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手稿與書法一樣,並不會消失,只是會轉換形式罷了!思考如何能用機械的生產方式,來回復手工時代的美學。或者,這就是我們的宿命,必須不斷的與自己告別,無可眷戀也無暇眷戀,一切都流逝如雲如風。
這個夏天,參與了兩個展覽,一個與書法有關,一個與建築師的手稿有關。二件事都關乎時代的演變,也關乎將取而代之的電腦,讓我不能不拿來與達爾文的進化論作個聯想。
人類文明的演進,很大部分是來自於「手腦並用」的完美結合。也就是腦子的思考與創意,透過雙手執行與搭配的模式,把文明一步一步地推向前去。這樣的過程裡,人的模樣也隨著改變,腦袋越來越大,四肢中的前肢,逐漸脫離擔任行走的角色,開始變成腦袋思考的執行者;也因此,手指頭越來越細長,也越來越靈巧,與其他動物間的差異越來越大,這從手的演變就清晰可見。
這樣沿革的極致點,應該是高度依賴手工的農業文明。農業社會裡的一切,幾乎都脫不了與人類靈巧雙手的關係,舉凡衣食住行育樂皆然,博物館裡無數令人嘆為觀止的文明與藝術產物,也大抵皆脫不出這樣手腦間完美合作的模式。
然而,工業革命卻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全面改變這樣的手腦合作模式。先來看看工業革命吧!霍布斯邦在他著名「十九世紀三部曲」之一「革命的年代1789-1848」裡,這樣寫道:
「『工業革命爆發』這一用語意味著什麼呢?它意味著在一七八○年代的某個時候,人類社會的生產力擺脫了束縛它的桎梏,在人類歷史上這還是第一次。從此之後,生產力得以持久迅速地發展,並臻於人員、商品,和服務皆可無限成長的境地。套句經濟學家的行話來說,就是從『起飛進入自我成長』。」
預告了「一步一腳印」的手工文明,即將讓位給「起飛進入自我成長」的機械文明。
●
機械的大量出現,基本上顛覆勞動的既有結構,以人的雙手為本的勞動力,開始被以機具為本的工業勞動力所替代;這樣的替代過程,是從「手重於腦」的生產業開始,慢慢蔓延到「腦勝於手」的其他領域,譬如設計業與藝術業,後二者在電腦出現後,尤其有著特別鮮明的改變。
史蒂芬史匹柏在1982年推出電影「E.T.外星人」,那個又醜陋又可愛外星人的造型,其實就是明確預告了電腦世代來臨,人類模樣將再大幅變更,首先是人自身勞動力的退化與淘汰,因此軀體會縮小,四肢會細瘦化,唯獨食指因為必須不斷按鍵,會更長更大更發達,另外就是腦袋的容量會劇增,頭大身小(腦強手弱)將是標準身形,手腦並用的模式必會傾圮。
從這樣的角度,回頭再來看書法與手稿這回事,也許就可以更明晰見到它與時代間的關連。二者必會在這樣的時代演變下,做出自己不得不爾的應對改變,基本上我覺得書法與手稿依舊還會存在,因為它的本質是與腦直接相連的,也是腦子的具體呈現方式;然而「手」的角色勢必會改變,因為這是勞動力的部分,人的勞動力正不斷被更有效率的機械替代,「手」將是第一個被挑戰者。
這樣子去看待書法與手稿,似乎清晰些,也有些悲觀與無情了!
但時代從來就是無情的,哀傷與憑弔皆無濟於事。
今年六月在台北當代藝術館,董陽孜與九個建築師合作了一個展覽。董陽孜懷抱著對書法將滅絕的危機意識,極力以各種方式呼籲回復這傳統藝術的生機,令人敬佩也感動!然而,我相信書法與手稿都不會滅絕,只是它們的生產方式會改變,目前看起來,電腦將會強勢介入其中,作為下一波書法與手稿創作時的勞動力取代者,因此由手主導的角色將適度的退位,別的生產方式將出現。
然而腦的角色,短時間內是不會消失的。
因此,手稿與書法一樣,並不會消失,只是會轉換形式罷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