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上瑜伽密續》五

2010/11/13本網報導:
人氣:8,298

《無上瑜伽密續》節錄   《無上瑜伽密續》五

丹尼高索著

丹增善慧法日譯

——“四喜,實在是對同一心識所作的不同詮釋。阿旺巴丹不但引用宗喀巴大士不許把四空四喜等量齊觀之說,而且還引用大士所共許的論師能仁祥Thub pa.dpal之解釋作出反駁,其說四空亦于白明點流向密處時生起(注137);又因於死時並無四喜的覺受,反之都會覺受四空,所以四空四喜是不盡相同。

“依大樂修空性

身遠離位最初的修習階段中,行者由觀修微把明點中充滿眾多本尊及宮殿,令夙息入、住、融於中脈,使忿怒母熾燃生起,溶化明點引發大樂。當此境顯現時,行者便要于等引位和合四喜空性有境。換言之,行者是要運用所生起的大樂心來證悟空性

在此位修法中,行者要對身遠離意喜安樂心一境性等支分開始進行修習,此三者是單一心識於大樂力中觀修空性時的三個不同面向。(這些支分于阿旺巴丹論中並未作出細微的區分)。雖然諸尊天眾並未顯現於此大樂心中,但因諸尊已借由先前的大量本尊觀想生起,所以意喜安樂心一境性三支仍被判為本尊瑜伽。同理,即使此三支分由於未有以殊妙顯境作為遠離庸常顯境之替代,而與身遠離的名義不符,但是它們仍被判作身遠離

“觀顯境為樂空

當運用大樂心證悟空性之後,據說行者便應該憶念樂空,以降伏其餘一切意業,把一切現如為樂空之變化。如宗喀巴大士所言:

由借專住身中內外要處之方便,溶化菩提心,引生內身勝妙觸塵,以彼為所緣緣,引發身識勝妙樂受。複以此(勝妙樂受)為等無間緣,引發意識勝妙樂體。爾時憶念所解真實性義,令使樂空和合。

由白明點溶滴於中脈內所引生的身識殊妙樂受,漸次引發意識樂受,後由憶念空性,令樂與空得契合。

“別攝支的修法是要壓伏其餘的意業,令一切現為樂空之變化。別攝一名之由來,大概是因為顯現於第六意識的樂空變化將根識壓伏,令諸根識內攝。由借別攝的修持,行者自心即為樂受所遍滿,見一切顯境實唯假造。同時由念空性即令諸法現如幻象般刹刹易轉,一切顯現皆為樂空所印定。

這種觀想方式與佛陀常時認知諸法的真實方法相類。於佛陀而言,諸法一向為樂空所印定,意指心所觀照的世間已為樂空封印,其無有過染,與正理不相違背。

雖然別攝支的修法實質上是行者于生起次第始勝解世簡為樂空化現之觀想的延續,然在圓滿次第中,行者由風瑜伽火瑜伽覺受殊妙大樂盈滿之證德勢力,故同樣的修法會變得更為殊勝有力。

“別攝支還有兩種更為艱辛的增上修法,一者名為尋求,另一則名為伺察。在尋求的修法中,行者意想將世間一切法分判為二十類粗法,行者不但視彼為樂空之化現,更把二十粗法別別修成殊妙的本尊天相,如單尊金剛持身或五位本尊天身。由於此法是在認知本尊為樂空示現的界限中,尋思考察本尊之體性,故名為尋求。行者勝解證空之心現為二十類粗法,其複漸次現為金剛持或五本尊。

“伺察雖與尋求相類,但其修法更為吃力。在修習伺察時,行者心中要將二十粗法開為一百法,然後再觀想為各自具足(毗盧遮那佛Vairochana、不動佛Akshobhya、不空成就佛Amoghasiddhi、無量光佛Amitabha、寶生佛Ratnasambhava)五部的二十本尊天眾。由於此法是微細思擇諸尊的別相,故名為伺察

“本尊天眾”——“本尊天眾是在續部修持中明顯觀想現作佛身或高位菩薩身的不同佛相。菩薩”Bodhisattva是已發願為利眾生而求成就佛果的有情。高位菩薩已入菩薩地,雖未圓具佛德但亦已成辦多分佛德力用,諸佛及高位菩薩被認為是擁有隨緣方便示現利益眾生的能力,所以可容許把這些覺悟的聖者觀想為任何能想及的形相,就如一些在日常生活中被人們所輕視忽略的事物一般。然于實修時,密續儀軌卻規定了本尊的數量(如密集內有三十二本尊),並以各種詳細的準則加以解釋。這些詮釋是欲幫助行者試圖為觀修建立起曼陀羅的影像而設,然而,這些行者也許會以配合解釋而造的彩繪圖像(如西藏唐噶畫卷thang ka)作為輔助。

密續通常會依照其續的主尊而命名,如阿旺巴登之論所依據的續典——《密集根本續》Guhyasamaja Tantra,便是以不動如來的其中一位化身——“密集金剛作為主尊。雖然此續的中圍是具有三十二位本尊,但事實上諸尊皆為密集金剛的化身在個別的廣軌(成就法)中,對密集中圍內的密集父母諸尊之位處、身姿、色澤、莊嚴,乃至所依住處的相狀等,皆有嚴格的描述。

為了助長行者生起真實自視為所觀本尊的佛慢,所以在儀軌中常對所有描述的細節表義作詳盡的解釋。例如:在時輪生起次第灌頂水灌頂部份中,儀軌中的五個真言種子字是與轉成五部父母本尊的五種標幟有關,諸尊顯現於其頂髻上把空、風、火等大種清淨。

某些本尊會被描述為寂靜相,而一些則現出忿怒相,但這兩種密續形像皆是表徵著樂空雙運。例如:忿怒本尊勝樂輪Chakrasamvara雖然手持滿盛鮮血的顱器,但顱器是表徵大樂(因為當頂門的白明點溶化時,便會證得大樂),而鮮血是表徵此心所證悟的空性。

在禪修中觀想的本尊,在某一種意義上可認為是假想所成之事,因此修習本尊瑜伽並不會帶有顛倒妄識,亦即是妄認其正所緣境的認知,就如眼識錯認遠離的柱子為人一般。雖然瑜伽士長養自身即是真實本尊的佛慢,但因佛慢是以高上的意樂殷重地生起,故並不被視為一種妄識。

另一方面,由於真實的本尊是被迎請融入假想的本尊中,故此在修法時假想的本尊天眾被肯定為真實存在,雖然行者學習轉變為另一獨立存在的本尊實似自相矛盾,但事實上,若能瞭解到一切諸佛皆能現作任何身相,彼此互不相礙,便沒有矛盾相違的情形發生。行者的心相續雖然與已成佛者不同,但是將成佛位的眾生卻無有限量,他們亦能現出彼佛之身。因此依照格魯派所說,最低限度曾有一位著名的佛教論師明顯錯許凡是意想的本尊相皆非真實,為認知自身覺性的行者所捨棄。

諸尊天眾是觀想於表徵宮殿刹土的曼陀羅之內,主尊父母則住于壇城中央。如前所述,各續皆有其不共的中圍。中圍常以鳥瞰式的繪圖或平面浮雕來表現,其圍牆的頂部及門廊皆朝向四邊。

“反觀空性

前面的細點修法、觀修空性及修顯境為樂空等三位修法中,行者觀修中脈下端的微細明點,運用所引生的大樂心觀空,並於等引位出定時(即後得位),將一切法視為樂空之變現。于第四位修法中,由於大樂已令諸根門之風息內攝,故行者即回入於等引位。由於忿怒母為風所燃使明點溶化,並於中脈內流動而引發大樂,令樂受漸加增盛。

此引生樂受並令大樂再度回攝於等引位的修法,正道出了續道與經道的其中一大分別。當行者能于難以修習的密續觀法中獲得善巧,並能成辦空性的觀修時,修持續道即會易多難少,而大樂與空性亦會互作助伴。行者以遍滿大樂的心識修空,複於後得位觀一切為大樂,此令諸根內攝,忿怒母溶化明點流注,增長大樂,複再回入空性等引之過程會不斷輪替迴圈。此外,僅視諸法為大樂所現乃有助行者通達諸法無自性。正如DL喇嘛所說:于諸法現為光明心的遊戲化現時,行者便會更能瞭解諸法唯是名言施設,悉皆空寂。

(二)語遠離:(注148

“語遠離次第的定義如下:

此圓滿次第是以此派瑜伽士,藉於心間要處修習咒點,令上、下門風息入、住、融於心間中脈,由此三事出生明智為起始,其界限直至行者由修習力令諸風入、住、融於心間不壞明點,心輪脈結完全開解,引生明智之前為止。

語遠離位,諸風雖已入、住、融於心間中脈,但仍未入、住、融於心間不壞明點之中。

“語遠離位的名義

雖然身遠離含有以本尊天相取代庸常顯相之義,但語遠離卻未同樣含有以本尊佛語替代庸常言語之法。庸常言語當然必須要遠離,但此處所說之非指交流溝通的語言,而是呼吸出入息的三位,即是:(1)入位,(2)出息前持息的住位,(3)出位。此處所要遠離或降伏的便是對三位出入息而起的世間庸常分別執著,也就是計執這些音聲與”OM”AH”HUM三字的音聲全然不同。依阿旺巴丹所說,三位出入息於每一刹那所產生的法爾本音,實與完全相同,但卻常不為人所注意。

所以語遠離的修持便是要察知呼吸出入息的法爾本音,是發出像的聲音。此即意指行者唯要證知風息於中脈流動時,三位出入息的本音是之聲,而非把本音想成與三字字體完全相同,亦不是以心憶念三字的發音。(注149

“語遠離是依其位的三種瑜伽中的第二種而立名,在這種于鼻端修光點的瑜伽中,便會生起真正的語遠離。雖然語遠離位第一種于心間修咒點的瑜伽及第三種于密處修物點的瑜伽皆被許為語遠離,個由於此二法並沒有以某些咒字與出入息合修之法,故均非真實的語遠離

“語遠離位的瑜伽是一種與出入息呼吸有明顯關係的修法,因此是一種延命(即出入息)的瑜伽(命力Pranayama)。這僅是續部多種風瑜伽修法之一,至於其中一些已經作出討論。命力是一個非常廣泛的名相,它包括了:咒字、明點等一切收風入於中脈的修法,在《時輪續》及下三續命力是意指遮止諸風,但是於《密集續》中,命力是指延命,意謂要令通常空空如也的中脈盈滿風息。而延命在意義上亦指令壽命長久;據說人一天的呼吸是限於二萬一千六百息,直至耗盡由各自別業所成的壽限為止,但借延命瑜伽能令出入息轉慢而延長壽命。(注150

“修咒明點

“語遠離由運用咒明點光明點物明點151)等三類不同明點修持的三種風瑜伽所組成(風瑜伽亦即命力瑜伽——譯按)。第一種語遠離瑜伽是觀修咒明點,此即於心輪中觀修自性為真言字的明點,其相與上竟下細如釘子狀的藏文標點符號沙特”shad(注152)類似。(意指雖然行者勝解咒明點的本性是字,但其貌看似沙特,而非像。字)。由專緣此要處,身中上下二分的風息即收入中脈,並從中脈進入心間部位。由風進入及消融於此處故,最下亦當漸次引生四空初空,即心住於澄明鮮白月光相的白顯現心初空的成就標誌著語遠離位元的真實起點(注153)。然而於此位中,即使風息已經融入心間中脈,但心間的脈結仍舊緊縛未解,故此障礙了風息的流動。

“修光明點

第二種語遠離的瑜伽是由修光明點(或簡稱光點——譯按)而真實令風息入、住、融於心輪中央的不壞明點中,行者所觀修的光點是被想於鼻端,由於其被勝解為具足光明之性,極為澄明,故稱為光明點(注154)當出入息被觀想穿越此光點時,行者僅需于息的入、住、出三位分別觀察其之回音,此能令中脈內之風息前後來回移動及令脈結略得開解的觀法又名為金剛誦(注155),借修此法,即令風息開始入、住、融於不壞明點引生初空,此乃語遠離的結束及心遠離開始之位。

當行者于光點瑜伽的修法獲得一些成就時,便要由對四根本風的觀法轉向對五支分風的觀法。根本風是五種庸常業風,而四根本風便是除了遍行風之外的:持命風火住風下行風上行風,四者各與水、火、地、風四大相連(注156)。支分風是與諸根識(前五識)相連之風,它們事實亦包含在根本風之中。五者皆是根本持命風的支分。行者由把出入息觀法從廣根本風轉向支分風,便會令脈結進一步開解,讓風息能大量趣入心間的不壞明點中。金剛誦是圓滿次第的一種重要修法,阿旺巴丹在論中提到,即使在隨後各位次第中並未談及與金剛誦的關係,但其卻是一直延伸至雙運位

“修物明點

“語遠離的第三種瑜伽是修物明點(物明點有譯為界明點——譯按)以增上收攝風趣入不壞明點的過程。物明點是被想為紅、白明點所成。在觀修物明點時,行者所觀想的明點是在於自身中脈下端的交會處令物明點顯露於密處頂端而不漏失,能自在任持於適宜之處。

圓滿達成心遠離,行者是需要如死時的收攝次第一般,把一切風息完全收攝。

此瑜伽修法是為了再進一步把脈結解開,並令所攝集的風息趣入不壞明點。依下文所見的心遠離位定義看來,似指物明點瑜伽實為完全開解脈結所必需之法。當行者憑藉語遠離的三種明點瑜伽,最低限度令部份風息融入於不壞明點時,便過渡至心遠離位

(三)心遠離

“心遠離次第的定義為:

此圓滿次第從行者依止:(1內緣金剛誦與隨滅二靜慮、及(2外緣依手印修命力,令心間脈結全得開解,由風息融於不壞明點而生起明智之位為始,乃至未得不淨幻身之間。

“心遠離是由風息消融於心間不壞明點,令諸顯現為起始,並于行者生起不淨幻身前便終結。

“究竟心遠離是趣向下一位圓滿次第,即不淨幻身位所不可缺少。生起非究竟心遠離是最少要有部份風息融入不壞明點;而究竟心遠離則要一切風息完全融入不壞明點才能現起。

“心遠離位所要遠離或降伏者乃為分別;行者憑藉令心意現為樂空無別之體而遠離分別。其修法皆為語遠離位的延續。

“成辦心遠離的二緣

行者為要達至心遠離位並令其達至圓滿,便必需依止內緣外緣,此二修法與語遠離的修持極為相似。內緣語遠離的第二種瑜伽——“金剛誦。在真正的語遠離中,是在中脈上端(即眉心)觀想一光點,行者觀察出入息的音聲為及二種隨滅次第所包含的觀想修法。

在第一種隨滅次第的觀想中,行者要觀想一充滿本尊天眾,外相殊妙的清淨佛土,並觀一發放光明的字位於心間。行者觀想心間字放出光明,光明融化淨土的器、情二界,之後光蘊即融入行者自身,自身複融入心間,於一切境相隱滅後,行者即安住於空性中。第二種隨滅次第並沒有淨土等觀想,行者僅觀想由心間字放光把自身融為光明,褚境隱滅後即安住於空性中。

“心遠離外緣是依智慧手印

行者需事修某些行為以增長大樂,借此增上證空之智慧。這些行儀皆是在成辦非究竟心遠離後實行(見附表六),其法規能幫助行者各別證得幻身有學雙運無學雙運。這些行儀分為三類:

1)有戲論行

2)無戲論行

3)極無戲論行

“有戲論行包括穿著手印之服飾莊嚴,及本尊與手印之問答

“無戲論行雖然亦使用服飾莊嚴,但沒有種種戲論問答。

“極無戲論行唯與智慧手印作等入相運,並運用睡眠光明,遠離一切戲論。

生起、圓滿二次第皆可事修此三行,行者在成辦粗分及細分生起次第後,即可依手印而修此三行,借此快速成辦各種如:降伏惡眾、增益智力財富、天眼、望文立知其義等共同悉地(佛果則為不共悉地)於圓滿次第事修三行則是為了增上空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