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皈依的學處 二、奉行學處

 

奉行學處,是敬佛、敬法、敬僧。
  

首先是敬佛,包括一切泥塑木雕的佛像,皆應視為佛寶一般恭敬,切勿妄加評論。凡夫往往看到什麼都想發表高見,甚至對佛像也不例外。這個問題看來很小,其實不然。須知,當我們評論佛像時,將或多或少地影響到佛菩薩在我們心目中的形象,甚至失去對佛菩薩的清淨心,進入染汙的凡夫心狀態。由此,將直接影響到我們對佛法的接受。
   關於這個問題,阿底峽尊者處理得極為善巧。《菩提道次第論》記載,有人攜一文殊像請尊者過目:您看這尊像到底好不好?阿底峽尊者立即將文殊像高舉頂戴,答說:文殊像沒有不好的,只是這尊像的做工有欠缺。從這個回答上,我們可以充分感受到尊者對於佛像的恭敬之心。
   既然佛像都是好的,那麼我們對所供之像不必進行選擇嗎?對於某些年久破損或做工質地簡陋的造像又該如何處理呢?這也是信眾們經常問起的問題。供養佛像的目的,是為了幫助我們生起恭敬心。如法、莊嚴的佛像,對生起清淨心有極大作用,為修道助緣。所以,恭請佛像作為日常禮拜供養,應盡己所能選擇如法、莊嚴、質地精良的造像。若所供佛像年久破損,當以恭敬心作妥善處理,于高處焚化後將香灰置於淨地。若以虔誠心做這一切,並非對佛像不敬。因為凡夫是很著相的,尤其是尚未信佛者,往往會以世俗眼光看待佛像。為避免使佛菩薩形象受到影響,避免他人造作口業,我們可以本著恭敬心對破損、髒汙的造像進行處理。
   同時,切勿將佛像作為裝飾品、工藝品而隨處擺放,這恰是現代人極易違犯的問題之一。佛像,不僅作為佛菩薩的象徵為信徒供奉,本身也往往是佛教藝術精品。但不少人只看到藝術,卻忽略了佛像最重要的內涵和作用。隨著現代工藝的發達,佛菩薩造像成了工藝品的重要題材,數量大大增加。得到一尊佛像不再是難事,因而不少人將之作為點綴居室的裝飾品。這樣做,非但不能起到供佛的效果,反而存在諸多問題:不僅擺放處所多不如法,更嚴重的是,一旦習慣性地將佛像視為工藝品,今後很難對佛像生起真正的恭敬心和清靜心。
   還應注意的是,不能以買賣佛像謀利。或許不少人感到疑惑:現在很多寺院也在流通佛像,是否如法呢?關於這個問題,應以發心作為考量標準。所謂買賣,是指商人將佛像、佛經作為貨物進行貿易並謀利,這是絕對錯誤的。如果出發點是為了更好地弘揚佛法而非贏利,那麼,流通佛像與不能買賣佛像並不存在本質矛盾。在這個問題上,一方面是以發心來衡量,一方面是從效果來考察。凡夫心非常微妙,容易得到的往往不加珍視,花錢請到的卻恭恭敬敬。我覺得,對於佛像和佛經的普及,關鍵不是在採取贈送或流通的方式,而在於我們自身的發心,更在於實際操作中的效果。若發心正確且不以贏利為目的,即使流通也無妨。但若發心不正,即使採取贈送方式,一樣是不如法的。
   敬佛,並非佛菩薩需要我們恭敬,因為諸佛世尊已徹底斷除我相,毀譽不動如須彌。既然如此,為什麼敬佛,乃至將佛像視為佛陀真身般恭敬?或許在某些人的眼中,這麼做無異自欺欺人,明明是泥塑木雕,為何看作真身並虔誠禮拜?須知,敬佛正是我們自身修行的需求,通過恭敬達到淨化內心的效果。當我們處於極度恭敬中,心必是清淨無染的,是與法相應的。這種恭敬,本身就是極好的修行。
   其次,應恭敬法,恭敬佛經等一切法寶。我們要象敬佛那樣,將經典視為佛的法身。切勿將佛經當作普通書籍那樣隨意放置,尤其是不潔處,也不要將其他物品(包括佛像、念珠等法物)置於經書上。不少信徒對佛像非常恭敬,卻不懂得珍視法寶。須知,諸佛世尊皆因法而解脫,從這個意義上說,三寶又以法為尊,這是我們需要特別注意的。藏傳佛教在這方面非常重視,每拿到一本佛經,先高舉頭上頂戴受持。這決非可有可無的形式主義,事實上,通過對佛經的恭敬,能有效強化我們對法的信心,從而依教奉行。因為信心也需要因緣的滋潤,需要通過一些外在形式來喚醒它、加強它。
   有一分恭敬,得一分佛法受益。學佛如此,任何世間法的學習也是如此,若對傳業師長不恭敬,對所學知識不重視,是不可能學有所成的。所以,從修行意義上說,恭敬佛經的意義極為重大。這不僅影響到今生對法的受持,還將影響到未來的法緣。若不恭敬法和法師,是壞智慧之因,會使我們將來無緣親近佛法,乃至投生於不聞佛法的邊地。
   敬法,根本在於依教奉行。《普賢行願品》告訴我們: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舍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從利益眾生到不離菩提心,都是行佛所行,是對佛陀教導的切身實踐,也是對三寶恩德的最好回報。《金剛經》也告訴我們: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佈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薩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此處雖然校量的是福德,但也充分說明,依教奉行遠勝於世間一切善行。
   對法的恭敬,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修學並實踐佛法。如此,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才是真正的佛子所為。
   第三是恭敬僧寶。佛法能夠在世間得以流傳,正是因為有僧寶這一重要橋樑。僧寶是佛法的實踐者,也是正法的住持者。我們應時常憶念僧寶恩德,因為他們對佛法的住持和弘揚,我們才有機會親近僧團、聽聞正法、走向解脫。同時,在家居士也有責任護持僧團發展,或隨緣樂助寺院建設,或以飲食、衣服、臥具、湯藥行四事供養,或身體力行地參與各項弘法活動。
   特別應當注意的是,皈依僧是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寶,故應對所有僧眾一視同仁地恭敬,切忌以凡夫心妄加批判,說僧過惡,造作極大罪業。儘管現實中的僧團也是由不同素質的人組成,未必盡如人意。但作為佛弟子,尤其是在家居士,除了在抉擇善知識、依止師時需要仔細考量,對於其他僧人決不可妄加評論。
   恭敬僧寶的意義,還在於幫助我們培植出家解脫之因,使未來能早日成為真正的僧寶。像佛陀那樣,以出家相證菩提,得自在,度眾生。
   敬佛、敬法、敬僧,是每個佛弟子必須做到的。不僅要發自內心地恭敬,更要將這分恭敬體現於一言一行中。切勿像某些好高騖遠的學人那樣,知道些禪宗皮毛,開口便是不著相。作為凡夫,如果不把佛法放在心上,那佛法還能對他產生作用嗎?雖然眾生本具佛陀那樣的品質和智慧,但現有心行基礎仍是凡夫心。若欲轉變這一生命狀態,必須從恭敬外在三寶開始,逐步成就內在三寶。 

相關文章:
皈依的修習 《儀軌》中發願的說明 皈依修學手冊 緣氣:(3662)
皈依的修習 《儀軌》中七支供的說明 皈依修學手冊 緣氣:(5935)
皈依的修習《儀軌》中懺悔的說明 皈依修學手冊 緣氣:(6988)
皈依的修習 《儀軌》中發心的說明 皈依修學手冊 緣氣:(3683)
皈依的修習 如何修習皈依 皈依修學手冊 緣氣:(4536)
皈依的利益 速得成佛 皈依修學手冊 緣氣:(9767)
皈依的利益 隨願皆成 皈依修學手冊 緣氣:(3719)
皈依的利益 人與非人不能為災 皈依修學手冊 緣氣:(4072)
皈依的利益 不墮惡趣 皈依修學手冊 緣氣:(3695)
皈依的利益 集廣大福 皈依修學手冊 緣氣:(3651)
皈依的利益 減滅諸障 皈依修學手冊 緣氣:(4227)
皈依的利益 諸戒之本 皈依修學手冊 緣氣:(3519)
皈依的利益 入佛子數 皈依修學手冊 緣氣:(3563)
皈依的學處 共同學處 皈依修學手冊 緣氣:(4349)
皈依的學處 遮止學處 皈依修學手冊 緣氣:(4289)
皈依的正行 法隨法行 皈依修學手冊 緣氣:(3721)
皈依的正行 如理作意 皈依修學手冊 緣氣:(3763)
皈依的正行 聽聞正法 皈依修學手冊 緣氣:(3675)
皈依的正行 親近善知識 皈依修學手冊 緣氣:(3860)
皈依之因和皈依的選擇 念三惡道苦 皈依修學手冊 緣氣:(6717)
皈依之因和皈依的選擇 念死無常 皈依修學手冊 緣氣:(6873)
皈依之因和皈依的選擇 認識暇滿人身的重大意義 皈依修學手冊 緣氣:(6378)
皈依的真義 宣化上人 宣化上人 緣氣:(7751)
皈依的人家裡必須設佛堂嗎? 達真堪布 緣氣:(4279)
蓮花生大士:皈依的功德 蓮花生大士 緣氣:(6692)
皈依的最高境界 陳俊吉 緣氣:(5897)

上一篇(皈依的學處 共同學處) 回目錄 下一篇(皈依的學處 遮止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