《佛子行三十七頌》在心不安定之時,將其念過一次或多次,能有很大的幚助。
《佛子行三十七頌》主要就是來對治我們的心。許多大仁波切們曾經說過,只要我們的心是純淨的,即使沒有從事太多修行,內心往往可以很容易感受到佛法的加持力。但如果沒有正確純淨的心及態度,學佛的獲益是相當有限的。小乘、大乘及金剛乘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來對治我們的心。但當我們離佛法越近時,我們一定自然會更有菩提心。所謂的菩薩心就是指我們擁有很好的心、心中時時懷有好的及善的念頭。有慈悲心的人,會時時想幫助眾生。但要幫住眾生,我們必須要先有能力、有能量才行。
祖古説,當我們在做任何一種修行時,都有「行動」與「思想」兩個部分,但無論如何,「發慈悲心菩提心」是很重要的。在行動的時候,我們內心要時時刻刻想者所有的眾生、不要傷害任何眾生或他人、甚至讓他人受傷等等。我們必須一直保持謙虛謙卑的態度,無論是分享或者幫助他人的時候,內心的想法是最重要的,這是「發慈悲心」。若我們的發心不是慈悲,此時去做任何事情都是沒有太多功德的,甚至無功德。但若你的發心是慈悲的,即使只是做了一件看起來功德很小的事情,但那功德反而是是大的! 祖古說了一個故事:「有一個做善事的人,但因為他的表情與外貌看起來是令人害怕的、兇惡的,因此每個人在初始都會覺得是惡的,但他的內心是慈悲是良善的在做每一件事,在幫助眾生,即使由外像容易令人誤解,但他的所有作為功德是很大的!反之,若一個人外貌行為看起來像是良善的,但其實內心充滿了各種不善的想法,反而他的做為功德是很小的!」所以,「內心的慈悲發心」是最重要的一個部分!
我們現在生活在人世間,一般而言,在判斷一個人的好或壞,我們通常都依據他人的言行表現來決定。一個人若發心是不好的,就容易和人產生紛爭;反之,若發心是好的,不論所言所行,他人都會認為是善的、是好的。但是,一般的人都喜歡聽好話、表面的行為,很難去看見內心的狀態(是否慈悲)。但其實只要我們的發心都是好的且沒有傷害他人的念頭,別人都會感到很好。有時候,我們會因為急、沒有慎思的情況下所進行的舉動,造成別人不快,但如果發心是善的,自己也立刻意識到,並立刻向對方道歉,那對方也會立刻了解你並原諒你,所以我們要時時去檢視自己的菩提心。
自己的心若不知道如何控制,會很容易受到影響,祖古在此分享釋迦牟尼佛的故事:「 釋迦牟尼佛在修行時,別人讚嘆祂,但國王產生了嫉妒,因此國王用刀砍了他的一隻手臂,國王問:『你能忍耐嗎?』釋迦牟尼佛說:『可以』,因此國王又砍了另外一隻手臂,國王又問:『你仍能忍耐嗎?』,最後國王將釋迦牟尼佛的頭砍下。但釋迦牟尼佛深知他的發願:『只要不破菩薩戒,持有菩提心,他的身體是可以復原的』」。果然他的手與頭都恢復了。我們相信佛教,「信心」是最重要的!佛緣淺者,會認為這樣的故事是天方夜譚,但佛縁深的人,能激發更強烈的菩薩行為及慈悲的信心。
「菩薩慈悲心由人的修行而顯現,修行愈多者,則慈悲心愈高。透過許多的學習,我們的慈悲心提升,自然證得佛心。」因此,無論何時,當我們進行任何累積資糧等學佛的事情時,我們都必須要持著清淨的心、在心中植下這樣的種子等等,接著,透過這樣的方法,自然可以改善我們的心。改善了我們的心之後,我們進而可以分辨出心的好壞、而後能控制我們的心,透過這樣的過程,我們的層次就能不斷地提高。閱讀是很簡單的,但是去做是很困難的!要去想一個理由,讓自己可以好好的謹記,並時時刻刻地提醒自己去實行。在這個末法時代,人們愈來愈難接觸佛,或能持續親近佛法,
一般的我們很容易透過別人的外在行為行動來判斷一個的好壞,但我們是無法判斷別人心裏的想法,因為只有他本人才知道自己的想法。所以也只有自己才能對治我們自己的心;其他人是無法對治自己的心的。所以我們學佛有兩個目標。第一個是發心要幫助有情眾生,第二個則是增加自己的能力、增加自己的能量。如此一來,我們才有辦法幫助眾生。堅強並不是讓我們變得更加高傲,而是讓我們的心更加清淨,讓自己不易受外在影響。有些人在遭受疾病痛苦的時候才想到請仁波切常常修大法來渡過難關。其實如果對治好自己的心,我們就不容易受到外在影響,身體也會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