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艾爾邦 死亡教給他的人生三堂課

【文/單小懿】

 

艾爾邦:有句諺語不是說,「當學生準備好,老師就會出現?」只要把心靈打開,你就會聽見。(攝影/駱裕隆)
是什麼故事,讓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人──脫口秀節目主持人歐普拉(Operah Winfrey),在五分鐘訪談後,便決定投資拍片,同年並拿下五項艾美獎?

 

這個故事叫作《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Tuesdays with Morrie),也是《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有史以來最長銷的暢銷書。

 

沒有《秘密》的神秘色彩,沒有《哈利波特》的精彩冒險,也沒有《暮光之城》的浪漫愛情,《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是由米奇‧艾爾邦(Mitch Albom)所記錄,與大學老師莫瑞‧史華慈(Morrie Schwartz)的臨終對話。

 

為何一本不到兩百頁的小書,可以感動全球超過一千四百萬位讀者?

 

「因為每個人都需要心靈導師,而每個人周圍也都有潛在的導師。」九月二日,《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作者艾爾邦首度來台演講前,與《商業周刊》分享感動背後的秘密:「有句諺語不是說,『當學生準備好,老師就會出現?』只要把心靈打開,你就會聽見。」

 

艾爾邦的老師,名為死亡。而且這位老師,三次出現在他的人生教導他。

 

死亡給他上的第一課:時間寶貴。

 

艾爾邦從小最親的舅舅,罹患胰臟癌,他眼看舅舅從健壯變衰弱,再變浮腫;看著他在飯桌旁痛得彎下腰、嘴巴變形;看著他咒罵人生和工作,拒絕每個人。有天晚上,舅舅跟艾爾邦在家中陽台乘涼,他問艾爾邦:「我看不到孩子讀下個學年,你可以幫我照顧他們嗎?」這是頭一回艾爾邦逼近死亡,他嚇得要舅舅住嘴;但幾週後,舅舅便過世了。

 

「舅舅在四十四歲過世,我便認為我也會在四十四歲死掉。所以時間突然變得很珍貴,我決定做什麼事情都要加速,要在四十四歲前做完所有的事情。」艾爾邦說。

 

 

 

【完整內容請見《商業周刊》1190期;訂閱商業周刊電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