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上瑜伽密續》節錄 《無上瑜伽密續》八
這四種微相與臨終之際,由身中的地、水、火、風四大收攝消融,於心中現起之境象相同,但在“時輪派”中,前二相(煙霧相及陽焰相)的次序都是倒轉(注217)。在“夜四相”之後生起的便是“晝六相”(注218):
(1)時劫火星相kalagni(其相如太陽或壞劫火)
(2)日相
(3)月相
(4)羅候星相rahu(如日蝕)
(5)閃電相
(6)青色明點相
第十一相既非“夜相”亦非“晝相”,而是於青色明點中央顯現本尊時輪與明妃雜色母雙運之相。最後一相便是將於第五“隨念支”真實生起之“空色”(無質礙色身)的前導。
于“別攝支瑜伽”所顯現的十一相,雖與死前伴隨大種、風息消融或修持“密集圓滿次第”所生起的微相極為相似,但全非先於“四空”出生之相。因為它們非由風息融入中脈而現起,所以並不是“四空”的微相。當這些微相於“別攝支”中出生時,風息只是被遮止於各根門不令外泄而已,其時仍未內攝於身中。
“靜慮支”:
“靜慮支”是“別攝支”(專注於中脈上端)的增上延續,其修法是為了堅固前支所生出的十一種“夜相”及“晝相”。當這些微相變得明顯堅固時,便表示中脈已被清淨,風息便會開始從右、左二脈自行進入中脈。(注219)
“時輪圓滿次第”前二支僅是為了風入中脈而作好準備;反之,在“密集派”這兩種名稱相同的次第中,行者已真實令風息收入中脈之內。
“命力支”:
“命力支”(注220)分二位:(1)觀察出入息音韻的“金剛誦”,及(2)令“持命風”及“遍行風”結合於中脈內的“寶瓶氣瑜伽”(或譯為瓶相風、盈瓶氣——譯按)。“寶瓶氣”是要明顯觀想持下身氣如寶瓶狀位於臍下(221),此法能令右、左二脈趨入中脈。
“認持支”:
“認持支”是要把風息任持於中脈內。行者借“命力支”的修持已將風息收入中脈,後即任持出入息,令彼停滅,如是即能令“忿怒母”生起。
“隨念支”:
“隨念支”的修習是需要借此燃起“忿怒母”溶化頂門上的“白明點”。同時,為了令其成分增盛及遮止其於各脈輪流散,行者需依“手印”修習“有戲論”、“無戲論”或“極無戲論”三行之一(注222)。于“白明點”降至密杵頂端時,即引發“俱生不變大樂”。由於平常導致漏失明點的風息已為行者自在駕禦,故明點便不會漏泄外出(注223)。這白明點是21,600顆白明點之首者,它是在21,600顆紅明點逐一升至頂門,並向下積聚成一平行的紅色柱體時降下中脈,複向上堆而成一白色的柱體。(注224)
在此過程現起時,行者便開始證得真實的“空色本尊相”;亦即行者自身會現為無質礙的本尊天身。(此相是在明點累積時逐漸現起,但是直到下一次第——“三摩地支”完結前,仍未圓滿到量)(注225),這是因為在每顆明點毫不漏失且逐一上下累積時,便會消融一分色蘊及一分業風,並證得一分“不變大樂”。由於21,600分色蘊各自遍佈全身,所以整個身體的粗質均會逐漸消融(注226)庸常的身休體不會真實變成“空色身”,反而應像煉金術所說一般,其非把鐵轉成黃金,而是令鐵消失于煉金丹藥之前,讓黃金得以顯露。同樣,當庸常身體轉為無質礙時,“空色身”便能顯現。(注227)
“三摩地支”:
“三摩地支”雖然是“隨念支”的增上延續,但是容有一相異之處。然而,“三摩地支”則特重使用達成粗蘊圓滿消融所必需的“空色大印”。
于此修法得圓滿便足以引生佛果,由於白、紅二明點從上下積聚增多,故令諸粗蘊及業風漸次消融,而行者亦為“殊勝不變大樂”所遍滿。(但是當白、紅二明點從上向下及由下往上聚積時,自身的實質亦會消失,此應注意。)這種大樂能用於廣大增上證悟空性的慧識,令其能速疾降伏“煩惱障”及“所知障”。當達至此次第的最後位時,行者便能斷盡成佛的一切障礙,同時具足佛果的“大圓鏡智”及“空色身”,有稱此身為“虹光身”。
(附表十四):佛身、佛語及佛意的成就
圓滿支分 功用 所得佛果之相
三摩地支 不變大樂體性 意金剛
隨念支 不變大樂之近因 意金剛
認持支 駕禦為語根本之風息 語金剛
(令右、左二脈之風息趣入中脈)
靜慮支 令空色堅固及淨治中脈 身金剛
別攝支 認取空色及淨治中脈 身金剛
(四)“總說修道之差別”:
從本節可明顯得知“密集派圓滿次第”與“時輪派圓滿次第”在各重點上的眾多異處:
(l)就修道次第而言,“密集圓滿次第”的第一次第——“身遠離”,並未出現於“時輪命力支”前的次第中,因為風息在達至“命力支”前仍未真實趣入中脈,所以“時輪”的前二支(別攝支及靜慮支)修法甚至不能入於“密集圓滿次第”之內,而是應許為“生起次第”。
同樣,“拙火瑜伽”(生起忿怒母)在達至“時輪派”的第四支——“認持支”前亦未開始修習;反之,於“密集派”的初次第——“身遠離”及隨後各次第中,“忿怒母”已經生起。此外,於“密集派”而言,為要使風息融入心間中脈內的“不壞明點”,借此生起“拙火忿怒母”。
然而,“時輪派”並無令風息融入“不壞明點”之說。
“時輪派圓滿次第”在達至第四支(認持支)前仍沒有“忿怒母”,大概是意味于第五支(隨念支)前,仍未證得白、紅明點上下升降的“四喜”。(雖然“時輪派”從未提到“四喜”,而只將“不變大樂”說為“大樂”之相。)
(2)“時輪派”說由粗入細的消融微相有十種,以此代替“密集派”所說的八相。又“時輪派”的前二征相依次為“煙霧相”及“陽焰相”,其與“密集派”的次序相反。
(3)“時輪派”必需運用一種不共的“手印”——“空色大印”,否則明點便會流散於各脈輪之外,不能聚積起來。
(4)“時輪派”聚積明點的功用是要把身體轉成無質礙,此意指其訣不能像“密集派”一般把“舊蘊身”作為化身之用。(但如行者樂意,亦能化現一具像“舊蘊身”般的化身。)
(5)從“密集派”的觀點而言,由於“時輪派”並無“譬喻光明”及“幻身”,所以絕不能代替“中有位”而成就正覺。還有,若行者欲于“中有位”達成正覺便要以“幻身”取代“中有身”;然而,“時輪派”是說轉化色蘊成無質礙,而非現起“幻身”。由於“時輪”轉粗、細二身成無質礙的修持,其目的是為了斷除能障解脫及一切智的業種、習氣,故其必定於“粗身”中生起,而不是在中有身等細身中出生(注228)。其意謂行者並不能試圖於命終時的“中有位”達成正覺,此與其他經部及續部法軌相反。(注229)
(6)“時輪派”不同於“密集派”,“時輪派”的行者在未現證“根本心”時亦能生起“根本心”之顯相——“空色”。
(7)“時輪派”全未提及任何“空色身”的主因,而“密集派”卻說“清淨幻身”的主因乃是“根本風”。(注230)
(五)“五道十地”:
顯教經部趣向“無上正等正覺”之道有五:
(1)資糧道
(2)加行道
(3)見道
(4)修道
(5)無學道
在一位大乘行者由為成辦眾生最勝利樂生源,而發起求取無上正覺的堅固菩提心時,便進入“資糧道”。“加行道”是憑藉止、觀相運之心識由分別慧通達空性而達成。“見道”及“菩薩初地”是依現量證得空性而成辦。隨後便要通過“修道”(其由餘下的九種菩薩地所組成)的各種“波羅密多”修持及禪定來深入增長空性的證德,當行者圓證佛果時便是“無學道”。
當“密集派”及“時輪派”的“圓滿次第”與“五道十地”連結起來時,時輪各支的分配是明顯比 密集派更為偏重於資糧道 “加行道”。“時輪六支”中的五支皆與“資糧道”及“加行道”有關;反之,“密集”的前三次第——“身遠離”、“語遠離”、“心遠離”——卻與顯教經部的道地相等。
於“密集派”的“圓滿次第”中,當行者的風息開始趣入中脈,便由“資糧道”(此道是眾行者最初發起菩提心以“密集派”之道達成正覺為始)趣入“加行道”,風入中脈是在“圓滿次第”的起點,即“細分生起次第”轉入“證分身遠離次第”時發生。憑藉“不淨幻身次第”行者即能住于“加行道”,在“勝義光明心”顯現的最初刹那,行者便趣入“見道位”。“修道位”的範圍則等於“有學雙運次第”,其又可依證空大樂心的增長程度,或證德增進的數量等法而判分為菩薩九地(注231)。至於“無學道”亦即“佛道”,便是“無學雙運”。
另一方面,在“時輪派”第五支一“隨念支”中的第一顆白明點降至密杵頂端前,行者仍未能達至“加行道”。“見道”(初次現證空性)是於“三摩地支”(注232)開始之際,明點已由密處向上堆積至半滿位時生起,此時已積至第1800顆白明點。相對於“密集派”及“經部”所安立的“菩薩十地”而言,“時輪派”則具有“十二地”(注233),而時輪餘下的十二地皆依相同的方式達證”每當行者圓滿聚積1800顆明點時,便進升一地。此即顯出實在是借明點一一相繼下降,大樂便會更為熾盛,從而增長空性的證悟,由“三摩地支”便會直接引生“無學道佛果”。
丹增善慧法日圓滿於
2000年12月29日
法海淵深非我境 文義誤失當悔除
福施無邊諸有情 普證無上微妙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