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囊派寺院組織及修學制度

一、寺院建築、組織及經濟來源

  覺囊派寺院一般分土房寺和帳房寺兩種,土房為主,帳房次之。從規模來看,有具有系統修學制度的正規寺院和小型的靜房、佛堂。四川壤塘則曲河流域、阿壩縣治周圍、馬爾康腳木足河流域以及青海果洛班瑪縣境內馬可河中下游地區,氣候相對溫和,年平均氣溫8-9度,降雨量700餘毫米,屬小塊農業區,是覺囊派土房寺的主要分佈區。果洛甘德、久治縣境內氣候高寒,以牧業為主,寺院多為帳房。本世紀50年代起,這裏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交通設施的改善,部分寺院始建土房經堂.常等。土房寺一般為土木結構,或平地而建或依山就勢。多為平頂藏式建築。較大的寺院主要由大經堂、護法殿、禪院、活佛院,吉哇院、佛塔、僧舍、大廚房等組成。

  大經常多在寺院中心,規模最為宏偉,為全寺僧眾早課誦經或全寺性法事集會之所,也通用作上師講經、僧眾集體習經的經院。大經堂多為藏式平頂大殿,近年重建的大經堂,有的吸收漢式建築風格,建歇山式頂脊,並飾以寶瓶、法輪等。殿堂規模不一,大者面寬7間,進深5間,山門兩側繪有護法神像,殿堂內正面佛案供奉著各種佛像和本派前輩大德之身像和靈塔,佛像前酥油燈長明。兩側牆壁彩繪著佛教壁畫,內容多為篤布巴本生故事畫、反映釋迦牟尼宿世為菩薩時行道經歷的畫面、時輪金剛和不動金剛等之刹土圖以及本寺金剛上師本生傳記和弘法佈道圖;或兩旁存放著《甘珠爾》、《丹珠爾》大藏經108部,均包以錦緞,牆上掛有誦經時所用的各種法器。佛案前正中設有法座,供堪布在此主持誦經。下距法座數步,兩列相對設數十條長條禪座,每條又用正方形彩色絨墊隔成幾十個座位,供僧眾就座誦經。長條禪座前有低腳長條桌兩排,可放置經卷,上首是講經師或引經師就座的地方。

  護法殿大都在大經堂的後部,是供奉本寺護法神的殿堂,規模較小,但內部陳設考究。內有被稱作“貢喇”的專人守護,負責點燈獻供,無事則擊鼓誦經,一般不許外人進入。所供奉的護法神原是西藏所謂“曆神八部”中的一些地方神祗和原始本教中所謂主宰天地的各種善惡神靈,佛教傳入西藏後,這些神祗和神靈大部分為佛教所承認和吸收,受佛、菩薩等支使而護持佛教的神靈。覺囊派最主要的護法神叫“貢保智合協”,意為“猛力怙主”,相傳這是該派上師多羅那他最主要的本尊護法。此外,尚有“帳面怙主”、“六臂怙主”、“屍林主”、“堅紮組妹護法”、“長壽五姐妹護法”、“藥叉窩合傑”、“大遍入天護法”、“羅喉羅護法”、“紅矛財神”(果達當瑪堅)、“吉祥天女”、“大威德金剛”等。

  禪院藏語稱之為“珠紮”,是該派僧人在金剛阿奢梨指導下集體修習密法的地方;也有禪房,藏語謂之“珠康”,是個別人自我修持的密室。禪院有的與其他建築在一起,有的獨設於山間僻靜處,以避免干擾,利於修習。集體修習以修時輪金剛的六支加行法為主,禪僧稱之為“覺周哇”,多以3年為期,修習期間與外界隔絕。禪院內設有不同的修行班級,其內容和修行時間各寺不盡相同,如壤塘藏哇寺禪院內設4級:1、六支加行班,修期3年,期滿稱之為“紮哇”;2、道果班,修期1年;3、圓滿次第班,修期1年;4、生起次第班,修期3年。壤塘卻爾基寺禪院分3級:1、六支加行班,修期3年;2、生起次第班,修期1年;3、續部班,修期1年。禪房中的自我修持則以個人情況選修某一本尊,無固定時限。

  活佛院藏語稱“囊欠”,一般為四合院的單獨建築群,多建在地勢高朗、風景清幽處,內有活佛的居室、佛堂、會客室、習經室、伙房以及屬下住室等。佛堂又稱供堂,多設在居室、會客室頂部閣樓,內有各種鏤刻精美的佛龕,佛像以鑄造的銅像為主,四壁、頂棚裱糊,地面鋪有地毯,肅穆豪華,乾淨幽雅。有些佛堂也是活佛的經室,念誦梵修活動都在這裏進行。

  吉哇是寺院政務的管理機構,負責管理寺產,接受分配佈施,供給寺院法事活動費用,負責對外聯絡接待等。較大的寺院獨建吉哇院,較小的寺院吉哇設在活佛院。僧舍一般獨成院落,如同俗家,由同一親屬系統的僧人居住,多為連套房,作飲食之所。內有臥具、熬茶爐以及小量佛像、經書等,建築簡陋,光線多不充足(便於保暖),多系私人財產。大廚房主要在較大集會和舉辦法事活動時為僧眾熬茶,備辦飲食。

  覺囊派寺院較之其他教派更注重修塔,可以說無寺不有塔。塔多為實心白塔,內以各種經卷和高僧活佛的舍利遺物、佛教聖地之水土等裝藏。常見的是時輪塔,藏語稱“丁科爾卻典”,塔身三級,塔腹瓶形,正面神龕內供有時輪金剛塑像;第二級塔身四面各有一佛龕,分別供有東西南北四大天王塑像;第三級塔身四周雕有寶瓶、蓮花等吉祥圖案。除時輪塔外,度母塔、尊勝佛母塔、吉祥多門塔等亦為多見。班瑪阿什姜賈貢巴寺現建度母塔、時輪塔和尊勝佛母塔,均高40米,塔座方形,邊長15米,均按長壽塔塔形修建,塔頂飾有如意珠,第三層塔身內供有相關佛像,四周繪有象徵度母、尊勝佛母和時輪金剛的雙眼,樣式奇特。 除寺院多塔外,在覺囊派傳播較廣的農村牧區,無論村邊、路口、河岸或山頭各種佛塔隨處可見。

  覺囊派寺院的組織雷同於其他教派,分宗教和行政兩個系統,由寺主活佛或赤哇(總法台)統管。宗教系統又分經院和禪院兩個部門,經院藏語叫“雪紮”,主持人是堪布,一般由熟諳經典、佛學精深的“格西”擔任,主要負責講解經典,主持念經,任期一般為3年,可以連任,有“格貴”、“翁則”等。格貴,藏語也稱“曲成”、“協敖”,俗稱“鐵棒喇嘛”,專管僧紀,負責管理僧人念經,檢查日常生活紀律,有權懲罰甚至開除違戒僧人,並吸收新僧入寺,由僧眾中威信較高者充任,任期1年或3年不等,可以連委連任;翁則,漢譯為引經師,俗稱“經頭”,是集體誦經時的領頭人,一般由年紀較大、熟悉經典、聲音宏亮的老僧充任。較大的經院內部又分設若干康村。康村的設置分兩種情況:1、按學僧家鄉的地界而分。如壤塘藏哇寺經院共有8個康村:①察卡康村;②貢勒康村;③紅土康村;④曲塘康村;⑤夏炎康村;⑥資什康村;⑦葉合多達康村;⑧紮薩哇康村。以上①至⑦康村分別是壤塘境內各地學僧學經的機構;而金川、馬爾康和果洛阿什薑等部落的出家人則住於紮薩哇康村。各康村住房的修建均由各地負責。2、按主要念修的本尊而分。如阿壩賽貢巴寺經院分時輪、勝樂、大威德、密集四康村,類似於不同專業的班級設置。但康村的劃分並無定制,如壤塘卻爾基寺和澤布寺並不設康村,其他地區的許多小寺也不設康村。禪院藏語叫“珠紮”,主持人是金剛上師,藏語稱“多傑洛本”,也譯為金剛教師或金剛阿奢梨,負責和指導禪僧煉密法。覺囊派的金剛上師由精通顯密知識,在六支加行等密法修煉上達到很高境界的喇嘛擔任,主寺的金剛上師則是該派密法的正宗傳人,具有崇高威望,其地位甚至高於寺院活佛,不少人圓寂後,其舍利靈塔共奉在全寺大經堂內,如壤塘哇寺稱作“藏哇森康頗章”的大經堂內有該寺第七任金剛上師阿旺多傑桑布(1898-1948)的靈塔和第八任金剛上師阿旺貢卻達吉(1900-1966)的鍍金銅像,二者與壤塘地區初傳覺囊派教法的高僧仲哇一世仁欽貝的靈塔一起,被並排供奉在大殿正中顯要位置上;壤塘卻爾基寺稱為“卻爾基康瑪典康”的大經堂內供奉著該寺最著名的金剛上師袞噶貝桑的靈塔。有些寺院還繪有在世金剛上師的身像,如在阿壩縣賽貢巴寺大經堂內,北面正中供有該寺金剛上師加央袞噶堅贊的塑像以及卻吉嘉措和第三任加央袞噶嘉措的靈塔,東西兩側殿壁上分別繪有第二任金剛上師桑哇塔益和現任金剛上師圖傑華的身像。在金剛上師下又設“吞宦”和“倉哇”若干人,吞宦具體負責管理修煉事宜,如掌握觀行的禪僧于黎明、上午、中午、傍晚、上半夜、下半夜等各段時間中進行生圓次第相應修習的時間界限等;倉哇則負責禪僧的飲食、生活等。

  行政系統主要由溫布或管家負責。溫布一般為大活佛之兄弟、子侄或其他近親,由大活佛委任,系終身職,死後再由新活佛的近親繼任。溫布多出身于豪門富戶或部落土官頭人之家,與地方勢力聯繫密切,寺院一切公用開支和收入,都由他掌管、決定。舊時管轄下屬寺院,可委派寺院代表“喇察布”到各所屬部落,代表寺院統治百姓,甚至設有監獄,兼行司法,是寺院行政經濟上的首腦人物,實權最大,有時還超越大活佛,特別在活佛年幼之時,是寺院實際負責人。溫布下設管家若干人,協理經濟、行政、外交和一切內部事務。有些寺院不設溫布,直接由管家管理行政。

  以上宗教、行政管理系統只是指一般情況而言,有時也有變化。如壤塘藏哇、卻爾基、澤布基三寺寺址相連,三寺的禪院分設,而赤哇、經院、吉哇等設置時分時合,倘有著名的有影響的高僧,則共推為三寺總赤哇,經院和吉哇往往合三為一。近年來,每年寺院陸續成立了寺院管理委員會,全面管理寺院的行政、宗教等一切事務。寺院管理委員會民主選舉產生,一般5至7人組成,少者3人,多者9人,設有主任、副主任,多由本寺大活佛、喇嘛擔任,同時仍設有堪布、金剛上師管理家、僧官、引經師等具體部門的管理僧職,寺管理會特別重視對僧人遵守教規方面的管理,各寺戒律嚴格,如阿什姜賈貢巴寺管會規定,僧人必須居寺學經,不准遊山玩水,不准騎自行車等逛街,不准打檯球等娛樂。覺囊派寺院一般都規定僧人嚴守五戒,嚴禁打架鬥毆、抽煙、飲酒、賭博,在群眾中有較好的影響。

  覺囊派寺院經濟來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寺院本身的收入。舊時,各寺都佔有一定數量的土地、牲畜和牧場等,部分寺院還佔有森林資源和具有一定商業資本。出租土地、牲畜和租息和經商收入在寺院經濟中佔有相當比例。1958年宗教制度民主改革後,寺院的經濟特權被廢止,各寺普遍開展以寺養寺活動,為寺院增加收入。這裏麵包插寺院飼養小量牲畜的收入、外售經文的收入、寺辦商店的收入等。不少覺囊派寺院地處牧區,都有小量牲畜,較大寺院牧畜數量可觀,如賽貢巴寺有牛100餘頭。寺院把自己飼養的牲畜讓附近群眾代牧,收取小量的奶子、酥油等,但這主要是解決僧人日常吃奶等部分生活問題,這方面的收入只占總收入的極少部分。由於覺囊派寺院處於川青牧區,氣候寒冷,地域偏僻,交通不便,幾乎沒有旅遊收入,商業、運輸業的規模亦很小。再者,該派傳佈區範圍狹窄,自派寺院、僧人數量有限,雖有印經院印刷一定數量的經卷,但主要供給本寺和附近寺院的經院,故亦無大量收入。第二,群眾佈施。這方面的收入占總收入的一半以上。覺囊派傳佈區和其他藏區一樣,群眾對佛教具有虔誠的信仰,對寺院和僧人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寺院在宗教信仰、道德及文化教育等方面滿足了群眾的需求,而群眾對寺院給予了強有力的經濟支撐,二者相互結合,相互依存,形成相對封閉不斷迴圈的宗教體系。群眾為了消除災渦,祈求平安,滿足精神上的需求,寄希望於寺院,樂於把大量的錢財、牲畜等佈施給寺院,有的信徒一次竟佈施幾千元,甚至上萬元。寺院僧人為群眾念平安經,超度亡人,為結婚者念喜慶經,為病人誦經祛病等,群眾亦付給一定報酬,其中為亡人誦經所得佈施財物的比例最大。一般來說,群眾為寺院佈施財物是自願的,寺院不採取任何強迫手段,但群眾中攀比思想嚴重,在佈施方面總是不甘落後,不願表現出寒酸哭窮的姿態。另外,寺院每年通過舉行大型的宗教活動也可以得到一大批佈施財物。寺院還常為祈雨、防雹、防霜、祈求農牧豐收、地方平安等舉辦宗教集會,附近村民一般都積極為寺院背水、送柴、燒水、做飯等,也自願捐助一些財物,對寺院在經濟上給予直接支援。寺院的佈施收入不僅保證了寺院的宗教活動,而且不定期地將多餘的佈施財物,按等級分發給僧人,以維持僧眾的生活。第三,僧人家庭供給。初入寺的覺囊派僧人的生活,原則上由其家庭負擔全部生活費用,包括衣食物品,乃至住房的修建等。如果家中無人,則由其親友供給,這對寺院是一種間接的支撐。部分小型寺院,僧人更是常住在家,在經濟上與自己的家庭保持著比與寺院更為密切的關係。待到學成後,僧人自己一方面在寺院可分配到較多的佈施財物,另一方面自己直接可獲得宗教活動收入,這樣不僅能維持自身生活,有時還能資助自己的家庭。



二、經典學習

  覺囊派流布地區與其他藏區一樣,群眾中有很深的信仰基礎。“凡家有數子者,僅留一人繼承家業,餘多送寺為僧,或至少一子為僧,有時獨子亦送寺為僧。如有一女二子,則留女贅婿承業,而使子為僧。”除了虔誠的信仰,還因為喇嘛在社會上地位較高,出家為僧“可招致本身及家庭福祉”,在舊時可免納糧當差之苦,如家庭經濟不足,可獲得生活上的保障;直至今日,不少人仍視出家當喇嘛為一種職業,現30多座大小覺囊派寺院,有僧4000餘人。據石碩、張建世於1989年9月調查後寫出的《藏傳佛教寺廟與所屬社區關係的個案分析》(載《西南民族學院學報》1990年第4期),壤塘縣夏炎村全村現有56戶、219人,其中男性117人,女性102人,該村覺囊派寺院夏炎寺,現有入寺僧人49名(其中尼姑1人),占全村總人口數的22·4%;全村56戶中,入寺為僧的家庭30戶,占全村總戶數的53·6%,其中4戶一個家庭中3人為僧,有11戶一個家庭2人為僧。入寺僧人在年齡上具有趨小的傾向,49名僧人中,7-20歲的僧人27名,占僧人總數的55%。以上資料基本上能反映整個覺囊派教區的一般情況。

  入寺小孩多在六七歲可照應自己生活時,父母即求寺院負責人收錄為徒,投靠已在寺院的伯、叔、舅、兄等親屬,住在一起,由這些長輩親任師傅收錄為私淑弟子。無同族長輩、親友者,則由寺院選派喇嘛管教。入寺後,兒童之生活所需,原則上由家中供給,類如送子上學,師傅負責教讀藏文經典,管理飲食起居,乃至品德教育、人品薰陶。先學藏文字母和拼寫規則,打好文字基礎,並學習必要的各種拜佛儀式和做酥油糌粑花供的技術。學習書法時,因覺囊派經文多為手抄本,故特別重視草書和縮寫字的書寫和辨認。結合學習藏文,開始背誦一些簡短經文,如《觀音六字真言》、《皈依經》、《度母頌》、《懺悔經》、《四曼荼羅供頌辭》、《佛頂大白傘蓋陀羅尼》、《不動佛陀羅尼》等,待有一定基礎,由師傅簡單地講解經意。通過學習《法行論》,瞭解有關佛經繕寫、供養、施贈、聽聞、受持、披讀、開演、諷誦、思維和修習等方面的基本知識。次誦《勝樂經》、《大日如來經》等,主要念誦密咒,並不深解其義。該派主張以顯密雙運現證菩提,顯為密之根基,入寺僧人以15歲左右正式進入經院學習,學完經院課程需10至15年,其間可自籌資斧,赴西藏、甘孜等地朝拜宗教聖地或入大寺投師習經,或擇地靜修,約在25至30歲顯宗學業結束後,再入禪院修煉密法。僧人經過2至3年的顯宗學習,並在禪院修六支加行法3年,始稱之為“紮哇”,學完全部規定的課程,並經過長期修煉,完成圓滿次第,有資格為他人灌頂者,始稱之為“喇嘛”,意為上師,這是很高的榮譽。有喇嘛稱號者,在寺院僧人中只占極小數,故其他民族泛稱藏傳佛教出家人為“喇嘛”是不準確的。

  覺囊派僧人修學的內容古今有較大差異。從總體上看,以往重視印度學者的論述和密典的學習,近代則以自派高僧的各種釋論為主。從朵麥地區覺囊派教法的開創者仲·噶玉哇·仁欽貝(1350-1435)的學法生涯看,學習的內容上要有7個方面:
  1、《時輪經》及其各種釋本,時輪六支加行修法。

  2、有關彌勒學說的20部著作:①“慈氏五論”,即相傳彌勒菩薩為無著所說的《現觀莊嚴論》、《莊嚴經論》、《寶性論》、《本地分》和《辯中邊論》;②無著菩薩的“五部地論”:《本地分》、《攝抉擇分》、《攝事分》、《攝異門分》,總稱《瑜伽師地論》,有唐玄奘漢譯本共100卷;③無著菩薩的《二攝論》,即屬共同乘的《阿毗達磨集論》和不共乘的《攝大乘論》;④世親菩薩的“八品論”,即《三十頌品》、《二十頌品》、《作業品》、《五蘊品》、《疏理品》等五品論著和《莊嚴經論釋》、《辯中邊論釋》和《因緣經釋》等3種釋論。

  3、古印度七位阿羅漢所著的“對法七論”,即迦多衍尼子的《發智論》、世友的《品類論》、天寂的《識身論》、舍利了的《法蘊論》、目犍連的《施設論》、拘瑟恥羅的《集異門論》和滿慈子的《界身論》,此七論為一切有部的根本論著,以《發智論》為總身,後六論為支足。

  4、上下對法,即無著的《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和世親的《阿毗達磨俱舍論》。

  5、“七部量論”,古印度因明論師法稱闡釋陳那《集量論》的因明七論,即《釋量論》、《定量論》、《理滴論》、《關係論》、《悟他論》和《諍理論》。

  6、釋迦牟尼所說《律分別》、《律本事》、《律雜事》和《律上分》等四部根本律典及其有關疏釋本。

  7、金剛曼、閻摩敵等各種本尊瑜伽密修方法。

  後來覺囊派僧人十分重視自派高僧文集的學習,最主要的著述全集有《篤布巴全集》、《多羅那他全集》、《曼木達哇·圖登格勒嘉措全集》和《阿旺措尼嘉措全集》。阿壩賽貢巴寺還學習讓古格西羅桑卻珠的文集,讓古格西求學於哲蚌寺,其著作全集更具有明顯的格魯派特色。覺囊派極重師承關係,學習這些全集,必先拜依上師,由上師先為弟子作成熟身心之灌頂,誦讀經文一遍,講清師承,扼要講解文句及解脫訣竅等,謂之賜給“勒合朗”,總為誦讀文集的權力。然後學僧自學通讀,領會文意,不時向上師請教釋難,同時經常聽來寺高僧的專題講座,以加深理解。學習過程中還十分重視實踐,學修結合,知行統一,如學完某一本尊修法,必擇地靜修證悟,從而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篤布巴等覺囊派四位高僧的全集,現壤塘藏哇寺印經院均有手寫體印本。

  《篤布巴全集》共7部74種3289頁(藏文長條木刻本,每頁兩面,實為6578面,以下同),其中第一部245頁為篤布巴傳記;第二、三、四部共13種1594頁,總屬於中觀他空見、般若學方面的內容,主要有《山法了義海論》和《般若經》的各種釋本;第五、六、七部共61種1450頁,主要是各種修行及灌頂的秘訣、方法、儀軌和祈願文等。

  《多羅那他全集》有各種版本,其中北京民族文化宮藏本共16函234種7012頁。

  曼木達哇·圖登格勒嘉措(1844-1904),簡稱曼木達哇或格勒嘉措,是覺囊派近代的著名學者。他是壤塘縣尕多鄉曼木達村人,為壤塘藏哇寺金剛上師阿旺群帕(1808-1877)之侄,父名紮拉傑合洛,母名吉果瑪,弟妹5人,排行第一,二弟加傑達瓦紮巴出家為僧,幼弟才三木在家。圖登格勒嘉措自小聰明過人,並受叔父指點,學習藏文、曆算及一般經文,18歲時去德格,求學於甲賽秀、佐欽、八邦等寺,師事阿貢、佐欽寺巴珠活佛、八邦寺工珠活佛等,學習顯宗五論以及《入行論》、菩提道次第、那若六法等。21歲返回故鄉,入壤塘藏哇寺,以金剛上師藏哇比丘阿旺群佩嘉措(1788-1865)為根本上師,修學覺囊派多種密法。不久,阿旺群佩嘉措圓寂,由阿旺群帕繼任金剛上師,圖登格勒措為其助手,並師事10餘年,系統學習了覺囊派有關時輪金剛、勝樂五神、密集金剛、大威德金剛、喜金剛、金剛手、馬頭明王、紅黃白文殊、六臂怙主等各種密宗修習法。此後又專攻宗喀巴師徒和自派篤布巴等高僧著述10餘年,先後於紮西拉則寺和格佩靜房閉關靜修,獲得很高的修行成就。由於他廣泛學習覺囊、寧瑪、噶舉、格魯諸派學說,博採眾長,知識極為淵博,對於尼古六法、黑白星算學、噶舉派大手印修法、各種壇城儀軌修供方法等無不通達。1894年任今壤塘縣上杜柯鄉魚托寺的金剛上師,創建該寺的那若六法禪院,按噶舉派修法每日修習六座,曾馳名一時。晚年專事著述講經,每日寫書30頁,從不間斷。1904年藏曆十月去魚托寺講經,廿五日去世。後遺體運回壤塘日梭寺修塔供放。

  《曼木達哇·圖登格勒嘉措全集》共21函199種,其中:

  曼木達哇·圖格勒嘉措廣泛吸收、融合各派教法,特別效法格魯派,注重對顯宗諸論的學習。在他的全部著述中,並沒有在顯宗方面作為覺囊派基本佛學觀點的是觀他空見方面的論述,他在因明學等方面的論述基本上同于位蔔楞寺一世嘉木樣的觀點。只是名義上繼承了他空見的法承,這是晚期覺囊派突出的一大變化。該派認為圖登勒嘉措是文殊菩薩的化身,因此也是宗喀巴大師的轉世,還說甘肅拉蔔楞寺第一世嘉樣阿旺宗哲(1648-1721)是覺囊派多羅那他的轉世,一世嘉木樣為格魯派四大著述家之一,為了弘廣覺囊派的中觀他空見了義法承,轉生為曼木達哇·圖登格勒嘉措。這些說法表明,曼木達哇在顯宗方面的著述吸收和繼承了格魯派的許多教法。在密宗傳承方面,覺囊派根據該派高僧多喇·袞桑彥潘的一則授記,又相傳曼木達哇是古印度那若巴的身。那若巴系噶舉派鼻祖馬爾巴赴印度學法時的主要上師,故曼木達哇密法方面的著述較多地吸收了噶舉派的許多法門。在自派修法傳承方面,曼木達哇為第三世藏欽活佛的門徒藏哇比丘阿旺群佩嘉措和阿旺群帕的親傳弟子,又受學于藏哇比丘的弟子阿旺群增,因此公認他為覺囊派的密法正宗傳人,更因其著述頗多,故在川青覺囊派教徒中享有崇高的聲譽。該派主寺中壤塘的藏哇寺從近代起即以曼木達哇的著述全集為經院的基本教材,兼學該寺高僧阿旺措尼嘉措的著作。

  阿旺措尼嘉措(1880-1940)為藏哇比丘阿旺群佩嘉措的門徒阿旺群增的金剛弟子,今壤塘縣尕多鄉熱木卡村人,父名果洛紮才,母名賽薩拉仲,8歲時即能念誦藏文經卷,14歲於紮西拉則寺從阿旺群增出家,修學加行六支修法3年,獲得成就。18歲起再學馬頭明王、大威德、金剛瑜伽母等修法。19歲起研讀《篤布巴全集》,20歲往格佩靜房,投拜求學于曼木達哇·圖登格勒嘉措。自此,他系統學習因明、般若、中觀、律學諸論和密宗四續次第,兼學聲明、詩詞、曆算諸明,從而顯密雙通,教證圓滿。29歲入中壤塘藏哇寺,從金剛上師阿旺群覺學習多羅那他、曼木達哇·圖登格勒嘉措著述中有關時輪修法的全部教誡。從30歲起任藏哇寺森康經院講經師,主講因明、般若俱舍及時輪經,並一度去果洛班瑪的亞爾堂地方傳教。此後,他曾師事紮嘎活佛、年紮上師、宗吾堅貢、姜哇活佛等當時的許多名僧,廣泛學習覺囊派的各種修持法門及寧瑪派的《隆欽七寶藏論》、《蓮花遺教》等。46歲時出任紮西拉則寺金剛上師,57歲時往果洛拜見九世班禪洛桑確吉尼瑪,受學《香拔拉祈願經》。61歲去世,其靈塔供奉于藏哇寺。阿旺措尼嘉措治學嚴謹,通曉諸典,在因明、般若、中觀諸學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詣,同時精通內外時輪等密法經文,善以彌勒、龍樹學說詮釋難點,並如法修持,將外境與風脈、明點以及道果法三者合一,空樂雙運,公認他是通達密法的著名金剛上師。當時以拉薩曼孜康(醫藥醫算學院)的安多格西堅拉若羅哲曾稱讚他說:“當今藏區住靜地修持、通曉內外別三種時輪經文,並能以教理闡說者,唯壤塘阿旺措尼嘉措。”他一生著述6函,其中《他空破除持邊苦難論》,綜合《現觀莊嚴論》八品要義和七部量論的道理,系統闡明篤布巴在見修方面的基本觀點,最為出名;另有《因明學廣論》、《堆紮詳述寶鑒》等因明著作,還有《修心論》、《續部海壁圖》、《墮罪論》、《樂土四因論》等密宗著述。

  覺囊派經院只在正規的大寺設立,學程大體相同。學僧在經院學完全部規定課程,經辯經考試,成績優秀者授格西學位。茲以壤塘哇寺森康經院為例,說明其學經的基本情況。該經院教程共有六個內容,以曼木達哇·圖登格勒嘉措的著作為基本教材:

  (一)因明學。是有關推理、論證方法以及思維方法的學問,通過宗、因、喻所組成的三支辯論方式,確定若干論題,從駁他宗、立自宗、斷除諍論三個方面使學僧掌握蘊處界三科各種名相等基本教程,提高思辯和“考定正邪、研核真偽”的能力。這方面教材主要採用曼木達哇·圖登格勒嘉措所編的《堆紮總義·諸法性相明示寶燈》、《堆紮總義寶燈辨析日光》和《量論總別補遺》等。

  (二)般若學。是指佛教所謂依靠佛教淨慧達到靈性覺悟,使佛教真理現於面前,以渡達智慧彼岸的學問。基本教材為稱作慈氏五論之一的《現觀莊嚴論》,此論主講佛教定學,系彌勒菩薩解釋《大般若經》修行之世俗三乘道次第者,全書將《般若經》劃分為八品七十義來逐品解釋,即第一品一切種智十義、第二品道相智十一義、第三品一切智九義、第四品圓滿一切相現觀加行十一義、第五品頂現觀加行八義、第六品漸次現觀加行十三義、第七品一刹那現觀菩提加行四義、第八品法身四義。八品中,前三品解釋三智慧境地,即學佛人應明之三境界:一切現象的智慧、道路的智慧和普遍的智慧;次四品解釋行,即學佛人進行的四種實踐:直接瞭解一切的實踐、直到最高的實踐、在道次中的實踐和突然了悟的實踐,這是學佛人應修之行、成佛之因;後一品解釋果,即學佛人最後證得的自性身、圓滿報身、變化身和法身等果。該論從境、因、果三個方面論述般若教義,闡明成佛次第,為藏傳佛教各派所重視。這方面的主要疏釋本是曼木達哇的《現觀莊嚴論本釋總義大疏般若莊嚴論》的第一品一切種智上、中、下三部和第二品道相智、第三品基相智、第四品圓滿一切相現觀加行、《般若波羅蜜多秘笈現觀莊嚴論釋·般若明義寶鑒》,均在《曼木達哇全集》中等函中。

  (三)俱舍學。俱舍為上下對法之一,屬佛教說一切有部論典,專講佛教徒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主要經典是印度佛學家世親的《阿毗達磨俱舍論》,簡稱《俱舍論》。全書30卷,本頌分為八品,前二品即分別異品和分別根品,簡稱領域和根,解釋與世間所共有之法;次三品即分別世間品,分別業品和分別隨眠品,簡稱世界、羯磨和幻覺,解釋流轉輪回之不純潔因果及次第;後三品即分別道及補特伽羅品,分別智品和分別定品,簡稱聖人、智慧和靜修,主講證得解脫之方法和次第。該論以四諦學說為總綱,指明痛苦的來源和解脫之道,闡釋佛教“諸法無我”的根本觀點,總結性地把構成宇宙萬法的基本要素歸納為五位七十五法,即色法十一,心法一,心所法四十六,不相應法十四、無為法三,成為佛教教義的基礎。故藏傳教各派都極重視此論,視之為佛教徒必修的基本典籍。

  (四)時輪經。如前文介紹,時輪經是覺囊派最重要的經典,以其修法傳承為該派的主要特徵。最根本的經典是《時輪根本續》和《時輪攝續》,根本的釋典是《時輪根本續無垢光大疏》和《無垢光大疏攝要》。具體學習時,第一年一般先學介紹時輪金剛九神的各種典籍、各種壇城的尺寸、色彩、勾畫方法和修供儀軌,然後學習有關內脈的論述和生圓次第等修習方法,主要的教材是曼木達哇的《善說吉祥時輪圓滿次第加行六支總義金剛甘露汁源》、《成就吉祥時輪圓滿次第加行六支觀修次第妙道四身之車》、《吉祥時輪生起次第基道果三位廣修法悉地甘露寶瓶》、《吉祥時輪九神修行法講義·金剛持道次》、《時輪金剛祈願文攝要》等。第二年,給合學習,在金剛上師的指導下,於每日早晨、上午、下午、黃昏各修煉一次。第三年,在修煉內脈的基礎上進一步誦讀經典,進而修持幻輪等。或繼續修煉、學習其他經典,或進入禪院正式修習。

  (五)中觀學。中觀學是佛教關於不執著有無二邊、觀察中諦之理的說教,認為“諸法因緣生,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其宗見“不許一切法有自相”,但又許有實境,所安立的世俗法有能所二生和能所二作等一切作用。中觀宗內又分自續、應成二派,以清辨靜命、蓮花戒等論師為代表的中觀“自續派”不許諸法有相,而許名言中有;以佛護和月稱二論師為代表的中觀“應成派”則主張于名言中亦不許有自相、有自性等。覺囊派在中觀見方面屬中觀他空見,認為該派教法是真正的中觀了義教。經典學習上以古印度月稱(約600-650年)解釋和闡明龍對的《中觀論》的《入中論》為基本教材,輔助教材則是《曼木達哇全集》中的《入中論廣釋聖道莊嚴明論》上下二部。但以上教材屬於一般性的中觀學論述,作為中觀他空見,是覺囊派在學習中觀學時必修的內容,這方面的學習則主要學習《篤布巴全集》中的《山法了義海論》等。同時,該派允許學僧閱讀其他教派的名著,提倡廣學各派法要,對於寧瑪派的《隆欽七寶藏論》尤為重視。

  (六)戒律學。戒律是規範僧人言行的種種規定,受全戒的比丘須嚴格遵守253條戒律,以保證求得個人的解脫,並以一切善行饒益有情。總起來分為十七事三科,即未得戒時如何得戒之法,得戒後如何守護之法,若有違犯如何遵律還淨之法等三部分。戒律方面的根本經典是釋迦牟尼所說小乘律藏《律分別》、《律本事》和《律上分》等四種律典,在藏區以印度功德光的《戒律本論》主要論典。在《曼木達哇全集》中無戒律方面的著述,藏哇寺經院學習戒律學主要以大譯師達瑪師利的釋本為基本教材,兼學本寺有關教規,如不准傷生、鬥毆、賭博、姦淫、偷盜、搶動、吸煙、飲酒、妄語、斂財,不許忤師、遲到早退、偷懶、瀆神等等。

  壤塘藏哇寺僧人除在本經院學習外,還一般去德格的八蚌寺和竹欽寺、拉薩的甘丹寺、後藏的達丹彭措林寺、甘南的拉蔔楞寺學經。但返回本寺講經,主要講授德格八蚌寺和佐欽寺的教程,其他寺院的教程則一般禁止講授。阿壩賽貢巴寺經院亦設6個班級,但無時輪班級,6個班級分別是:①因明初級“卡多”班,主要內容是辨紅白顏色等,僅學習1至2個月;②堆紮班,系統學習因明,學3年;③般若班,原學4年,現學1年;④中觀班,學期2年;⑤俱舍班,學期3年;⑥戒律班,學期1年。學完全部課程,成績優秀者授予“格西學位。經院的僧人,每日一般淩晨4時即起床,集體上殿,東西相對而坐誦經。飲食以糌粑、茶水為主,生活極為清苦。一些小寺院,並無正規的講聽學經制度,除專修六支加行的“覺周哇”住寺修持外,其他一般僧人則平時多居家自修經文,只是在舉行集體的法事活動時才到寺院集中,或冬季農閒時去寺院念經。在家期間,和家庭的成員一樣,也從事放牧和耕作等生產勞動,與俗家關係極為密切。這種出家不離家的特點,有效地緩和了宗教與生產的矛盾,但使寺院本身在組織上日趨鬆散和淡化。


三、密法修煉

  密法修煉是藏傳教的重要內容。密宗稱為“金剛乘”,意為依于方便智慧無二分別之金剛道而現證三門金剛(佛的化身),覺悟成佛。因修習密宗多依止秘密真言,故藏語一般稱之為“桑俄”。西元6-7世紀,印度佛教吸收印度教和民間信仰,結合佛教的教義和理論,逐漸形成密宗。

  西元8世紀,傳入我國藏區,以後為藏傳教各派所接受。各派在吸收印度密宗的過程逐漸形了自派具有代表性的最高大法,如寧瑪派的“大圓滿法”、噶舉派的“大手印法”、薩迦派的“大圓勝慧法”、格魯派的“大威德金剛法”和“時輪金剛法”等。覺派尤其重視密法修煉,具有濃厚的神秘信仰。該派以修無上瑜伽續的“時輪金剛法”為主要特徵,修持者通過禪定思維達到與佛陀完全無二的境界。另有多種密修法門,所涉及到的秘密真言、灌頂、壇場、儀軌和各種神格信仰名類繁多,在設壇、供養、誦咒、灌頂等方面都有嚴格規定,但因修學原則是無師不修、秘不外傳,故具體內容神秘莫測。密宗認為地、水、火、風、空、識形成情器世間,這種“六大”為宇宙萬有,是大日如來的法身。從體性上說,佛與眾生相同,凡有生命的一切均具圓滿平等的妙智實相境,只因無明障蔽,不能了知本來面目和實相之境,只有能過經典的學習和修煉的功夫,二者結合除去無明,使本身原具有的光明自現。因此,“非有般若之功,證得空性,不易深明秘密之理”,故真正的密宗是建立在顯宗基礎上的更高層次的實踐。僧人修密前須對顯宗因明、中觀、俱舍、般若、戒律等五部大論熟讀於心,並通過集場辯論,通達無礙後方可學密,這樣才不是“漏器”,也才能真正領悟密法要旨,取得修行成就。特別是傳授密法的金剛上師,必須妙諳五明,顯密俱通。學僧在具有扎實的顯宗學習的基礎上,選擇自己的金剛上師,由上師作入密門灌頂儀式,然後在金剛上師指導下,擇地於密室修煉或入禪院集體密修。具體有以下一些程式和方法:

  (一)灌頂。

灌頂為驅散、注入之意,謂驅散煩惱、所知二障,洗淨身心,於淨器中注入智力。它是修學密法不可少的一種必先進行的儀式。不經入壇灌頂不得聽聞受學密法,更不可自己去翻閱密宗經典,否則有“盜法”之罪,即使依法修習也不可能成就。弟子修學某一法門,必須由金剛上師傳授修習方法,於密乘壇中作入密灌頂。經過灌頂,弟子才有權聽聞、講說和修習密法,除非其法不需灌頂。覺囊派重密法傳承,嚴格遵守密無師承不可濫學的原則,作為主持灌頂儀式的金剛上師,必須受某種法門的傳承,並且自身修煉有成就。灌頂如同打開弟子學法的開關電鈕,由上師灌入靈力和法流,有助於修煉。灌頂類型主要有結緣灌頂和傳法灌頂,結緣灌頂是對一般初學密法入密門者所授,儀式簡單,至多傳一咒一印,受此灌頂後,即可學修密法;傳法灌頂又稱“金剛阿奢梨灌頂”,為學修密法有相當基礎者所授,儀式較為複雜,一般傳以某種法門的修持方法。弟子只有受此灌頂,經上師允許,方可為他人灌、傳法。傳法灌中的法門又極為繁多,具體方法有摩頂灌頂、放光灌頂、甘露灌頂、智印灌頂、法器灌頂、種子灌頂等等。最普通的灌頂法是金剛上師持灌頂寶瓶,觀想虛空中飛來四龍,吐水入瓶,象徵四大海的水。然後上師將此水倒灌弟子之頂,使弟子身心清淨無垢,與佛相互感應,合為一體。無上瑜伽續的灌頂分四級:1、寶瓶灌頂,簡稱“瓶灌”包括水、冠、杵、鈴灌頂及金剛阿奢梨灌頂等內容,受此灌及“樂空雙運”的修法,受此灌頂可修“圓滿次第”;3、智慧灌頂,簡稱“智灌”,教授指示依止“雙運道”,認識“俱生智”;4、名詞灌頂,簡稱“詞灌”,向修“圓滿次第”達到一定階段者指示“光明”(心性)。灌頂過程中,上師先要自觀成本尊,觀想五方佛(大日、阿?佛、寶生、彌陀、不空)與本宗歷代祖師以五智(法界體性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加持受灌者。通過灌頂加持,弟子修習密法時,方能與本尊及本派歷代祖師接通所謂的血緣關係,獲得加持。覺囊派傳法灌法門多達數百種,常見的有時輪金剛灌頂、時輪九神灌頂、金剛曼四十八壇灌頂、大圓加行灌頂、象鼻天毗那夜迦灌頂、忿怒五天灌頂、無量勝樂灌頂、馬頭明王灌頂、紮宗瑪怙主灌頂、不動明王灌頂、嘿嚕迦百字明灌頂、閻摩敵灌頂、牟紮百法灌頂、自落三法灌頂、大威德起屍八法灌頂、勝樂五神普明灌頂、瑜伽母灌頂、珠嘉學派長壽灌頂、薩迦派普明灌頂、勇猛上師(蓮花生)燃智灌頂、然達所說金剛橛灌頂、大智灌頂、三身儀軌灌頂、七金剛橛摧破上下二業灌頂、靜猛大悲觀音蓮曼灌頂、能斷法啟開天門灌、熱派起屍八法灌頂、大時輪主金剛上師灌頂,寶生修行法灌頂、金剛持灌頂、金剛橛金剛曼灌頂、十忿怒怙主隨許灌頂、尼古六法灌頂、無量續部灌頂等等。以上灌頂法門中,有些又分若干具體灌頂,如無量續部灌頂內又有閻摩敵、十三紅閻羅、十三黑閻羅、大威德十三尊、十九支金剛心、盧支那三派勝樂、空行海、密集金剛、護樂佛、和合佛、四金剛座、五真實,歡喜金剛、摩訶摩衍、金剛童子、金剛心、時輪俱生、忿怒金剛橛、淨續十二法、閻羅七壇、八十成就者等灌頂法。上師為弟子每傳授一法,須作相應灌頂因此不少人一生接受灌頂多達數十次,至於受何種灌頂,則視機緣、一般由上師按弟子根器而定。

  (二)四加行法。

  加行,也作“先行”、“前行”,是修法的預備工作。四加行法是修一切密法的必修先行法、準備法,是學密的基礎,按密宗規定,弟子修滿四加行法各十萬遍後,才有資格進修本尊法。四加行法包括四皈依法、供養法、禮拜法、金剛心法。  四皈依,即“皈依金剛上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目的在於進一步堅定對金剛上師和三寶敬信,其中對皈依金剛上師尤為強調,修法者須以所謂“九種心”恭敬依止上師,“視師如佛”。修四皈依法時,合掌用梵語念誦四皈依真言,觀想上師容貌,上師兩眉間(頂輪)之(翁)字、喉際(喉輪)(阿)字、心際(hong)字分別迸現白、紅、藍光,並分別射入學者兩眉間、喉際和心際。觀想空中出現上師及三寶諸尊,融為而與師相應,取得好的修煉效果。供養的方法很多,有:①財物供養法,以香花、淨水、熏香、香燈、食物等供養上師、三寶,各一份者為“五供”各百份者為“百供”,各千份者為“千供”,供養之物還有八種、十種之說。②曼荼羅藏語稱作“金科爾”,意為“壇場”,實際是諸佛菩薩的圖像和附於圖像上的咒語。密宗認為,曼荼羅是大日如來加持三昧(即教化眾生之意)之相,修法者禮曼荼羅,即可接受如來“神力加持”,“拂去煩惱罪障之支翳”。曼荼羅有內、外、秘、真如四種曼荼羅,有字、事、法、人四種曼荼羅,有大、三昧、種子、羯磨四種曼荼羅等多種分法。各種曼荼羅均有固定色彩、格式和尺寸,以描繪出佛、菩薩形象。用青、黃、赤、白、黑五色表示“五大”,描繪寶珠、刀劍、法輪、手式等,象徵佛、菩佛的“器杖”,和“印契”,以本尊名號之梵文首字代表本尊。曼荼羅除繪畫在布面上外,還用雕、塑、鑄等辦法制成立體壇城,表示諸尊集會,形象更加具體、直觀。③修行供養,通過結手印、念真言、觀想等修行方式來行供養,供養手印和真言有具體規定,結印後念誦供養咒語,觀想自己手中有七珍八寶,充滿須彌山及東南西北四天,再觀想將這一切珍寶全部奉獻給了諸佛菩薩。同時觀想所獻之物一一化現,由一變多,重複無盡,結束時手觸兩眉中間散印。

  禮拜法,即五體投地磕長頭。行禮時,先觀想上師諸佛顯於前,自己雙手合十依次置頂際、喉際、心際三頓,同時分別觀想上師諸佛兩眉間、喉際、心際分別迸現白、紅、藍三色,分別射入自己額際、喉和心際。然後手印回頂上一觸散印,身體下彎,手平伸,向前一推,全身俯於地上,隨即起身。這種禮拜法也可沒有動作,完全用觀想完成。其目的表示學法虔誠,防止我慢。它也是一種健身運動。

  金剛心法,也稱“金剛菩薩法”,通過誦咒、結印、觀想,鞏固自己發心學法、存心利他的菩提心,這是四加行法的關鍵一法,因為菩提心是學習一切佛法的根基,根基不固,難以求法。一般修法是,先誦四皈真言三遍和發菩提心真言三遍,再結手印觀想空中出現金剛心菩薩端從于蓮座,其心際有百字明咒輪圍繞,放射白光,射入學法者頂門,灌入全身,學者全身隨即現出大光明,將一切惡念、惡業化為黑氣排出,遍體空明安樂。然後念誦《金剛心百字明咒》二十一遍。念畢,觀想金剛心菩薩化為一白光明點,進入學者頂竅,入於心際,與學者融合為一,即學者自身變為金剛心菩薩。

  (三)修本尊法。

  本尊是修學密法者所根本依止的非共同的依怙主尊,指主要崇奉觀想的一位至幾位佛、菩薩或金剛,每一學法弟子雖可修持多法,但一般都選擇一尊比較固定的佛或菩薩作為本尊。修本尊法就是修該本尊之法,這是修持者初級階段修學的主要同容。本尊分靜、猛兩種形象,是以象徵化的方式來表示密宗教理。本尊的選擇完全依修法者的心性和機緣而定,覺囊派僧人的本尊常見的有時輪金剛(或時輪九神)、大威德金剛、大悲觀音、勇猛上師(蓮花生身相之一)、金剛橛、伏魔馬頭明王忿怒十金剛童子、信誓法王、黑色忿怒五天、忿怒金剛力明王、紮宗瑪怙主、靜猛合修明王、白度母、長壽天女、黃白文殊、累痣明王、不動佛、勝樂金剛、帳面護法、六臂怙主等等。修本尊法的核心是把自己觀想成本尊,要求修持者之心化為蓮花,本尊如拇指大,安住於蓮花座上。繼而本尊逐漸變大,如修持者之體量,刹那間本尊與修持者融合為一,二者不二不異,即修持者即為本尊,本尊就是修持者。經過長期觀想,則一閉眼即成本尊之相。這種修法也稱“入我法”,另有“我入法”,是通過觀想將對面虛空的本尊移至自己頭頂,使本尊的中脈和自己的中脈相通。然後觀想自己和本尊之心如蓮花開放,分別有一放射藍光的(hong)字。再將自己心中的(hong)字順中脈上提,進入本尊中脈至心際,與本尊的(hong )字合二為一,從使修持者與本尊融合為一,無二無別。

  (四)三密相應

  身、口、意“三密”是密法修煉的主旨和基本要素,一切密法均根據三密而修,離不開三密,特別它是瑜伽本尊法修習的宗要。手結密印為“身密”,口誦真言為“口密”,心意觀想為“意密”。修煉時一定要三密相應,即身與口協,口與意意符,意與身會。

  手印,又稱“印契”、“印相”,指用手指和手掌結成種種形狀。各種佛、菩薩、本尊皆有各自的手印,因此手印結法可以說無盡無量。常見的手印結法多達幾千種,均有具體規定,從手型上分主要有陽印、陰印、半陰陽印、陰陽接氣印、金剛掌變印等,從印的類型分主要有加持印、護身印、祈福印、施願印、長壽印、降伏印等。密宗認為,手印是諸佛、菩薩法德的標誌,從小指次第數至姆指,各代表地、水、火、風、空五大,而左手代表“定”,右手代表“慧”,雙手十指外通法界佛性(宇宙本體),內通自身髒六腑,結手印可與法界諸佛、菩薩和身密相應,合為一體,獲得與諸佛菩薩等同的神通功能。身密除了結手印外,還有身印和氣、脈、明點的修法,身印是要求有一定的入坐姿勢,諸如頭正平、身正直、全身放鬆、結跏跌坐、大椎與尾椎垂直、口齒微閉、舌抵上齶、雙目垂簾等、氣脈、明點是密宗認為構成人的身體的主要物質成分,氣是人身中肉眼看不見的一種生命能量,人的生命與氣同時存在,有氣存則活,無氣則死,氣若錯亂阻滯,必生疾病。脈為氣所循行的通道,無上瑜伽說人身共有七萬二千脈,遍佈周身,各有所司,最重要者為左中右三脈,尤以中脈為最,稱之為“命脈”,以中脈為中軸,三脈於頂喉、心、臍、會陰五處纏結有脈結,如車輪,分別輻射出八至六十四支脈,這五輪是煉氣的關鍵部位。明點是人身中生命能量的凝聚點及水液,是生命,精神之精華,亦譯作“真精”、“真水”。明點又分離戲明點、不壞明點、物明點等。離戲明點,是一種不可言說的風心之體,精神精華;不壞明點,是來自父母精血的生命本源,常住中脈,其中來自父精的白菩提心位於頂輪,來自母血的紅菩提心位於心輪;物明點,是指飲食所化水液,淨者為精血津液,濁者為汗、涕、小便等。人體是整個空觀宇宙中的一個小宇宙,人體的明點稱內明點,空觀宇宙也有明點存在,稱之為外明點。修煉到高級階段,讓宇宙“明點”隨意進入自身,或讓自身“明點”進入宇宙,實現內外“明點”相接,使人體與周圍的宇宙彼此相通。修煉者通過氣、脈、明點的修持,聚集修行資糧。

  修口密的真言,又譯“咒”、“神咒”、“密咒”、“明咒”、“咒陀羅尼”等。密宗認為,真言為佛、菩薩、金剛或諸天在定中所說的密語,總攝佛、菩薩等的功德、誓願及佛法之深奧哲理,故名“總持”。真言是修持者溝通諸佛、菩薩、本尊、諸天的信息碼,虔誠持誦,可喚起佛,菩薩所成就的誓願和功德,加被于修持者,使修持者自身本來具有的自性功德顯現,從而起到息(息災避鍋)、增(增福添壽)、懷(懷柔神天人鬼,增廣事業功績)、誅(伏敵降魔)的作用。真言有長有短,長者數千字,短者僅一字,多為梵語,內容有對本尊的讚頌、祈禱,佛菩薩的梵語名號,表示本尊的誓願及所成就的功德,或表示佛教的哲理等。對各種真言解釋多不一致,許多無法解釋,修持者並不注重真言本具的含義,至關重要的是對真言的堅信不二和熟練念誦。各種真言成千上萬,無可數計,一般說,每一佛菩薩,乃致每一金剛上師皆有其咒。其中以(嗡)、(阿)、(hong)三字明為總持咒,有總概括、總指令、總密碼之意。這三字代表諸佛的化身、報身和法身,是宇宙最高的資訊碼,念誦時通過觀想分別從頂、喉、心輪發出聲音,同時觀想頂輪“嗡”字放射白光,喉輪“阿”字放射紅光,心輪“hong”字放射藍光,並與宇宙元氣共振,使修持者入於定中。

  意密的要害是意觀想,這三密中最主要的一環。因為身、口、意三密,都是通過觀想來實現的。觀想的總內容,一般有觀想字、事、法、人四種。因字起觀者,如觀梵、藏文字;因事起觀者,如觀月輪、蓮花等;因法起觀者,如觀慈悲、喜舍、三千等;因人起觀者,如觀上師和本尊形象等等。觀想的總要求是,首先以念止念,將所有複雜的妄念收攝成一空;其次觀空融合,將自己身心放空,一切皆空,將小我(自己)與大我(宇宙)融合為一;第三是三密清淨。觀想的具體內容;則隨所修法門之不同而異不一而足。從深層次講,意也指本身的“淨菩提心”,本尊及眾生的一切身、口、意活動均從同一個平等真實的“淨菩提心”中流出,意觀本尊亦即觀自己的淨菩提心。如此觀修,自己的身口意三業(活動)即與本尊的身口意三密相應,與本尊無別,得到本尊的護念加持,引本尊所修成的功德入於自身中,從而達到“自身成佛”。  

(五)生圓次弟。

  生圓次第是修無上瑜伽密金剛大法的兩個階段,一是生起次第,一是圓滿次第。生起次第藏語稱“傑仁”,指觀想本尊形象的階段,這一階段是觀想成就的開始,于所修本尊的曼荼羅(壇場)前做生起次第的施食儀軌等後,先觀想本尊的形象,觀想得了了分明,如實現於前,並在脈輪上觀想本尊真言即念誦,再把內外境界攝歸於自心咒輪,咒字漸次收攝而終歸於空,定心於空寂境。通過觀想淨治自身四處之習氣,解脫凡庸見、聞、覺、知之束縛,以現見本尊智慧本性。圓滿次第藏語稱作“佐仁”,是在生起次第基礎上進行的最後、最高的修習次第。通過修風脈、明點,由所謂空、大空、極空、一切空等四寶引出光明,由所謂喜、勝喜、殊喜和俱生喜等四喜引出俱生智,並將觀想到的東西返還於“性空自在”,做到“止觀雙運”,“空有雙融”,證悟“勝義有”和“畢竟空”的真理,從而成為中道觀的法門。生圓次第一修習要在上師的具體指導下進行,必須次第不亂,循序漸進。

  (六)六支加行。

  六支加行,亦稱“六支瑜伽”,指修無上瑜伽時輪金剛圓滿次第時,於所緣境上進行的收攝、禪定、運氣、持風、隨念和三摩地等六種修煉方法,是《時輪根本續》所說的主要密法之一為覺囊派最有代表性的密法修煉。它一般在金剛上師的指導下在禪院集體修煉,修煉期多為3年。修習者稱之為“覺周哇”,覺囊派有所有高僧都經過六支加行的修煉,在他們的傳記中有不少修證的體會。但此法均由金剛上師向弟子面傳心授,心照不宣,故具體修法非親身修煉者不能領悟。修煉者在修前必受時輪灌頂,于每日淩晨、上午、下午、黃昏四法座修持。修煉時不許外人窺視,修行者一律不准外出,飲食一般自備糌粑、酥油,由寺院供給茶水,3年內不剃發、不更換衣服,恪守密教戒規。若3年時間修不成,可增加時間。有關高僧傳記介紹修六支加行的修煉方法時說,修六支加行奧道,首先身遠離繁雜,心遠離邪惡妄想,意遠離凡庸執著,做到“三寂”。(編者:覺囊派稱為“穩乘”與他派三遠離不同)正式修煉時先以收攝法現起空色,空色生起無量門,以光明神通察知許多隱秘之義,遍生從未有過的八種現象;再以禪定法顯見自心法性,空色與心性變得寥無分別;繼以運氣法運起風之精氣,束風於中脈,風與空色融為一體,滌淨色身,本尊則自天而降;複以持風法決斷明點光明,空色變為大樂,一心專注於人法無我空性,自身無所觸及,無礙顫動;後在隨念法使自身變為清淨光明,空色變為色身,明點成為幻輪,于根本上師之脈道或頭頂出現印度大成就者或香拔拉國法王之身形,為弟子教授一切幻輪手印,糾正手印及修行謬誤,並解釋關輩幻輪修法導引文之句義;最後三摩地法任意現證不變大樂,不變大樂覺受更為明顯,進一步如前輩大德一樣修持六支辦行法,通過六支加行修煉,更生殊勝覺受,獲得風心自在、神通等無漏功德和法界勝樂大輪進入修煉者之身,成為清淨莊嚴的無邊大輪,最終達到現證生圓二第道的最高境界。

  修煉六支加行法,必須有上師指導。先由上師灌頂加持,講授修煉法要,然後方可實際修持。修煉上師隨時指導,糾正失誤以防出偏,直至最後圓滿結束。修煉過程中修持者因根器、基礎、用功程度等之不同,個人的覺證感受亦不相同。壤塘藏哇寺第四任金剛上師阿旺群覺嘉措(1846-1910)早年依止藏哇比丘阿旺群佩(1788-1865)修煉六支加行法的情況比較典型,茲按其傳記擇譯如下: 

  阿旺群覺嘉措聽完三遠離教授後修持時,十種征相光明圓滿,出現青黃二明,當上師加持時,原先之十種征相更加明顯,依次歷歷升起,最後從微小明點現見三有色形,禪定時升起無量空色,其內諸天充滿,作交合狀,如此延續了18年晝夜。運氣時,全身顫動,真氣進入中脈,身體下部白光明亮上達喉部,體內中脈等脈道有紅白明點運行,覺受光明。持風時,經常出現續部無量具足主便智慧的白黃紅黑諸天。隨念時,看見許多方便智慧天神,體態安適,使明點升降移動。三摩地時,原先之覺受更為明顯,繼爾適識往赴上師身邊,一晝夜之內,身本如同僵死未得上師教敕不能蘇醒。如此修持六支加行法4年。

  一般來說,六支加行是覺囊派僧人修煉的高層次密法,整個修煉過程是對修者意志的磨煉和考驗,如甘德縣隆什加等寺院的帳房僧於寒冬3個月內,每晚靜坐從1至2個小時,修者脫光衣服,將所穿皮襖疊成方塊,墊於座下,作為“蒲團”,用三方白布蘸水圍裹在自己身上,直待白布水幹時起座。因此,若無虔誠信仰和堅強毅力,則不能完成修煉,故達到這一級修煉的禪僧只占寺僧的極小數。據《覺囊教法史補遺》載,本世紀50年代壤塘藏哇寺全寺僧人多達千人,而正規的“覺周哇”1950年只有年尼活佛等15人,1951年有上師紮巴和袞噶俄賽等19人,1952年有克旺囊等14人,1953年有藏哇活佛晉美多傑、上師柔卓等20人,1954年有丹巴達吉、桑傑仁欽等22人,1955年有夏朱曲仁等20人,1956年有藏哇活佛索南巴丹·喬列南傑、晉美鄂色等20人,1957年有上師根丹、索南堅贊等28人,1958年僅有華桑、丹增紮巴等6人。但從許多覺囊派僧人的學法生涯看初出家的僧人,首先要坐經3年,主要學習時輪金剛六支加行法,亦稱之為“覺周哇”。當經師講經時集中聽講念經,平時則分別在自己的僧舍或禪院坐經。3年結束後,具有了初步的六支加行知識和修持體受,方能成為正式僧人。然後參師求學各種經典和密法,不少僧人往往學無定址,常遊學於各寺,廣參名師,或擇地靜修。待到一定時候,再次進行六支加行修煉。因此,僧人一生中多次修持六支加行,以求達到最高境界。六支加行的修期各地不盡相同,如甘德縣隆什加寺的初修期限為3個月,修禪在帳房內進行,嚴禁其他人進入帳房。坐經3年後,告假3月,可以回家或從事其他活動。假滿後返寺,規定一年之內不得離開寺院。修煉的具體方法和內容各寺也不盡相同,隆什加寺原來分整個修煉過程為五個層閃:第一是“門康”,只限於地位較高的活佛,修期88天,在修期間,禁止與家人和其他僧人接觸;第二是“沖科”,意為幻輪修法,共修3年半;第三是“恩卓”,意為先行修法,以頭上能插入吉祥草為期,一般3至4周;第四是“雜龍”,意為風脈修法,最為艱苦,即使冬日,亦赤身用布蘸水圍身;第五是“佐欽”,即大圓滿修法。

 

相關文章:
○1127~認識覺囊派 編輯部 緣氣:(8589)
1079~認識覺囊派 編輯部 緣氣:(6945)
1073~覺囊派簡介 編輯部 緣氣:(7324)
966~覺囊派簡介 清明道觀中心 緣氣:(7951)
覺囊派時輪金剛壇城 緣氣:(8590)

上一篇(噶舉派祖師那洛巴尊者傳() 回目錄 下一篇(貢噶活佛法嗣高僧《普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