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一個溫暖的家

2013/05/14本網報導:
人氣:2,075

洪蘭/給孩子一個溫暖的家

【聯合報╱洪蘭】

2013.05.09 0

報載一個家暴的父親,夜夜喝酒就打罵妻兒,並在房間門口磨刀,使他們生活在恐懼中。後來兒子忍受不住了,鼓勵媽媽帶著妹妹逃走。試想:一個未成年的孩子,若非不得已,怎麼會鼓勵母親出走?母親走了,家就沒有人照顧了,哪個孩子不希望媽媽長久在身邊?但是孩子說:「總比在家中被爸爸打好」。孩子的懂事與犧牲,看了令人心酸。

 

中國人一般都是勸合不勸離,只有在三種情況之下,堅決勸離:一是毒,二是賭,三是家暴。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一個溫暖的家,它不是會說話的機器人,會自動轉彎的汽車,或任何昂貴的物質享受,它是夫妻恩愛,全家和樂,給孩子一個可以安全作自己的地方。

 

多年前,一個颱風天的夜晚,一個以前教過的學生冒雨到宿舍來找我,我看到他渾身是水,顫抖不停,眼睛布滿血絲,嚇了一大跳。原來他的女友跟他攤牌,要結婚。他也想,但是他來自一個家暴的家庭,童年的陰影揮不去,他很怕他將來會跟他父親一樣。他來問,暴力的基因成分有多少?他已經知道一定有,因為他發現在爭執時,常有揮拳的衝動,令他自己害怕不已。他不敢結婚,又不願放掉這個女孩子,在大雨中走了三個小時,最後決定回到學校來找我,因為當年上課時,我有談到基因和行為的關係。

 

我告訴他,暴力的確有基因關係,但基因只占百分之廿九,另外有百分之七十一是後天的「潛移默化」,他從小看到他父親用拳頭解決問題,所以他碰到挫折時,手也會不由自主的舉起來,這是鏡像神經元的關係,模仿是最原始的學習。但是人有理智,是自主性的動物,不是禽獸,被基因驅策的跑,人的大腦可以改變,人可以學會控制自己,基因會影響你,但不能決定你的人生。

 

家暴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因為環境會改變孩子的大腦,大腦又會影響孩子的行為。美國奧瑞岡大學的研究者將熟睡的嬰兒放進核磁共振中,然後在他耳朵旁邊用憤怒的語調念句子給他聽,結果發現來自爭吵家庭的嬰兒,他大腦中,協調情緒和壓力的部分大量的活化起來,表示他們對憤怒的聲音很敏感。

 

耶魯大學青少年研究也發現童年期被父母忽略不管、老師譏諷辱罵、情緒受虐待的孩子,他們大腦中掌管情緒的神經元密度較低,他們雖沒有達到精神病學上的標準,但是他們有情緒的問題:衝動,愛冒險,講不聽,無法管教。他們成年後,中風的機率比別人高。這些研究指出童年受虐經驗所造成大腦的改變是青少年缺少衝動控制的原因之一。

 

這些新發現令人對於台灣現在的社會感到憂心,過去不被輿論接受的包二奶或養小三等行為,現已變成司空見慣,這些自私行為所造成的孩子傷害,社會以後要付出慘痛的代價。《禮記》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要孩子出人頭地,比你好,請先給他一個溫暖的家吧!

 

(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2013/05/09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