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嘛網 日期:2010/02/01 NPO  編輯部 報導

平常心的般若觀行

古德從圓滿究竟佛法的果位證量上,開示平常心者甚多。如禪宗南泉指示趙州為「平常心是道」。平常心亦名妙寶心,它是臨濟的「佛法無多子」;六祖慧能指出之「正與麼時」;《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楞嚴經的「如幻三摩地」;永嘉禪師的「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密教噶舉派岡布巴大師教人要證悟明空本性時,亦指出平常心是道。他說:「什麼是平常心,就是當前顯而空,空而顯,空顯(明空)不二之心,不要去修改,不要去增加,毫無功用地憑內證智自己覺知」。

  人們心地不平,強作分別,憎愛攀緣,放闔家珍,出外乞討,逐風塵,迷歸途,染污平常心,執有實我實法而起分別計度,不明妄心中的真心,成為終身不解的大惑。時時為諸緣所癡,終日被諸境所惑。背離解脫之中道實相。

  大乘菩薩所講般若瑜珈之學、中道實相了義之教,是如來親證法界平等流出的至教,如何取教理的精華在現實生活中以身體力行,真參實悟,如實體現如《華嚴經》所說:「以少方便,速證菩提」,《壇經》所說:「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的聖言,將佛法的精華貫徹到生活實踐中去,大徹大悟而自在解脫,受用廣大法樂,應是學佛至當至要的生活大事。

  《法華經》云:「一切治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維摩法經》云:「不捨妙道行凡夫事」,即是禪修。覺醒識自本心,見自本性,成大菩提的圓滿開悟。何謂本心?本性?人各有心,此心的具體表現即外而根身器界,即內而意識分別以及身心活動所表現於生活上的一切法,如是諸法緣生如幻,相有體無。色受想行識五蘊緣生法,空即有,有即空,這就是心的本來面目,謂之「本心」;如是諸法無實自性,不可說它是個什麼,離諸言詮分別而清靜寂然,謂心之本性。理事一如的本心本性,人人常如不變的真如自性,是無修、無整、無散亂的本體。在日常生活的一切法上,勤修「不取不捨」的般若觀行,雖終日不離一切事,歷盡一切境緣,但能念念鑒覺到本心清靜,污染即不得的寂靜光明本性,心境一如,靈明寂照,無我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蕩蕩無著,照而不住。能使一念無明法性中的貪、瞋、癡、慢、疑、自性見在日常動靜中得以止息而回復到一念不生而了了分明的平等覺時,就是禪修的功用,就是平常心的般若觀行:道者處處無礙淨光是。由日常動靜,衣食住行,舉手投足,乃至士農工商等一切生住異滅的當下通達人生宇宙的實相,實證現觀不生不滅如不動的自性涅槃。

  諸法實相是無相,種種相都是緣起無自性的一種,是觀一切緣起無自性。故說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一切相都無相、假相。種種相都了不可得。當然也不能落入斷滅空、邪見空的執著。佛為了破除眾生的執迷而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一切有為法的世俗諦都是因緣所生,因緣生就是無自性,空。《中論》有一段話:「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使假名,亦是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般若心經也說,「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一心所攝的八識及其所變所攝的種種法皆從緣生,無實自體,故其性本空;當下緣起無所生,雖因緣正合時有一定的相顯,但能生此法的因緣亦是緣生法,性不堅牢,時時變異,故其所生之相,亦會隨之變異生滅,因而此相唯是幻相。一心所變所攝之法是相有體無,故於見性必須根據「瑜珈」的相應義,以般若觀照,隨法之相有而不捨,隨法之體無而不取,由般若不取不捨的兩兩兼觀,妙契中道,乃得明心見性。《壇經 · 般若品》所說可明之:「用自真如性,以般若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是見性成佛道」。六祖有云:「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何是明上座本來面目」。龐女深得此修道要妙,才有「饑來吃飯倦來眠,直指修行玄更玄」之謂。吃飯睡覺皆做夢幻如是空觀,無實有能吃能眠之者而無我相;亦實無飯眠可得,而無法相。食睡如是,生活的一切動靜亦複如是,就是生活中的禪修,於一切法不取不捨。見了便作,作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不離世間覺,於相而離相,見性成佛道。擔水砍柴無非妙道,鬱鬱黃花盡顯般若。若覺諸法本性空寂,當下既得「無生法忍」;若於法上遠離分別,當下即入「不二法門」。以前有一位禪師頓悟這無生法忍之不二法門,說了一句絕世名言:「真如界內覺生佛之假名;平等性中無自他之形象」——解脫的境界中超越了眾生與諸佛這種聖凡的假名概念,在真如平等得實相解脫的一真法界中沒有自他、你我的形象。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千佛萬佛共一體。

  在日常生活中,「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是定慧等持,亦正是福慧雙修。剛布巴大師十分強調只有以平常心為根本的般若觀行,才是真正的修行。曾在《大印講義》中云:「平常之心既名為修。為令平常心,自然安住;倘於彼心有取捨破立,則不名平常心矣。故曰:境無微塵許可修,心無剎那許散亂。平常心不散亂者,亦名修自然住心,是以只要自證念不亂,其餘不論如何,仍是修行」。當以不立不破不取不捨之平常心住於明體,內有能持平常之心,外有所持平常之境,觀照到能所雙忘,心無能所,心境一體,即達到不思議之實相解脫境,於一念不生而了了分明, 雖了了分明而一念不生,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作為以平常心修般若行者,觀照自己介爾當下一念心的功夫,正是用功處和要緊處。不論此心落於何種境界,心都要自然安住於明體而無剎那散亂,於第一義而不動並就此一念觀其實相既空既假既中,此正是決斷離染通達實相的捷徑。這即動即靜的「般若三味」,六祖稱之為「無念」。無念即是湛然常寂,妙用無邊的平常心,此心的境界即是念念不住,萬法無滯的「無住涅槃」。六祖說:「言無念者,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是明般若三味」。《金剛經》云:「無我人眾生壽者相,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取我人眾生壽者相,是不取,屬於修慧。福慧修積圓滿,就成就了「兩足尊」的佛果。所以說「即得阿多羅三藐三菩提」,為圓明寂然之無上大涅槃。

  如來法身不增一法,不減一法。臨濟云:一念清靜心光,即法身佛,一念無分別心光即報身佛,一念無差別心光即化身佛。法報化三身,本性全具,不用向外別求。所謂一念清靜心光,須當能念之心與所念之心一時脫落,迥脫根塵,能所雙亡之時,方是。這就是法身。明心見性就是見這個東西。般若中觀修空就是直接承當——一切境界當下就是空,當下就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平常心修般若觀行,一定要超越「能所的相對待」,而作等量齊觀。像六祖所說的「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我們的念頭落入邪正的能所相對待的名相中,就不能解脫。觀一切法無自性,平等性,無相性。觀照念頭緣生緣滅,念念無自性,過去心、觀在心、未來心都是了不可得,才是真正修行到家。又且,唯有在這般若空慧的觀照之下才容易長養菩提心,在日常生活中修大士行,自會常生四無量心,「大慈大悲憫眾生,大喜大捨濟含識」。大乘提倡不二法門,修諸法實相觀,是因為菩薩的悲心觀眾生不淨,觀眾生是苦而不捨眾生,菩提心鞭策大士要在這個世界裡廣度眾生,福德才能圓滿。慈悲與喜屬大悲,是不捨;常於其中安住上捨,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即屬大智,是不取。這不取不捨的兩相結合,恰是悲智等運。一念大悲即觀世音,一念淨智即妙吉祥。

  學佛修行是心靈的淨化,生命的解脫,福慧的圓滿。佛法的修證,只有合乎不二的中道,才能理事無礙,事事圓融,修行亦才能安心坦然。在修不取不捨的般若觀行中,當下即證無生滅本寂的自性涅槃。《心經》言: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起到夢想,究竟涅槃。

作者聯繫地址:
中國青島市市南區泉州路3號A座高層(香港花園)808
E-MAIL:chunye555@yahoo.com.hk
電話(傳真):0532-5885987

作者簡介:胡春業
胡春業, 男 ,1968年生 。中醫碩士 。
1994年受聘於河北禪學研究所,從事禪學研究。
1996年創辦《菩提心》,任責任編輯(創刊號始)。
現聘於山東省青島湛山佛學院

美佛慧訊 Wisdom Journal is a publication of 美國佛教會 Buddhist Associ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主持人
山東省青島湛山佛學院 胡春業


美佛慧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