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
說明CBETA 引用複製的格式: |
《大正新脩大藏經》與《卍新纂續藏經》的資料引用是出自「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hinese Buddhist Electronic Text Association, 簡稱 CBETA) 的電子佛典系列光碟 (2007) 。 |
引用《大正新脩大藏經》出處是依冊數、經號、頁數、欄數、行數 之順序 紀錄,例如: (T30, no. 1579, p. 517, b6~17) 。 |
引用《卍新纂續藏經》出處的記錄,採用《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 X: Xuzangjing 卍新纂續藏。東京:國書刊行會,台北:白馬精舍影印,1989)、《卍大日本續藏經》( Z: Zokuzokyo 卍續藏。京都:藏經書院)、《卍續藏經.新文豐影印本》( R: Reprint 。台北:新文豐,1978),三種版本並列,例如: (CBETA, X78, no. 1553, p. 420, a4-5 // Z 2B:8, p. 298, a1-2 // R135, p. 595, a1-2) 。 |
|
一、史料 |
|
(一)佛教經論(依序冊數、經號排列) |
|
《長阿含經》,後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CBETA,T1,no.1。 |
《中阿含經》,東晉、僧伽提婆譯,CBETA,T1,no.26。 |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唐、般若譯,CBETA,T3,no.159。 |
《大乘悲分陀利經》,失譯本今附秦錄,CBETA,T3,no.158。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唐、玄奘譯,CBETA,T5,no.220。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唐、玄奘譯,CBETA,T6,no.220。 |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後秦、鳩摩羅什譯,CBETA,T8,no.223。 |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梁、曼陀羅仙譯,CBETA,T8,no.232。 |
《大方廣佛華嚴經》,東晉、佛馱跋陀羅譯,CBETA,T9,no.278。 |
《大方廣佛華嚴經》,唐、般若譯,CBETA,T10,no.293。 |
《大方廣總持寶光明經》,宋、法天譯,CBETA,T10,no.299。 |
《阿閦佛國經》,後漢支婁迦讖譯,CBETA,T11,no.313。 |
《佛說無量壽經》,曹魏、康僧鎧譯,CBETA,T12,no.360。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宋、法賢譯,CBETA,T12,no.363。 |
《佛說大阿彌陀經》,宋、王日休校輯,CBETA,T12,no.364。 |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宋、畺良耶舍譯,CBETA,T12,no.365。 |
《佛說阿彌陀經》,姚秦、鳩摩羅什譯,CBETA,T12,no.366。 |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唐、玄奘譯,CBETA,T12,no.367。 |
《菩薩從兜術天降神母胎說廣普經》,姚秦、竺佛念譯,CBETA, T12, no. 384。 |
《佛說護國尊者所問大乘經》,宋、施護譯,CBETA,T12,no.412。 |
《大方等大集經》,北涼、曇無讖譯,CBETA,T13,no397。 |
《虛空孕菩薩經卷上》,隋、闍那崛多譯,CBETA,T13,no.408。 |
《大方廣十輪經》,北涼失譯,CBETA,T13,no.410。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唐、玄奘譯,CBETA,T13,no.411。 |
《地藏菩薩本願經》,唐、實叉難陀譯,CBETA,T13,no.412。 |
《般舟三昧經》,後漢、支婁迦讖譯,CBETA,T13,no.417。 |
《佛說彌勒下生經》,西晉、竺法護譯,CBETA,T14,no.453。 |
《佛說維摩詰經》,吳、支謙譯,CBETA,T14,no.474。 |
《維摩詰所說經》,姚秦、鳩摩羅什譯,CBETA,T14,no.475。 |
《師子莊嚴王菩薩請問經》,唐、道宣撰,CBETA,T14,no.486。 |
《佛說盂蘭盆經》,西晉、竺法護譯,CBETA,T16,no.685。 |
《正法念處經》,元魏、菩提流支譯,CBETA,T17,no.721。 |
《占察善惡業報經》,隋、菩提燈譯,CBETA,T17,no.839。 |
《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唐、善無畏共沙門一行譯,CBETA,T18,no.848。 |
《陀羅尼集經》,唐、阿地瞿多譯,CBETA,T18,no.901。 |
《大方廣菩薩藏文殊師利根本儀軌經》,唐、天息災譯,CBETA,T20,no.1191。 |
《梵網經》,後秦、鳩摩羅什譯,CBETA,T24,no.1484。 |
《菩薩地持經》,北涼、曇無讖譯,CBETA,T30,no.1581。 |
《佛說地藏菩薩經》,CBETA,T85,no.2909。 |
|
(二) 古德著述 |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唐、神昉法師撰,CBETA,T13,no.411。 |
《念誦結護法普通諸部》,三藏金剛智授與灌頂弟子,CBETA,T18,no.904。 |
《[峚-大+人]窖大道心驅策法》,失譯,CBETA,T20,no.1159A。 |
《大智度論》,龍樹造、後秦、鳩摩羅什譯,CBETA,T25,no.1509。 |
《佛地經論》,親光菩薩等造、唐玄奘譯,CBETA,T26,no.1530。 |
《轉法輪經憂波提舍》,天親菩薩造、元魏毘目智仙譯,CBETA,T26,no.1533。 |
《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說、玄奘譯,CBETA,T30,no.1579。 |
《十二門論》,龍樹菩薩造、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CBETA,T30,no.1568。 |
《佛性論》,天親造、陳真諦譯,CBETA,T31,no.1610。 |
《究竟一乘寶性論》,北魏、勒那摩提譯,CBETA,T31,no.1611。 |
《金剛般若經贊述》,唐、窺基撰,CBETA,T33,no.1700。 |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疏》,唐、良賁撰,CBETA,T33,no.1709。 |
《妙法蓮華經玄贊》,唐、窺基撰,CBETA,T34,no.1723。 |
《華嚴經探玄記》,法藏述,CBETA,T35,no.1733。 |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澄觀撰,CBETA,T35,no. 1735。 |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唐、澄觀述,CBETA,T36,no.1736。 |
《勝鬘寶窟》,隋、吉藏撰,CBETA,T37,no.1744。 |
《無量壽經義疏》,隋、慧遠撰,CBETA,T37,no.1745。 |
《觀無量壽佛經疏》,唐、善導集記,CBETA, T37, no. 1753。 |
《阿彌陀經要解》,明、智旭解,CBETA,T37,no.1762。 |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沙門一行阿闍梨記,CBETA,T39,no.1796。 |
《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唐、道宣撰述,CBETA,T40,no.1804。 |
《天台菩薩戒疏》,唐、明曠法師刪補,CBETA,T40,no.1812。 |
《梵網經菩薩戒本疏》,唐、法藏撰,CBETA,T40,no.1813。 |
《菩薩戒本疏》,新羅、義寂述,CBETA,T40,no.1814。 |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註》,北魏、曇鸞註解,CBETA,T40,no.1819。 |
《俱舍論疏》,唐、法寶撰,CBETA,T41,no.1822。 |
《止觀輔行傳弘決》,唐、湛然述,CBETA,T46,no.1912。 |
《止觀義例》,唐、湛然述,CBETA,T46,no.1913。 |
《南嶽思大禪師立誓願文》,陳朝、慧思撰,CBETA,T46,no.1933。 |
《安樂集》,隋、道綽撰,CBETA,T47,no.1958。 |
《釋淨土群疑論》,唐、懷感撰,CBETA,T47,no.1960。 |
《淨土論》,唐、釋迦才撰,CBETA,T47,no.1963。 |
《念佛鏡》,唐道鏡、善道共集,CBETA,T47,no.1966。 |
《往生禮讚偈》,唐、善導集記,CBETA,T47,no.1980。 |
《歷代三寶紀》,隋費長房撰,CBETA,T第49,no.2034。 |
《宋高僧傳》,宋、贊寧撰,CBETA,T50,no.2061。 |
《往生集》,明、祩宏輯,CBETA,T51,no.2072。 |
《華嚴經傳記》,法藏集,CBETA,T51,no.2073。 |
《三寶感應要略錄》,宋、釋子非濁集,CBETA,T51,no.2084。 |
《廣弘明集》,唐、道宣撰,CBETA, T52, no. 2103。 |
《眾經目錄》,隋法經撰,CBETA,T55,no.2146。 |
《眾經目錄》,隋彥悰撰,CBETA,T55,no.2147。 |
《眾經目錄》,唐靜泰撰,CBETA,T55,no.2148。 |
《大唐內典錄》,唐道宣撰,CBETA,T55,no.2149。 |
《大周刊定眾經目錄》,唐明佺撰,CBETA,T55,no.2153。 |
《開元釋教錄》,唐智昇撰,CBETA,T55,no.2154。 |
《佛說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唐、藏川述,CBETA,X1,no.20。 |
《續華嚴經略疏刊定記》,唐、靜法寺沙門慧苑述,CBETA,X3,no.221。 |
《圓覺經心鏡》,宋、釋智聰述,CBETA,X10,no.254。 |
《楞嚴經疏解蒙鈔》,明、錢謙益鈔,CBETA,X13,no.287。 |
《占察善惡業報經義疏》,明、智旭疏,CBETA,X21,no.371。 |
《法華五百問論》,唐、湛然述,CBETA,X56,no.939。 |
《淨土生無生論會集》,明、傳燈撰,CBETA,X61,no.1169。 |
《雲棲淨土彙語》,清、虞執西、嚴培西同錄,CBETA,X62,no.1170。 |
《報恩論》,清、沉善登述,CBETA,X62,no.1205。 |
《淨土聖賢錄》,清、彭際清撰,CBETA,X78,no.1549。 |
《地藏菩薩像靈驗記》,宋、常謹集,CBETA,X87,no.1638。 |
|
二、專書論著(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
|
(一)專書 |
|
1. 中文 |
|
方立天編著,《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初版,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6月。 |
瓦鄧布葛著、根瑟.馬庫思譯,《宗教學入門》,初版一刷,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4月。 |
史吹慶輝編,《三階教殘卷》,收入藍吉富主編的《現代佛學大系》,初版,台北,彌勒出版社,1982年7月。 |
史丹利.外因斯坦著、釋依法譯,《唐代佛教-王法與佛法》,初版,台北: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6月。 |
任繼愈、杜繼文主編《佛教史》,第1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12月。 |
印順導師著,《佛法是救世之光》,新版一刷,新竹:重聞出版社,2000年10月。 |
印順導師著,《勝鬘經講記》,新版一刷,新竹,重聞出版社,2000年10月。 |
張總著,《地藏信仰研究》,一版,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3年3月。 |
莊明興著,《中國中古的地藏信仰》,初版,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9年6月。 |
高峰了州著、釋慧嶽譯,《華嚴思想史》,初版,台北,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1979年12月8日。 |
高楠順次郎、木村泰賢著、高觀廬譯,《印度哲學宗教史》,五版,台北,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1月。 |
野上俊靜等著、釋聖嚴譯,《中國佛教史概說》,五版,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4月。 |
陳揚炯著,《中國淨土宗通史》,第1版第2刷,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11月。 |
陳柏達譯註,《占察善惡業報經今譯》,初版,台北:靈山講堂出版部,1985年6月1日。 |
湯用彤著,《隋唐及五代佛教史》,再版,台北,慧炬出版社,1997年4月。 |
夢參老和尚主講,《地藏菩薩的念佛法門》,初版一刷,方廣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10月。 |
廖閱鵬著,《淨土三系之研究》,初版,高雄:佛光山出版社,1989年7月。 |
錢征、丁育民、華子等著,《走進九華聖境》,第一版,安徽:文藝出版社,2003年8月。 |
蕅益大師著,《靈峰宗論》下冊,和裕出版社,1993年4月。 |
謝和耐著,耿昇譯,《中國五-十世紀的寺院經濟》,初版,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1987年5月。 |
羅偉國著,《話說地藏》,第一版,上海書店出版社,1998年1月。 |
釋聖嚴著,《中國佛教史概說》,五版,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4月。 |
釋聖嚴著,《神通與人通》,三版一刷,台北: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7月。 |
釋聖嚴著,《聖嚴法師教默照禪》,初版七刷,台北: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4月。 |
釋聖嚴著,《菩薩戒指要》,三版一刷,台北: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7月。 |
釋聖嚴著,《天台心鑰──教觀綱宗貫註》,初版,台北: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4月。 |
顧淨緣、吳信如著,《地藏經法研究》,二版,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 1999年1月。 |
|
2. 日文 |
|
中村元編,《佛典解題事典》,臺初版,地平線出版社,1977年12月。 |
矢吹慶輝著,《三階教之研究》,一版,東京:岩波書局, 1927年。 |
石川純一郎著,《地藏的世界》,一版,東京:時事通信社, 1995年9月16日。 |
坪井俊映著,《淨土教汎論》,第一刷,東京:隆文館株式會社,1980年12月25日 |
真鍋廣濟著,《地藏菩薩之研究》,三版,京都,三密堂書店,1976年12月11日。 |
望月信成著,《地藏菩薩-探究來源及信仰》,一版,東京:學生社 ,1989年3月25日。 |
望月信亨著,《佛教經典的成立史論》,京都:法藏館,1946年。 |
|
(二)博碩士論文 |
|
王鍾承著,《地藏十王圖像之研究-以敦煌和四川造像為例》,台北:國立藝術學術學院美術史研究所中國美術史組碩士論文, 1999年六月。 |
林真合著,《從《占察善惡業報經》之「一實境界」論修行次第》,台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
梁珮瑩著,《占察善惡業報經與占輪相法研究》,新竹: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
陳佳彌著,《《大方廣十輪經》十輪思想之研究》,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畢業論文,1993年7月。 |
楊秋滿著,《晚明蕅益智旭之地藏信仰》,台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
劉素蘭著,《中國地藏信仰之研究》,新竹: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
蔡東益著,《地藏經及其孝道思想之研究》,台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 |
釋立融著,《蕅益智旭占察懺法之研究》,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畢業論文,2001年7月。 |
|
(三)期刊和論文 |
|
1.中文 |
|
王志楣撰,〈試論中國文化對佛教孝道觀的融攝--對古正美<大乘佛教孝觀的發展背景>一文的商榷〉,中華學苑第四十四期,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印行,1904年4月出版。 |
木村泰賢著,〈本願思想之開展與其道德的文化的宗教意義〉,收錄於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66)》初版,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12月。 |
冉雲華著,〈中國佛教對孝道的受容及後果〉,收錄於《第一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實錄:從傳統到現代-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東初出版社,民國1991年5月。 |
汪娟著,〈歷代地藏懺儀析論〉,《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四期,1999年7月。 |
坪井俊映著,〈淨土三經概說〉,收錄於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68)》,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4月。 |
祈竹仁波切著,〈寿份无量---修持延寿本尊法门〉網路版。 |
陳敏齡著,〈般方三昧經的阿彌陀佛觀〉,收於《東方宗教研究》舊第一期,1987年9月。 |
梁啟超著,〈佛家經錄在中國目錄學之位置〉,收錄於《佛學研究十八篇》,臺五版,台北:中華書局,1985年5月。 |
楊惠南著,〈論前後期佛教對解脫境的看法〉,收錄於《文史哲學報》第29 期,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出版,1980年12月。 |
釋聖嚴著,〈十善業道是菩薩戒的共軌論〉,收錄於《中華佛學學報》第八期,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出版,1995.年7月。 |
釋大律著,〈《中阿含經》之業觀初探-以〈業相應品〉為主-〉網路版。 |
釋惠敏著,〈心淨則佛土淨之考察〉,刊於《中華佛學學報》第10期,中華佛學研究所出版,1997年7月。 |
2.日文 |
|
西義雄著,〈地藏菩薩源流思想之研究〉,收入西義雄編《大乘菩薩道的研究》,京都:平樂寺書店出版,1977年。 |
羽溪了諦著,〈大集經和佉羅帝的關係〉,收入《宗教研究》新11卷五月,東京:宗教研究社,1934年9月。 |
新井俊夫著,〈中國淨土教和如來藏思想〉第28卷,收錄於《佛教論叢》, 日本:淨土宗佛教學院出版,1984年9月。 |
篠田昌宜著,〈智旭《占察善惡業報經疏》的現前一念心之研究〉,收錄於《駒澤大學佛教學部論集》,東京:駒澤大學佛教學部研究室出版, 2003年10月。 |
香川孝雄著,〈淨土教與如來藏思想〉,收錄於《佛教論叢》第17卷,日本:淨土宗教學院出版,1973年3月。 |
|
|
|
三、工具書 |
|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台北,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
釋慈怡主編,《佛光大辭典》,電子版第二版,高雄,佛光出版社, 2000年4月。 |
日本印度學佛教學會網站:http://www.inbuds.net,收集56503筆英、日論文資料。 |
國家圖書館博碩士論文:http://etds.ncl.edu.tw/theabs/index.jsp。 |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http://www.gaya.org.tw/library/b-ip/b-ip.htm。 |
福嚴佛學院圖書館:http://211.72.50.42/mitopacw/index.html。 |
中華佛學研究所圖書館:http://library.chibs.edu.tw/cgi-bin/w3_sibk.sh。 |
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網站:http://ccbs.ntu.edu.tw/DBLM/pg2-chi/pg2_index_2.htm,該網站收集123561筆中、英、日文書籍、期刊雜誌及博碩士論文資料,且持續在增加中。 |
張曼濤主編,《佛教目錄學述要》,初版,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4月。 |
藍吉富主編,《世界佛學名著譯叢總目、索引》,初版,華宇出版社,1988年4月。 |
星雲大師監修,《中國佛教學術論典》碩博士學位論文,初版,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年8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