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嘛網 日期:2010/02/02 NPO  編輯部 報導

主要是:由於個人生涯規劃以及配合政府倡導多年的心靈改革,針對彌陀淨土念佛法門,予以研究。何以修學念阿彌陀佛者,得以往生西方極樂國土?以「淨土三經」為經,大乘經、論為緯,來探討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相關議題。經由本文之研究,使有緣者讀後,除對於念佛,何以得能往生西方淨土有一個梗概外,若能奉行「淨土三經」之內涵,融入於日常生活,不僅能提昇自己的道德水平,儲備往生之資糧;對於促進社會祥和、實踐大同世界的理想亦將有所助益。
本論文分為五章,內容略述如下:


第一章〈緒論〉:說明本文研究的動機與目的,簡述「淨土三經」的內涵及簡介前人研究成果,以及本文研究之方法和研究架構。


第二章〈念佛與往生的內涵〉:以世出世間法說明生死之緣由,人死後究竟歸向何處?透過分析《雜阿含經》、《分別善惡報應經》、《妙法蓮華經》、《楞嚴經》、《華嚴經》、《無量壽經》和諸大乘經、論等,這些現存的佛教文獻,來探討念佛與往生的相關議題。


第三章〈念佛與往生的修持〉:佛法不離世法,從《華嚴經》、《金剛經》、《無量義經》、《雜阿念經》、……等諸經、論,體察宇宙生、滅現象。觀照修持「淨土三經」,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是以「正行」與「助行」為增上緣,來說明淨土思想,念佛為求生淨土的正題。
第四章〈念佛與往生的利益〉:說明經由第二章的體認與第三章的修持,對照《淨土聖賢錄》〈往生居士〉的往生情境,念佛得生淨土,真實不虛。又得知個人身心的淨化──自利,促進社會祥和──利他,為念佛往生前的現實利益。


第五章〈結論〉:經由本文之研究發現,能夠往生淨土的行者是:一、認識彌陀本願;二、認識宇宙人生;三、認識自己行相,而力行不怠者。又得知修學淨土法門,是萬修萬人去的法門,為何念佛眾生,不一定能生淨土?因此,為使淨土法門得以宏揚,祥和社會得以實踐,念佛眾生得以往生淨土,本研究建議四點:一、培育僧才;二、深化教化活動;三、政府功能的發揮;四、行者的反省。


關鍵詞:念佛、往生、發菩提心、淨業三福、三十七道品

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92/碩士/

研究生:黃金廷   指導教授:釋慧嚴

目 錄
圖次…………………………………………………………………………………..Ⅴ
摘要………………......................................................................................................Ⅵ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文獻回顧…………………………………………………………………4
第一項 經典回顧…………………………………………………………………4
第二項 前人研究成果………………………………………………………......10
第三節 研究範疇與方法…………..……………………………………………16
第一項 研究範疇………………………………………………………………..16
第二項 研究方法………………………………………………………………..16
第二章 念佛與往生的內涵………………………………………………………....19
第一節 佛教思想史上念佛的意義………………………………………………19
第一項 仰慕……………………………………………………………………..19
第二項 怖畏……………………………………………………………………..22
第三項 成佛……………………………………………………………………..25
第二節 彌陀淨土念佛的涵義……………………………………………………30
第一項 難信之法………………………………………………………………..30
一 值佛難……………………………………………………………………..31
二 聞法難……………………………………………………………………..31
三 信大乘難…………………………………………………………………..32
四 遇善知識難………………………………………………………………..32
五 聞此經而修行難…………………………………………………………..33
第二項 難信的莊嚴淨土………………………………………………………..35
一 隬陀淨土創立的緣由……………………………………………………..35
二 因地修行…………………………………………………………………..37
三 莊嚴淨土的成就…………………………………………………………..41
第三項 難思議往生願…………………………………………………………..50
一 念佛往生願………………………………………………………………..50
二 修諸功德願………………………………………………………………..52
三 植諸德本願………………………………………………………………..53
第三節 往生的意義……………………………………………………………..…55
第一項 生與死………………………………………………………………..…55
第二項 緣起法………………………………………………………………..…58
第三項 往生…………………………………………………………………. …62
第四節 念佛與往生的關係……………………………………………………..…65
一 教法..………………………………………………………………………....67
二 理法…………………………………………………………………………..67
三 行法…………………………………………………………………………..68
四 果法………………………………………………………………………..…69
第五節 小結………………………………………………………………………..69
第三章 念佛與往生的修持第一節 發菩提心
第一項 發菩提心的內涵一 什麼是菩提
二 什麼是菩提心三 什麼是發菩提心第二項 發菩提心的緣由一 發菩提心的起因

二 發菩提心的根本第三項 發菩提心的決擇第四項 發菩提心的捷徑一 無常觀二 無我觀……………………………………………………………………84
三 寂靜觀……………………………………………………………………86
四 平等觀……………………………………………………………………88
慈悲觀……………………………………………………………………89
第五項 發菩提心的障礙………………………………………………………90
第六項 發菩提心的成就………………………………………………………93
第二節 三福………………………………………………………………………..96
第一項 概說……………………………………………………………………96
第二項 世福……………………………………………………………………97
一 孝養父母…………………………………………………………………97
二 奉事師長………………………………………………………………..101
三 慈心不殺………………………………………………………………..103
四 修十善業……………………………………………………………..…104
第三項 戒福……………………………………………………………….. ..106
一 受持三歸……………………………………………………………..…107
二 具足眾戒……… ……………………………………...………………..109
三 不犯威儀………………………………………………………… …….110
第四項 行福 …………………………………………………………………111
一 發菩提心……………………………………………..…………………111
二 深信因果………………………………………..………………………113
三 讀誦大乘…………………………………………..…………………....114
四 勸進行者……………………………………………..…………………116
第三節 三十七道品……………………………………..……………………..117第一項 概說…………………………………………………………………..117
第二項 四念處………………………………………………………………..119
第三項 四正斷……………………………………………………………..…122
第四項 四如意足……………………………………………………………..124
第五項 五根…………………………………………………………………..126
第六項 五力…………………………………………………………………..129
第七項 七菩提分……………………………………………………………..131
第八項 八聖道分……………………………………………………………..134
第四節 小結……………………………………..………………………………141
第四章 念佛與往生的利益………………………………………………………143
第一節 建立正確的人生觀――自利………………………………………… 143
第一項 從宇宙中認識自我…………….……………. …………………… 143
第二項 從進德修業中淨化身心………….…………………….…………..147
一 持戒的功德……………..……………………………………………..147
二 五戒的適應性……….………………………………………………. .149
三 違反五戒的過犯………..……………………………………………..150
四 受持五戒的利益………..…………………………………………..…152
第二節 促進社會祥和――利他……………………………………………… 154
第一項 臺灣社會現況概述…………………..…………………………..…154
一 五十年前的臺灣………………………..……………………………..154
二 當今臺灣的社會…………………..………………………………..…154
第二項 理想中的祥和社會…………………………………………….. … 157
一 政治方面…………………………… ……………………………….. 158
二 社會方面………… ………………………………………………..… 159
三 經濟方面…………………………… ………………………… …..…159
第三項 祥和社會之實踐………………………………… … ……………..160
一 修身………………………………………………… … ……………..160
二 四無量心……………………………………………… … …………..161
三 四攝……………………………………………………… …… …..…162
第三節 念佛的終極目的――往生淨土…. …………………… …..…………166
第一項 淨土三經中念佛與往生的類型……………………… …… …..…166
一 念佛的方法……………..…………. …………………… …… …..…166
二 三輩……….…………………………………………… … ………….170
三 九品………..……………………………………………… ………….171
四 四土………..……………………………………………… ………….176
第二項 淨土聖賢錄往生居士的行持 ……………………………………. 179
一 讀誦大乘生淨土 …………………………………………………… 179
二 念佛生淨土… ………………………………………………………..… 181
第四節 小結……………………………………………………………..……..184
第五章 結論……………………………………………………………………..…186
第一節 研究發現………………………………………………………………186
第二節 研究建議………………………………………………………………188
參考書目……………………………………………………………………………191
附錄…………………………………………………………………………………200
附錄一、四十八願…………………………………………………………………200
附錄二、十六觀……………………………………………………………………203
附錄三、《淨土聖賢錄》〈往生居士〉摘要表……………………………………211
圖次
圖一、研究架構……………………………………………………………………..17
圖二、十二因緣流轉圖……………………………………………………………..61
圖二、十善業會為三業……………………………………………………………140
圖三、三業推演為八正道…………………………………………………………140
圖四、八正道會為三學……………………………………………………………140
 





主持人
碩士/黃金廷 指導教授:釋慧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