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論部份: |
凡根據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之《大正新修大藏經》版本者,皆簡稱《大正》。 |
凡根據中國佛教會影印卍續藏經委員會印行版本者,皆簡稱《卍續藏》。 |
《妙法蓮華經》,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正》第九冊 |
《正法華經》,西晉,竺法護譯,《大正》第八冊 |
《仁王般若波羅蜜經》,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正》第八冊 |
《大般涅槃經》,西晉,竺法護譯,《大正》第十二冊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唐玄奘譯,《大正》第八冊 |
《維摩詰所說經》,姚秦,竺佛念譯,《大正》第二十四冊 |
《菩薩瓔珞本業經》,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正》第十四冊 |
《法華經義記》,梁,法雲撰,《大正》第三十三冊 |
《妙法蓮華經玄義》,隋,智顗說,《大正》第三十三冊 |
《法華玄義釋籤》,唐,湛然述,《大正》第三十三冊 |
《妙法蓮華經文句》,隋,智顗說,《大正》第三十四冊 |
《法華文句記》,唐,湛然述,《大正》第三十四冊 |
《法華宗要》,新羅元曉撰,《大正》第三十四冊 |
《維摩經玄疏義》,隋,智顗說,《大正》第三十八冊 |
《維摩經略疏》,隋,智顗說,唐,湛然略,《大正》第三十八冊 |
《金光明經玄義》,隋,智顗說,灌頂錄,《大正》第三十八冊 |
《摩訶止觀》,隋,智顗說,《大正》第四十六冊 |
《止觀大義》,唐,湛然述,《大正》第四十六冊 |
《止觀義例》,唐,湛然述,《大正》第四十六冊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隋,智顗述,《大正》第四十六冊 |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隋,智顗說,《大正》第四十六冊 |
《六妙法門》,隋,智顗述,《大正》第四十六冊 |
《四念處》,隋,智顗述,《大正》第四十六冊 |
《觀心論》,隋,智顗述,《大正》第四十六冊 |
《法界次第初門》,隋,智顗述,《大正》第四十六冊 |
《方等三昧行法》,隋,智顗述,《大正》第四十六冊 |
《法華三昧懺儀》,隋,智顗述,《大正》第四十六冊 |
《四教義》,隋,智顗述,《大正》第四十六冊 |
《國清百錄》,隋,灌頂撰,《大正》第四十六冊 |
《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隋,灌頂撰,《大正》第五十冊 |
《高僧傳》,梁,慧佼撰,《大正》第五十冊 |
《續高僧傳》,唐,道宣撰,《大正》第五十冊 |
《宋高僧傳》,贊寧等撰,《大正》第五十冊 |
《三觀義》,隋,智顗撰,《卍續藏》第九十九冊 |
《法華玄義》,十七 至 二十七卷, 東京佛教大系完成會編纂,新文豐影印 |
今人著作 ─ 專書部份: |
釋會旻編 《天台教學辭典》,台北,中華文獻編撰社印行,1997.11。 |
釋慧嶽編 《釋禪波羅蜜》,台北,中華文獻編撰社印行,1994。 |
釋慧嶽編 《摩訶止觀輔行弘傳決》,台北,中華文獻編撰社印行,1994 |
牟宗三 《佛性與般若》上下冊,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六十六年。 |
牟宗三 《圓善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七十四年。 |
牟宗三 《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七十五年。 |
釋印順 《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聞出版社,民七十七年四月。 |
釋印順 《中觀論誦講記》,台北,正聞出版社,民七十五年五月。 |
釋印順 《中觀今論》,台北,正聞出版社,民六十二年二月。 |
釋印順 《如來藏之研究》,台北,正聞出版社,民六十二年二月。 |
張曼濤編 《天台宗之判教與發展》,《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五十六冊,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民六十八年。 |
張曼濤編 《天台思想論集》,《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五十七冊,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民六十八年。 |
張曼濤編 《天台典籍研究》,《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五十八冊,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民六十八年。 |
張曼濤編 《天台學概論》,《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五十五冊,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民六十八年。 |
張曼濤編 《佛教與中國思想及社會》,《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九十冊,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民六十八年。 |
張曼濤編 《中國佛教的特質與宗派》,《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三十一冊,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民六十八年。 |
釋慧嶽編著 《天台教學史》,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台北,民六十八年。 |
釋靜權 《天台宗綱要》,台北,佛教出版社,民七十七年。 |
黃懺華 《中國佛教史》,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民六十三年。 |
黃懺華 《佛教各宗大綱》,台北,天華出版事業公司,民六十九年。 |
吳汝均 《佛學研究方法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七十二年。 |
吳汝均 《印度佛學的現代詮釋》,台北,文津出版,民八十三年。 |
吳汝均 《中國佛學的現代詮釋》,台北,文津出版,民八十四年。 |
霍韜晦 《絕對與圓融》,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七十五年。 |
謙田茂雄 《中國佛教史》,關世謙譯,台北,新文豐,民七十一年。 |
呂澂 《印度佛學思想概論》,台北,天華出版公司,民七十六年。 |
呂澂 《中國佛學思想概論》,台北,天華出版公司,民八十二年八月。 |
李志夫 《中國佛學之比較研究》,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民七十五年十一月。 |
李志夫 《妙法蓮經玄義研究》,台北,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1997年2月。 |
陳師 英善 《天台緣起中道實相論》,台北,法鼓文化出版,民八十六年三月。 |
平彰川等著 《法華思想》,林保堯譯,台北,佛光出版,民八十七年。 |
王雷泉釋譯 《摩訶止觀》,台北,佛光出版,民八十六年。 |
尤惠貞 《天台宗性具圓教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民八十二年。 |
安藤俊雄 《天台學???根本思想及開展》,蘇焜榮譯,台北,慧炬出版,民八十七年十月。 |
安藤俊雄 《天台性具思想論》,演培法師譯,台北,天華出版,民七十年。 |
木村泰賢 《大乘佛教思想論》,演培法師譯,台北,天華出版,民七十八年十一月。 |
賴永海 《中國佛性論》,台北,佛光出版,民七十九年。 |
宮崎忠尚 《智者大師》,廖玉嬌譯,恆沙出版社,民七十八年八月。 |
潘桂明 《智顗評撰》,南京大學出版,民八十五年。 |
今人著作???期刊論文部份: |
方東美 〈闡述天台哲學的一心三觀與六妙法門〉 《中國佛教》, 民七十一年一月,第二十六卷,第四、第五期。 |
方東美 〈研究天台宗的思想步驟即對唯識應具有的認識〉 《中國佛教》,民七十一年十一月,第二十六卷,第十一、十二期。 |
辛旗 〈簡論智顗的天台思想〉 《中國文化月刊》,民八十一年十一月,第一五七期。 |
陳師 英善 〈論述天台智者大師的次第戒聖行〉 《圓光佛學學報》,民八十二年十二月,創刊號。 |
陳師 英善 〈論發心─以天台智者大師之論述為主〉 《獅子吼》,民八十二年二月,第三十二卷,第六期。 |
陳師 英善 〈評「從法性無明」到「性惡」〉 《佛學研究中心學報》,民八十六年七月,第二期。 |
陳師 英善 〈天台智者大師思想形成之時代背景─南北朝佛學思想對智者之激發〉 《諦觀》,民八十四年四月,第八十一期。 |
李志夫 〈天台宗理事觀〉 《華岡佛學學報》,民七十二年七月,第六期。 |
金希庭 〈關於天台「性具善惡論」之形成與闡發之考察─以「性惡」說為中心〉 《華岡研究學報》,民八十六年三月,第二期。 |
張瑞良 〈智者之哲學方法〉 《國立台灣大學哲學論評》,民八十年一月,第十四期。 |
郭朝順 〈智者的圓頓思想〉 《中華佛學學報》,民八十一年七月,第五期。 |
釋恆清 〈智顗的性惡說〉 《國立台灣大學哲學論評》,民七十九年一月,第十三期。 |
冉雲華 〈從智顗的「摩訶止觀」看中華佛教對印度禪學的吸收與改造模式〉 《中華佛學學報》,民七十九年四月,第三期。 |
楊惠南 〈智顗的五時八教判〉 《正觀》,民八十六年十二月,第三期。 |
楊惠南 〈智顗的二諦思想〉 《佛學研究中心學報》,民八十八年七月,第四期。 |
陳重文 〈試論智顗的教育哲學體系─再談天台大師的教相論〉 《獅子吼》,民七十六年七、八月,第二十六卷,第七、八期。 |
陳重文 〈天台大師的教相論〉 《獅子吼》,民七十六年四、五、六月,第二十六卷,第四、五、六期。 |
蘇榮焜 〈略論天台緣起思想〉 《慧炬》,民八十一年四月,第三三四期。 |
吳汝均 〈龍樹與天台哲學〉 《內明》,民七十三年六月,第一四七期。 |
關口真大 〈論小止觀與天台止觀法門〉 《獅子吼》,民七十四年八月,第二十四卷,第八期。 |
尤惠貞 〈依一心開二門之思想架構看天台宗「一念無明法性心」之特殊義涵〉 《國立中正大學學報》,民八十四年十二月,第六卷,第一期。 |
楊政河 〈天台止觀修習法要〉 《中國佛教》,民七十二年十、月,第二十六卷,第十期。 |
野春耀昌著 〈一佛乘思想〉 郭哲彰譯 《獅子吼月刊》,第二十六卷,第三期。 |
林田芳朗著 〈法華經的佛陀觀〉 蘇焜榮譯 《慧炬雜誌》第三三一期。 |
釋法藏 〈天台禪法的特質〉 《兩岸禪學研討會論文集》,民八十七年十月。 |
今人著作???學位論文部份: |
釋大睿 《天台懺法之研究》 中華佛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7。 |
許國華 《天台圓教與佛性思想研究》 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6。 |
李宗明 《天台通教之化法研究》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7。 |
古天英 《智顗摩訶止觀之研究》 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
李燕蕙 《智者大師的實相論與性具思想研究》 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 |
吳宜芳 《智者三諦圓融思想之探微》 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八十二年六月。 |
林志欽 《智者大師教觀思想之研究》 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八十八年六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