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智慧與慈善

 衍慈法師

佛教「慈悲」為懷,眾所皆知。「慈」是給世界所有的眾生溫暖和快樂,「悲」是拔一切眾生之煩惱與痛苦。從佛教慈悲觀來說,慈悲包括面很廣泛,扼要來說,慈悲就是佈施。

慈悲佈施是佛教倫理思想的一個最基本觀念,通俗地講,就是做慈善。關於做慈善,佛陀是我們最好的榜樣,他真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慈善家。他為了徹底地去解決眾生之生老病死苦,出家修道,弘化利生。經典中佛陀慈悲助人,救度一切眾生的事蹟,比比皆是。

 

慈悲是大乘菩薩的精神,菩薩所修六度萬行中,以佈施為首。而佈施有三層意義:一是法施,即傳播佛法;二是財施,即以財濟貧供需等福利事業;三是無畏佈施,即給人精神上的一種安慰和鼓勵。  

 

「智慧」六度之中不可缺少,每一度都要智慧。如行佈施,若沒有智慧,就容易「好心做壞事」!因此佈施需要有智慧。甚麼是智慧?嚴格來說,就是要明白「緣起性空,」的道理,簡單來說,要明白因果。舉佈施來說:無論是法施,財施或無畏施,要做到「三輪體空」,不執著能施之我,所接受的他,並無施物可得,不求功德,不期回報,將佈施作為我們生活的一部份,此是成就佛道之基礎。貧窮可以皈納分為二大類:一、物質貧窮,二、精神貧窮。物質貧窮,可透過金錢、物質去減輕或解決身體上的痛苦。但精神貧窮,金錢、物質所不能解決的。智慧佈施,就是以「物質上救拔眾生的痛苦,而在精神上亦能施予眾生智慧」。對物質貧窮者,除了金錢和物質救濟,要讓他們明白因果,啟發他們有報恩與自強之心,依「因果法則」做人做事,從自力改善自己貧困的問題。至於對精神貧窮的人,要關懷他們心靈上的需要。上述二種貧窮,無論是對那種人的幫助,都要有「智慧」。

 

佈施,不只是富裕人或等待自己富裕時行,只要有慈悲心,以慈悲化為動力,善用智慧,無論是貧富,大家都能成為一個行佈施的人。例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身口意都可以隨時隨地行佈施,如見到水喉滴水、燈光不需要,隨手?掉,見到路上蕉皮,把它拿開,令人不滑。慈悲的面容,能令人歡喜,慈悲的音聲,作一個真誠的問候,一句簡單的祝福來化導予人;用一顆清淨心,慈悲的眼光看一切眾生都是平等,給人方便,給人歡喜。甚至佈施一分一毫,看似是微小,卻能產生很大的功德。佛經上記載有許多例子,如貧女佈施,她只是用一燈供養佛陀,得到很大的福報。再者,不以小善而不為,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不積跬步,無以成千里。

 

 

佛陀的慈悲與智慧,深深影響著佛教的慈善事業。千百年來,大多數的中國佛教團體、寺院、大德僧眾及信眾都認真遵行佛陀教誨,去救世濟苦,在奉獻社會、作慈善福利事業,並對弘法與教育工作,淨化人心,皆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我們身為佛弟子,應當學習佛陀精神,積極投身于社會慈善公益事業,不分身份、不分宗教、不分區域、不分國籍,為構建和諧社會,以「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中國佛教宗旨,努力為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衍慈法師在國際慈善論壇會演講稿的劄要 2008年1月12日於北京

相關文章:
正念動中禪 第五日法談 慈悲、七覺支、界 緣氣:(4178)

上一篇(顯、密法的區別在哪裡?) 回目錄 下一篇(慈悲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