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皈依的正行 一、親近善知識

皈依三寶貫穿著成佛的整個修行。當我們通過皈依儀式成為佛子後,又該如何進一步修學呢?《瑜伽師地論》告訴我們,皈依後應行四法行,即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通過這些相應的修習,才能完成皈依的究竟意義。

一、親近善知識

   皈依,雖是皈投十方三世一切佛寶、法寶、僧寶,但在修行實踐中,還須落實於具體的善知識。皈依之後,須選擇如法生活,具備佛子威儀,了知戒律的開遮持犯;還須具足正見,深信因果,進而契入空性,解除內心迷惑,打開生命寶藏。這一切,皆有賴師長悉心指點。
   佛陀規定,新出家弟子必須五年學戒,不離依止。可見,善知識是培養僧格的有力保障。就像嬰兒需要父母呵護養育一樣,新出家或剛皈依的佛弟子,必得善知識悉心指點,方能羽翼豐滿,健康成長。對於在家佛子來說,雖無條件常隨善知識左右,但也應確定一位堪能依止的師長,時時請益。
   而具足正見乃至契入空性,更需善知識的耳提面命。因為佛法義理博大精深,尤其是止觀部分,包含極為微妙的行持,若無明眼人指點迷津,無法於錯綜複雜的心行中找到突破口,甚至失之毫釐而差之千里。眾生的心,充斥無數飄浮不定的想法。我們每天徘徊其中,被種種情緒左右而不得安寧。如何令狂心頓歇?如何引發生命潛在的巨大力量?皆應借助止觀修行。若將止觀比作開發生命內在寶藏的技術,那麼竅訣就掌握在善知識手中。或許有人會說,難道不能在佛經中尋求答案嗎?須知,凡夫的認識是有限而又充滿錯覺的,這都障礙我們對佛法的理解。更何況,佛法是有傳承的,尤其在修證層面,無法於經教中完全表達。那缺失的無法言傳的部分,唯依善知識應機設教,方便化導,才能將教法落實於心行。
   那麼,怎樣才堪為眾生依止的善知識呢?這也是目前很多學佛者存在的困惑。因為善知識不會貼著標籤,不會標榜我是善知識,這就需要我們去發現、辨別、抉擇。
   經論中為我們提供了許多選擇善知識的標準。《大乘莊嚴經論》中列有十種:一、具足戒;二、具足定;三、具足慧;四、德行圓滿;五、精進;六、通達教理(教富饒);七、通達真實;八、說法善巧;九、具足悲憫;十、斷除疲厭。
   若是嚴格按照這十個標準衡量的話,還是存在相當難度。佛法難聞、善知識難遇,沒有足夠的福德因緣,很難值遇具足德相的善知識。那又該怎麼辦呢?在此,我給大家提供一個簡單標準,即作為善知識必須具備的三點基本素養。換言之,是作為善知識的底線。若這些素養尚未具備,對於我們修學將難有幫助,甚而產生負面影響。因此,這三點標準是我們必須牢牢記住的:
   其一是具足戒行。佛法修行乃由戒生定,由定發慧。故戒律為修行基礎,具足戒行,才堪為人天導師,眾生依怙。佛陀將滅度前,諄諄告誡弟子們以戒為師,充分說明了戒律對於修行的重要性。
   其二是具足正見。這是善知識標準中最為核心的一點,甚至比戒律更重要。如果知見存在問題,根本無法將我們引向解脫。佛教和其他宗教的根本區別,主要也體現於見地。戒、定、慧是佛法修行的必經之路,但僅憑持戒或修定很難作出判斷。由戒而言,許多外道甚至邪教也有一套非常嚴格的戒律;由定而言,四禪八定也非佛教特有的修行成就,但他們正是因為知見偏差和錯誤而無法解脫,甚至走上不歸路。從這個意義上說,破見甚至比破戒更嚴重。所以,正見是佛法與一切宗教的不共所在,一旦破見,自斷善根。
   其三是具足悲心。唯有具足攝受眾生的悲心,才能給弟子無微不至的指點。否則,閉門獨修,入山惟恐不深,即使具備前兩個條件,只怕也無緣親近,無緣追隨左右,聆聽法益。
   當我們值遇善知識時,又如何親近並獲得教授呢?若不善於依止,即使相遇,也可能錯失良機。反之,若能與善知識結下殊勝法緣,生生世世都會得其攝受。關於親近善知識,《菩提道次第論》中談到如下幾點要求:
   第一是淨信為本。對於自己親近的善知識必須具足信心,觀德莫觀失,切勿依自身情緒及立場隨意評判。凡夫心是充滿主觀的,以這樣的心觀察世界,所見自然難以清淨圓滿。若不善於發現善知識功德,很可能會順著凡夫習氣尋其過失。如是,便無法對依止師生起淨信和恭敬心。相應的,善知識所授教法也就無法對我們產生應有作用。所以,《菩提道次第論》特別強調視師如佛,因為我們不會對佛陀生起尋過之心。視師如佛的重點,不在於師長是否具備與佛陀無二無別的功德,而在於這種淨信對修學有莫大幫助。
   第二是念恩生敬。在無盡生死中,我們所以能聽聞佛法,種下善根,不曾離開善知識的教導之恩。不僅是今生的善知識,也包括過去生的善知識。若無善知識攜手相扶,我們可能仍在三惡道沉淪。所以,應時常憶念善知識的恩德。
   第三是身口給侍,以身口意三業供養善知識。其中,又以依教奉行的供養最為殊勝,所謂諸供養中,法供養最。因為親近善知識的根本意義,是為了依照正確方法修行,直至解脫。
   對於末法眾生而言,福薄障深,無緣得見諸佛顯現,親聆教法。而經典浩如煙海,即使如此,尚不能窮盡佛法全部,是謂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若無善知識的引領,如何於一望無際的佛法海洋中找到方向?這正是許多人修學多年卻不得要領的原因所在。結果,佛法是佛法,自己是自己,問題還是問題。此外,僧團難免龍蛇混雜。儘管我們皈依的物件是一切僧寶,但不可能依止所有僧人,尤其是缺乏正見和德行者。在這樣的現實中,依止善知識顯得尤為重要。若能值遇真正的善知識,作為弟子又能具足信心,如法依止,確為修行捷徑。

相關文章:
皈依的修習 《儀軌》中發願的說明 皈依修學手冊 緣氣:(3662)
皈依的修習 《儀軌》中七支供的說明 皈依修學手冊 緣氣:(5935)
皈依的修習《儀軌》中懺悔的說明 皈依修學手冊 緣氣:(6989)
皈依的修習 《儀軌》中發心的說明 皈依修學手冊 緣氣:(3683)
皈依的修習 如何修習皈依 皈依修學手冊 緣氣:(4536)
皈依的利益 速得成佛 皈依修學手冊 緣氣:(9768)
皈依的利益 隨願皆成 皈依修學手冊 緣氣:(3720)
皈依的利益 人與非人不能為災 皈依修學手冊 緣氣:(4072)
皈依的利益 不墮惡趣 皈依修學手冊 緣氣:(3696)
皈依的利益 集廣大福 皈依修學手冊 緣氣:(3651)
皈依的利益 減滅諸障 皈依修學手冊 緣氣:(4227)
皈依的利益 諸戒之本 皈依修學手冊 緣氣:(3519)
皈依的利益 入佛子數 皈依修學手冊 緣氣:(3564)
皈依的學處 共同學處 皈依修學手冊 緣氣:(4349)
皈依的學處 奉行學處 皈依修學手冊 緣氣:(3604)
皈依的學處 遮止學處 皈依修學手冊 緣氣:(4290)
皈依的正行 法隨法行 皈依修學手冊 緣氣:(3722)
皈依的正行 如理作意 皈依修學手冊 緣氣:(3764)
皈依的正行 聽聞正法 皈依修學手冊 緣氣:(3676)
皈依之因和皈依的選擇 念三惡道苦 皈依修學手冊 緣氣:(6718)
皈依之因和皈依的選擇 念死無常 皈依修學手冊 緣氣:(6874)
皈依之因和皈依的選擇 認識暇滿人身的重大意義 皈依修學手冊 緣氣:(6379)
皈依的真義 宣化上人 宣化上人 緣氣:(7751)
皈依的人家裡必須設佛堂嗎? 達真堪布 緣氣:(4280)
蓮花生大士:皈依的功德 蓮花生大士 緣氣:(6692)
皈依的最高境界 陳俊吉 緣氣:(5898)

上一篇(皈依的正行 聽聞正法) 回目錄 下一篇(如何皈依 注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