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編譯莊蕙嘉/報導】
紐約時報報導,伊拉克境內的文化遺產巴比倫遺跡,遭當地政府強占開放給遊客參觀,且收取參觀費,地方政府此舉引起保存文物和開放觀光兩派論戰。
巴比倫遺址為知名的兩河流域文化一部分,2600年前,古巴比倫國王在此建立皇宮。巴比倫省政府在不合法的狀態下接管遺址,在幼發拉底河支流旁開放一個公園,預定6月1日開放並向遊客收參觀費。
遊客除了參觀遺址,還能住在海珊時期的建築物內,遊客花上175美元(約台幣5,800元),便能在據稱是海珊住過的房間度蜜月。
但是當地至今仍沒有規劃大門或圍籬等設施,脆弱的遺跡和文物極可能被趴趴走的遊客破壞。現場的咖啡館、博物館和商店大門深鎖且布滿灰塵。世界文化遺址基金會獲伊國政府挹注70萬美元,將進行遺跡保存及旅遊規畫,現在仍只聞樓梯響。
巴比倫遺址歷經滄桑,近一個世紀前,英國占領伊拉克,許多文物被運到歐洲。1980年代,前總統海珊於該地進行大規模重建,他仿傚古巴比倫王,在磚塊上以楔形文字烙上「偉哉伊拉克的保護者」,展現其狂人形象。2003年美軍入侵伊拉克,把遺址當成軍營,挖壕溝、築碉堡,再次大破壞。
在伊拉克,古文物應隸屬「國家古文物及遺產委員會」管理,而非地方政府。該委員會代理主席拉什說:「我們在考古上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外行領導內行,不論是海珊時期或現在都一樣。」
巴比倫遺址管理人瑪麗安‧穆薩在當地工作了30年,她認為遺跡已被破壞到無法修復的程度。
國家古文物及遺產委員會直屬伊拉克文化部,然而該會有名無權,加上總理馬里基亦傾向開放該國觀光景點,向世人證明伊拉克已回復平靜。
【2009-05-04/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