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品 心品

無法控制心念的彌醯
能夠洞察他人內心的女士
智者應護持自己的心念
心念容易飄浮不定
心猿意馬的比庫
身體發臭的比庫
騷擾比庫的精靈
牧牛人難屠
變性人


無法控制心念的彌醯

心念飄忽不定,難以制服,

智者調服心念,一如工匠使箭筆直一般。

人心如同被丟棄在地上的魚,躁動不安,

所以人應該遠離貪愛。 

  彌醯比庫有一次在化緣後返回精舍的路上,看見一處美麗、舒適的芒果園。他認為是禪修的好地方,就請求佛陀答應他去那裏禪修。佛陀要他過一陣子再說,因為佛陀明白光憑對一個地方的喜歡,無助於他的禪修。但彌醯急躁難耐,一次又一次的懇求,最後,佛陀只好答應他。 

  彌醯就到該芒果園去,並且坐在樹下禪修。雖然整天禪修,但心意紛亂,所以毫無進展,傍晚時分,他就回精舍,向佛陀說他一直受到各式各樣精神煩惱的干擾。 

  佛陀告誡他,就是因為心容易受到刺激而且易變,所以應隨時隨地,以恰當的方法控制內心。彌醯正念現前地思考佛陀的教誨後,證得初果。 

 

能夠洞察他人內心的女士

心難以調卸,輕浮躁動,隨欲流轉;

智者應該調卸心,調伏的心令人安樂。 

  有一次,六十位比庫分別從佛陀得到禪修禪觀的指導後,到一座山腳下的村落去禪修。村長的母親瑪蒂迦瑪塔,供養他們所需的食物,並且為他們興建一座遮雨蓬,方便他們在雨季時仍然可以停留在村落裏。一天,她請求這些比庫指導她禪修觀想。他們就教導她觀想身體的三十二相,並從中去理解色身的無常變化和我執的虛幻。她非常努力的禪修觀想,因而比這些比庫更早證得三果,並且具有超凡的神通力量。

  透過她的天眼通,她明白這些比庫尚未證果,也知道他們都有證得阿拉漢果的潛力,但需要足夠的食物,因為脆弱的身體無法使心發揮最佳的功能。所以她提供他們營養的食物,由於有營養的食物和正精進,他們因而正念具足,而證得阿拉漢果。

  雨季結束後,他們就回去祇樹給孤獨園,佛陀當時正駐錫在那裏。他們向佛陀報告 說他們身體健康,而且環境良好,也不用擔心食物不足的情形。他們也說瑪蒂迦瑪塔明白他們的心念,而提供非常營養的食物給他們,這些食物在維持色身健康是必要的,而健康的身體是保持精神專注的重要因素。

  有一位比庫聽他們說起瑪蒂迦瑪塔的所作所為後,決定也要前去該村落。所以他在 得到佛陀給予的禪修觀想題目之後,就到該村落去。瑪蒂迦瑪塔也供給他想要的一切東西,當他想要某些東西時,瑪蒂迦瑪塔就親身帶這些東西前來給他。有一次,他用完食物後,請教瑪蒂迦瑪塔是否真正能洞察別人的心念,她不直接回答,卻說:「能明白他人心念的人,其言行舉止是如此如此的。」這時候,這比庫想到:「如果我像一般眾生有不純淨的念頭,而她也真的能洞悉他人心念的話,她一定會鄙視我的。」有了這種想法後,他對瑪蒂迦瑪塔有種莫名的害怕而決定回祇樹給孤獨園。他向佛陀報告說,因為害怕瑪蒂迦瑪塔會偵測到他內心不純淨的念頭,所以無法繼續停留在該村落。佛陀告誡他,只要專注在一件事上,那就是調伏內心。佛陀要他再回該村落去。但不可胡思亂想,只要專心禪修觀想就好。這比庫就再度回該村落去,瑪蒂迦瑪塔也一如供養前次比庫們一樣地提供他食物,使他能夠心無牽掛地禪修觀想。所以,在短短的時日後,他也滌清心念而證得阿拉漢果。

 

智者應護持自己的心念

心念隨著欲望流轉,非常微妙,難於察覺,

智者應該防護心念,使其安住,才能獲得安樂。 

  從前舍衛城有一位銀行家的年輕兒子,向到他家化緣的比庫請教,應該如何做才可以解脫生命中的苦難。那位比庫告訴他把錢財分成三部份:一部份投資做生意,另一部份做家庭支出,最後一部份做慈善。他遵照比庫的話去做,然後,他又問比庫下一步要如何做。比庫告訴他,第一要皈依三寶、守五戒,第二要守十戒,第三要出家修行。他也一一奉行,最後也出家。

  出家為比庫後,一位教師教他阿毗達摩(論),另一教師教他戒律,但他卻覺得要學得東西太多了,戒律又太嚴、太多,又沒有足夠的自由。它因此認為世俗生活比較好。由於有這樣的懷疑與不滿,他覺得鬱悶,疏忽職責,同時日漸消瘦、羸弱。佛陀知道這件事後告誡他說:「如果可以控制心念,就沒有什麼事情需要再控制了,所以努力攝受心念吧!」

 

心念容易飄浮不定

心念無色無相,紛遝而至,神遊虛空,是識的基礎,

能夠調服心的人,解脫魔障。 

  僧珈邏仕達是舍衛城的一位長老比庫。他的妹妹生下兒子時,以他的名字為名。這男孩後來也出家為比庫。有一次這年輕比庫停留在某個村子的精舍時,有人供養他兩件袈裟,他決定把其中一件供養給長老比庫他的舅舅。

  結夏安居以後,年經比庫就去找長老比庫,並把袈裟供養給長老比庫。但長老比庫說自己的袈裟已經足夠了,所以加以拒絕。年輕比庫多次懇請,但長老比庫堅決拒絕。年輕比庫因此十分傷心,認為舅舅不喜歡他。他甚至覺得既然舅舅堅定拒絕與他共用必需品,他最好還是還俗,過世俗的生活。

  從那時候開始,他的心念紛飛,思緒紊亂,心中想著:還俗後,就賣掉袈裟,買只母羊,然後快速生育,就有足夠的收入,娶妻生子,他再攜帶妻小搭車去探訪舅舅。他甚至想到在路途上,他會告訴妻子,由他來照顧孩子,但她卻要他駕車,不要管孩子的事,而他堅持要照顧孩子,就去搶孩子,結果孩子卻掉下車子,被輪子輾過,他非常忿怒,拿棍子要打老婆。

  其實,這時候,他正用扇子幫舅舅搧涼,但由於胡思亂想,而不小心打到長老比庫的頭。長老比庫明白年輕比庫的心念,就告訴他:「你自己不能打老婆,怎麼來打舅舅呢?」年輕比庫十分驚訝,侷促不安地想立刻離開精舍。但長老比庫卻設法帶他去見佛陀。

  佛陀知道事情的原委後,很仁慈的告訴年輕比庫,人心旁鶩不定,即使是遙遠的東西,心都能夠加以胡思亂想。所以人應努力使自己從貪、瞋、癡三毒中解脫出來。

 

心猿意馬的比庫

心不安定,不瞭解正法,

信心又不堅定的人,智慧不能成就。

心無貪欲,也沒有瞋恚,

同時超越善與惡(1)並且精進修行的覺者(2),毫無恐懼。

  從前,舍衛城有一個人在森林裏尋找走失的牛時,突然感覺十分飢餓,就到村子的精舍去。精舍裏的比庫就給他一些食物吃。吃的時候,他突然想到既然每天勤奮工作,還不夠溫飽,那麼出家或許不失個好主意。

  所以,他就懇求比庫讓他加入僧伽。出家後,他盡責守分,同時因為有足夠的食物,不久就長胖了。過了一陣子,他卻厭倦外出化緣的日子,就還俗了。又過了一些日子,他卻又覺得世俗生活艱辛,所以二度出家。但不久,又還俗。由於意志不堅,所以斷斷續續的出家、還俗六次。人們就稱他為「質多舍利弗」(意思是心意不堅定的人)。而在這期間內,他妻子也懷孕了。事實上,他六次出家都不是想脫離世間,只是為了自己的方便而已。所以,不論身為比庫或在家居士,他都不快樂。

  後來,有一天,他進入臥室時,碰巧看見妻子正在睡覺,而且大聲打鼾,張開的嘴巴也流出口水。看見妻子這個樣子時,他明白身體不淨的道理,並且如是思考:「我幾次出家半途而廢,就是因為迷戀如此德行的妻子!」當下他拿著黃色的袈裟,第七次到精舍去。一路上,不停的念著「無常」、「苦」,而證得初果。

  到達精舍時,他再度請求加入僧伽。

  「我們無法再接納你!幾次剃度下來,你的頭已經像磨刀石了。」比庫們拒絕他的請求。

  但他堅決地請求,最後,比庫們又起了憐憫心,讓他再度加入僧伽。過了幾天,他就證得阿拉漢果了。

  後來,比庫見他這次出家這麼久,感到驚訝,就問他原委,他回答說:「我以前會還俗,是因為仍有執著,但現在一切都過去了。」

  比庫們向佛陀報告這件事,佛陀說:「從前質多舍利弗的心意不夠堅定,而且不瞭解佛法,但他現在已經是個捨棄所有執著(3)的阿拉漢了。」 

備註:

. 阿拉漢超越善惡,所以阿拉漢的作為不落善惡範圍。這不是說阿拉漢無所事事。相反地,阿拉漢積極任事,而且一無私心,所作所為都為了引導別人走向修行的道路。一般認為阿拉漢的作為是善的。但阿拉漢的行為不會為自己創造善報。阿拉漢仍然要承受過去所做業的業報。阿拉漢不作新業,阿拉漢的所有作為稱之為「無記(KIRIYA)」,而不是業,所以從道德觀點而言,不會產生效應。阿拉漢如實知見,所以不落因果律。

. 此處的覺者指的是阿拉漢。阿拉漢並不是不睡覺。他們不論清醒或睡眠時,都是精進的,因為阿拉漢永遠具足正信,精進,正念,正定和慧等五種德行。

. 也許有人會問質多舍利弗是否不應該拋妻離子?但我們必須從歷史的角度來理解,佛陀時代的印度,能捨棄世間出家為比庫,被認為是相當尊貴的行為。同時,在當時的社會架構下,比庫家裏的其他成員也樂於照顧他的妻子兒女,因為比庫出家修行,已經做了重大的犧牲,更何況他的修行目標是要成為聖人。 
 

身體發臭的比庫

人生苦短,

此身不久將意識全無地躺在地上,

一如無用的木材。 ( 41) 

  普提珈塔提舍比庫得到佛陀給他的觀想題目後,努力禪修,但卻生起病來。身上首先長滿小疔,然後變成大的傷口,後來這些傷口破裂開,他的袈裟受到膿血的玷污,而變得黏膩膩的,身體也開始發臭,因此獲得普提珈塔提舍的稱呼,意思就是發臭的提舍比庫,其他的比庫因此棄他於不顧。 

  佛陀知道他悲慘的狀況,也預知他馬上就要證得阿拉漢果了,就到他停留的火邊去,並且親自燒了一些熱水,然後到他躺著的地方,抓住床沿。這時候,其他比庫才聚集過來,佛陀就叫他們把他抬到外面去洗滌身體,同時也一併洗滌、曬乾袈裟。這時候,他的身心煥然一新,就繫念在前。佛陀站在床頭,告誡他說,生命消失時,身體就像木頭一樣,一無是處,而被放在地上。佛陀說法後,他就證得阿拉漢果,不久之後,也入滅了。佛陀要其他比庫將他火化,將骨灰納入浮圖中。 

  有人請問佛陀,普提珈塔提舍比庫的身體為何會發臭,佛陀說普提珈塔提舍比庫的某一前世是個殘酷的捕禽人,經常設陷阱捕捉鳥類。抓到之後,就折斷鳥的翅膀和腳,防止它們飛走。由於這些惡業,所以今生身體發臭。 

  佛陀最後說:「比庫們!你們出家為比庫,父母無法照顧你們,若不彼此照顧,誰會照顧你們?請記住,誰看護比庫,就等於看護佛陀!」 

 

騷擾比庫的精靈

人應該明白色身像陶器般脆弱,

而妥善護衛心,一如護衛堅固的城市;

並且以智慧破除魔障,勤習止觀,但不可執著 。 

  舍衛城裏的一群比庫分別獲得佛陀給予的禪觀指導後,就到離城很遠,一處適合禪修的叢林去禪修。原先林子裏的守護精靈覺得,如果比庫們要停留在林子裏,那麼它們就不適合棲息在樹上。它們也認為比庫只會停留一夜,所以就離開樹上,到地面上來。 

  但過了十四天,比庫們仍在林子裏,它們猜測比庫們可能要在此結夏安居。果真如此,它們就被迫要在地面生活一段時間,因次決定發出鬼般的聲音,製造恐怖的景像來嚇走比庫們。從此以後,它們有時候幻化成有身體無頭,或有頭無身體的鬼魅等等。比庫們非常氣憤,就離開林子,回城裏向佛陀報告這件事。佛陀說這是因為他們沒有準備任何的武器,佛陀要他們再回去,但要預先準備好適當的裝備。佛陀就教導比庫們《慈經》,這就是適當的武器裝備。 

  佛陀告訴比庫們要誦讀《慈經》,並把善意散播給林子裏所有的眾生。對任何眾生也不可心生瞋恨或心懷恐懼。比庫們就回到原來的林子,並且遵照佛陀的方法做,精靈們得到善意心念後,立即展現歡迎的誠意,不再干擾比庫的禪修。他們欣然留在地面上,林子裏因此一片和諧安祥,不再有鬼嚎、魅影的情形。比庫們也可以禪修觀身,而明白人身脆弱無常的道理。

 

牧牛人難屠

錯誤的心念 (),比任何敵人或仇家的傷害更深。 

  難屠替一位富翁看顧牛只,雖然只是個牧牛人,但他盡可能存錢。有機會,他就到富翁的家去,也因此有些機會能夠遇見佛陀,並且聆聽佛陀說法。難屠也曾邀請佛陀到他家去,但佛陀卻說時機尚未成熟,所以並未答允。

  過了一陣子,有一次佛陀和眾多比庫突然改變行程,要到難屠家去,因為佛陀瞭解,難屠正確明白佛法的時機已經成熟了。接連好幾天,難屠都很恭敬地接待並且供養佛陀和比庫們。最後一天聽完佛陀的說法後,他也證得初果。當天佛陀和眾多比庫要離去時,他更親手拿著佛陀的缽,送佛陀一程之後,才頂禮回家。 

  就在這時候,一位難屠長期仇敵的獵人射死難屠。走在後面的比庫發現難屠的屍體後,趕上來報告佛陀:

  「因為您的蒞臨,難屠作了大量的供養,並陪您走了一段路,才會在回家的路上為人射死。」

  佛陀回答道:「比庫啊,不管我來不來,由於以前的業,難屠都難逃死亡。所以大家應瞭解,錯誤的心念比敵人和小偷傷害人更深,對抗危險的唯一保障是正確的心念。」 


(注)指十種惡業:殺生、偷盜、邪淫、妄語、 兩舌、惡口、綺語、慳貪、瞋恚和邪見。

變性人

善念 ()的法益,勝過父母親朋的愛護與照顧。 

  梭儒亞是一位富翁。有一次,他與一個朋友帶著一群僕人搭乘華麗的馬車前去沐浴。當時,摩訶迦旃延尊者正在整飭衣服,準備入城化緣。梭儒亞瞥見尊者金色的皮膚時,內心想到:「這比庫如果是我妻子多好。或者我妻子的膚色能像這樣就好了!」不久,他發現自己的性別神密的變了。他感到非常的羞恥,而決定離開故鄉。這時候,身為女兒身,他用刻有名字的印章向一群準備前往怛剎屍羅城的人懇請,讓他搭便車。這時候,他的親朋好友到處找他,卻遍尋不著。 

  到達怛剎屍羅城後,那群人中有一個人就向當地一位年輕的富翁提及同來的女性梭儒亞,年輕的富翁發現梭儒亞十分美麗,而且與他的年齡相當,就與他結婚,梭儒亞也因此生了兩個兒子。其實,當初身為男子時,他已經有兩位女兒了。 

  有一天,故鄉一位富翁的兒子,也是梭儒亞的老朋友來怛剎屍羅城。梭儒亞就請他來家裏,這人感到十分訝異,因為他根本不認識她,就問她是否認識他。她回答是,並垂詢她親朋好友的近況。這人告訴她,有一位富翁神秘失蹤的事。這時候,她才向他透露她就是那位失蹤的富翁,並且把自己因為看見比庫時心中升起錯誤的念頭,性別因而改變,以及與此地年輕富翁結婚的來龍去脈告訴他。這人勸他向摩訶迦旃延尊者請求寬恕。

  摩訶迦旃延尊者於是被請來接受供養,供養後,她被帶到尊者面前來解釋一切原委,並懇請尊者寬恕。

  當尊者說完:「起來吧!我寬恕你!」之後,梭儒亞馬上恢復男人身份。這時她丈夫說:「朋友!既然你是這兩個男孩的媽,而我是他們的父親,他們真的是我們的兒子,所以你可以繼續住在此地,不要沮喪!」

  梭儒亞回答道:「朋友!我首先是男子,後來變成女人,現在又變回男人;同樣地,先是兩個女兒的父親,最近又是兩個兒子的母親。一生中經歷過這兩次性別的轉變後,我已經厭倦世俗生活了,我現在要出家為比庫,並在尊者指導之下修行。以後照顧孩子就是你的責任了,請不要疏忽了!」

  說完之後,梭儒亞擁抱、親吻兩個男孩,然後把他們交給他們的父親而出家了。他也向那位協助他找到尊者,並且得到尊者寬恕之後有機會出家,而從事生命中最終目標──止息所有苦痛的年輕人致謝。 

  摩訶迦旃延尊者於是幫他剃度,使他成為比庫,他於是努力修行,後來,又跟隨尊者到祇樹給孤獨園向佛陀頂禮問訊。 

  後來,人們常問他究竟比較喜歡兩個女兒或親生的兩個兒子。他說比較喜歡親生的兒子。但人們經常問及這個問題,使他感到非常困惑、羞愧,就單獨一人精進修行,並且觀身無常。不久之後,就證得阿拉漢果,同時具有非凡的智慧和神通。人們再問同樣的問題時,他就說自己對任何人都沒有執著。聽他這麼回答的比庫們卻不相信他的話,就向佛陀請教梭儒亞兩種不同回答的涵意。佛陀說:「梭儒亞現在的回答和以前不同,是因為他已經證得阿拉漢果,沒有任何的執著。正確的心念帶給他的喜悅,不是身為父親或母親能夠做到的。」 

(注)指十善念:佈施,持戒,修禪定,恭敬,作事,回向功德,隨喜功德,聽法,說法,正直見。 

相關文章:
南傳法句經故事集 目錄  馬來西亞 達摩難陀 長老 著 緣氣:(3738)
南傳法句經故事集 第一品 雙品 緣氣:(3861)
南傳法句經故事集 第二品 不放逸品 緣氣:(4707)
南傳法句經故事集 第四品 華品 緣氣:(4080)
南傳法句經故事集 第五品 愚品 緣氣:(4160)
南傳法句經故事集 第六品 智者品 緣氣:(3530)
南傳法句經故事集 第七品 阿拉漢品 緣氣:(4386)
南傳法句經故事集 第八品 千品 緣氣:(3627)
南傳法句經故事集 第九品 惡品 緣氣:(3549)
南傳法句經故事集 第十品 刀杖品 緣氣:(3379)
南傳法句經故事集 第十一品 老品 緣氣:(3969)
南傳法句經故事集 第十二品 自己品 緣氣:(3736)
南傳法句經故事集 第十三品 世間品 緣氣:(4129)
南傳法句經故事集 第十四品 佛陀品 緣氣:(3478)
南傳法句經故事集 第十五品 樂品 緣氣:(3576)
南傳法句經故事集 第十六品 喜愛品 緣氣:(3719)
南傳法句經故事集 第十七品 忿怒品 緣氣:(4271)

上一篇(南傳法句經故事集 第二品) 回目錄 下一篇(南傳法句經故事集 第四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