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密差異

岡波巴大師全集《珍珠之鬘

岡波巴大師

  大乘波羅蜜多教法的修行人,是把(意識臆測而非親證的)“共相”的道理,來當成是(修行的)對象;而大乘秘密真言教法的修行人,則是把實際理地,來作為修行之道。

  《功德薈萃》第五則

  敬禮大寶上師!

  至尊大寶達波仁波切又曾這樣教誨說:

 

  由於思維“死亡無常”是修習其他所有法門的基礎、根本或者說基石,因而,對於這個法門的修習,自然是極其重要的。若非如此,就算我們看似是在修行,但因修行之中充斥著顧戀今生的“世間八法”,所以,也並不能靠它來超脫苦難的輪回啊!

 

  [此處恐有脫句]由此可見,思維“業、因、果”與“輪回過患”,又是極其重要。假設我們未曾對此產生強烈的定解與由衷的體悟,那麼,就會墮入下劣的“聲聞”等乘[此句義理有誤]。由此可見,只是有著一副修行的樣子,還是遠遠不夠的。

 

  有關這層道理,如《喜金剛》中有偈亦雲:

 

  人不能詮俱生智,

 

  任於何處亦難得;

 

  依上師時節善巧,

 

  及從自福而知之。

 

  不是他人能夠告訴給我們的

 

  這種渾然天成的俱生本知”,

 

  無論是在什麼地方

 

  我們也都是難以找到它的;

 

  這種渾然天成的俱生本知,

 

  只有通過師長在特定的時候、

 

  依靠善巧的方法,

 

  以及我們自己(所積累)的福德,

 

  才能瞭解它。

 

  對於這種渾然天成的境界來說,在最初階段,它不是靠著蠻力而能做成的;在中間階段,它又是不住的;在最終階段,它也是不壞的啊![遠離有為法的生、住、滅三者。]

 

  ◎散論1

 

  那麼,在大乘“波羅蜜多”教法與大乘“秘密真言”教法之間,究竟有著怎樣的差異呢?

 

  大乘波羅蜜多教法的修行人,是把(意識臆測而非親證的)“共相”的道理,來當成是(修行的)對象;而大乘秘密真言教法的修行人,則是把實際理地,來作為修行之道。

 

  所謂“將共相的道理作為修行之道”,就是指:

 

  借助于邏輯推理和理路分析,用(外境的組成)遠離“一”、“多”這樣一種立論,來壞除一切事物(貌似存在)的表相。其思路大概是這樣的:先用邏輯推理證明作為構成物質基礎的不可再分的單一粒子,是不成立的;既然單一粒子是不成立的,那麼,那種認為物質是由單一粒子積聚組成的主張,自然也就不能成立了。依照這種論證,就可以把一切事物,斷定是不由“一”、“多”等任何一個方面來成立的了,從而,再將諸法本性看作是像至極清淨的虛空一樣,而(大部份學人至此往往)束之高閣、高高掛起,(以為從理念上悟到此理就可以萬事大吉,而不再追求進一步的現量實證,)這就是所謂的“將共相的道理作為修行的對象”啊!

 

  所謂的“將諸法實義作為修行之道”,就是指:

 

  先借助于“方便道”的猛厲鉗制,而使“氣”趣入“中脈”之中;在這個時候,再借助於“心氣不二”的要點,心識就會出現“樂”、“明”、“無念”的感受;在這個關鍵的火候上,一位具備資格的師長,就會(以印心的方式)引導他說:“要知道,你的這種‘樂、明、無念’的心識,就是你的‘心性明知’呀!”

 

  經過修持這種印心後的直觀心性,而進一步地拋棄僅以“樂、明、無念”為勝的執著,就可以親見並確定“明知”的法爾真性了。

 

  在此“明知”的明晰中不散不亂,便是“禪定”;這種猶如金剛般的禪定,如果達到了究竟的階段,就是“法身”了呀!

 

  ◎再論顯密差異2

 

  岡波巴大師全集《珍珠之鬘第一輯·功德薈萃》第五則竟





主持人
岡波巴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