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做一個佛門弟子
桑吉銀登仁波切
今天我在這裏給大家授個皈依。不管哪個宗教都有一種皈依的儀式。這種皈依就相當於入門一樣。比如說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回教、佛教,它們都有皈依。皈依就是入門。
如果要皈依的話,我們首先要知道皈依誰。比如佛教要皈依三寶。哪三寶呢?佛、法、僧,這三個叫三寶。佛是佛陀,釋迦牟尼佛;法是當初佛陀在人間修行覺悟以後跟弟子們講的很多東西,後來形成文字,他的教義,這種叫"法";僧是佛陀的弟子,比丘、出家的,這種叫僧人,就叫僧寶。這三種佛教稱為三寶。我們皈依就皈依三寶,並不是什麼皈依天、神、鬼、祖宗這些,跟這些沒有關係。
為什麼說要皈依三寶呢?三寶的精髓,三寶的精華,是普度眾生,利於一切眾生,它是一種超越了我們人間智慧的普度眾生的方式方法。所以我們要皈依。佛教講有六道眾生,有六個道,上三道,下三道。雖然說有六道,但只有人比較容易接受皈依。其他道的眾生,有些有這種智慧,有些有那種體會,但沒有人的這種智慧,能從佛法裏面覺悟一些東西--知道這是輪回,要去往生淨土,要利於一切眾生。其他五個道的眾生都沒有這種想法。所以我們投胎到人間的福報也是很大的。
但我們皈依之前首先要認識三寶,對三寶樹立信心是最關鍵的。怎樣認識三寶呢?我們首先要去瞭解佛法,佛法裏面是怎麼講的,佛法是不是就是我們有時所看到的聽到的,比如燒燒香,拜拜佛,念念佛啊,這樣就完事了。或老是去求一些保佑平安啊,身體健康啊,我的兒女考上大學啊,我的生意能做得好啊,賺幾千萬幾百萬啊。如果是光求這些的一種法門的話,並不一定是佛教。佛教的精神不是這樣的。
佛教的精神是無我利他,利於眾生的一種精神。佛教講因果業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佛教講究前世、今生、來世。我們每個人,每個眾生,都有前世、今生、來世,我們每個人都有因果業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善因和惡因這兩種因緣操縱我們的人生,比如前世造什麼因,今生有這種果。前世有善因,今生有善果;前世有惡因,今生有惡果。所以我們這種命是因果來決定的。不是什麼天神來決定,上帝來決定,祖先來決定,不是這樣的。跟上帝、祖先、老天爺沒有任何一點關係。關係都在我自己的因果業力上。這種因果業力,一切不好的結果,都是我們作為一個凡夫,他有三毒--貪、嗔、癡,這三毒來造成的。這三毒裏面,我們作為一個眾生,就有貪心。貪心是什麼呢?首先知道有一個"我執",什麼是我的,我要吃好的,我要穿好的,我要用好的,等等。這時這個"我執"可能就會造一些不好的業,給眾生造了很多不好的惡業。所以佛教講一切都是因果造成的。是我們前世修來的因,今生會有這種果,所以是命中註定的。但也不是說命中註定就完全不會改變。有些是我們前世積累下來的一些善因和惡因,有些是我們今生補上的善因和惡因。假如說我們前世造了很多的業力,但是到我們今生遇上佛法,然後我們按照佛的教義,佛的教導去做,做一些善事,積累一些福報,行善積德。這樣我們的命運也可以改變,不是象有些宗教上說命沒法改變。怎麼去改變?就在我們自己的手中。也不是佛來改變,也不是上帝來改變,都是靠我們的因果業力來改變。我們做什麼樣的因,就會有什麼樣的果,所以它在不斷地改變。有的人在往好的方面改變,有的人在往壞的方面改變,這是由我們的動機和行動兩個方面來決定。你的動機是什麼?好的動機嗎?壞的動機?你的行動又是什麼?這兩個一直在改變我們的人生。所以這種就叫因果業力。
佛教認為有六道眾生,每一個眾生都有一條生命,他的生命就能體會痛苦、快樂。既然這樣,我們就應該去度化一切眾生,原諒一切眾生,不要去傷害一切眾生,我們要去包容一切眾生。不要去想一切眾生都是為我的,不要這樣去想。佛教講我是屬於一切的,屬於一切眾生的,屬於宇宙的。我們是來服務的,服務六道眾生,服務整個宇宙。應該這樣去想。我們都很清楚,比如我們沒有東西吃我們會死掉,這些東西又是從哪里來的?宇宙的大氣層,水份,肥沃的土地,濕潤的氣候等等給我們所需要的一切東西,那我就尊重這一切東西,我就不要毀掉這一切東西。應該這樣想。
現在我們很多人,他們的追求,往往超過他們一生中所有的需求,不斷地貪。好比我們生活中,本來用的不需要那麼多。我們的水也好,我們的筷子也好,還有象我們的速食用具這樣的一些東西,本來可以用五天到一個禮拜的,但我們一天就把它用光了。那這種時候,本來你活一百歲或者是五六十歲裏面該用多少,自然規律裏也會有限制,本該用多少就用多少。但我們提前就把它用光了。這種時候,按佛教講,對自己的福報也不利,對整個人類和宇宙也不利。所以我們要學會適當地去用。
為什麼說要適當地去用呢?本來我們做一個人,首先當然需要一個健康的身體,不論是學佛、工作,當一個工程師、當一個老師或者農民,都需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那這個身體怎樣才能算是健康的呢?首先心要健康。心理健康是最關鍵的。如果能做到心理健康,可以說百分之八、九十可以保證你的身體也會健康。如果沒有心理的健康,外來的一些東西,吃多少藥,飯菜做得再好,吃山珍海味,也不會帶來太大的健康。反過來吃得太多的話,還會引起脂肪高,血脂高,什麼高血壓,糖尿病,等等。所以我們要適當地去用這些東西,然後我們學會心理健康。
怎麼去學會心理健康呢?我們要懂得包容一切眾生,團結一切眾生。如果有包容和團結,那就是佛陀講的善良、慈悲。如果沒有這兩點,是沒有辦法去包容,沒有辦法去團結的。所以我們作為一個佛門弟子,首先必須要有的就是善良和慈悲,對眾生需要善良和慈悲。對三寶要有個恭敬的虔誠心。假如說我對三寶有堅定不移的信心,但對眾生沒有任何一點善心的話,這也不叫佛門弟子。如果對眾生有善心,對三寶沒有信心的話,也不叫佛門弟子。我們對上師三寶要有信心,對眾生要有善心,這兩個是不管任何時候都需要有的。如果有這兩點,就叫佛門弟子。
這種善良不光在佛教裏面有,在其他的宗教裏和沒有信仰的人中,也同樣會有。但這種善良和慈悲不能讓我們徹底從六道裏面解脫。只能說有這種善良和慈悲,有可能他們的來世會很好,有可能直接往生到天道。但他們的這種福報是有限的,還是轉不出六道。比如說我現在很善良,做得很好,但我沒有佛教的慈悲,普度眾生的精神,沒有對三寶的信仰和三寶的加持,那下一輩子投胎,投胎得很好,到一個條件非常好的家庭裏面,從一生下來條件就很好,但你就不會知道這是怎麼來的,沒有受過任何苦難,那你就不會想到珍惜這一切,只會去享受,吃、穿、用等等。這時你的福報慢慢、慢慢就用盡了。用盡了以後,我們作為一個眾生,一切都是無常的,有生老病死的,到時候你的無常來臨了,你的生老病死馬上也降到你身上了,那這時你的福報也用光了,又慢慢、慢慢地墮落下去了,墮落到比較貧窮,比較無知的境地,又投胎到動物,投胎到地獄等等。
所以我們對三寶的教導,要不斷地、一生一世、慢慢、慢慢地往上修,這就是修福報。我們要不斷地造善的福報,不要去毀掉我們善的福報。這種善的福報我們前世也修,今生也修,來世也修,我們應該是這樣做的。
我們做一個佛門弟子首先必須要相信前世、今生、來世。有的人說:"我怎麼會相信來世呢?我又看不見,我什麼都不知道。反正死了就算了唄,就象燈熄滅了一樣,什麼都沒有了。"如果真有這麼好的話,那也無所謂了。我今生該吃的吃了,該殺的殺了,該看的看了。但不是這樣的。有沒有來世呢?絕對有來世的。佛教講,不是你的這個肉體還帶到來世,而是有一種叫"靈魂"或者叫"光明的佛性"的,又投胎到下一輩子,這時候你的業力緊緊跟隨著你,從你一投胎到母親身體裏就又開始你的因果,慢慢、慢慢地形成。只是目前我們看不到而已。我們的因果就象一隻鳥,在地上時可以看見有影子在跟著它走,飛上天的時候它的影子不見了。但它沒有辦法永久地停留在天上,它總有一天還是降在地面。就在那一刹那,它的影子又跟隨著它了。我們的因果就跟這一樣。有時候看不見了,就認為不會有因果,但在因緣具足的時候,同樣會有報應的。這種就叫因果。我們的來世也是一樣的。我們一樣的要去投胎,反反復複地在輪回裏面投胎。
但是我們有些人學佛不是這樣,就象我剛才講的一樣,求一些平安、保佑等等。求保佑和平安也沒什麼不對的,對佛求的話也不是一點用沒有。有可能會有點用處。但佛教博大的愛不是這樣的。你的一切不是求來的,是自己修來的。有些人說我造了很多業力,我今天去殺人放火,做了很多傷天害理的事情,然後跑到寺院裏去買一炷香,燒在那個地方,磕三個頭,在功德箱裏捐幾塊,十塊八塊的,然後許願佛陀保佑,不要被員警抓到什麼的。這會不會有可能?佛陀會不會保佑呢?這種是不會保佑的。佛陀的心裏六道眾生都是平等的,他的教義裏面沒有說,你去傷害他人,然後跑來我這裏贖罪,我就保佑你,他死就死吧,他下地獄就下地獄吧,我就不管他,我只保佑你。佛陀沒有這樣的。這是對佛教錯誤的認識。
我們學佛,有了一個師父,有了一個上師引導我們去學佛,但我們又去追求我的師父是多麼大的成就者,我的師父是哪個大寺廟的主持,我的上師是某位活佛,他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等等,有很多這樣的想法,我們去追求一些名啊,利啊這樣的東西。實際上,師父是大的活佛也好,大的主持也好,跟我們的修行沒有太大的關係。只要我們認真去修,按照佛陀的教導去做,就是真正的修佛法。只能說上師就象嚮導、導遊一樣,我們去西方阿彌陀佛淨土旅遊的話,必須要通過你的上師當導遊。上師告訴我們該怎麼做,不應該怎麼做,我們不要去做傷天害理的事情,我們要行善積德,利於眾生。他就這樣教導我們。找一個好的導遊,路非常熟悉,比如哪個地方有個懸崖,告訴你要小心,不要滑下去;前面有個急轉彎,要小心;前面有個草原,那裏可以待一段時間休息……如果能找到一個好導遊,我們一路會非常順利。如果找不到一個好導遊,我們錢也花了,時間也花了,收穫也不好,以為理解了的東西其實都是一種誤解。
現在不管是學佛教的,學任何其他宗教的,或者屬於任何一個黨派的,有真的,也有假的,有自私的,也有普度眾生的等等,有很多。我們現在皈依學佛是生生世世的事,不是一天兩天、一年兩年的事,所以這時最關鍵的是我們必須要找一個正知正見的師父來引導我們。不要遇上一個貪心的、有我慢的師父。如果是這樣一個師父的話,往往把我們引錯方向。雖然他傳的是正法,但他的意念是邪的,那他傳正法也沒有用。因為他的意念邪了。怎麼叫意念邪呢?比如我們找了一個不好的師父,他給我們傳六字大明咒,告訴你念"嗡嘛呢唄咪口牛",這是觀世音菩薩心咒,你念到多少萬遍的時候,那時就增加你的功夫了,你那時就可以去殺人了,可以去搶銀行了。雖然他傳的是正法,是觀世音菩薩的心咒,但他的想法和行為、行動都是錯誤的。念多少心咒也沒有用。首先法要正,然後心要正,這是最關鍵的。
(2004年3月,重慶)
|
主持人 |
桑吉銀登仁波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