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智慧

文殊菩薩
 


法開示 (15) 利美園地 (58) 影音 (3) 利美知識 (116) 心靈花園 (2) 新聞報導 (1) 大師法談 (2) 相關網站 (1) 其他資訊
迴響 總覽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Google+

喇嘛網 日期:2012/05/13   網  

   

文殊菩薩指示念佛是諸法之王

    法照,唐代聖僧,為淨土宗四祖,約生於公元747-821年間。法照大師的一生有許多神奇殊特的感應事跡。唐代宗大歷二年(公元 767年),遷居衡州(今湖南衡陽)的雲峰寺時,一日,於齋堂用餐時,從缽盂中,忽睹五色祥雲及寺院、山林、流澗、石門等,距石門約五裡處復見一寺名:大聖竹林寺。過些時日,也是在用餐時的缽中,見五色雲彩、寺院的亭台樓閣等皆微妙無比,無有此界所見之土石穢惡,純金色界,眾寶交錯,萬千菩薩雜處其中,種種妙相宛若諸佛嚴淨國土。及至用餐完畢,缽中諸境方才消失。師以所見請問大德,其中有嘉延、昙晖二僧告知曰“聖神變化,不可以凡情測,若論山川之勢,乃五台爾”。獲知許是五台聖境,師曾萌發朝山之願,然因有諸障緣,未能了願。

    唐代宗大歷四年(公元769年)的夏天,法照大師於衡州的湖東寺(或作湘東寺),啟建五會念佛道場,六月初二日,也感得祥雲彌漫道場,雲中有諸樓閣,見數梵僧,身可丈余,執錫行道。阿彌陀佛及二菩薩現金色身,滿虛空中。在會眾等,鹹皆清楚觀見此景,無不歡喜踴躍,焚香瞻禮。此情此景,良久方消。在當天晚間,師於道場外遇一老者,那老者質問師言:“汝曾發願,往金色界,禮觐大聖,今何辄止?”大師答曰:“唯因時艱路難,不易前往”。彼老者復勸告法照說:“若有堅固願心,何難之有?”言畢,消然不見其蹤。法照大師甚感驚異,思索再三,自認志向未堅,遂即入道場於佛像前重發誠願曰:“願以此身,奉觐大聖,准夏滿前往,任是火聚冰河,終無退墮。”

    是年八月十三日,師與數位志同道合者,由南岳發足,行腳北上,一路果無艱險。歷時七個多月,終於唐代宗大歷五年(公元770年)四月到達五台縣境的佛光寺。法照於五台山間蒙大聖普賢菩薩不思議光的攝照,又得善財、難陀二童子的引路,來到了大聖竹林寺,所見景象果如缽中所見,略無差脫。大師即具威儀,入於寺中,至講堂,見文殊、普賢二大菩薩各據東西獅子座上,萬眾圍繞而為說法。師於二菩薩前,作禮問曰:“末代凡夫,去聖時遙,知識隘劣,障垢尤深,佛性無由顯現,佛法浩瀚,未審修何法門,最為其要,惟願大聖,斷我疑網。”文殊菩薩答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時,諸修行門,無過念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此之二門,最為善要。我於過去劫中,因觀佛故,因念佛故,因供養故,得一切種智。是故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甚深禅定,乃至諸佛,皆從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諸法之王。”師復問曰:“當雲何念?”文殊言: “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令無間斷,命終決定往生,永不退轉。”開示完畢後,二大菩薩同舒金臂,摩師之頂,為師授記曰:“汝以念佛故,不久當證無上正等菩提,若善男子等,願疾成佛者,無過念佛,則能速證無上菩提。”師聞此語已,疑網悉除。歡喜踴躍,作禮而退。於頃刻間,所有景象已失所在,大師內心怅然悲感,便於所在之處立石以為標記。。。。。。。

 

“七佛之師”--文殊菩薩勸念佛往生西方淨土

 

 

    “七佛之師”,他不是釋迦牟尼的徒弟,是釋迦牟尼的老師啊,不光是釋迦牟尼佛的老師,“七佛”他都是老師啊。釋迦牟尼佛說:“我之所以成佛,都是因為文殊的教導啊”。這也是表法的,告訴我們佛之所以成佛,都是來於般若。“七佛”不像小學生算術那樣,一二三四五六七,伸七個手指頭。七字在佛法上很重要,打念佛七,禅七都是七,在過去我們做七。七代表一些數目吧,雖然不一定是七佛,可能是無量的佛,表示為“七佛”。不管是多多少少吧,總之,都表示是佛的師啊,極力說明智慧的重要,都是贊歎的話。

    文殊發的是什麼願呢?“願共眾生,同生極樂”,他願意同眾生一起,都生到極樂世界。怎麼知道文殊是這樣的呢,文殊有發願偈子啊。都知道普賢菩薩發願往生了,為什麼?都念普賢行願品,其中有四句,“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無量光,即得往生安樂剎。”普賢菩薩是發願求生極樂世界的,這四句多清楚啊,願我快命終的時候,完全消除一切種種的障礙,我就當面見到了彼佛,極樂世界的佛,無量光就是無量壽,就是阿彌陀佛,一見到阿彌陀佛,我就可以立即往生到安樂剎,極樂國土。這個願力多清楚啊,這是普賢菩薩的發願偈。

    文殊的大概就不知道了,他的“發願偈”記載裡也有,變成五言了,普賢是七言偈言,他是五言“願我命終時”,命要終的時候,所以我們應當知道,咱們修淨土宗的人往生的時候,你是現生見到阿彌陀佛,還沒有命終。命終之後死了,到中陰身的時候,那才是隔日了。投胎就更是隔世了。快要命終的時候,還是屬於今生,今生的末了,這一生就見到佛。淨土法門是最有把握的法門了。“願我命終時,盡除諸障礙”,障礙都除了,“願見阿彌陀”,我們願去見到阿彌陀佛,“往生安樂國”。你看每個地方少兩個字,意義一樣。這個世界上的釋迦牟尼佛左輔右臂,文殊和普賢,都是要往生極樂世界。就像我們剛才一舉手,還是淨土宗的人多。文殊只有這個願,他這個願我們要重視啊,“願共眾生”啊,我要同眾生啊,一切的眾生啊,六道的眾生啊,同生極樂啊,不僅是我生,大家都要生啊。所以極樂世界是一個大乘的法門,是利他的法門。要求生淨土,都要發一個利他的心啊,願一切眾生都能夠生到極樂,所以他這個願非常的殊勝。我們往生極樂的好處,在於你往生後,最快地實現度眾生的願望。人都有度眾生的願望,你只是嘴裡說或者寄托於幾萬年以後,就沒有多大的意思了。應該是積極爭取,我要很快的度眾生,怎麼才能很快的度眾生啊,那你就得往生極樂,見佛聞法,在各個世界分身塵剎,分身到無量的世界當中去度眾生啊。見到彌陀之後,已經聞到彌陀說的法,也開悟了,你所給人講的都是正確的,最好的方法啊,會勸導他們都往生到極樂世界啊。一切眾生同生極樂,就是把人生,一個大悲劇變成了喜劇,把一個永別離變成了一個大團圓的開始。不然人人到了最後,最苦痛的時候,生離死別嘛,是個悲劇呀,將來變成喜劇啊,真正生到了極樂是永生了。而且有一個人去了極樂,他在那兒修持,加持他的眷屬,可以使得他的眷屬一個一個都得往生,實現在極樂世界大團圓啊。不然今生一切墜心的眷屬,一分手之後,將來誰認得誰啊,不會再認識了。

 節選自 <文殊菩薩聖誕開示文殊菩薩聖誕開示 根據黃念祖老居士錄音整理>

 

文殊菩薩親自教授法照禅師念佛

 

 
 

    法照大師(公元747~821年),身世事跡多不詳。一說大師是南梁人,初由東吳來廬山,慕遠公之芳蹤,結西方道場,專修禅觀。一日入定往極樂世界,見承遠大師侍於佛側而大驚悟,永泰年中(公元765~766年),登南岳衡山,師從承遠大師受淨土法,後始修念佛法門。

  大歷二年(公元767年),在南岳雲峰,偶於缽中感見祥雲高山與寺院,澗溪北面有一石門,內中有一寺廟,題有“大聖竹林寺”金字。大師見此景相雖然清晰,然內心尚疑是自己的幻覺。過了一段時間,於用齋時,又在缽中睹見五色祥雲,樓閣台榭,還見文殊菩薩與諸聖眾講經說法。齋食用畢,景相方消失。大師咨詢他僧,知是五台山的景象,遂萌朝拜五台的念頭,然障緣甚多,未能成行。

  大歷四年(公元769年)夏天,大師於衡州湖東寺,啟五會念佛道場。感五色彩雲彌覆其寺,祥雲中現出許多樓閣寺宇,阿彌陀佛及二菩薩其身高大,滿虛空中。參與法會的人都清楚地見到,個個歡喜踴躍頂禮。上述景象持續了四小時才消失。

  大師於當晚,在念佛道場遇到一老人,老人對大師說:“法師曾發願朝拜五台,為何遲遲不行呢?”大師回答:“障難甚多,路途遙遠,怎麼去得了呢?”老人說:“只要肯下決心,道路遙遠崎岖又怎能擋得住呢?”說完,倏爾不見。大師又驚又喜,在佛像前重新發誓,待念佛法會期滿,即當起程,縱然火聚冰河,終不退志。於是,偕同志數人慨然上路,旅途果然順利。

  大歷五年四月五日,大師等數人到了五台山,蒙佛光照引,尋至大聖竹林寺,看見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端坐在講堂獅子寶座上,為眾說法,歷歷可聞。大師向二大菩薩恭敬頂禮後禀問:“末代凡夫,去聖時遙,知識轉劣,垢障尤深,佛性無由顯現。佛法浩瀚,未審修行於何法門,最為其要?唯願大聖,斷我疑網。”文殊菩薩回答:“汝今念佛,今正是時。諸修行門,無如念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此之二門,最為徑要。我於過去劫中,因觀佛故,因念佛故,因供養故,今得一切種智。是故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甚深禅定,乃至諸佛,皆從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諸法之王,汝當常念無上法王,令無休息。”大師又問:“當雲何念?”文殊菩薩開示:“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令無間斷,命終之後,決定往生,永不退轉。”說後,菩薩為大師摩頂,並為他授記:“汝以念佛故,不久證無上正等菩提。若善男女等,願疾成佛者,無過念佛,則能速證無上菩提。”語訖,二位大聖互說偈頌。大師恭敬聆聽,法喜充滿,作禮而退。頃時,剛才的景物倏然隱去,大師心中倍增悲感,便在原地立石作記,用資紀念。後蒙一老梵僧的勸告,將所見所聞宣示諸道友,並在原地仿建一莊嚴的寺廟,名為竹林寺。

  由是,大師精修淨宗,用功尤勤,於並州行五會念佛法,教化信眾念佛。唐代宗於長安宮中常聞東北方有念佛之聲,遣使尋覓,至於太康,果見大師勸化之盛,遂敕迎入宮內,教宮人念佛。亦以五會音聲曲調傳之,敕號為國師。

大歷十二年,大師率弟子八人,在五台山修念佛,在東台睹見奇彩雲光,文殊菩薩乘青毛獅子,當時天飄雪花,文殊菩薩的五色圓光,遍及山谷。大師一生修持念佛法門,精進勤苦,有諸多殊勝之感應,不勝備述,其後銷聲匿跡,不知其終。

  大師撰有《淨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三卷、《淨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贊》等問世流通。

  贊雲:

  緬維四祖,懿德堪欽。樂邦得師佛指陳,文殊示宿因。普令群倫,即生達本真。

  衡州缽中見聖境,台山一一悉親造。淨土得睹承遠師,竹林恭承文殊教。並州佛聲達宮闱,代宗遣使優旨诏。念佛之妙究如何,能令速成菩提道。

  

文殊菩薩的故事:心空及第—令休大師
 

心空及第—令休大師
         
隋朝僧人釋令休,隸籍河南,平日裡很樂於四處尋訪聖跡,遍歷了各大名山。

他素來聽說清涼山上,文殊菩薩的事跡靈感異常,心裡面十分的向往。由於這個念頭存在心中很久了,有一天終於機緣成熟,就動身前往五台山,求見文殊大士。

令休志向堅定、心意又切,就在古木幽徑之間來回地尋訪著。有一天,無意間遇到了一位奇特的僧人,令休就朝著他頂禮並開口問道:
「聖者您是住在這裡的吧?那幺對這裡的一切一定都知道得很詳細的了。我在河南當地,很早就聽說大聖文殊菩薩的種種靈感,現在我到了此地,走遍了許多地方,可是卻連一點蛛絲馬跡也沒有見著,如果您知道文殊大士駐錫何處,希望能告訴我。」

那位奇僧對他說:

「你一片誠心來到了這裡,怎幺能一無所見呢?只因為你心裡面存著『有見』,所以才會『不見』。如果你『無見』,也就是『見』了;倘若你真能『無見』(不存有妄心執著),那就能見到文殊大士了。而且你一抬腳,踏破了文殊的門面,一舉手,觸著了文殊的鼻孔,連回避的地方都沒有了,還會有見不到的嗎?」

令休聽了以後,說道:

「那幺說,山河草木,就是文殊了嗎?」

奇僧說:

「若照你所說山河草木是文殊的話,文殊誠然有了二義,假如說不是,那卻又成了妄語,要明白,這裡面實無是非二相。而且你從無始劫來到了今天,在文殊的眼中,不過是在虛生浪死,玩水游山罷了,老實告訴你說,文殊在什幺地方吧——」

「在什幺地方?」

「——就在你的眉睫毛間,轉著大*輪,你卻一點不曾領會到,可惜、可歎呀!」

令休一聽,猛然省悟,於是誠懇地頂禮後又說:

「怎奈我有痼疾在身,所以道業無成,不知大德您能不能療治好我的痼疾呢?」

奇僧便對他說:

「有一種空心之草,叫做瞢薨,你應當取它來服用,只要服用久了,瞢薨就是你,你就是瞢薨,那幺你的疾病自然可以痊愈了。」
令休聽了奇僧所開的藥方之後,走遍了深林山谷,還是尋找不到,後來他終於頓悟到——

那位奇僧所說的草,實際上並不是什幺可以服用的草藥,而是要我空了自己的妄心,妄心沒有了,煩惱當然也就不存在了,所以才開出「空心之草」的藥方。我的身體就是一瞢懵,萬物也無一不是瞢懵。一切幻相看起來雖是確確實實存在著,實質上它的本體卻是「空」而非真的。

由此他了悟了「心法」之要,頓悟解脫,了無牽掛。到了開皇二十年,端坐而逝。捨報的那一年,世壽是七十三歲。

 


文殊菩薩法開示
利美園地
利美知識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