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願淺釋

2016/03/17本網報導:
人氣:2,269

喇嘛網 日期:2016/03/17 06:08:07 NPO  編輯部 報導

第十八願淺釋

序講 第十八願的重要

第十八願願文

 

南無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義,今天我們共同學習第十八願。

 

第十八願,就是阿彌陀佛在祂還沒有成佛之前,叫做法藏菩薩,發了四十八條大願,其中的第十八條願。

 

這第十八願,是整個四十八願的核心、目的,非常的重要。我們修學淨土宗,說到底,就是要如實地瞭解這第十八願的精神,把它落實下來。能夠如此,可以說,淨土宗就畢業了。千說萬說,都歸到這個地方。

 

第十八願的願文很簡短,九句話,每句話四個字,總共三十六個字,希望大家能背誦,背起來並不難。下面,我們恭敬合掌,把這條願文來讀誦一遍,我念一句,大家念一句: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

 

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一、凡夫唯一的出路

 

好!這一條願,對一切眾生、尤其是對於我們罪業深重的生死凡夫,非常的重要,是我們脫離輪回、往生淨土、究竟成佛的大根大本,是我們真實生命寄託之所在,是我們離開三界火宅的唯一出路、唯一希望。

 

佛教的經典、法門很多、很廣泛,但是,絕大多數法門對我們這樣的根機來說,都是不切實際的,可以說是「說食不能飽,數寶莫濟貧」(一種食品,說它 的色香味、營養成分,說得很好,但是肚子還是空空的;說銀行裡有多少錢,數人家的錢,自己還是一個窮漢)。所以,其它的經典固然說到諸佛菩薩的智慧神通、 苦修苦行,但對我們來說,仍然是隔離的;唯有這第十八願跟我們有密不可分的關係,非常親切,是我們真正能夠得利──得到真實利益之處。

 

道綽大師在《安樂集》裡面說:「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這唯一的一門、唯一的通路,就是指第十八願。所以,他在下面就引用《無量壽經》第十八 願的意思說:「縱令一生造惡的眾生,臨命終時,能夠十念念佛,決定往生。」對於我們這樣的「大乘曾未措心,小乘都無其分,五戒十善,持得者甚稀;起惡造 罪,無異暴風駛雨」,對這樣的造罪凡夫來說,只有這一條道路。所以,希望大家不要心有旁騖,能夠在這條大道上勇往直前,那麼往生決定,成佛決定。

 

二、淨土宗立宗根本

 

第十八願是我們淨土宗立宗的根本。沒有第十八願,談不上淨土宗。

 

淨土宗正依經典有三部:《佛說無量壽經》、《佛說觀無量壽經》、《佛說阿彌陀經》。但說到底,三部經歸結於第十八願。善導和尚在《觀經疏》裡面明確說明:

 

《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彌陀經》中,一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觀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就是第十八願的內容,所以,第十八願叫做「念佛往生願」。沒有第十八願,就沒有淨土三經。

 

第十八願是我們淨土宗所有教理的基礎。今從「機、行、益」和「信、願、行」兩方面來進一步說明。

 

機、行、益

 

一個宗派之所以成立,它必須要說明:我這一宗法門,什麼樣的人可以修學?怎樣修學?如法修學能得什麼利益?此所謂「機、行、益」三事。「機」就是根機,「行」就是行法,「益」就是利益。淨土宗的這三方面,在第十八願當中,都有明確的規定。

 

一、根機。淨土宗常說的有兩句話:一句叫做「三根普被」,另外一句,「本為凡夫」。這兩句都在第十八願當中。

 

「三根普被」就是第十八願所說的「十方眾生」。上輩、中輩、下輩的根機,都含攝在「十方眾生」之內,沒有一人遺漏在外。

 

「本為凡夫」就本源於第十八願最後的八個字:「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十方眾生是什麼樣的眾生?願文裡說明:是「除了造五逆罪和誹謗正法罪之外的 所有一切眾生」。那麼可見得:就是以罪業凡夫做為救度的正機,而不是以聖人為救度正機。因為,如果以賢聖之人為救度物件,那不可能說「唯除五逆,誹謗正 法」。賢聖之人對佛法有正信、正見、正行,怎麼可能造五逆謗法重罪呢?阿彌陀佛發願救度造罪的凡夫,深知我們的罪性之重,極有可能犯下五逆謗法的重罪,所 以事先抑止說:「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好像說:「我發願救度一切造罪凡夫,但至少你不能造作五逆謗法這樣的極重之罪。」這就是淨土宗「本為凡夫」的來 源。

 

二、行法。淨土宗的根本行法,就是一向專稱,就是第十八願所說的「乃至十念」。第十八願沒有說到其它的行法,只是說「乃至十念」的念佛。善導大師 解釋「乃至十念」是:「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一發心以後,誓畢此生,永不退轉。」就是專修念佛,念念不舍。

 

善導和尚把稱念彌陀名號稱為「正定之業」,解釋說「順彼佛願故」。所謂「順彼佛願」,就是順著這第十八願。順著這第十八願的念佛,才稱為「正定之業」。所以,淨土宗的行法來自於這第十八願的「乃至十念」四個字。

 

三、利益。淨土宗念佛,「當生成就」、「萬修萬人去」,來自於第十八願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八個字。「若」,就是假如;「若不生」,假如不往 生;誰不往生?假如前面那個「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的念佛眾生,他不能往生;「那我法藏不成佛」。那現在法藏菩薩已經成佛了,所以,只要我們念 佛、願生,無一不能往生。

 

信、願、行

 

聖道法門講「戒、定、慧」,淨土法門也有三個字:「信、願、行」。「信、願、行」也是來自於第十八願。第十八願當中「至心信樂」,就是信;「欲生我國」,就是願;「乃至十念」,就是行。「信、願、行」都包含在這一條願當中。

 

所以,我們淨土宗的大根大本,立宗的根本基柱,就是這第十八願。

 

我們一個學淨土宗的人,瞭解第十八願的精神實質,可以講就有了一雙金剛眼目,就開了智慧眼。不管是什麼人來說,我們自己的修學,都以第十八願為標準。因為這一條願是阿彌陀佛因地親自所發的誓願,即使是十方諸佛,也不可能背離阿彌陀佛的本願。

 

比如我要到你家去,不知道路線,你告訴我怎麼走;如果他人再來講,和你親自告訴我的不一樣,我當然不能聽他的,我還是要聽你的,以你所說的為標準。

 

我們要到極樂世界去,就是要依阿彌陀佛的誓願為標準。瞭解這一點,任何別解、別行、異學、異見都不能動搖我們。我們有了金剛眼,所有對淨土教法的知見,正還是不正,我們就有了試金石,就能鑒別。所以,這個對我們瞭解教法、建立信心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釋迦佛出世本懷

 

同時,第十八願也是釋迦牟尼佛成佛的目的,所謂「出世本懷」。《無量壽經》說:

 

如來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

 

欲拯濟群萌,惠以真實之利。

 

釋迦牟尼佛所以要來這個五濁惡世成佛,目的就是要講這一部《無量壽經》,拯救五濁惡世的造罪凡夫,給我們真實的利益。

 

那麼,什麼是「真實之利」呢?就是這第十八願──念佛往生。

 

諸大乘經典,說諸法實相,是不是真實之利?

 

(是。)(不是。)

 

也是,也不是。怎麼叫「也是、也不是」呢?對於能夠修行的上根利智之人,他能夠契入真如實相,他就能得真實之利;對我們來說,談不上啊!給你講真 如實相,聽了半天,頭都聽暈了。「什麼『無我無人』啊?明明我在這兒站著嘛!」所以,聖道門所講的利益,對我們來說,因為根機不堪,我們得不到。

 

釋迦牟尼佛來惡世成佛,對我們造罪凡夫「惠以真實之利」,不是跟我們講那些高深玄妙的道理,那些高深的道理在我們嘴上說,就成為戲論。佛法不是戲論。

 

什麼叫戲論呢?講來講去,就好像唱戲表演一樣,不真實,得不到真實的利益。戲說佛法,那個,不尊重佛法。

 

釋迦牟尼佛給我們造罪凡夫的真實利益,就是要我們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每個人聽得懂、做得到、實實在在、真真切切的利益。

 

如果把「念佛往生」拿掉,我們在座各位啊,不用學佛了,你學什麼呢?有什麼利益呢?大家想一想,如果現在佛法在世間流行,恰恰少了「念佛往生」,一切就沒有意義啦!頂多成為學問的研究、哲學上的研究。還有什麼意義呢?不能解決生死問題。

 

釋迦牟尼佛來此世間,就是要宣說這一條願,祂就帶著這樣的目的應現在這個世界。當然,這也是順了阿彌陀佛因中的第十七願:「我成佛的時候,十方諸 佛,莫不諮嗟,稱歎我的名號。」所以,釋迦佛來到這個世界,講說淨土三部經,乃至一代經教,就是為了讚歎阿彌陀佛的名號。因此,印光大師贊言:「無不從此 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一切法門都是從第十八願念佛而開出,而又回歸到第十八願念佛。乃至古德說:「一大藏教,原來是六字名號的註腳。」

 

四、阿彌陀佛的生命

 

第十八願,更是阿彌陀佛的真實生命,是阿彌陀佛所以成為阿彌陀佛的地方。沒有這第十八願,大宇宙當中就沒有大慈大悲救度罪業凡夫的這麼一尊阿彌陀佛的存在,那樣,可以說,宇宙黑暗,我們將永遠陷沒在輪回的大苦惱中。

 

別于諸佛

 

我們常常聽說「佛佛道同,諸佛平等」,其實這只是一方面。諸佛可以說有平等、有差別。怎麼平等呢?諸佛所證悟的諸法實相完全平等。但是,祂們度眾生的方法、利他的方便,就有差別。阿彌陀佛這尊佛之所以有別于諸佛,就是因為這第十八願。

 

大家請翻開《善導大師全集》四百七十九頁,《往生禮贊》,我們來看這一段:

 

問曰:一切諸佛,三身同證,悲智果圓,亦應無二。

 

這是佛法通途的道理。

 

「三身同證」:一切諸佛都圓證法身、報身、化身。

 

「悲智果圓」:慈悲、智慧、佛果圓滿。慈悲、智慧圓滿,才得到佛果。

 

「亦應無二」:應當沒有差別。

 

隨方禮念,課稱一佛,亦應得生。

 

這是指一個人心中的認識。認識正確不正確?沒有判斷,這是他這樣認為。

 

「隨方禮念」:「我隨便禮哪個方向的佛──我未必禮西方阿彌陀佛,我可以禮北方佛啦、南方佛啦……」

 

「課稱一佛」:「隨便稱一佛的名號。」

 

「亦應得生」:「也應該可以往生吧?」

 

何故偏歎西方,勸專禮念等,有何義也?

 

為什麼釋迦牟尼佛、十方諸佛,祂們都要偏偏、恰恰讚歎西方阿彌陀佛?勸我們專禮、專念?這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呢?

 

答曰:諸佛所證,平等是一;

 

彌陀、釋迦、藥師……這一切佛本身所證境界,是平等、是一。

 

若以願行來收,非無因緣。

 

但是,如果以祂們因地的誓願、修行來說的話,都是有因緣的──別有因緣。

 

底下講阿彌陀佛之所以有別于諸佛,十方諸佛之所以偏歎、偏勸我們專禮、專念阿彌陀佛,以求往生:

 

然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

 

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

 

「然」是轉折,前面雖然說「所證平等是一」,下面說有差別,因緣不同,度生不同,有差異。差別在哪裡呢?善導大師就拿這第十八願來說明阿彌陀佛跟諸佛的差別。可知這第十八願正是阿彌陀佛之所以成為阿彌陀佛的地方。

 

「深重誓願」:是哪一條願?從下面的解釋就知道是第十八願。

 

「光明名號」:光明和名號一起說明。光明就是名號,名號就是光明,只是表達的角度不一樣。光明是沒有聲音的名號,名號是有聲音的光明。所以,我們 稱念這句名號,佛光來照。我們打過這樣的比喻(因為世間很難找到貼切的比喻):像雷和電,雷是聲音,電是光明。聲就是光,光就是聲。從聲的角度講,叫做雷 ──雷聲陣陣;從光的角度講,叫閃電──電光閃爍。雷聲響的時候,閃電就亮了;閃電亮的時候,雷聲就響了。那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從聲音講,就是心口稱 念、有聲音的名號;從光明講,就是佛的光明,所以叫「光明名號」。

 

我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不管口中有聲音還是心中有聲音,當下,佛的光明就在這裡。《觀經》說:「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舍。」佛光遍照十方,救度稱念名號的眾生,所以說「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

 

「攝化」就是救度、化導。

 

「十方」就是第十八願的「十方眾生」。

 

「但使信心求念」:只要你信順,願意往生,願意念佛。

 

「但使」是只要,顯明很簡單、很容易。「信心」是信;「求」是願,求願往生;「念」,是行,稱念彌陀名號。

 

「信心求念」就是信願行,也就是第十八願的「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

 

那麼,怎樣念佛呢?

 

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

 

這就是具體解釋第十八願的「乃至十念」。「乃至十念」就是一輩子念佛,接觸這個法門,瞭解彌陀誓願,一信永信,一念永念,畢此一生,不再改變,叫「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

 

以佛願力,易得往生。

 

因為阿彌陀佛本願力的緣故,個個能夠容易地往生。也就是第十八願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是故釋迦,及以諸佛,勸向西方,為別異耳。

 

因為阿彌陀佛的深重誓願,眾生念佛,易得往生,所以釋迦佛及十方諸佛勸導我們罪惡生死凡夫求生西方極樂淨土。

 

「為別異耳」:「別」是不同。前面講「諸佛所證,平等是一」,這裡說阿彌陀佛特別、特異。特別在哪裡?特別在這第十八願。所以,這第十八願就是阿彌陀佛有別于諸佛的地方。

 

超于諸佛

 

阿彌陀佛因為這第十八願而有別于諸佛,同時超越于諸佛。

 

在《無量壽經》裡說:「我建超世願,必至無上道。斯願不滿足,誓不成等覺。」

 

那麼,有什麼資格稱為「超世願」呢?因為第十八願。如果把四十八願一一分開,比如第一「國無三惡道願」,如果單獨就這一條願來說,十方諸佛的淨土 也沒有三惡道,那這一條願就沒有超過諸佛;第二「不更惡道願」、第三「身皆金色願」等等,其它諸佛也都有同樣的願。但是獨獨這第十八願:造罪凡夫,只要 「信心求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這是其它佛所沒有的。被十方諸佛所遺漏的眾生,阿彌陀佛第十八願像一張廣大的網,把他們通 通收羅起來──這就是超越諸佛的誓願。甚至,因為這第十八願超過諸佛,其它各願也超過諸佛了。為什麼呢?比如,彌陀淨土、諸佛淨土雖然同樣沒有三惡道,但 諸佛淨土造罪凡夫不能往生,彌陀淨土因為有這第十八願,凡夫可以去往生,這不是彌陀淨土無三惡道勝過諸佛淨土無三惡道嗎?

 

五、佛教真正的大慈大悲

 

所以,這第十八願才體現了阿彌陀佛的真生命,也真正體現了阿彌陀佛的大慈大悲,或者說,體現了我們佛教大慈大悲的精神。佛教講的「大慈大悲」,就 在這第十八願,因為有了這一願,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往生,我們才能體會到佛法的慈悲。如果拿掉了這第十八願,我們內心裡邊就有恐懼和不安,我們也得不到 「大慈大悲」的利益。

 

總結一下,第十八願的重要性,略說五點:

 

一、第十八願是造罪凡夫的唯一出路。

 

二、第十八願是淨土宗的立宗根本。

 

三、第十八願是釋迦牟尼佛的出世本懷。

 

四、第十八願是阿彌陀佛的真實生命。別于諸佛,超于諸佛。

 

五、第十八願是佛教真正的大慈大悲。

 

 

【正講】

下面我們正式學習第十八願,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第十八願的大意」。在具體講解之前,先總略地說明第十八願的大意,讓大家有一個整體性的概念。

 

第二,「善導大師的解釋」。淨土宗開宗祖師、阿彌陀佛化身的善導大師,對於第十八願的解釋。因為第十八願是如此的重要,是佛的徹底慈悲和智慧的結晶,以我們凡夫來講,完全兩眼漆黑,必須依據祖師的解釋,才不會有失誤。這一部分是教理性的。

 

第三,用淺顯、通俗的語言,對第十八願(九句話、三十六個字)做逐字逐句的研討。這第三部分,用語雖然是我個人的,但指導思想還是善導大師的。

 

 

 

【正講】壹、第十八願大意

下面我們先從兩個方面來說明第十八願的大意。

 

一、救與被救的約定

 

第十八願,其實就是佛與眾生之間救與被救的一個約定。

 

怎麼叫「約定」呢?「約」就是預約,「定」就是決定。這兩個字是從因到果貫穿在一起的。所謂預約,就是在因中,也就是事先。事先說好,應當如何兌現,到結果的時候就如何兌現,這叫「約定」。

 

「約」也是「約束」,既然有約,就被這個約所束縛,不能隨便更改,必須兌現。

 

「約」不是單方面的,總是要有雙方,或者是多方(自己跟自己約什麼呢)。在第十八願當中,就有相約的雙方。哪雙方呢?一方就是祂──阿彌陀佛的前身,法藏菩薩。另一方就是我們──廣大的十方眾生。這兩方。

 

這兩方約定什麼事情呢?不是我們世間講的金錢利益啦、戀愛婚姻啦。法藏菩薩與我們相約說:「十方眾生,你造罪造業,不能出離,我發願為你修行成佛,以我成佛的功德來救你!但你必須念我成佛時的名號,願生我的淨土,這樣才能得救。」

 

這樣約好之後,法藏菩薩就去修行了,經過兆載永劫不可思議漫長時間的難行苦行,祂已經在十劫前成佛,叫阿彌陀佛。祂成了佛之後,就來兌現當初與我們的約定,說:「十方眾生,我已經成佛了,我來救你;請稱念我名吧,你只要念我名號,就可以得救了。」

 

所以,我們現在念佛得救、念佛往生,並不是新鮮事,也不是難事,不過是阿彌陀佛來兌現祂的預約,把祂早就許給我們的給我們,我們接受罷了。

 

不平等條約

 

第十八願可以講是一個「完全不平等條約」。怎麼不平等呢?法藏菩薩祂一個人,辛苦都是祂的,難行苦行,所有的責任都歸法藏菩薩一人承擔,而把往生 成佛的好處讓給我們十方眾生免費享受。所以,這個可以講是從古到今、貫徹法界都找不到的最不平等的條約。這個只有菩薩的大菩提心才能這樣做。

 

我們十方眾生稱念阿彌陀佛修好的名號,稱念就往生,我們完全是權利這一方。我們念佛也談不上是自己的修行,我們不過是享受阿彌陀佛果地功德的六字名號,祂修好六字名號給我們稱念。就好像媽媽做好了米飯給孩子吃,孩子就享受啦。

 

慈悲的約束

 

不過,講到約束的時候,念佛也是一個約束,這個是慈悲的約束:阿彌陀佛約束我們,要「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第十八願中這三句是歸我 們眾生做的,這是對我們的要求和約束。如果我們不信、我們不願往生、我們不念佛,那利益就得不到。所以,這是對我們的約束。

 

那剩下的,就是阿彌陀佛的事啦。

 

人人皆有往生權

 

法藏菩薩既然發願救度十方眾生,那麼十方眾生每一位都有往生的權利,連小螞蟻,牠都有往生權。所謂「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阿鼻苦眾生。」連阿鼻地獄的苦眾生,法藏菩薩都要救他往生,還有誰沒有往生的權利?你說誰不夠資格往生?誰沒有權利念佛?

 

「你還念佛?你有資格念佛嗎?你都沒有吃素,你有資格念佛?」這個話是大錯而特錯!誰都有資格念佛,誰都有權利念佛,誰都有資格、有權利往生。這個是真正的平等慈悲的法門,不捨棄一個眾生。

 

現在講人權,人人平等,可是,這個權那個權,如果遇到強權不講理,也就被侵奪掉了。阿彌陀佛大慈大悲,平等賦予我們十方眾生往生淨土的權利,所 以,極樂世界是你的、是我的、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善導大師在《觀經疏》(《善導大師全集》二十六頁)裡講:極樂依報莊嚴,屬於法界之凡聖──極樂世界的所 有權,屬於十方一切眾生,聖人有份,凡夫也有份。有你的一份,你應當來享受,你有這個權利啊!

 

你能夠往生的這個權利,不是我能給你的,我沒這個權力;聖者阿羅漢也沒有!諸大菩薩也沒有!釋迦牟尼佛也沒有!這個往生權,是阿彌陀佛親自送給你 的,以祂六字名號的果地功德,賦予我們十方眾生往生的權利,所以,大家要牢牢地捍衛。要怎麼捍衛呢?信心!不能被別人動搖了信心,說:「某某人,你雖念 佛,心不清淨,哪有資格往生?」你信了他的,就自己「自局其分」,自己退墮了。

 

凡夫往生是阿彌陀佛的責任

 

我們的往生,是阿彌陀佛的責任,是祂的事,是祂的任務。因為在第十八願裡面,祂親自說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假如你不能往生,我不成佛!」你看,我們的往生不是祂的事嗎?

 

各位,我們在心中講:「我要往生啊!我怎麼往生?我不能往生怎麼辦呢?」不用你擔心,這個問題早就有答案了,「你不能往生,我法藏不成佛」嘛!你 不能往生,你有什麼辦法?我們自己在這邊想:「哎呀,我不能往生怎麼辦呀?」你不能往生還是不能往生,你沒有辦法。是不是?所以,往生這件事,它本來就不 是我們的事情。

 

有人講:「我以前不知道佛教,不知道因果輪回,不知道念佛往生,也就糊裡糊塗過日子了。現在知道六道輪回了,又想往生,人家說這樣難、那樣難,不 能往生。哎呀!攪得我心裡面一團渾水。真的,現在怎麼越學佛越苦惱呢?」不知道的時候,就糊裡糊塗過了,現在知道了六道輪回之苦,又找不到辦法解脫,內心 恐懼,該怎麼辦呢?

 

各位啊!往生是法藏菩薩的責任。我們十方眾生在六道裡邊輪回,在大黑暗當中,哪裡知道往生不往生這件事情?根本不知道,對不對?法藏菩薩用第十八願,把我們的心攪動了,「十方眾生,欲生我國」──「你要來!你要來!」祂一遍又一遍地呼喊,我們動心了,我們想去了。

 

那怎麼去?「乃至十念」!

 

這樣一定往生嗎?「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所以,我們的往生,完全是法藏菩薩的事情。祂叫我們往生,祂就有辦法讓我們往生。我們順應祂的誓願,我們就決定往生。

 

有人講:「做父母的,有的時候很下賤,只要兒女願意接受父母的愛心照護,父母什麼事都願意為兒女付出,而兒女還往往不領情。」

 

這句話用在阿彌陀佛身上實在是很貼切。《無量壽經》說:「荷負群生,為之重擔」,阿彌陀佛為了讓眾生答應念佛往生,什麼事情祂都願意做!

 

「你要往生?好啊!我把六字名號的功德給你!」

 

「你念佛想得長壽?我也加持你,讓你得長壽。」

 

「你念佛想沒有病?我也加持,讓你病好。」

 

「你念佛想兒女孝順?可以!」

 

「你念佛還想做生意發財?」雖然阿彌陀佛的本心是讓我們去極樂世界,但你還有在這個世界想發財的心,祂也要滿你願!平生都要給你好處。

 

「哎呀,我臨終的時候怕呀,怕業障來找我,怕冤家債主來找我啊!」

 

「沒關係!我有光明來保護你!」

 

「哎呀,我有貪瞋煩惱啊?」

 

「沒關係,貪瞋煩惱通通由我來打掃!」

 

眾生貪瞋煩惱,污穢不淨,阿彌陀佛說:「沒關係,我給你洗、給你擦,通通不用你管。只要你念佛來往生,一切都由我承包。」

 

所以,阿彌陀佛對我們真的叫「恒順眾生」啦!我們平常講「恒順眾生」四個字啊,只有阿彌陀佛做到了。只要你願意念佛來往生,你怎麼講祂都答應。祂只有一個懇求──「你願意念佛來往生就好!」

 

阿彌陀佛萬事恒順我們,祂只求我們順祂一件事──念佛往生,好讓我們得到最大利益;但我們卑劣的凡夫偏偏喜歡向阿彌陀佛求在這個世間萬事如意,一 件又一件,求了還要求,就是不答應阿彌陀佛念佛去往生,把阿彌陀佛的熱心丟到冷水裡。想想凡夫是多麼沒良心,又多麼愚癡沒智慧!

 

往生雖然是阿彌陀佛平等賜給我們的權利,沒有任何條件,但如果你不相信、不願意、不念佛,那等於是自己放棄了往生的權利。自己放棄了往生權利,那只有死路一條──再度輪回。

 

唯一的救主──設我得佛

 

第十八願總共有九句話,三十六個字。第一句「設我得佛」,是顯示阿彌陀佛是救度十方眾生「唯一的救主」。阿彌陀佛自己也說了:

 

心或不堪常行施,普濟貧窮免諸難。

 

利益眾生使安樂,不成救世之法王。

 

祂要成「救世的法王」。

 

「設我得佛」──「假如我法藏要成佛的話。」「我」就是唯一性,「我一個人要承擔十方眾生的救度,我一人來救度十方眾生。」所以說是「唯一的救主」。

 

「我」也是主動性。因為這四十八願是法藏菩薩主動所發起的,不經任何的乞求拜託,每一願開頭都說「設我得佛」,主動發願成佛,來承擔救度我們的責任。

 

被救的對象──十方眾生

 

「十方眾生」即是法藏菩薩發誓成佛所要救度的物件,所以是「被救的物件」。救主唯是一位元,被救的對象是無量無邊。

 

救度的方法──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

 

那麼,阿彌陀佛是怎樣來救度我們,而我們又是怎樣被救呢?就是下面的三句──「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也就是信、願、行──信願念佛。

 

這三句可以從佛與眾生兩方面來理解。比如說:我們在島上,情況危急,有人開船來救我們。

 

船長站在船頭大聲喊:「我來救你們,請相信我!」這就是「至心信樂」。

 

「這裡很危險,跟我到達安全的彼岸吧!」就是「欲生我國」。

 

「那麼,趕快上船吧!」就是「乃至十念」。

 

我們聽見船長說他要救我們,心中歡喜,知道有生路了,這就是「至心信樂」。

 

想隨船長到達安全彼岸,離開險境,就是「願生彼國」。

 

輕鬆一跳,上了船,穩穩地坐在船上不下來,就是「乃至十念」。

 

險島,代表娑婆世界。彼岸,代表極樂世界。船,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船長,就是阿彌陀佛。我們就是島民,是乘客。

 

聽聞「念佛必得往生」,心中歡喜,就是「至心信樂」。如同初見船。

 

想要隨佛往生極樂,就是「欲生我國」。如同想上船。

 

專念佛名,一生不變,就是「乃至十念」。如同穩坐船。

 

救度的保證──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既然上了阿彌陀佛的大願船,決定能度過生死大海,安全到達極樂彼岸,所以下面就保證我們說:「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十方的眾生,你只要念佛,願生我的淨土,如果你不能往生,則我不成佛。」法藏菩薩以祂成佛的正覺,來保證我們:念佛決定往生。

 

往生保證書

 

所以,我們念佛往生是有保證的,我們有保證書──六字名號就是我們的往生保證書。

 

有人念著「南無阿彌陀佛」,還擔心不能往生;拿著阿彌陀佛簽名的保證書,還覺得不保險,這不是太冤枉嗎?還要去找觀音菩薩、地藏菩薩,找這個找那 個,這不是太愚癡嗎?拿著阿彌陀佛簽字的保證書──「稱念我名,決定往生!南無阿彌陀佛(簽名)」,去問觀世音菩薩:「觀音菩薩!您看阿彌陀佛簽名的這個 保證書能管用嗎?我念您的名號,您再給我在上面補簽一個吧。這樣我才放心,往生更保險。」觀音菩薩敢嗎?觀音菩薩會嗎?你叫觀音菩薩怎麼回答你?沒法回 答!因為你太愚癡!

 

急救的慈悲──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下麵「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是有深刻含義的。從字面來看,是說五逆謗法的眾生不救;實際上是說造罪凡夫要先救、急救。好像醫院裡的急救室,決定是救那個病重的。造罪凡夫煩惱病重,所以要先救、急救。這在後面,將再做詳細解釋。

 

二、念佛必生

 

第十八願是佛與眾生之間救與被救的約定。怎麼救?怎麼被救?怎麼約定──

 

念佛必生!

 

在第十八願當中,阿彌陀佛與我們約定:「你念我名號,我救你往生!」就這麼簡單。

 

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贊》的〈後序〉當中,以四十八個字來解釋第十八願的願文和第十八願的成就文,結論就是「眾生稱念,必得往生」八個字。

 

「十方眾生」簡說為「眾生」。

 

「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解釋為「稱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解釋為「必得往生」。

 

更簡略地講,第十八願就是──念佛必生!

 

 

 

【正講】貳、善導大師釋第十八願<一>

善導大師為第十八願所立之名

 

彌陀化身的善導大師,正是站在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立場來看《淨土三部經》,來看一代教法;可以說,善導大師《五部九卷》每文每句,都是在詮釋第十八願,這是貫穿不變的精神。在《五部九卷》當中,善導大師共立了十幾個名詞來說明第十八願。

 

有時候講「本願」──「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有時候叫「弘願」──「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

 

有時候叫「重願」──「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有時候叫「名願」,就是果地的名號和因地的誓願結合在一起說,叫「名願」。《觀念法門》說:「一切女人,若不因彌陀名願力者,千劫、萬劫、恒河沙等劫,終不可轉得女身。」

 

有時候叫做「智願」──「彌陀智願海,深廣無涯底;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

 

又叫「佛願」、「大願」、「本誓」、「本弘誓願」、「深重誓願」。

 

這些名詞都是善導大師所用的,最普遍用的就是「本願」、「本誓」、「弘願」。

 

兩種釋義方法

 

善導大師對於第十八願的解釋非常豐富,但他不是像一般人那樣,逐條逐句地解釋。善導大師是彌陀的示現,他的解釋慧由心出,任運自然,信手拈來,妙契佛心,言簡而切要,讓我們一看就能明瞭、透徹、安心、喜悅。

 

這裡,我把它歸納為兩類,也就是兩種解釋第十八願的方法。

 

第一種,叫做「對文增減」。就是比對第十八願的願文,或者是加幾個字,或者是略掉幾個字,解釋的文句和第十八願的願文差不多。這有好幾處。

 

第二種,叫做「總顯其義」。並非逐句針對願文,而是總的揉和在一起,從總體上來說明十八願的精神實質。這也有多處。

 

我們這樣來學習,就發現第十八願的內涵非常的豐富;而祖師的解釋,也讓我們非常的安心。

 

一、對文增減

 

我們先看第一「對文增減」。這裡列了一張表,由表格的形式,會看得比較清楚。

 

出處

 

設我得佛

 

十方眾生

 

至心信樂

 

欲生我國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唯除五逆

 

誹謗正法

 

《觀經疏》

 

三一頁

 

一心信樂

 

求願往生

 

上盡一形

 

下收十念

 

乘佛願力

 

莫不皆往

 

《觀經疏》

 

五一頁

 

但能

 

上盡一形

 

下收十念

 

以佛願力

 

莫不皆往

 

故名易也

 

《觀經疏》

 

五一頁

 

若我成佛

 

十方眾生

 

稱我名號

 

願生我國

 

下至十念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觀念法門》

 

三五四頁

 

若我成佛

 

十方眾生

 

稱我名字

 

願生我國

 

下至十聲

 

乘我願力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往生禮贊》

 

五三九頁

 

若我成佛

 

十方眾生

 

稱我名號

 

下至十聲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第一行黑體字是第十八願願文,分成六節。下面是善導大師解釋第十八願的文句。左邊第一列標明「出處」,就是所引的文出在善導大師的哪本著作,以及在我們所編的《善導大師全集》的多少頁,便於大家查對原文。共有五條。

 

這五條文,一一對照上面第十八願願文,也分成小節,放在相應的位置。凡是空格的地方,說明善導大師在這裡略掉,這就是「減」,最明顯的就是「唯除 五逆,誹謗正法」,下麵通通是空格。「乃至十念」下面解釋的文字比較多,是「增」。其它各相關位置,對照願文相應的文段,在解釋上有的增加,有的減少,所 以叫「對文增減」。

 

 

【正講】貳、善導大師釋第十八願<二>

(一)《觀經疏》之文一

 

我們來看,《觀經疏》第一條文(《善導大師全集》三十一頁),整句是:

 

一心信樂,求願往生,

 

上盡一形,下收十念,

 

乘佛願力,莫不皆往。

 

分為四節:

 

一、「一心信樂」,解釋願文「至心信樂」。

 

二、「求願往生」,解釋「欲生我國」。這就好懂了。

 

三、「上盡一形,下收十念,乘佛願力」,共十二個字,解釋「乃至十念」,可見得是重點。「上盡一形」從「下收十念」引申,但特別加上「乘佛願力」四個字。

 

四、「莫不皆往」,即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二)《觀經疏》之文二

 

我們再看第二條文,引自《觀經疏‧和會門》(《善導大師全集》五十一頁),整句是:

 

但能上盡一形,下收十念,

 

以佛願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

 

分為三節,對照願文:

 

一、「但能」是「只要」,顯示很容易,只要信,只要願,只要念佛;可以看作是對應說明「至心信樂,欲生我國」。

 

二、「上盡一形,下收十念,以佛願力」解釋「乃至十念」;同樣加了「上盡一形」,又強調「以佛願力」。

 

三、「莫不皆往」解釋「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故名易也」:總體說明淨土法門是易行道,易就易在第十八願,佛之願力。

 

(三)《觀經疏》之文三

 

再下一行,引自《觀經疏‧和會門》(《善導大師全集》五十一頁),整句是:

 

若我成佛,十方眾生,

 

稱我名號,願生我國,下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分五節,對照願文:

 

一、「若我成佛,十方眾生」,對應願文「設我得佛,十方眾生」,一樣。

 

二、「稱我名號」,用來解釋「至心信樂」。很特別,值得注意。

 

三、「願生我國」,就是解釋「欲生我國」。

 

四、「下至十念」,解釋「乃至十念」。

 

五、「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還是原文,沒有動。

 

(四)《觀念法門》之文

 

再看下麵,這條文引自《觀念法門‧攝生增上緣》(《善導大師全集》三百五十四頁)。整句是:

 

若我成佛,十方眾生,

 

願生我國,稱我名字,下至十聲,乘我願力,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分為五節:

 

一、「若我成佛,十方眾生」,與願文「設我得佛,十方眾生」差不多。

 

二、「願生我國」,即是「欲生我國」。不過次序上提前了。

 

三、「稱我名字」,同樣用來解釋「至心信樂」,同樣值得注意。

 

四、「下至十聲,乘我願力」,解釋「乃至十念」;又加了四個字「乘我願力」。可以知道善導大師是怎樣地強調乘佛願力。

 

五、「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原文不動。

 

(五)《往生禮贊》之文

 

好,下麵《往生禮贊》文(《善導大師全集》五百三十九頁),整句是:

 

若我成佛,十方眾生,

 

稱我名號,下至十聲,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分為四節:

 

一、「若我成佛,十方眾生」,對應「設我得佛,十方眾生」。

 

二、「稱我名號」,對「至心信樂」。仍然是用「稱名」來解釋「信心」。

 

三、「下至十聲」,對「乃至十念」。

 

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原文不動。

 

增減必有特別含義

 

我們把這張表格這樣看了一遍,下面就來對照說明它增和減的地方。

 

善導大師是彌陀的化身,他增一個字、減一個字,或者改換一個字,都有必然的道理,我們不能輕易、含糊地疏忽了。之所以用表格的形式列出來,就是為了讓我們能一目了然,不至於簡單地疏漏過去。

 

有幾點值得注意:

 

一、只有「乃至十念」和「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下面每行都有解釋,其它願文的解釋都有省略。可知再怎麼省略,這兩句不能省。

 

二、「乃至十念」的解釋,文字最多、最豐富,是重點。

 

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下麵全省略,這有特別的含義。

 

我們來看解釋。其它都明白好懂,但關於「至心信樂」、「乃至十念」的解釋,必須加以說明。

 

「至心信樂」的解釋

 

「至心信樂」,有的人解釋得很複雜、很艱難。善導大師在這裡解釋得很簡單,有兩點:

 

一、一心信樂。

 

二、稱我名號。

 

「至心」就是「至誠心」,也就是「誠心誠意」,善導大師解釋為「一心」;所以,善導大師講「一心」,並不難,就是一心一意,誠心誠意,並不是那種要怎樣禪定的一心。

 

為什麼把「至心信樂」解釋為「稱我名號」?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至心信樂」本來是講信心,可是善導大師把它解釋為「稱名」──「稱我名號」,而且不是在一處,在《觀經疏》、《觀念法門》、 《往生禮贊》好幾個地方都這樣解釋,這就有點不好理解了。「至心信樂」是講「信」,「稱我名號」是講「行」啊,怎麼把「信」說成「行」呢?善導大師為什麼 這麼解釋呢?

 

因為所謂的信心,是信他所信的;離開了所信,談不上信心不信心。所謂「至心信樂」,就是相信「稱我名號,必得往生」,並不是信別的。所以,善導大師就直接依「稱名」這一邊來說明信心。

 

打個比喻說:你現在饑餓,餓得快要死了,人家拿米飯給你吃,讓你解除饑餓。哎!你心中就有活下去的信心,對不對?你有活下去的信心,實際上來講, 是因為你有米飯吃。如果沒有米飯吃,你就沒有活下去的信心。有米飯吃才是信心,對不對?沒有米飯吃,就沒有信心。你不用講「我有信心活下來」,你只要說 「我有米飯吃」就可以了,更實在,更準確。

 

那我們「至心信樂」,信什麼?信有「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可以稱念、稱念此名號必得往生,所以就直接說「稱我名號」,這是本質。

 

善導大師的思想是一致性、貫穿性的,信和行不分開。《觀經疏》裡面說「就行立信」──根據稱名之行,建立往生之信。這裡直接以「稱我名號」四個字來說明信心的內容。

 

依善導大師的解釋,清楚明瞭,人人聽得懂、做得到,而不會讓我們在那裡猜測、揣度:「信什麼?怎麼信?信好了沒有?我的信心夠嗎?」想來想去,覺 得有所畏難。依善導大師的解釋:信,就落實在老老實實地稱名念佛,你能老老實實念佛,就是信。你如果不老老實實「稱我名號」,你說你再至心信樂、再感動, 感動得都掉出眼淚來了,感動得怎樣怎樣,那也都是凡夫生滅不實的心。

 

依善導大師的解釋,人不會走偏激,不會落在凡夫的體驗哪、感受啊、歡喜啊、激動啊……通通不會落入這些死胡同,而是扎扎實實地落實在「稱我名號」當中。

 

信心,以他所信的物件為本質內容;抽開所信的物件,所謂的信心只是一種空洞的主觀意識,一種自以為是的觀念。

 

凡夫的體驗、心情,不是信心;稱念彌陀名號,才是信心。這是很重要的地方!

 

「乃至十念」的解釋

 

好!我們再來看「乃至十念」的解釋(這裡就有很多的講究啦):

 

一、加了「上盡一形」。

 

二、「乃至十念」解釋為「下收十念」。

 

三、「乃至」解釋為「下至」。

 

四、「十念」解釋為「十聲」。

 

五、加「乘我願力」等四字。

 

善導大師解釋「乃至十念」,都是一輩子的念佛:只要你壽命還存在,就盡形壽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所以叫「上盡一形」。

 

「上盡一形」和「下收十念」相對。向上多到一輩子的念佛,向下少到臨終十念。「下」是最少,「收」是包含、收進來,跑不出去,「下收十念」就是最 少臨終十念念佛,都包含在內,收入在彌陀的救度之中。連臨終十念的人都收攝在願網當中,那何況一輩子念佛的人?那就更容易往生。所以「上盡一形,下收十 念」是顯示:不管什麼人,只要他願生淨土,堅持念佛,直到臨終,都可以往生。也就顯示這個法門容易、易行。你直到臨終才遇到這個法門,十念、一念都能往 生,沒有比這個更容易的了,也沒有一個眾生會遺漏掉。

 

「乃至」解釋為「下至」。「下」與「上」是互相對應的,既然說「下至十聲」,那必然地也就是「上盡一形」。不過,「下至十聲」是側重針對臨終才遇 到這個法門的人,他念十句佛,甚至念一句佛,也往生。因為這個是「對文增減」的,所以,善導大師直接把「十念」解釋為「十聲」。「十」字就不再做別的解 釋,「十」還對「十」。在別的地方,有時候解釋為「下至一聲、一念等」。

 

所以,以善導大師來說,是以聞到念佛法門開始,一直到臨命終時,一生念佛,稱為「乃至十念」,也就是「一向專稱彌陀佛號」。

 

還有,「十念」說為「十聲」,「念」即是「聲」,這也是非常重要的解釋,成為古今奉行的標準。這在後面我們還會再說明。

 

為什麼加「乘佛願力」四個字?

 

這裡有幾個字非常重要:「乘佛願力」、「以佛願力」、「乘我願力」。解釋「乃至十念」時,善導大師處處不忘加這四個字。這有什麼特殊的含義呢?

 

可以從四點來說明:

 

第一,顯示乘佛願力的方法。「上盡一形,下收十念」後面緊接著「乘我願力」,顯示「上盡一形,下收十念」的念佛,就是乘佛願力。這個很顯然,不用再做更多的解釋。

 

當然,這是指信順、願生的人,你不願往生,那談不上。所以,願生、稱名,即是乘佛願力,沒有那麼複雜。講「乘佛大願船」,什麼叫乘佛願船?「我感 動了,我激動了,我突然歡喜、跳躍起來了,我就是乘上了。」或者「我念佛冥想入定了,心清淨了,伏住煩惱了,我就是乘上了。不然沒有乘上。」那都是落入歧 途,誤導眾生。

 

直接地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願生淨土、信順不疑,這就是乘佛願力。佛的願力,畢竟就是一句名號,稱佛名號,就是乘佛願力,直截了當!

 

第二,令眾生安心。怎麼叫令眾生安心呢?令我們十方眾生安心自在。「哎呀!我光是念佛,這麼念幾句,能往生嗎?」如果不明白之所以能夠往生的原 理,我們心裡必然懷疑、不安。現在講出「之所以下至十聲的念佛就能往生,在於乘佛願力」,既然是乘佛願力去往生的,那麼,擔心自己沒有修行、煩惱重、雜念 多等種種疑慮,就像冰一樣消掉了。所以,加這四個字,能令我們得大安心。我們這樣稱佛名號,就是乘佛願力。既是乘佛願力,就沒有不往生的,所以說「莫不皆 往」。

 

第三,破凡夫執情。破我們凡夫執著的情見。有的人以為「念佛是憑著我的稱念功夫,這樣才能往生」。善導大師說了:「不是的!你念佛往生,乃是乘佛願力!不是靠你稱念的功夫。」稱名往生,不是我們自己的功力,而是彌陀之力。

 

第四,說明往生容易。為什麼容易?在佛的願力──「以佛願力,易得往生!」那大家不用懷疑了,「為什麼這麼容易往生呢?」「以佛願力」嘛!

 

世間的事情也是一樣,有難有易。你沒有這個力量,難如登天;他有這個力量,就易如反掌。如果讓我們自己解脫生死輪回啊,善導大師說:「若待娑婆證法忍,六道恒沙劫未期」,恒河沙劫、恒沙劫盡都沒有出期。可是如果我們仰憑阿彌陀佛大願業力,那就非常容易。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的解釋

 

後面「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善導大師既沒有文字解釋,也沒有原文引用,而是通通略掉。好像願文裡面根本就沒有這八字似的。這是什麼意思呢?

 

因為這兩句話,從字面來看,是除開五逆謗法這兩種人不救,但善導大師根據《觀經》下品下生,認為這只是一種方便說,真實來講並沒有除開五逆謗法的人不救。這裡略掉這八個字,就是要顯明:五逆謗法的人,念佛願生,也能往生。

 

以善導大師的思想,能夠障礙我們往生的,不是我們的罪過,乃至五逆謗法這樣極重的惡業,都不能構成我們往生的障礙。能夠障礙我們往生的,就是我們自己不相信、不願意、不念佛。只要信願念佛,沒有不往生的。

 

關於「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我們會在後面詳細解釋。

 

小結

 

這張表格大家回去可以複習一下,最重要的有兩點:

 

一、把「至心信樂」解釋為「稱我名號」。

 

二、把「乃至十念」解釋為「上盡一形,下至十聲」,接著又加了四個字,「乘我願力」。

 

這都是我們淨土宗宗義最重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