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教育 學佛的好處

金明法師

人類的需要,除了物質食糧以外,還要精神食糧;而在許多精神食糧之中,佛法是最好的精神食糧;一個學佛的人,可以得到很多的好處;現在我想提出學佛的很多好處中比較淺顯的三點好處來談談:

  (一)認識人生——人從出生到老死,忙碌了幾十年,到底是為什麼忙?如果說是為了衣食住行的生活,必需有了錢,才能解決生活的問題,那麼衣食住行的生活問題解決了以後,應該是不必忙了,但他仍然要忙,甚至有些人會更加忙,因為這個時候,他的生活又有進一步的要求了,衣的質料要講究美好時髦,食的東西要講究美味可口,住的房屋要講究堂皇華麗,坐的汽車要講究新型舒服;等到一切都得到了,還是不能滿足;因為美中還有更美的,好中還有更好的,時髦中還有更時髦的,華麗中還有更華麗的,新型中還有更新型的,舒服中還有更舒服的;人生也就因為這樣,貪欲沒有止境,追求也沒有止境了;不但衣食住行這樣,財富、名譽、權力、地位也是這樣,終日追求,永遠沒有滿足的一天:“豬八戒”走到大水池邊,看見很多美女在游水,他的眼界大開了,看到口水都流出來!有個人看他這樣如癡如醉,笑著問他道:“在這麼多美女之中,你愛那一個?”老豬不假思索地答道:“統統愛!”這正證 明人生的欲望無窮,都存有希望一切盡歸於我的心理。欲語說:“天高不算高,人心才算高。”

  中國八仙之一的呂洞賓,後來皈依佛教,拜黃龍禪師為師父,傳說這一位修成道果的仙人,有一天化成一個老頭兒的樣子,降臨人間,在路上碰到一個小孩子,呂洞賓為了要試探人心,就問小孩子道:“小朋友!你希望得到什麼嗎?我可以滿足你的願望。”這個小孩子心裏想:世界上最寶貴的東西,無過於黃金,有了黃金,什麼都可以得到了;於是,他回答道:“我希望得到一塊黃金”呂洞賓用手向路邊的一塊大石頭一指,那塊大石頭馬上變成黃金了;呂洞賓笑著對小孩子說:“小朋友!你把這塊黃金拿去,當做我們的見面禮吧!”這個小孩子想不到呂洞賓會點石成金,他給呂洞賓像變魔術一般的動作楞住了;可是當他思索了一會兒,本來的主意又變 了,他對呂洞賓說:“我不要這塊黃金!”呂洞賓覺得奇怪,問他道:“你嫌太小嗎?”小孩子說:“不是。”呂洞賓更加莫名其妙了!就問小孩子道:“那麼你為什麼不要?到底你是要什麼?”小孩子指著呂洞賓的手指說:“我要你的手指!”呂洞賓問:“你不要黃金,要我的手指做什麼?”小孩子很坦白地說:“我起初本來是要黃金,但是當我看到你的手指可以點石成金,可以變成更多的黃金,所以我要你的手指;老伯!你剛才不是說你可以滿足我的願望嗎?請你將你的手指給我吧!”呂洞賓聽了這一番話,感到很失望!他心想:人類的心,真是“欲壑難填”,永遠不會滿足的啊!搖頭歎息地走開了。這個有趣的故事,正是說明人類的心,是永遠沒有滿足的!因為沒有滿足,所以要拼命去追求。但是,:“人生恰似采花蜂,飛南飛北飛西東,采得百花成蜜後,一場辛苦一場空。”正在忙碌中的人,終日忙著向外追求,從來不會、也是沒有空去研究這些問題的。

  佛法,是茫茫人海中的慈航,它教人認識生死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指示人生的真諦,使人獲得內心的滿足與安樂,把人生從煩惱的此岸,運載到安樂的彼岸。

  中國清朝第一代的順治皇帝,對佛法很有研究,他羡慕出家人的生活,很想出家修行,他曾經做了一首耐人尋味的偈子:“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長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朧又是誰?”這首偈子,提出了人生的生從何來,死往何去的問題。懂得佛法的人,雖然做了皇帝,也會在尋求研究人生的問題;不懂佛法的人,活了一輩子,都是在糊塗中過生活,糊裏糊塗的來,糊裏糊塗的去,從來不會去想這個問題。這首偈子,提出了人的一生整個過程的問題,但是最重要的是生與死的兩上問題:“未曾生我誰是我”,是生的問題——生從何來?“合眼朦朧又是誰”,是死的問題——死往何去?要解答這兩個問題,先要明白一個佛教的名詞“業力”。

  “業力”,印度的梵語叫羯磨(Karma),巴厘語叫迦馬(Kamma),意思是行為或造作。原來我們一切的行為、動作之後,都會留下一種力量,潛存於心中,這種力量,佛教把它稱為業力。業力留存於心中,緊跟著我們不放,好像我們的影子,跟隨著身體一般。這業力從它性質來說,分為善業和惡業。善業可以決定人的生命,走向良好的去處,得到舒適的享受;惡業可以決定人的生命,走向惡劣的去處,得到坎坷的遭遇。

  那麼人生到底生從何來,死往何去呢?簡單地說:人的生是由業力而來,死則隨業力而去。

  佛法說明善惡果報,有六道輪回,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羅道、地獄道、餓鬼道和畜生道。天道,人道和阿修羅道,叫三善道,是造作善業者的去處;地獄道、餓鬼道和畜生道,叫三惡道,是造作惡業者的去處。

  我們瞭解了這些道理,也就可以認識到人生是多麼可貴的,因為人道為三善道之一。人生到底生從何來呢?毫無疑義的,人生是由善的業力而來的。那麼死往何去呢?這就要看你現在的行為動作如何而定了,如果你能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不但可以得生人道,而且可以上升天道;要是你能夠進一步依佛法的指示,去修行解脫道,還可以超出六道輪回,解脫生死,成為大自由的聖者。假如你現在的行為動作,大都是為非作歹,損人利己,那麼三惡道當然就有份了。所以,明白了這些道理後,你要選那一條路子走,自己就有把握了,你的人生前途如何,可以由你自己做主了。

  (二)淨化人生——因為現代的科學昌明,工藝發達,工廠到處設立,造成了空氣污染,影響到人類身體的健康,這是稍有科學知識的人都知道的;但是,人類內心的煩惱污染,實在是時時刻刻都在嚴重地影響人類心靈的安寧,可是沒有研究佛法的人,卻很少知道的。中國明朝有一位理學家王陽明先生,因為他的理學是從佛理中摸索出來的,所以他就知道,煩惱是很嚴重地影響到人類的心靈,控制著人類的思想,於是他說:“山中之賊易治,心中之賊難防。”煩惱被形容為賊,這正說明煩惱的厲害;其實,我們的心靈所以不能夠安寧,就是煩惱在擾亂,在作祟;我們的行為所以會違背真理,也是煩惱在驅使,在鞭策。

  煩惱到底有幾多種呢?佛經上說:人類內心的煩惱,共有八萬四千種之多,所以佛陀也就開示了八萬四千種的法門,來對治那八萬四千種煩惱;所謂“佛說種種法,為治種種心。”心,就是指我們心中的煩惱。

  充滿著煩惱的人生,是染汙的、缺陷的、痛苦的、不理想的,所以必需要改造。但是要怎麼樣去改造呢?就是要把它淨化。我們學佛,就是沐浴佛化,用佛陀的法水,來洗滌我們內心的垢穢,等到我們內心的惱煩垢穢清除了,那麼,我們那染汙的、缺陷的、痛苦的、不理想的人生,便可改造成清淨的、圓滿的、快樂的、理想的人生了。

  從前,印度薩羅國有一位國王,叫做波斯匿王,有一天,波斯匿王出巡,在路上遇見一個老公公,頭髮蒼白,這顯示著他的年紀已經很老了;國王問他道:“老公公!你今年幾多歲?”老公公不假思索地答道:“四歲!”波斯匿王覺得驚奇起來!他幾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於是再伸自己的右手,豎起四隻手指向老公公問道:“你才四歲?”老公公點點頭,很肯定地證實道:“不錯!我今年的確才四歲。”老公公知道國王一定感道疑惑,就再向他解釋道:“以前我不懂佛法,活了幾十年,思想、行為都被內心的煩惱控制著,做了很多自己以為對而實在是不對的事;四年前有個機會,給我聽到了佛法,我才認識了人生,皈依了佛教,實行佛陀所指示的道理,依佛法去生活,去淨化人生;最近這四年來,才算是真正的做人,所以我說:今年才四歲。”國王聽了老公公這一番話,非常感動!點頭稱讚道:“老公公你說得對,一個人要能夠學習佛法,照著佛法去做人,才算是真正的做人。”

  (三)莊嚴人生——莊嚴是佛教用來形容美好的詞句,莊嚴人生,也可以說就是美化人生。一般來說,美可分為形相美和內在美,形相美屬於外表,內在美則指人的德性。單有外表的形相美,而沒有內在的德性,這還是有缺陷,不算完全的美,所以人生除了有外表的形相美以外,必須充實內心的德性美;內外俱美,才可以稱為莊嚴的人生;而莊嚴的人生,才是快樂、幸福、完美的人生。

  佛教是一種道德的、實踐的宗教,學佛的人,必須實踐佛陀所指示的五戒、十善、六度、四攝等的道德行為,來培養與充實內心的德性,以莊嚴人生。

  從前印度有個大慈善家叫給孤獨長者,他的第七兒子,娶到一個非常美麗的玉耶女做妻子;玉耶女自恃她的姿容秀麗,瞧不起公婆和家裏的人。

  有一天,長者請佛陀來到家裏,想要教導玉耶。玉耶知道佛陀來了,卻故意避開,不願出來見佛陀。後來,她為了好奇,躲在門後,從門縫裏偷看佛陀。她看到佛陀莊嚴的德相,實在比她更美!於是自動出來,向佛陀行禮。

  佛陀說:“玉耶,你有著佼美的容貌,如果配上端正的心行,那就更好了。要知道,佼美的容貌,只是外表美;而端正的心行,才是內在美。只有佼美的容貌,而心行不端正,還是不足取的。真正的美人,必須內外俱美!”

  玉耶聽了佛陀的開示,心中的驕傲完全消除了。她皈依了佛陀,佛陀教她實行五戒、十善、六度、四攝等的好行為,以充實她內心的德性美。她依教奉行,立志做一個內外俱美,真正的美人。

  佛法是指導人生、激勵人生、鼓舞人生的;學佛除了可以認識人生、淨化人生和莊嚴人生以外,還可以把缺陷的人生,改造為美滿的人生;從迷夢的人生,演變為覺悟的人生;由生死的人生,進化為解脫的人生,由凡情的人生,昇華為聖智的人生。總而言之,學佛的好處:是說不盡的。希望大家不要猶豫,趕快一齊來學佛。

  同樣是拜佛,許多人的目的,並不盡同;有的求福,有的求慧,有的求財,有的求子,有的求家庭和睦,有的求事業發展,……但是,儘管大家所求不同,其中卻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求平安”;所以每逢大法會,到處可以聽到“求平安”的聲音。

  我們知道,平安的所以會為大家一致的希求,實在是因為平安是大家所需要的!沒有平安,即使你賺了很多錢,儘管你的事業怎樣發展,都是沒有用的。因此,我們在馬路上走動,或在建築工地,大家都知道“安全第一”;而在社會上活動,應該可以說是“平安第一”了!

  大家都希望平安,大家都在求平安,那麼,平安的真正意義,應該要研究一下:真正的平安, 應該包括物質的和精神的兩種:物質的平安,乃是外在的平安;而精神的平安,便是內心的平安。這兩種平安,都是人生所必要、所希求的。

  我們人的身體,是由地、水、火、風四大要素組織而成的;例如我們身體上的皮肉筋骨,屬於堅性的地大;身體上的涎血便汗,屬於濕性的水大;身體上的溫暖熱度,屬請教性的火 大;身體上的氣息呼吸,屬於輕性的風大。由這四大要素組成的身體,如果有一天四大失調、傷風、感冒、咳嗽、發熱等種種疾病,馬上就來;疾病發生,便是身體上的不平安了。

  除了身體上可能發生不平安的疾病以外,我們在日常生活上,也有很多不平安的事可能發生,例如事業失敗、交通出事、刀傷、火燒、溺水、觸電等等;還有風災、火災、地震、兵災等,這些天災人禍的降臨,使人防不勝防。總而言之,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隨時隨地,都有災難,實在是多難多災多憂多苦啊!

  從佛教的觀點說,人生的病有兩種:一為心病,要用佛法的法藥醫治;一為身病,要用世間的藥物醫治。有些人身體有病,不要延醫服藥,卻去求神問卜,殺畜生去祭祀鬼神,冀求卻病延年,弄到小病變大病,終於不治;這是最愚笨的辦法。這種迷信的舉措,為佛教所反對!《藥師經》裏說:“又信世間邪魔、外道、妖孽之師,妄說禍福,便生恐動,心不自正,蔔問覓禍,殺種種眾生,解奏神明,呼諸魍魎,請乞福佑,欲冀延年,終不能得。”這種人雖是想求平安, 可惜他妄從世俗邪說,把求平安的方法弄錯了。

  那麼,我們應該要怎樣去求,才能得到平安呢?

  (一)虔誠稱念佛菩薩名號——諸佛菩薩,都曾發過大願,救度眾生;不過願有通別,通願是四弘誓願,佛菩薩都一樣;而別願則各有不同,如藥師佛曾發十二大願,觀音菩薩曾發“尋聲救苦”的大願等。我們稱念佛菩薩的名號,先要注意那個“念”字;許多不會念佛的人,“口中念彌陀,心裏動干戈”,這完全不符合念佛的意議;要知道,“念”字下端是個“心”,這告訴我們;’念佛不光是口頭上的事,主要在心;所以佛經上說到稱念佛菩薩名號時,都說“一心稱名”,這就是說:當我們稱念佛菩薩的名號時,必須要真誠懇切, 專一心念,沒有其他的雜念混入;這誠懇專一的心念越深,就越能得到佛菩薩的感應。

  那麼,為什麼有些人念佛菩薩名號,很快就得到感應,求到平安,有些人卻不然?這就關係到我們的心是否懇切與專一的問題,並不是佛菩薩有什麼大小眼,或有什麼分別心。要知道,我們凡夫的心像池水,佛菩薩的心像月亮,凡夫心中雜念紛紛,好像池中的水,混濁不清,雖然明月當空,怎能映現?所以我們稱念佛菩薩的名號時,必須摒息雜念,放下萬緣,虔誠懇切,專注一心,這樣才能得到佛菩薩的感應:這好像池水澄清,月亮必然就會映現一般。因此,只要我們能一心稱名,佛菩薩必能感應!《法華經》普門品裏,釋迦牟尼佛告訴無盡意菩薩說:“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二)誦經持咒——求平安的另一方法,是誦經持咒;念佛菩薩名號,要懂得所念的佛菩薩的願行,同樣的,讀誦那一部經,也要思惟那一部經的義理,才能獲得利益;在《藥師經》裏,釋迦牟尼佛告訴文殊菩薩說:“複應念彼如來本願功德,讀誦此經,思惟其義,演說開示,隨所樂求一切皆遂。”又說:“若見男子女人有病苦者,應當一心,為彼病人,常清淨澡漱,或食,或藥,或無蟲水,咒一百八遍,與彼服食,所有病苦悉皆消滅。若有所求,志心念誦,皆得如是無病延年。”因此,我們應該常常聽經,明白經裏的義理,然後于讀誦時,才能思惟其義。

  (三)佈施行善——上面所說求平安的兩種方式,不管你是用稱念佛菩薩的名號來求平安也好,或是用誦經持咒來求平安也好,都必需同時兼做佈施行善的工作;而且這佈施行善的工作,一定要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經常隨時隨地去做;並不是等到大難臨頭時,才來趕快念佛呀,佈施呀,行善呀!這種所謂“平日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的行為,是最要不得的。

  求平安既然有稱念佛菩薩的名號或誦經持咒了,為什麼還要佈施行善呢?這理由很簡單,第一、佛教是講因果的,世界上沒有無因的果,佈施行善是平安的因,而平安便是佈施行善的果:“不曾下得春時種,空守荒田望秋收”,那是徒然的。第二、佛教是講唯心的,佛菩薩的一切願行,都是由他們廣大的慈悲心所激發的,我們要求佛菩薩默庇,必然要學佛菩薩的慈悲心,才能感應道交。

  佈施,包括財施和法施;你拿財物去供養三寶,救濟貧窮,以及樂助社會上教育、慈善福利事業,這叫財施。你把你所知道的佛法或各種知識技能,樂意義務的傳授給人,這叫法施。除此以外,你看到人家迷路,去指引他;看到人家東西拿不動,事情做不好,你幫助他拿、幫助他做,那你就做了“身行的佈施”。你對待人家,態度慈和,面容歡悅,那你又做了“容顏的佈施”。你和人家說話時,勉勵人家行善,人家有了憂苦、恐怖、你安慰、勸導他,那你又做了“語言的佈施”。你看見人家受苦,心生憐湣,看到人家佈施,心生歡喜;那你又做了“心意的佈施”了。只要你存佈施的心,隨時隨地都有佈施的機會,隨時隨地都可以實行佈施。

  說到行善,範圍可大了,包括戒殺、放生、以及一切利益人群的事情,我們應該盡自己的力量,腳踏實地去做有益人群的事。有些人說:“我沒有力,又沒有錢,怎樣去做利人的事?”其實,行善也是一種慈悲心,只要你有這種心,就有力量;比方說你看到一個人跌在河裏,你會游泳,你就立刻跳下去,把他救起,這就做了一件救人的好事了;如果你不會游泳,你也可以替他喊“救命”,這也是做了一件善行;而這喊“救命”,也即是你做好事的力量了。

  怎樣求到平安呢?恒常佈施行善,虔誠稱念佛菩薩的名號,並且誦經持咒,這是達到平安的康莊大道。

  上面所說的,是人生外在的平安;外在的平安雖然為現實人生之所需要,但還不是全部的平安;人生全部的平安,應包括外在的平安與內心的平安。所以,說過了外在的平安,現在應該進而談到內心的平安。

  我們內心有什麼不平安呢?簡單的說,就是因為煩惱妄想擾亂我們的內心,使我們整個心靈上,籠罩著昏煩、熱惱、焦躁、逼迫的不安氣氛,沒有片刻的安寧,所以不平安。這些煩惱,根據佛教唯識學上說:有八萬四千種的多,把它歸納起來,成為二十六種,包括根本煩惱六種和隨煩惱二十種。煩惱,不但擾亂我們的心靈,支配我們的情感,同時也操縱我們的生活,控制我們的行動。所以尋根究底,我們許多外在的不平安,還是由這內心的煩惱而生起。所以要滅除煩惱,很不容易!提倡知行合一的大哲學家王陽明先生說:“破山中之賊易,破心中之賊難。”所幸釋迦牟尼佛曾為對治這八萬四千種的煩惱,開示了八萬四千種的法門,教我們依這法門去修習,便可以解脫煩惱的束縛,達到平安的境地。

  根據以上所說,我們要求內心的平安,必須修習法;而修佛法,則要履行三個步驟:

  一、聞——親近明師,聽聞佛法,閱讀佛教的書籍,由是而使我們的智慧萌芽。
  二、思——聽聞佛法以後,把所學的佛法,加以深思熟慮,決擇研究。
  三、修——把所聽聞所思惟過的佛法,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實踐起來。

  由聽聞佛法所生的智慧,叫做“聞慧”;由思惟佛法所生的智慧,叫做:“思慧”;由修習佛法所生的智慧,叫做“修慧”;聞慧、思慧和修慧,總稱“三慧”。

 

 

 

相關文章:
佛陀的啟示 顧法嚴居士 緣氣:(6722)
給孤獨長者初見佛陀的故事 希爾伯列克 緣氣:(9808)
奇跡來自於對佛陀的堅定信念 傳喜法師 緣氣:(3635)
須菩提 第一個禮拜佛陀的人 龍樹菩薩 緣氣:(3255)
佛陀的四個法寶 圓因老法師 緣氣:(3533)
佛陀的涅槃相 淨界法師 緣氣:(7500)
什麼是佛陀的六十梵音相? 生西法師 緣氣:(5789)

上一篇(五戒與五常) 回目錄 下一篇(佛教的世界生滅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