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年表 一

623
   佛陀釋迦牟尼誕生于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屬尼泊爾)藍毗尼園(一說565年。由於南傳與北傳佛教對佛陀降生、成道、涅槃年歲等史實記載有差異,故1950年第一次世界佛教徒聯誼會會議作出共同的規定。本表採用的是這一規定的年代。
594
   釋迦牟尼出家,時年29歲。
588
   釋迦牟尼於五月月圓日夜在古印度菩提伽耶(今屬印度比哈爾邦邦)睹明星悟道,明年35歲。
578
   佛陀在鹿野苑(今屬印度貝那勒斯城)弘法,是為初轉*,時年45歲。
543
   釋迦牟尼於五月月圓日夜半在古印度拘屍那伽(今屬印度聯合邦迦夏城)附近的優婆伐檀那林雙菩提樹下涅槃,時年80歲。信徒分其舍利建塔貯之。3個月後,,迦葉在阿闍世王支持下,在王舍城(今屬印度比哈爾邦邦底賴雅)靈鷲山七葉窟內召集500比丘舉行第一次結集,以整理佛教經義。該次結集又稱王舍城結集五百結集靈鷲山結集等。
   富蘭那長老(跋波)等率領近千名比丘在七葉窟外舉行結集,世稱大眾部結集,亦稱窟外結集大眾部小乘結集等。是為部派分裂為始。
   又傳阿難曾在鐵圍山舉行大乘佛教結集。世稱鐵圍山大乘結集,亦稱大乘結集
約前54343
   佛陀涅槃後第一個五百年時期,小乘佛教盛行,大乘教尚未形成主流,史稱小行大隱時期,又稱正法時期
443
   耶舍長老在古印度毗舍離城(今屬印度比哈爾邦邦穆查發普爾)召集700僧眾舉行第二次結集,亦稱毗舍離結集七百結集
   佛滅後100年,大天被耶舍長老等逐出上座部長老僧團,乃另立大眾部。從此原始佛教在組織上出現分裂。
約前350
   古印度信徒于加德滿都(今屬尼泊爾)建覆缽形十三層窣堵波以弘佛。
約前250
   目犍連子帝須在古印度孔省王朝阿育王支持下,于華氏城(今屬印度比哈爾邦邦首府巴特那)召集一千比丘舉行第三次結集,以編纂佛教巴厘文三藏
   印度桑奇大窣堵波(一號窣堵波)建成。
約前249
   阿育王赴藍毗尼園、鹿野苑等佛教聖地朝覲,並建柱塔以紀念。
約前240
   師子國建睹波羅摩塔以弘佛。
3世紀
   阿育王皈依佛教,支持僧侶四出弘法,足跡到師子國(今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敘利亞、埃及、希臘等地。其中末闡提到迦濕彌羅、犍陀羅傳教。
   佛教成為印度國教,各地陸續建立石刻和石柱,開鑿石窟。
約前185
   古印度中部巽迦王朝補砂密多羅國王以婆羅門為國師,推行排佛政策,摧毀境內佛塔八百餘座,盡殺僧尼,史稱中印度法難
約前100
   佛陀《本生經》成書。
   古印度著名石窟阿旃陀石窟開鑿。
2世紀前後
   佛教從古印度西北的迦濕彌羅等地過蔥嶺向西域各地傳播。
25
   在師子國護法王伐多伽摩尼·阿巴耶支持下,羅希多大上座于阿盧寺召集500僧眾舉行上座部第四次結集。又傳迦膩色迦組織的結集為第四次結集
2年(西漢哀帝元壽元年)
   大月氏(今新疆及以西一帶)來華使者伊存向博士弟子景廬口授《浮屠經》,佛教漸傳入中國。
1世紀
   印度建卡爾梨石窟。
西元16西元515
   佛涅槃後第二個五百年內,大乘佛教弘傳至全印度,小乘佛教轉而為附庸,史稱小從大主時期大主小從時期像法時期
62年(東漢明帝永平五年)
   楚王劉英信奉佛教,並與信徒聚會談佛,是為中國第一個佛教團體。
65(東漢明帝永平八年)
   史載明帝劉莊以夢見金神,遣使臣蔡愔等到天竺(今印巴次大陸一帶)求法。
67年(東漢明帝永平十年)
   史傳天竺僧人竺法蘭、迦葉摩騰以白馬馱《四十二章經》、佛像到洛陽,明帝以禮相迎。是為佛教正式傳入中國漢地之始。
68年(東漢明帝永平十一年)
   在洛陽建成白馬寺,為中國最早的佛教寺院,被尊為中國佛教的釋源祖庭
   竺法蘭、迦葉摩騰繪《千乘萬騎繞塔三匝圖》、《首楞嚴二十五觀圖》于白馬寺保福院;又繪月氏《佛像》於洛陽南宮清涼台等地。
1世紀中後葉
   《薄伽梵歌》、《本生經》等書于古印度大體成形。
   犍陀羅、秣菟羅、阿瑪拉瓦提等地佛教美術盛行。犍陀羅吸收古希臘、古羅馬藝術精華,創造出各種釋迦形象,形成富有特色的犍陀羅藝術。
   約100
   古印度貴霜王朝迦膩色迦王護法,以世友菩薩為上座,選500阿羅漢于迦濕彌羅城(今屬喀什米爾)舉行第四次結集。此後改覆缽式佛塔為樓閣式,刻三藏於銅鍱以貯。馬鳴、龍樹、提婆等宗教詩人、思想家輩出。阿瑪拉瓦提式樣的美術盛行。
147年(東漢桓帝建和元年)
   大月氏僧支讖到洛陽弘佛,後譯出《道行品經》、《首楞嚴經》、《般舟三昧經》等,大乘佛教理論得以系統傳入中國。
   山西洪洞廣勝寺約于該年興建。
148年(東漢醒帝建和二年)
   安息國僧人安世高到洛陽弘法,156年譯《人本欲生經》。以後譯出《安般守意經》、《陰持入經》、《阿毗曇五法經》等,小乘佛教理論得以系統傳入中國。
166年(東漢恒帝延熹九年)
   醒帝在洛陽濯龍宮設華蓋以祠佛像。
172年(東漢靈帝熹平元年)
   印度僧人竺佛朔在洛陽譯出《般若經》抄本《道行經》一卷。
181年(東漢靈帝熹平元年)
   安息國居士安玄與漢僧嚴佛調譯《法鏡經》兩卷。
184—189年(東漢靈帝中平年間)
   笮融於徐州、廣陵(今江蘇揚州)一帶大興佛寺,鑄銅佛、飾金身、設齋會,信徒多達數萬。
   在長江焦山建普濟庵,後改名定慧寺。
196—220年(東漢獻帝建安年間)
   曹植仿佛教聲律用作詩賦,又制《漁山梵唄》,音調豔逸,被視為佛教影響中國文學、音樂之象徵。
   湖北當陽建玉泉寺。
   陝西扶風建法門寺。
2世紀前後(東漢晚期)
   江蘇連雲港孔望山佛教摩崖造像,約鑿於此時。
   新疆喀什市三仙洞石窟開始雕鑿。
222年(三國吳大帝黃武元年)
   支謙從洛陽到武昌,後到建業,譯《大明度無極經》、《維摩詰經》、《大阿彌陀經》等佛經。
224年(三國吳大帝黃武三年)
   印度僧維祇難和竺律炎在武昌譯《法句經》,此經後由支謙重新校譯。
   約230年(三國吳大帝黃龍二年)
   蒼梧(今廣西梧州)學者牟子著《牟子》,倡佛、儒、道一致之說。
241年(三國吳大帝赤烏四年》
   康居(今伊朗一帶)僧人康僧會由交趾(今越南)入華至建業(今江蘇南京),設茅屋,置佛像,弘法。
   畫家曹不興從康僧會學畫佛像,被譽為中國的畫佛之祖
247年(三國吳大帝赤烏十年)
   康僧會受吳大帝孫權賞識,在建業為之築建初寺。是為江南佛寺創立之始。
   康僧會善以《易經》、《詩經》、《老子》融入佛說,譯有《雜譬喻》等經,被視為第一位兼有佛、道、儒思想的入華譯經師。
250年(三國魏齊王嘉年二年)
   古印度僧人曇柯迦羅到達洛陽,譯有《僧祇戒本》,並于白馬寺設戒台傳戒,肇漢地佛教按戒律出家之始。
   古印度佛學研究中心在那爛陀寺建立。
260年(三國魏元帝景元元年)
   僧人朱士行為訪求《大品般若經》,西行五萬余裏到達於闐,得《放光般若經》梵本。是為中國僧人西行求法之始。
   新疆克孜爾千佛洞17窟開始雕鑿。
265年(三國吳末帝甘露元年)
   吳末帝孫皓在鎮江建甘露寺。
266年(西晉武帝泰始二年)
   天竺僧人竺法護在洛陽譯經,以後共譯大、小乘經典150餘部,為晉代譯經者之冠。
268年(西晉武帝泰始四年)
   湖南長沙建嶽麓山寺。
   陝西西安大興善寺約建於此時。
282年(西晉武帝太康三年)
   朱士行在於闐遣弟子法饒等將《放光般若經》等送回洛陽。朱士行晚年在於闐弘法,卒於該地。
286年(西晉武帝太康七年)
   竺法護譯出《正法華經》10卷。《光贊般若經》10卷。
3世紀
   印度埃羅拉石窟開鑿。
   斯里蘭卡摩訶舍那王修建祇陀林佛塔。
   約300年(西晉惠帝永康元年)
   新疆克孜爾千佛洞開鑿。
   僧人義興在浙江鄞縣天童山結茅弘法。
   僧人帛遠與道士王浮在洛陽辯佛道優劣,王浮辭屈後,偽造《老子化胡經》,繼續攻擊佛教。
305年(西晉惠帝永興二年)
   帛遠為秦州刺史張輔殺害。
310年(西晉懷帝永嘉四年)
   龜茲(今新疆庫車)僧人佛圖澄至洛陽弘法。後來投奔後趙石勒,被尊為大和尚,得以參政。曾以佛教不殺生之情勸石勒。
317年(前涼永安四年,即東晉元帝建武元年)
   甘肅麥積山文殊、觀音、普賢三泉旁建佛寺,此地漸為弘法勝地。
   帛屍梨蜜多羅譯《大孔雀王神咒》等。
321年(東晉元帝大興四年)
   書聖王羲之生(—379)(一說303—361
323年(東晉明帝太甯元年)
   明帝司馬昭擅繪,于宮內樂賢堂畫佛像。
   竺道潛、帛屍梨蜜多羅等僧人南渡,受到東晉君臣與士人禮遇,江南佛風隨之大盛。
326年(東晉成帝咸和元年)
   杭州靈隱寺創建。
   雕塑家、畫家戴逵生(—396)。
330年(東晉成帝咸康五年)
   杭州下天竺建翻經院,後改名法鏡寺。
340年(東晉成帝咸康六年)
   建康(今江蘇南京)建高座寺。
344年(東晉康帝建元二年)
   畫家顧愷之生(—405)。
   書法家王獻之生(—386)。
348年(東晉穆帝永和四年)
   後超大和尚佛圖澄卒于鄴宮寺,年117歲。生前與弟子共建寺893所。
351年(東晉穆帝永和七年)
   佛圖澄弟子竺僧朗等東入泰山,在金輿穀建寺傳教。
353年(東晉穆帝永和九年)
   王羲之與僧人支遁等作蘭亭之會,書《蘭亭序》。
354年(東晉穆帝永和十年)
   道安在太行恒山立寺傳教,慧遠與弟慧持出家師之。
   山東長清建靈岩寺。
362年(東晉哀帝隆和元年)
   哀帝請竺道潛進宮講《大品般若經》。
363—365年(東晉哀帝興寧年間)
   顧愷之于建康瓦棺寺畫《維摩詰像》。
366年(東晉廢帝太和元年)
   甘肅敦煌莫高窟開鑿。
372年(東晉簡文帝咸安二年)
   簡文帝司馬昱于建康長幹寺建三層佛塔。
   前秦苻堅遣僧人順道等赴高句麗弘佛。是為佛教傳入朝鮮之始。
374年(東晉孝武帝甯康二年)
   前秦僧人阿道入高句麗弘法。
375年(東晉孝武帝甯康三年)
   高句麗建肖門寺和伊弗蘭寺。
380年(東晉孝武帝太元五年)
   道安編《綜理眾經目錄》,一般以之為最早而可信的經錄。曇摩持、竺佛念等在道安主持下譯出《十誦比丘戒本》等。
381年(東晉孝武帝太元六年)
   慧遠至廬山創龍泉精舍,講經說法,廬山漸成為南方佛學中心之一。
   道安倡劃一僧尼姓氏,四姓沙門皆改姓為。中國漢地位僧從此以為姓,自稱為釋迦牟尼後人。
384年(東晉孝武帝太元九年)
   東晉梵僧摩羅難陀到百濟弘法。
396—397年(北魏道武帝皇始年間)
   建康瓦棺寺毀於火災。
   道武帝拓跋跬以僧人法果為道人統,管攝僧徒。
   法果倡皇帝即當今如來論,以使佛道與王道互相利用。
   法果得授公、侯之爵,開和尚受封之先例。
398年(東晉安帝隆安二年)
   江西南昌建大安寺。
   僧伽提婆譯《中阿含經》。
399年(後秦弘始元年)
   法顯從長安出發,西行天竺求法。
4世紀
   印度菩提伽耶寺建立。
   印度笈多藝術風格佛像雕塑藝術流行。
   約400年(東晉隆安四年)
   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開鑿。
401年(後秦弘始三年)
   龜茲僧人鳩摩羅什來長安,後秦王姚興以國師禮相迎。鳩摩羅什在長安說法,開始系統地介紹印度大乘中觀學派的觀點。以後,譯《大品般若經》、《妙法華蓮經》、《阿彌陀經》、《十誦律》等35300餘卷。
402年(東晉安帝元興元年)
   慧遠結廬山白蓮社,首倡漢地佛教淨土信仰。
   太尉恒玄下令沙汰僧尼,登記僧尼名籍,加強管理。是為政府設僧尼名籍管理之始。
403年(東晉安帝元興二年)
   慧遠倡沙門不敬王者論,以保持佛門的相對獨立性。
404年(後秦弘始六年)
   後秦僧人智猛等15人從長安出發,赴印度求法。
408年(東晉安帝義熙四年)
   印度僧佛陀跋陀羅到長安。
   罽賓僧佛陀耶舍被迎到長安,譯《四分律》。
410年(東晉安帝義熙六年)
   法顯抵師子國修習佛學。
412年(東晉安帝義熙八年)
   法顯遊歷南亞、中亞29國,達15年,取道爪哇(今屬印尼),回到嶗山。返國後著《佛國記》。
   曇無讖到姑藏。以後譯《大般涅槃經》北本、《金光明經》、《菩薩地持經》、《菩薩戒經》等。
413年(後秦弘始十五年)
   陝西戶縣建草堂寺,以供鳩摩羅什譯經弘法之用。
416年(東晉安帝義熙十二年)
   慧遠卒于廬山東林寺,年83歲。
417年(東晉安帝義熙十三年)
   高句麗僧墨鬍子來華求法。
418年(東晉安帝義熙十四年)
   法顯在建康譯出《大般泥洹經》,宣揚除一闡提外,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竺道生在建康闡揚涅槃學
   古印度僧人佛陀跋陀羅在揚州天寧寺譯出《華嚴經》等。
   江蘇蘇州靈岩寺和常熟興福寺興建。
420年(北魏明元帝泰常五年)
   甘肅永靖炳靈寺石窟繪壁畫,並留有題記。是為全國石窟中現存最早的題記。
422年(南朝宋武帝永初三年)
   謝靈運受竺道生影響,著《辯宗論》,以會通儒佛之說。
   安徽壽縣導公寺約建於此年。
423年(南朝宋少帝景平元年)
   罽賓(今阿富汗一帶)僧人佛陀什抵建康,與竺道生等譯《五分律》等律書。
424年(南朝宋文帝元嘉元年)
   西域畺良耶舍到建康,譯出《觀無量壽經》。
425年(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年)
   浙江寧波鄞縣建阿育王寺。
427年(南朝宋文帝元嘉四年)
   竺道生因倡一闡提人皆得成佛,被逐出佛門,進虎丘山。
431年(南朝宋文帝元嘉八年)
   罽賓沙門求那跋摩到達建康,譯《菩薩善戒經》。是為大乘戒法和瑜伽系學說傳於南方的開始。
433年(南朝宋文帝元嘉十年)
   師子國尼姑鐵薩羅到建康,與僧伽跋摩為中國尼僧授具足戒(一說為元嘉六年即429年)。
   發生白學先生(儒學)與黑學道士(佛教)之爭。
435年(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二年)
   中印度僧求那陀羅到建康,以後譯《雜阿含經》、《過去現在因果經》、《勝鬘經》、《楞伽經》等。
436年(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三年)
   宋僧人慧琳著《白黑論》,宗炳、顏延之反駁之。
438年(北魏太武帝太延四年)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詔罷沙門年齡50以下者,以其強壯,使為民。
444年(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五年)
   太武帝在崔浩煽動下滅佛。數年間,北魏境內佛教蕩然無存。
445年(北涼沮渠安周承平三年)
   沮渠安周在新疆吐魯番等地大興佛教,立《造佛像碑》;北涼主客長史陰尚宿亦刻《捐道場碑》,立於吐魯番。
452年(北魏文成帝興安元年)
   北魏文成帝下詔復興佛教,命州郡縣造寺,許百姓出家。
455年(北魏文成帝興光二年)
   師子國僧人邪奢遺多·浮陀難提等5人來中國時,帶來3尊佛像。
459
   畫家、藝術理論家謝赫生(—532)。
460年(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
   北魏沙門統曇曜在文成帝支持下主持開鑿雲岡石窟。
   江蘇揚州大明寺興建。
466年(北魏獻文帝天安元年)
   北魏獻文帝拓跋弘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建永寧寺,造七級佛塔、傳說高300尺。又造釋迦像,用銅10萬斤,黃金600斤。
472年(北魏孝文帝延興二年)
   詔禁止無籍僧尼在民間遊化,僧尼出外教化須帶僧曹文書。禁止私建寺塔。
   山西交城玄中寺約于此時興建,後該寺被日本佛教淨土宗奉為在中國的祖庭。
475年(宋後廢帝元徽三年)
   定林寺法獻往天竺求法,至於闐得佛牙、舍利及《觀世音滅罪記》等而歸。
478
   斯里蘭卡錫吉裏耶古宮創建,宮內有佛龕及天女散花等壁畫。
479年(南朝齊高帝建元元年)
   河南濟源盤谷寺興建。
480年(南朝齊高帝建元二年)
   古印度僧人達摩約於是年來中國弘法,將禪學傳入中國。他曾面壁9年,被奉為中國禪宗的始祖。
481年(南朝齊高帝建元三年)
   中印度僧曇摩伽耶舍在廣州朝亭寺譯出《無量義經》。
483年(南朝齊武帝永明元年)
   敕長幹寺玄暢與定林寺法獻為僧主,分任長江南北兩岸僧務,時號黑衣二傑
   北京天寧寺佛塔約於是年創建。
   山西五臺山佛光寺創建。
   江蘇南京棲霞寺創建。棲霞山千佛崖石窟約此時開鑿。
486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年)
   江蘇徐州雲龍山石窟開鑿。
487年(南朝齊武帝永明五年)
   南朝齊竟陵郡王蕭子良在建康召集文士、名僧談儒論佛,吟詩作文,並造經唄新聲。
   沈約受梵唄影響,講求詩賦音律,創四聲之說,被視為永明體詩風的代表人物,開唐代律詩先河。
   範縝撰《神滅論》,提出浮屠害政,與蕭子良等辯佛教之因果說。
   道士顧歡寫《夷夏論》,認為佛教為,引起南朝士人佛道夷夏之爭。
488年(南朝齊武帝永明六年)
   西域僧伽跋陀羅在竹林寺譯《善見律毗婆沙》18卷。其譯律記載有眾聖點記
492年(南朝齊武帝永明十年)
   中印度沙門求那毗地譯出《百喻經》,後又譯《十二因緣經》、《須達經》。
493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
   制定僧制47條。
494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
   北魏由平城遷都洛陽,佛教中心南移。
   集能工巧匠開鑿龍門石窟。龍門日盛,信徒雲集。
495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
   書法藝術的珍品,龍門石窟龍門二十品始刻。
496年(北魏教文帝太和二十年)
   北魏孝文帝元宏詔令於嵩山建少林寺。
   寧夏固原須彌山石窟開鑿。
499年(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三年)
   遼寧義縣萬佛堂石窟開鑿。
5世紀
   印度迦裏陀斯著《薩昆塔拉公主傳》。梵語文學與佛教藝術極盛。其雕刻吸收犍陀羅藝術,在印度北方形成秣菟羅佛教藝術
   印度摩竭陀出現有光環的如來佛立佛。
   上座部佛教衰微。
   新羅的阿道來華求法。
500年(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
   山西渾源懸空寺興建。
   龍門賓陽三洞開鑿。
502年(南朝梁武帝天監元年)
   劉勰于山東莒縣定林寺撰《文心雕龍》,將佛教思想融入文學批評。
   江西南昌能仁寺創建。
   湖南衡山南台寺約創建於此時。
504年(南朝梁武帝天監三年)
   梁武帝蕭衍下詔舍道歸佛。後又奉佛教為國教,大興佛寺、佛塔,廢道觀。江南佛教極盛。
   江蘇蘇州寒山寺興建。
   廣東韶關南華寺創建,初名寶林寺。
   法雲著《法華義疏》。
508年(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
   北印度僧菩提留支到洛陽,後譯出《金剛般若經》、《十地經論》、《入楞伽經》等。
   中印度僧勒拿提到洛陽,譯《法華經論》。《究竟一乘寶性論》。
   佛陀善多譯《攝大乘論》。
   地論學派興起。
509年(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
   甘肅慶陽北石窟寺開鑿。
   宣武帝親講佛經,西域沙門三千余人集於洛陽。
512年(南朝梁武帝天監十一年)
   武帝遣僧人入山,諮受三論大義,以僧詮成就最大。後住攝山止觀寺,盛弘三論,稱為新說。
513年(北魏宣武帝延昌二年)
   甘肅永靖炳靈寺石窟開鑿。
514年(南朝梁武帝天監十三年)
   江蘇南京靈谷寺興建。
516年(北魏孝明帝熙平元年)
   北魏孝明帝在洛陽建永寧寺木塔,呈樓閣式,高九層。
   寶唱奉敕抄集經、律、論,撰《經律異相》、《出要律儀》。
   僧祐撰《出三藏記集》、《弘明集》。
   洛陽龍門香山寺創建。
519年(南朝梁武帝天監十八年)
   慧皎撰《高僧傳》。
520年(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興建。
   帝宣佛、道二教的代表上殿論議。
   梁武帝為其父在鐘山建大受敬寺,又為其母在青溪兩岸造智度寺。
521年(南朝梁武帝普通二年)
   梁武帝在建康建同泰寺,以弘佛法。
   梁武帝倡僧人素食,此後漢地佛教多尊奉此規,表示慈悲之心。
   山東濟南黃石崖石窟開鑿。
522年(北魏孝明帝正光三年)
   司馬達等赴日本弘法,中國佛教傳入日本。
523年(北魏孝明帝正光四年)
   河南登封嵩嶽寺密簷式磚塔興建。
   山東樂安馬鳴寺、長清神寶寺創建。
524年(北魏孝明帝正光五年)
   河南洛陽景明寺建7層佛塔。
527年(南朝梁武帝大通元年)
   梁武帝到同泰寺,捨身,群臣奉贖。
   莊嚴寺僧旻卒。生前撰有《成實論義疏》。
   異次頓列教。新羅開始接受佛教。
529年(南朝梁武帝中大通元年)
   梁武帝蕭衍在建康同泰寺設無遮大會,捨身。群臣奉贖。
531年(南朝梁武帝中大通三年)
   梁武帝到同泰寺講《涅槃經》。
534年(東魏孝靜帝天平元年)
   山西太原天龍山石窟開鑿。
   北魏洛陽佛寺1367所,全國3萬餘所,僧眾達200萬人。
   朝鮮新羅興輪寺興建。
535年(西魏文帝大統元年)
   河南鞏縣石窟、澠池鴻慶寺石窟開鑿。
537年(南朝梁武帝大同三年)
   廣東廣州建六榕寺,以貯佛骨,該寺初名寶莊嚴寺。
   江蘇丹陽一乘寺彩繪暈染法繪成,遠視如有凹凸立體之感。
538年(南朝梁武帝大同四年)
   梁武帝創立盂蘭盆會。
   成實學派、涅槃學派興盛。
   百濟聖明王向日本獻佛像、佛經、佛具,元興寺建立。
541年(南朝梁武帝大同七年)
   中國南朝梁佛經畫工到百濟。
542年(東魏孝靜帝興和四年)
   曇鸞卒。生前宣傳阿彌陀淨土信仰,撰有《往生論注》、《贊阿彌陀佛偈》、《略論安樂淨土義》等。
543年(南朝梁武帝大同九年)
   山東曆城龍洞山佛峪開鑿。
544年(南朝梁武帝大同十年)
   山東曆城柳埠千佛崖開鑿。
546年(東魏孝靜帝武定四年)
   道憑法師開河南安陽寶山石窟。
   南朝梁武帝到同泰寺講《金字三慧經》,再次捨身,皇太子及群臣奉贖。
547年(東魏孝靜帝武定五年)
   楊衒之撰《洛陽伽藍記》,記北魏洛陽宮觀佛寺等。
   山東五峰山蓮花洞石窟開鑿。
548年(南朝梁武帝太清二年)
   西印度僧真諦經扶南,從南海入境,抵達建康。後譯出《十七地論》、《攝大乘論》、《顯識論》、《轉識論》、《唯識論》、《俱舍論釋》等經49部。
549
   新羅僧覺得從梁帶回佛舍利。
550年(南朝梁簡文帝大寶元年)
   河北邯鄲南響堂山石窟開鑿。
   河北平山林山石窟開鑿。
   甘肅敦煌西千佛洞開鑿。
   新疆吐魯番柏孜克裏克千佛洞開鑿。
   畫家展子虔約生於是年。
551
   高句麗的惠亮成為國統。
   高句麗設立百座講會、八關齋會。
552
   日本蘇我、物部兩氏爭論可否禮拜佛像。
553
   新羅改修皇龍寺,修建法住寺。
554
   百濟僧人曇慧等9人赴日本弘法。
555年(北齊文宣帝天保六年)
   河南開封建相國寺,初名建國寺。
556年(北齊文宣帝天保七年)
   北印度僧那連提那舍到鄴城,譯出《菩薩見寶三昧經》、《阿毗曇心論》等。
558年(南朝陳武帝永定二年)
   陳武帝陳霸先崇佛,捨身大莊嚴寺,群臣表請還宮。又設無礙大會,舍施乘輿法物等以弘佛。南朝佛寺林立。
   書法家虞世南生(—638)。
560
   白匈奴約於是年南侵北印度,大肆毀佛,史稱北印度法難
   陳文帝敕寶瓊為京邑大僧統。寶瓊撰《成實論》。
   北齊僧稠卒,年81。生前善習四念處禪法,撰有《止觀法》。
561年(北齊武成帝太甯元年)
   山東益都駝山石窟開鑿。
564年(北周武帝保定四年)
   中印度僧闍那耶舍與弟子耶舍崛多、闍那崛多到達長安。闍那耶舍譯有《大乘同性經》、《大雲請雨經》等;耶舍崛多譯有《金光明經·更廣壽量大辯陀羅尼經》等;闍那崛多譯有《法華經·普門品重誦偈》、《佛語經》等。
565年(南朝陳文帝天嘉六年)
   陳僧明觀到新羅弘法。
566年(南朝陳文帝天嘉七年)
   那連提耶舍譯出《大集月藏經》。
567年(南朝陳廢帝光大元年)
   名僧智顗融合南北佛教,倡止觀並重,提出一念三千三諦圓融等論點,創立天臺宗。後又著有《法華玄義》、《摩訶止觀》等。
   山東淄博普照寺約建於該年。
568年(北齊後主天統四年)
   河南汲郡(今汲縣)西山寺創病坊,以濟貧病之民。
569年(北周武帝天和四年)
   北周武帝召眾僧道士名儒百官論議三教優劣。
570
   穆罕默德生於麥加。後所創伊斯蘭教傳入印度,對當地佛教起到取代作用。
   北周甄鸞上《笑道論》三卷,被焚。
   道安上《二教論》,以佛為內教,儒為外教,道屬儒宗
574年(北周武帝建德三年)
   周武帝下詔禁佛道二教,毀佛像,沙門道士還俗者達200余萬人。
   新羅都城慶州皇龍寺銅佛鑄成。
575
   朝鮮高句麗僧人惠慈歸北日本,並作為向日本聖德太子傳授佛教的老師;同年,又有百濟僧人慧聰到日本。
577年(北周武帝建德六年)
   北周滅北齊,下令廢止北齊境內的佛教,寺院4萬所盡賜給王公為宅第,沙門300萬皆令還俗。
579
   印度僧毗屍多流支到越南,著《大乘方廣總持經》等。
   山東鄒縣開鑿尖山、鐵山、崗山、葛山四處佛經摩崖,佛教影響達于孔孟之鄉。
581年(南朝陳宣帝太建十三年)
   吉藏在浙江嘉祥寺宣講龍樹、提婆之學,創三論宗
   隋文帝下令准許為僧並製作佛像,復興佛教。
   山東濟南千佛山摩崖開鑿。
   敦煌莫高窟第428窟繪有金剛寶座式塔壁畫,此為內地較早的密宗塔圖。
   山西寧鄉千佛洞約於該年開鑿。
   陝西耀縣藥王山石窟約於該年開鑿。
582年(隋文帝開皇二年)
   改長安陟岵寺為大興善寺,並立大興善寺譯場。
   隋興佛道,召僧猛住大興善寺為隋國大統。又以曇延為大昭玄統。
   北天竺沙門那連提黎耶舍住大興善寺草創譯事,後移住廣濟寺為外國僧主。
   山西吉縣掛甲山石窟開鑿。
583年(隋文帝開皇三年)
   詔令修復周朝廢寺。
   唐公李淵以長安宅施沙門曇嵩,隋文帝為制清禪寺名。
   百濟僧日羅赴日本弘法。
584年(隋文帝開皇四年)
   帝敕凡北周已入官而未毀之佛像等,再行安置。一時佛寺得以重興。
   帝為靈藏律師建大興善寺,命為寺主。
   於洛陽為沙門曇延建永泰寺(一說延興寺)。
   為沙門法經建光明寺。
   山東濟南佛峪寺摩崖造像開鑿。
   日本蘇我馬子在石川住宅造佛殿供佛。
   百濟僧鹿深到日本。
585年(隋文帝開皇五年)
   隋文帝楊堅於大興殿受菩薩戒,大赦天下。
   帝應沙門曇延之請,遣使到突厥迎天竺犍陀羅沙門闍那崛多返華主譯經之事,置十大德監掌譯經。更召婆羅門僧達摩笈多,居士高天奴高和仁兄弟等,同傳梵語。
   帝召杜順和尚(傳為華嚴宗初祖)入宮,奉之如佛。
   新羅僧智明入陳。
586年(隋文帝開皇六年)
   建龍藏寺(即今河北正定龍興寺),張公禮屬文,刻立《恒州刺史鄂國公為國勸造龍藏寺碑》。

 

相關文章:
佛教年表 二 釋迦牟尼佛 緣氣:(8409)
佛教年表 三 釋迦牟尼佛 緣氣:(9863)
佛教年表 四 釋迦牟尼佛 緣氣:(9235)
佛教年表 五 釋迦牟尼佛 緣氣:(9198)

上一篇(釋迦牟尼佛簡史 ) 回目錄 下一篇(佛教年表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