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慈悲心行六度波羅蜜

一、菩薩如何以慈悲心行六度?

 

◎修佈施,故善名流布,隨所生處財寶豐盈,是名自利;能令眾生心得滿足,教化調伏,使無慳吝,是名利他。

 

◎修持戒,故遠離一切諸惡過患,常生善處,是名自利;教化眾生,令不犯惡,是名利他。

 

◎修忍辱,故遠離眾惡,身心安樂,是名自利;化導眾生,皆令和順,是名利他。

 

◎修精進,故能得世間、出世間上妙善法,是名自利;教化眾生,令勤修善,是名利他。

 

◎修禪定,故不受眾惡,心常悅樂,是名自利;教化眾生,令修正念,是名利他。

 

◎修智慧,故遠離無明,除煩惱障及智慧障,是名自利;教化眾生,令得調伏,是名利他。」《發菩提心經論》 二、以慈悲心行佈施

 

 

◎「云何菩薩一切行施,不求果報故,名一切行施。常施故,名一切行施。福田施故,名一切行施。不觀福田及非福田施故,名一切行施。不觀時與非時,是名一切行施。不觀財物可施不可施,是名一切行施。」《菩薩善戒經》 三、以慈悲心行持戒

 

 

◎菩薩持戒是以慈悲心為出發點,尤其是發心受持五戒十善時,是本著不惱害眾生生命的菩薩心腸。

 

◎菩薩于日常生活當中,所有的一切動作行為都非常的小心,深怕傷害到一切眾生的生命,可見持戒不僅能自利,而且又能使令眾生遠離被殺害的恐懼。

 

◎「菩薩受持菩薩戒者,至身專念自省己過, 不訟彼短。見行惡者心不瞋恨, 見破戒者心生憐憫,無有瞋惱。」《菩薩善戒經》 四、以慈悲心行忍辱

 

 

◎菩薩思惟,我今行悲,欲令眾生得樂。瞋為吞滅諸善、毒害一切。我當雲何行此重罪,若有瞋恚自失樂利,雲何能令眾生得樂。

 

◎複次諸佛菩薩以大悲為本,從悲而出,瞋為滅悲之毒,特不相宜。 若懷悲本,何名菩薩,菩薩從何而出,以是之故應修忍辱。

 

◎菩薩摩訶薩,若為眾生所打罵時,作是思惟,緣我是身造作惡業,今自受報,雲何於彼而生瞋恚。我亦不求是苦煩惱,今若不忍後複增多,不忍辱者是則名為苦煩惱因。

 

◎我所受身及諸煩惱,非眾生過自是我咎,若有惡事實不樂受,今若不忍便是自作,若自作者複當自受生死性苦,身若受苦雲何不忍。

 

◎聲聞緣覺為自利益尚修忍辱,何況我今為欲利益一切眾生而當不忍,我若不忍不得具足菩薩禁戒,修八正道得無上道。《菩薩善戒經》 五、以慈悲心行精進

 

 

◎精進是菩薩行最重要的動力,不管追求佛道或度化眾生都要有精進不懈的精神。

 

◎菩薩欲脫生老病死,亦欲度脫眾生,常應精進一心不放逸。

 

◎菩薩知一切諸法皆空無所有,而不證涅槃,憐憫眾生集諸善法,是精進波羅蜜力。

 

◎菩薩一人獨無等侶,以精進福德力故,能破魔軍及結使賊得成佛道。

 

◎既得佛道,于一切諸法一相無相其實皆空,而為眾生說諸法種種名字,種種方便,度脫眾生生老病死苦。《大智度論》 六、以慈悲心行禪定

 

 

◎菩薩發心行菩薩道,廣行一切善法,成就利益眾生的種種事業。如菩薩沒有具足禪定力,就容易被外在的名聞利養及世俗欲樂所染汙。

 

◎若內心散亂及貪染深重,就不能引生無漏智慧。既不得真實智慧,就很難觀眾生種種差別因緣,而以應機說法,使令眾生得到利益。

 

◎「常當行慈悲,定心修諸善,不當懷惡意,侵害於一切。」《大智度論》 七、以慈悲心行般若

 

 

◎佛法常說「悲智雙運」,這證明佛法中悲智是不可分開的。一般宗教之愛,因缺乏智慧,故愛有局限。

 

◎佛法以智慧為體,慈悲為用,唯有真智中才有大悲。菩薩以菩提心、大悲心、般若智等三心去行六度萬行,如未具足三心就很難成就佛道,廣度眾生。

 

◎菩薩行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時,要以般若為前導,才不會執著有一個實有的眾生可度,及實有的諸法可得。

 

◎菩薩廣觀一切法如幻如化,了不可得,即從空性中生起大慈大悲,這種大慈大悲遍及一切眾生,無有障礙。 八、如何具足慈心?

 

 

◎具足慈心複有三種,謂上中下。上者複有四事:一者觀生死苦,二者修慈悲心無有終始,三者性勇健心,四者得智慧心。

 

◎複有四事具足慈心,何等為四?一者不放逸,二者具足戒,三者能忍辱,四者至心專念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複有四事具足慈心,一者等視眾生猶如一子,二者於怨親中無有分別,三者得堅信心,四者修行聖行。《菩薩善戒經》 九、慈悲是大乘佛教的心髓。

 

 

◎大悲是一切諸佛菩薩功德之根本,是般若波羅蜜之母。菩薩以大悲心故,得般若波羅蜜;得般若波羅蜜故,得作佛。

 

◎慈與悲雖同為無瞋性,但以四義不同而二分: 一、以功能不同,故悲能拔苦,慈能與樂。 二、以治患不同,故悲止害覺,慈息貪欲,又悲能除微細之瞋, 慈能遣粗重之瞋。 三、以境界不同,故悲心多緣苦眾生而起,慈緣無樂眾生而起。 四、以得報不同,故悲得空處,慈生遍淨。《大乘義章》

 

◎諸佛菩薩以大悲為本,從悲而出,瞋為滅悲之毒。‧‧‧當觀瞋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無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為最堅,諸心病中第一難治。‧‧‧瞋恚之人譬如毒蛇,人不喜見。

 

◎複次能修忍辱慈悲易得。得慈悲者,則至佛道。‧‧‧複次忍辱之人,雖不行佈施、禪定,而常得微妙功德,生天上、人中,後得佛道。

 

◎忍辱有二種:生忍、法忍。菩薩行生忍,得無量福德;行法忍得無量智慧。福德智慧二事具足故,得如所願。

 

◎菩薩求佛道故,要行二忍:生忍、法忍。行生忍故,一切眾生中發慈悲心,滅無量劫罪,得無量福德;行法忍故,破諸法無明,得無量智慧,二行和合故,何願不得。

 

◎阿惟越致菩薩從初發意以來,聞是法堅固,其心不動不轉。一切諸煩惱箭不入故名為堅,一切外道魔民不能轉故名不動,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故名不轉。是菩薩以如是三種心行六波羅蜜入菩薩位。‧‧‧入菩薩位者名阿惟越致﹝阿鞞跋致﹞。」《大智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