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1/27 11:41:24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0/01/27 11:38:52   編輯部 報導

地藏菩薩的淨土法門之探究-以《地藏三經》為主

在西元四、五世紀之間,約為大乘佛教的中期,地藏經典開始從西域傳入中國,高倡末法之教,頗獲隋三階教信行禪師的青睞,廣為弘揚,尤其從唐玄奘譯《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後,更是獲得各宗派高僧大德的宣揚及著作疏抄加以弘傳,又漸漸地和中國文化、民間信仰結合,發展出一支三根普被、兼容並包、圓融無礙的修持法門,歷來在民間廣為流行。對地藏菩薩的淨土法門做文獻的整理和探討,可做為地藏信仰者的修行指針,再就其學術地位的提升而言,也必深具意義。


本文在論究地藏菩薩的淨土法門之初,先對地藏菩薩做歷史的定位和釐清;再就《地藏三經》在目錄學史上先後的流傳做陳述;地藏信仰傳入中土之初,與中土各宗派的融合,及時代背景因素做闡明,最後對其修行法門的內容詳加探討,並將其與彌陀等三淨土做比較,以彰顯本法門之殊勝。


研究結果顯示,文獻史上的地藏菩薩與唐朝的金地藏,年代相距五~六世紀之久,不能混為一談。在目錄學史上,地藏的主要經典中,學界最為確定的為《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至於《占察善惡業報經》,其部分內容與民間占卜術相結合,因此被判為疑偽經,其為國外所譯或中土撰述,都有待進一步考察;《地藏菩薩本願經》最具神祕,明朝才入藏,不過內容灑落在宋朝的諸多文獻中,所以學界判定在北宋時期就已入中土,往前推進一、二百年的歷史,至於詳情也有待深究。再從淨土法門比較的觀點來看,地藏菩薩淨土法門最為殊勝,因地藏菩薩誓願宏深,不捨一眾生受輪迴苦,其修行方法由淺入深、由易而難,廣開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的慈悲法門。該法門的往生因兼具彌陀、兜率、妙喜等諸佛國淨土的特色,是所有淨土法門中最為圓融無礙的法門。而其捨報時的依止處,為隨願往生十方佛國淨土,不必擔心無淨土可去,讓修行者既安心又放心。以上從往生因及往生處所來看都是非常殊勝的。

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班/95/碩士/ 研究生:許淑娟  指導教授:慧嚴法師

目 次

第一章 緒 論………………………………………………………………………………3
第一節 寫作動機與目的……………………………………………………………………3
第二節 研究成果回顧………………………………………………………………………4
第三節 研究範圍和方法……………………………………………………………………8

第二章 地藏三經在目錄學的定位和其意旨 ……………………………………………10
第一節 地藏菩薩名號的由來 ……………………………………………………………10
第二節《大方廣十輪經》…………………………………………………………………16
第三節《占察善惡業報經》………………………………………………………………20
第四節《地藏菩薩本願經》………………………………………………………………24
第五節 小結 ………………………………………………………………………………28

第三章 地藏法門在隋唐之弘傳 …………………………………………………………31
第一節 與末法思想契合 …………………………………………………………………31
第二節 三階教的採用推廣 ………………………………………………………………34
第三節 各宗派論疏的徵引 ………………………………………………………………39
第四節 當代高僧的提倡 …………………………………………………………………48
第五節 小結 ………………………………………………………………………………52

第四章 《地藏菩薩本願經》的淨土法門 ………………………………………………55
第一節 佛門大孝與淨土生因 ……………………………………………………………55
第二節 大悲誓願與淨土法門 ……………………………………………………………65
第三節 慈心護生與淨土生因 ……………………………………………………………73
第四節 持地藏聖號與十方淨土 …………………………………………………………77
第五節 小節 ………………………………………………………………………………87

第五章 《占察善惡業報經》和《大方廣十輪經》的淨土法門…………………………88
第一節《占察善惡業報經》的淨土法門 …………………………………………………88
第一項 唯心識觀與淨土生因………………………………………………………………88
第二項 真如實觀與淨土生因………………………………………………………………92
第三項 一實境界與淨土生因………………………………………………………………93
第二節《大方廣十輪經》的淨土法門 ……………………………………………………95
第一項 十善輪與淨土生因 ………………………………………………………………95
第二項 十大莊嚴輪與淨土生因 …………………………………………………………100
第三節 小結 ………………………………………………………………………………104

第六章 地藏淨土法門與彌陀等淨土生因之比較 ………………………………………106
第一節 《地藏三經》淨土生因之比較 …………………………………………………106
第二節 彌陀、兜率、妙喜等淨土生因之比較 ………………………………………108
第三節 《地藏三經》與彌陀等淨土生因之比較 ………………………………………114
第四節 小結 ………………………………………………………………………………117

第七章 結論 ………………………………………………………………………………120

 

參考文獻
說明CBETA 引用複製的格式:
《大正新脩大藏經》與《卍新纂續藏經》的資料引用是出自「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hinese Buddhist Electronic Text Association, 簡稱 CBETA) 的電子佛典系列光碟 (2007) 。
引用《大正新脩大藏經》出處是依冊數、經號、頁數、欄數、行數 之順序 紀錄,例如: (T30, no. 1579, p. 517, b6~17) 。
引用《卍新纂續藏經》出處的記錄,採用《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 X: Xuzangjing 卍新纂續藏。東京:國書刊行會,台北:白馬精舍影印,1989)、《卍大日本續藏經》( Z: Zokuzokyo 卍續藏。京都:藏經書院)、《卍續藏經.新文豐影印本》( R: Reprint 。台北:新文豐,1978),三種版本並列,例如: (CBETA, X78, no. 1553, p. 420, a4-5 // Z 2B:8, p. 298, a1-2 // R135, p. 595, a1-2) 。
 
一、史料
 
(一)佛教經論(依序冊數、經號排列)
 
《長阿含經》,後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CBETA,T1,no.1。
《中阿含經》,東晉、僧伽提婆譯,CBETA,T1,no.26。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唐、般若譯,CBETA,T3,no.159。
《大乘悲分陀利經》,失譯本今附秦錄,CBETA,T3,no.158。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唐、玄奘譯,CBETA,T5,no.220。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唐、玄奘譯,CBETA,T6,no.220。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後秦、鳩摩羅什譯,CBETA,T8,no.223。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梁、曼陀羅仙譯,CBETA,T8,no.232。
《大方廣佛華嚴經》,東晉、佛馱跋陀羅譯,CBETA,T9,no.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唐、般若譯,CBETA,T10,no.293。
《大方廣總持寶光明經》,宋、法天譯,CBETA,T10,no.299。
《阿閦佛國經》,後漢支婁迦讖譯,CBETA,T11,no.313。
《佛說無量壽經》,曹魏、康僧鎧譯,CBETA,T12,no.360。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宋、法賢譯,CBETA,T12,no.363。
《佛說大阿彌陀經》,宋、王日休校輯,CBETA,T12,no.364。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宋、畺良耶舍譯,CBETA,T12,no.365。
《佛說阿彌陀經》,姚秦、鳩摩羅什譯,CBETA,T12,no.366。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唐、玄奘譯,CBETA,T12,no.367。
《菩薩從兜術天降神母胎說廣普經》,姚秦、竺佛念譯,CBETA, T12, no. 384。
《佛說護國尊者所問大乘經》,宋、施護譯,CBETA,T12,no.412。
《大方等大集經》,北涼、曇無讖譯,CBETA,T13,no397。
《虛空孕菩薩經卷上》,隋、闍那崛多譯,CBETA,T13,no.408。
《大方廣十輪經》,北涼失譯,CBETA,T13,no.410。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唐、玄奘譯,CBETA,T13,no.411。
《地藏菩薩本願經》,唐、實叉難陀譯,CBETA,T13,no.412。
《般舟三昧經》,後漢、支婁迦讖譯,CBETA,T13,no.417。
《佛說彌勒下生經》,西晉、竺法護譯,CBETA,T14,no.453。
《佛說維摩詰經》,吳、支謙譯,CBETA,T14,no.474。
《維摩詰所說經》,姚秦、鳩摩羅什譯,CBETA,T14,no.475。
《師子莊嚴王菩薩請問經》,唐、道宣撰,CBETA,T14,no.486。
《佛說盂蘭盆經》,西晉、竺法護譯,CBETA,T16,no.685。
《正法念處經》,元魏、菩提流支譯,CBETA,T17,no.721。
《占察善惡業報經》,隋、菩提燈譯,CBETA,T17,no.839。
《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唐、善無畏共沙門一行譯,CBETA,T18,no.848。
《陀羅尼集經》,唐、阿地瞿多譯,CBETA,T18,no.901。
《大方廣菩薩藏文殊師利根本儀軌經》,唐、天息災譯,CBETA,T20,no.1191。
《梵網經》,後秦、鳩摩羅什譯,CBETA,T24,no.1484。
《菩薩地持經》,北涼、曇無讖譯,CBETA,T30,no.1581。
《佛說地藏菩薩經》,CBETA,T85,no.2909。
 
(二) 古德著述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唐、神昉法師撰,CBETA,T13,no.411。
《念誦結護法普通諸部》,三藏金剛智授與灌頂弟子,CBETA,T18,no.904。
《[峚-大+人]窖大道心驅策法》,失譯,CBETA,T20,no.1159A。
《大智度論》,龍樹造、後秦、鳩摩羅什譯,CBETA,T25,no.1509。
《佛地經論》,親光菩薩等造、唐玄奘譯,CBETA,T26,no.1530。
《轉法輪經憂波提舍》,天親菩薩造、元魏毘目智仙譯,CBETA,T26,no.1533。
《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說、玄奘譯,CBETA,T30,no.1579。
《十二門論》,龍樹菩薩造、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CBETA,T30,no.1568。
《佛性論》,天親造、陳真諦譯,CBETA,T31,no.1610。
《究竟一乘寶性論》,北魏、勒那摩提譯,CBETA,T31,no.1611。
《金剛般若經贊述》,唐、窺基撰,CBETA,T33,no.1700。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疏》,唐、良賁撰,CBETA,T33,no.1709。
《妙法蓮華經玄贊》,唐、窺基撰,CBETA,T34,no.1723。
《華嚴經探玄記》,法藏述,CBETA,T35,no.1733。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澄觀撰,CBETA,T35,no. 1735。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唐、澄觀述,CBETA,T36,no.1736。
《勝鬘寶窟》,隋、吉藏撰,CBETA,T37,no.1744。
《無量壽經義疏》,隋、慧遠撰,CBETA,T37,no.1745。
《觀無量壽佛經疏》,唐、善導集記,CBETA, T37, no. 1753。
《阿彌陀經要解》,明、智旭解,CBETA,T37,no.1762。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沙門一行阿闍梨記,CBETA,T39,no.1796。
《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唐、道宣撰述,CBETA,T40,no.1804。
《天台菩薩戒疏》,唐、明曠法師刪補,CBETA,T40,no.1812。
《梵網經菩薩戒本疏》,唐、法藏撰,CBETA,T40,no.1813。
《菩薩戒本疏》,新羅、義寂述,CBETA,T40,no.1814。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註》,北魏、曇鸞註解,CBETA,T40,no.1819。
《俱舍論疏》,唐、法寶撰,CBETA,T41,no.1822。
《止觀輔行傳弘決》,唐、湛然述,CBETA,T46,no.1912。
《止觀義例》,唐、湛然述,CBETA,T46,no.1913。
《南嶽思大禪師立誓願文》,陳朝、慧思撰,CBETA,T46,no.1933。
《安樂集》,隋、道綽撰,CBETA,T47,no.1958。
《釋淨土群疑論》,唐、懷感撰,CBETA,T47,no.1960。
《淨土論》,唐、釋迦才撰,CBETA,T47,no.1963。
《念佛鏡》,唐道鏡、善道共集,CBETA,T47,no.1966。
《往生禮讚偈》,唐、善導集記,CBETA,T47,no.1980。
《歷代三寶紀》,隋費長房撰,CBETA,T第49,no.2034。
《宋高僧傳》,宋、贊寧撰,CBETA,T50,no.2061。
《往生集》,明、祩宏輯,CBETA,T51,no.2072。
《華嚴經傳記》,法藏集,CBETA,T51,no.2073。
《三寶感應要略錄》,宋、釋子非濁集,CBETA,T51,no.2084。
《廣弘明集》,唐、道宣撰,CBETA, T52, no. 2103。
《眾經目錄》,隋法經撰,CBETA,T55,no.2146。
《眾經目錄》,隋彥悰撰,CBETA,T55,no.2147。
《眾經目錄》,唐靜泰撰,CBETA,T55,no.2148。
《大唐內典錄》,唐道宣撰,CBETA,T55,no.2149。
《大周刊定眾經目錄》,唐明佺撰,CBETA,T55,no.2153。
《開元釋教錄》,唐智昇撰,CBETA,T55,no.2154。
《佛說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唐、藏川述,CBETA,X1,no.20。
《續華嚴經略疏刊定記》,唐、靜法寺沙門慧苑述,CBETA,X3,no.221。
《圓覺經心鏡》,宋、釋智聰述,CBETA,X10,no.254。
《楞嚴經疏解蒙鈔》,明、錢謙益鈔,CBETA,X13,no.287。
《占察善惡業報經義疏》,明、智旭疏,CBETA,X21,no.371。
《法華五百問論》,唐、湛然述,CBETA,X56,no.939。
《淨土生無生論會集》,明、傳燈撰,CBETA,X61,no.1169。
《雲棲淨土彙語》,清、虞執西、嚴培西同錄,CBETA,X62,no.1170。
《報恩論》,清、沉善登述,CBETA,X62,no.1205。
《淨土聖賢錄》,清、彭際清撰,CBETA,X78,no.1549。
《地藏菩薩像靈驗記》,宋、常謹集,CBETA,X87,no.1638。
 
二、專書論著(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一)專書
 
1. 中文
 
方立天編著,《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初版,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6月。
瓦鄧布葛著、根瑟.馬庫思譯,《宗教學入門》,初版一刷,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4月。
史吹慶輝編,《三階教殘卷》,收入藍吉富主編的《現代佛學大系》,初版,台北,彌勒出版社,1982年7月。
史丹利.外因斯坦著、釋依法譯,《唐代佛教-王法與佛法》,初版,台北: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6月。
任繼愈、杜繼文主編《佛教史》,第1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12月。
印順導師著,《佛法是救世之光》,新版一刷,新竹:重聞出版社,2000年10月。
印順導師著,《勝鬘經講記》,新版一刷,新竹,重聞出版社,2000年10月。
張總著,《地藏信仰研究》,一版,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3年3月。
莊明興著,《中國中古的地藏信仰》,初版,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9年6月。
高峰了州著、釋慧嶽譯,《華嚴思想史》,初版,台北,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1979年12月8日。
高楠順次郎、木村泰賢著、高觀廬譯,《印度哲學宗教史》,五版,台北,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1月。
野上俊靜等著、釋聖嚴譯,《中國佛教史概說》,五版,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4月。
陳揚炯著,《中國淨土宗通史》,第1版第2刷,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11月。
陳柏達譯註,《占察善惡業報經今譯》,初版,台北:靈山講堂出版部,1985年6月1日。
湯用彤著,《隋唐及五代佛教史》,再版,台北,慧炬出版社,1997年4月。
夢參老和尚主講,《地藏菩薩的念佛法門》,初版一刷,方廣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10月。
廖閱鵬著,《淨土三系之研究》,初版,高雄:佛光山出版社,1989年7月。
錢征、丁育民、華子等著,《走進九華聖境》,第一版,安徽:文藝出版社,2003年8月。
蕅益大師著,《靈峰宗論》下冊,和裕出版社,1993年4月。
謝和耐著,耿昇譯,《中國五-十世紀的寺院經濟》,初版,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1987年5月。
羅偉國著,《話說地藏》,第一版,上海書店出版社,1998年1月。
釋聖嚴著,《中國佛教史概說》,五版,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4月。
釋聖嚴著,《神通與人通》,三版一刷,台北: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7月。
釋聖嚴著,《聖嚴法師教默照禪》,初版七刷,台北: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4月。
釋聖嚴著,《菩薩戒指要》,三版一刷,台北: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7月。
釋聖嚴著,《天台心鑰──教觀綱宗貫註》,初版,台北: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4月。
顧淨緣、吳信如著,《地藏經法研究》,二版,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 1999年1月。
 
2. 日文
 
中村元編,《佛典解題事典》,臺初版,地平線出版社,1977年12月。
矢吹慶輝著,《三階教之研究》,一版,東京:岩波書局, 1927年。
石川純一郎著,《地藏的世界》,一版,東京:時事通信社, 1995年9月16日。
坪井俊映著,《淨土教汎論》,第一刷,東京:隆文館株式會社,1980年12月25日
真鍋廣濟著,《地藏菩薩之研究》,三版,京都,三密堂書店,1976年12月11日。
望月信成著,《地藏菩薩-探究來源及信仰》,一版,東京:學生社 ,1989年3月25日。
望月信亨著,《佛教經典的成立史論》,京都:法藏館,1946年。
 
(二)博碩士論文
 
王鍾承著,《地藏十王圖像之研究-以敦煌和四川造像為例》,台北:國立藝術學術學院美術史研究所中國美術史組碩士論文, 1999年六月。
林真合著,《從《占察善惡業報經》之「一實境界」論修行次第》,台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梁珮瑩著,《占察善惡業報經與占輪相法研究》,新竹: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陳佳彌著,《《大方廣十輪經》十輪思想之研究》,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畢業論文,1993年7月。
楊秋滿著,《晚明蕅益智旭之地藏信仰》,台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劉素蘭著,《中國地藏信仰之研究》,新竹: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蔡東益著,《地藏經及其孝道思想之研究》,台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
釋立融著,《蕅益智旭占察懺法之研究》,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畢業論文,2001年7月。
 
(三)期刊和論文
 
1.中文
 
王志楣撰,〈試論中國文化對佛教孝道觀的融攝--對古正美<大乘佛教孝觀的發展背景>一文的商榷〉,中華學苑第四十四期,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印行,1904年4月出版。
木村泰賢著,〈本願思想之開展與其道德的文化的宗教意義〉,收錄於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66)》初版,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12月。
冉雲華著,〈中國佛教對孝道的受容及後果〉,收錄於《第一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實錄:從傳統到現代-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東初出版社,民國1991年5月。
汪娟著,〈歷代地藏懺儀析論〉,《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四期,1999年7月。
坪井俊映著,〈淨土三經概說〉,收錄於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68)》,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4月。
祈竹仁波切著,〈寿份无量---修持延寿本尊法门〉網路版。
陳敏齡著,〈般方三昧經的阿彌陀佛觀〉,收於《東方宗教研究》舊第一期,1987年9月。
梁啟超著,〈佛家經錄在中國目錄學之位置〉,收錄於《佛學研究十八篇》,臺五版,台北:中華書局,1985年5月。
楊惠南著,〈論前後期佛教對解脫境的看法〉,收錄於《文史哲學報》第29 期,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出版,1980年12月。
釋聖嚴著,〈十善業道是菩薩戒的共軌論〉,收錄於《中華佛學學報》第八期,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出版,1995.年7月。
釋大律著,〈《中阿含經》之業觀初探-以〈業相應品〉為主-〉網路版。
釋惠敏著,〈心淨則佛土淨之考察〉,刊於《中華佛學學報》第10期,中華佛學研究所出版,1997年7月。
2.日文
 
西義雄著,〈地藏菩薩源流思想之研究〉,收入西義雄編《大乘菩薩道的研究》,京都:平樂寺書店出版,1977年。
羽溪了諦著,〈大集經和佉羅帝的關係〉,收入《宗教研究》新11卷五月,東京:宗教研究社,1934年9月。
新井俊夫著,〈中國淨土教和如來藏思想〉第28卷,收錄於《佛教論叢》, 日本:淨土宗佛教學院出版,1984年9月。
篠田昌宜著,〈智旭《占察善惡業報經疏》的現前一念心之研究〉,收錄於《駒澤大學佛教學部論集》,東京:駒澤大學佛教學部研究室出版, 2003年10月。
香川孝雄著,〈淨土教與如來藏思想〉,收錄於《佛教論叢》第17卷,日本:淨土宗教學院出版,1973年3月。
 
 
 
三、工具書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台北,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釋慈怡主編,《佛光大辭典》,電子版第二版,高雄,佛光出版社, 2000年4月。
日本印度學佛教學會網站:http://www.inbuds.net,收集56503筆英、日論文資料。
國家圖書館博碩士論文:http://etds.ncl.edu.tw/theabs/index.jsp。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http://www.gaya.org.tw/library/b-ip/b-ip.htm。
福嚴佛學院圖書館:http://211.72.50.42/mitopacw/index.html。
中華佛學研究所圖書館:http://library.chibs.edu.tw/cgi-bin/w3_sibk.sh。
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網站:http://ccbs.ntu.edu.tw/DBLM/pg2-chi/pg2_index_2.htm,該網站收集123561筆中、英、日文書籍、期刊雜誌及博碩士論文資料,且持續在增加中。
張曼濤主編,《佛教目錄學述要》,初版,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4月。
藍吉富主編,《世界佛學名著譯叢總目、索引》,初版,華宇出版社,1988年4月。
星雲大師監修,《中國佛教學術論典》碩博士學位論文,初版,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年8月。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