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

今天是中華民國一百年國慶,也是辛亥革命一百年紀念日。

辛亥革命的核心理念是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如今一百歲的中華民國,在民權主義上已經實現完全的民主政治;在民生主義上也實現了自由經濟,並勉力朝福利國家前行;唯在民族主義上,由於兩岸分裂分治,仍處於問津尋岸的情境。

或許可以這麼說,由於兩岸分裂,當中華民國在辛亥理念「民權/民生」愈趨實現之今日,卻因兩岸難題未解,而在「民族主義」上仍見齟齬,以致在過去二十餘年出現了「去中華民國化」的政治逆流,遂與辛亥革命的旗幟亦漸行漸遠。本報社論曾指出,在台灣的政爭下,中華民國主論述已經分裂為「辛亥革命論述」及「二二八論述」兩個體系。

與此對照,中國大陸此時的「辛亥革命熱」反而彷彿高過台灣。大陸民間的辛亥熱,不能視為只是對台統戰而已;當共產主義已經解構,專政體制出現瓶頸之際,大陸民間熱中「辛亥」與「民國」的議題,其實不止是借題發揮,而可謂是對「中國往何處去」的百年難題之再思考、再反省。

就在此時,「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的巨像又在天安門廣場上出現,中共政權既然欲以孫中山替代或補充毛澤東在政治傳承上的缺口,即不能阻擋人民對「民族/民權/民生」的思索,也就不能抹殺孫中山所創建的中華民國已經堂皇進入一百年的事實。亦即,今日大陸談辛亥革命,就不能無視中華民國在台灣對辛亥理念的傳承與實踐;相對而言,倘若切斷辛亥革命的傳承與實踐,中華民國亦將失去因應兩岸關係的主要憑藉。

這是一幅巨大的歷史奇觀。當台灣還在鬧「中華民國已不存在」(李登輝)、「中華民國是什麼碗糕」(陳水扁),及「中華民國是流亡政府」(蔡英文)之際,這股逆流是在試圖否定辛亥革命,甚至欲在教科書上將孫中山指為「外國人」;但大陸的官方卻將辛亥革命引為中國民主革命的正統,民間並以三民主義與專政體制相評比,且北京當局亦對中華民國政府的「不統/不獨/不武」及「九二共識/一中各表」逐漸不持異議。此間差異,即是「辛亥革命的中華民國論述」及「二二八的台獨論述」之差異。

過去,北京認為,愈將台灣「去中華民國化」,即可使台灣愈走向「中國統一」;如今顯已明瞭,愈將台灣「去中華民國化」,只有使台灣人更無法認同「中國」,更不能將自己認同為「中國人」;因此,近幾年來,遂能在「一中各表」的默契下「和平發展」。相對而言,台獨勢力則一向認為,中華民國只要愈「民國」,就能愈「反中華」;或認為,若能愈「反中華」,就能愈「民國」。然而,硬生生將「中華」與「民國」肢解成兩半,中華民國豈有生理,台灣又豈有生路?

在中華民國一○○年國慶前夕,民進黨主席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提出了新的國家認同論述。曾謂「中華民國是流亡政府」的她改口說:「中華民國政府不是外來政府。」又說:「台灣就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就是台灣。」並稱:「民進黨願將中華民國及國民黨包容在台灣觀念之下。」其實,這些皆仍是顛倒本末的「借殼上市」的論述。真實的世局與國情則為:中華民國不是因民進黨的「包容」而存在,反而是中華民國「包容」了民進黨,更是中華民國支撐了台灣;自一九四九年到今天,以及自今天到未來,台灣若無中華民國,何所憑藉?更有甚者,究竟是民進黨「包容」了中華民國?還是中華民國「包容」了民進黨?

其實,如今所見,正如本報社論所倡的「杯子理論」:中華民國是杯,台灣是水;杯在水在,杯破水覆。中華民國這只杯子之所以堅實可靠,主要即在她原本是辛亥革命所肇造,如今亦是辛亥革命理念之傳承與實踐;因而,在兩岸關係中,中華民國將因「回歸辛亥革命理念」,致使「中華民國」獲得更多的折衝力量。中共既不能否定辛亥革命的正大,也就不能否定中華民國在辛亥革命理念的傳承與實踐。

因此,在中華民國一百年的今日,中華民國朝野應將中華民國的主論述,從「二二八論述」,重新回復到「辛亥革命論述」;亦即應將「台灣價值」,建立在「中華民國價值」之上,失此,即無依托。

民進黨若接受中華民國,即不能不接受辛亥革命論述,即不能不接受中華民國憲法,亦即不能不接受「一中各表」的兩岸架構。試問:台灣在今日世局國情中,因應兩岸關係,還有什麼比孫中山、辛亥革命、三民主義,及中華民國憲法與一中各表,更有力量、更足憑恃的國憲論述?

其實,「中華民國」應是兩岸藍綠紅三黨的最大交集;也就是說,「杯子理論」應是兩岸三黨的最大交集。就理念層次言,辛亥理念「民族/民權/民生」,可作為兩岸共同的願景追求;就現實操作層次言,則「一中各表」的中華民國,更是兩岸「不統/不獨/亦統/亦獨」的「和平發展」憑藉。中華民國曾有高擎「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豪情,縱使時移勢轉,卻不應失去「三民主義主導兩岸願景」的壯志。

若以本報社論的兩岸議題詞彙來說:兩岸關係應「從合理的過程通向改善之目的」;則「中華民國」即是「合理的過程」的保障,「辛亥理念」正是「改善之目的」的指針。

 

【2011/10/10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