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藏既然認為「中道」就是「正因佛性」,那麼,我們 就有必要來考察吉藏的「中道」觀。
吉藏的「中道」觀,建立在他對真理的看法之上。他認為真理唯一而且不可用語言文字來描述;因此,凡是能用語言文字描述或不是唯一的,都不是真正的真理。在這種真理觀之下,說真理是「有」固然是錯誤的,說真理是「無」或「空」也同樣是錯誤的;甚至說真理是「非有非無」也是錯誤的,因為它畢竟還是落在語言的描述層次當中。他認為,把真理說成「有」、「無」或「非有非無」,如果不是錯誤,至少是一種方便的手段,而不是真理的本來面目。他把這種方便的手段稱為「教」,意思是:為了教化眾生起見,把唯一而不可言詮的真理,方便說成「有」、「無」或「非有非無」等等。相反
地,他把那些錯以為真理不是唯一,因而錯以為真理可用「有」、「無」、「非有非無」來描述的說法,稱為「理」。
主張有真實之「理」的真理觀,自然是吉藏所批判的;只有把真理視為唯一而不可言詮,凡可言詮皆為方便之「教」的真理觀,才是吉藏所採納的真理觀。在一般佛典的用語當中,「有」是俗諦,「無」或「空」是真諦;合起來即是所謂的「二諦」。因此,把真理視為
可言詮的「有」、「無」兩理,即是「理二諦」或「於二諦」;那是吉藏所大力批判的。另一方面,把真理看做唯一而不可言詮,但(為了教化眾生)卻又可以方便說成「有」或「無」的教說,即為「教二諦」;這是吉藏所主張的。有關這些,他在《大乘玄論》卷1當中說得很清楚:諦有二種:一於諦,二教諦。於諦者,色等未曾有無
,而於凡是有,名俗諦;約聖是空,名真諦。....教諦者,諸佛菩薩了色未曾有無,為化眾生故說有無,為二諦教。
欲令因此有無,悟不有無,故有無是教。而舊義明二諦是理者,此是於諦耳。於諦望教諦,非但失不二理,亦失能表之教。
吉藏的意思是:「色」(物質)等萬物的真實面目─「實相」,是唯一而不可言詮的,不可說它是「有」,也不可說它是「無」。但是,凡夫錯以為它是「有」,而那些(沒有完全解脫的)聖者卻錯以為它是「空」(無),以致把原本唯一而不可言詮的「實相」,分別說成了「有」、「無」兩種道理。這都是屬於錯誤的「於諦」。只有體悟了「色」等萬物的唯一而不可言詮,然後為了度化眾生而方便宣說
有」或宣說「無」,才是正確的真理觀。這種真理(諦)觀,吉藏稱之為「教諦」,亦即為了「教」化眾生而方便宣說之「諦」理。
在這種特殊的真理觀之下,吉藏更進一步地建立起他的「中道」(佛性)思想。由於真諦之「無」與俗諦之「有」,都只是方便宣說的教理,而非絕對的真理,因此,絕對的真理應該存在於「有」與「無」之外,亦即存在於真諦與俗諦之外。他把這種「非有非無」,亦即「非真非俗」的絕對真理,稱為「中道」或簡稱「中」。而且,一方面由於「非有非無」是某一種意義的「無」(二者都是否定的語態),另一方面,「非有非無」也是那些主張「於二諦」的學派所主張的,因此,吉藏甚至避免用「非有非無」一詞來稱呼「中(道)」;他寧可用「非真非俗」一詞來稱呼「中(道)」,以表示他與其他學派的不同
。而且,如果允許,他連「中(道)」一詞也不採用;因為它畢竟也是日常語言中的詞彙,而真正的真理則是不可言詮的。
以上的這些說法,可以用吉藏《三論玄義》當中的一段話來做總結:問:中有幾種?答:既稱為中,則非多非一。隨義對緣,得說多一。所言一中者,一道清淨,更無二道。
 一道者,即一中道也。所言二中者,則約二諦辨中;謂世諦中,真諦中。以世諦不偏,故名為中;真諦不偏,名為真諦中。
所言三中者,二諦中及非真非俗中。所言四中者,謂對偏中、盡偏中、絕待中、成假中也。對偏中者,對大小學人斷常偏病,是故說對偏中也。盡偏中者。大小學人有於斷常偏病,則不成中。偏病若盡,則名為中....故名盡偏中也。絕待中者,本對偏病,是故有中。偏病既除,中亦不立。非中非偏,為出處眾生,強名為中,謂絕待中....成假中者,有無為假,非有非無為中。由非有非無,故說有無。如此之中,為成於假,謂成假中也。所以然者,良由正道未曾有無,為化眾生,假說有無。故以非有無為中,有無為假也。
在這段冗長的引文當中,透過「中(道)」之種類不同的介紹,吉藏說明了真理的不可言詮,而凡可言詮皆為「出處」眾生的方便宣說,亦即皆為「教」而非「理」,或皆為「成假中」而非「絕待中」。因此一中乃至四中皆是方便之「教」,而非絕對之真理。
總之,絕對之真理──「中道」是不可言詮的,因此「有」、「無」、「非有非無」等任何語詞,都不可用來描寫它。這樣看來,吉藏似乎並不強調「中道」的存在性,亦即 不強調「中道」的「有」。但是,事實並不盡然,在許多情況下,他寧可用「有」來描述「中道」,也不用「無」來描述。例如,他在《金剛般若疏》卷1即說:次聞第三萬法用空,便謂生死、涅槃、眾生、佛性一切
皆空,作此空見,便謗佛性。所以者何?今辨空者,生死虛妄,可得是空;佛性非妄,是故不空。
在這裏,吉藏明白地批判那些把「佛性」(「中道」之同義語)視為「空」(無)的人。他認為「佛性」是「不空」的。
前文說過,在吉藏的用詞當中,《法華經》的「一乘」就是《涅槃經》的「佛性」;而目前又已知,《涅槃經》的「佛性」就是《三論》和《般若經》的「中道」。因此,「一乘」、「佛性」和「中道」等三個名詞,變成了同義語, 而分別闡述它們的《法華》、《涅槃》和《般若》三經,也成了一經了。所以,吉藏說:「《法華》、《涅槃》皆《般若》異名。」而且,不但一乘、佛性、中道三詞是同義語,甚至法性、真如、實際、乃至法界、如來藏自性清淨心
、八識、首楞嚴三昧等等佛經上的常見名詞,吉藏都認為是佛性的同義詞,因此,他甚至說:「諸大乘經通為顯道,道既無二,教豈異哉?故亦得名為一部。」這種意義的「佛性」思想,是意義曖昧而難以理解的。 前文說過,佛性既然是絕對真理──「中道」的同義詞,那麼吉藏應該屬於諸種佛性說當中的「指境派」。但是,如果
佛性又與「如來藏自性清淨心」、「(第)八識」等名詞同義,吉藏似乎又是主張佛性的「主體說」了(詳前節)。
吉藏早年(五十歲以前)受到《三論》的洗禮,自然會把佛性看成中道的方便說,以致成為「指境派」的一員。但是, 晚年(五十歲以後)卻因《地論》、《攝論》的越來越盛行,也因他個人的偏好《法華》之「一乘」(佛性)思想,因此,漸漸地又倒轉過來,反而把《三論》當中的「中道」思想,視為是佛性的方便說了。而佛性的本義是「心性本淨」,亦即「自性清淨心」(性淨之心);這樣一來,原為「指境派」的吉藏,又變成了「主體派」的一員了。這一轉變,
我們將在下文詳細分析。
摘錄吉藏的佛性論與心性說之研究 
                                    
                                
                                
                                相關文章:
【No301】學佛真的很難   changchihchun         緣氣:(7556) 【No300】諸行無常   鄔金依喜              緣氣:(10702) 【No299】法尊法師佛學論文集   釋法尊撰              緣氣:(6237) 【No288】佛概念之研究與深思   張瑞良        緣氣:(11485) 【No287】「雙運論」&「次第論」   王堯論作              緣氣:(11093) 【No286】聖道三要   尊貴 達賴喇嘛         緣氣:(7110) 【No285】大圓滿傳承表   david                 緣氣:(10431) 【No284】《金剛薩垛修法如意寶珠》講記〈五〉   益西彭措 講解         緣氣:(8570) 【No283】《金剛薩垛修法如意寶珠》講記〈四〉   益西彭措 講解         緣氣:(56297) 【No282】《金剛薩垛修法如意寶珠》講記〈 三〉   益西彭措 講解         緣氣:(7603) 【No281】《金剛薩垛修法如意寶珠》講記〈 二〉   益西彭措 講解         緣氣:(26305) 【No280】《金剛薩垛修法如意寶珠》講記〈 一〉   益西彭措 講解         緣氣:(22867) 【No279】金剛薩埵法門介紹   Jonerson              緣氣:(11998) 【No278】密勒日巴中陰開示   祝務耕                緣氣:(7290) 【No277】從數息觀論中國佛教早期禪法   陳英善論作            緣氣:(5951) 【No276】智者與法藏圓頓研究   郭朝順論作            緣氣:(6950) 【No275】天台止觀修行中的「二十五方便」   王寶珍論作            緣氣:(6324) 【No274】天台觀不可思議境   林建強論作            緣氣:(6831) 【No273】 智覬「摩訶止觀」之研究   古天英論作            緣氣:(7530) 【No272】慧解脫所依二智及定地   黃雪梅論作            緣氣:(6777) 【No271】慧能般若與佛性的頓教禪法   陳平坤論作            緣氣:(6984) 【No270】《妙法蓮華經》「十如是」   黃國清論作            緣氣:(7004) 【No269】天台智顗《法華三昧懺儀》   陳玉美論作            緣氣:(7220) 【No268】智顗醫學之研究    黃柏源 論作          緣氣:(6922) 【No267】藏傳佛教繪畫藝術美學   李源盛論作            緣氣:(7230) 【No266】四諦研究   聶秀藻論作            緣氣:(6822) 【No265】 天台法華三昧   韓子峰論作            緣氣:(6172) 【No264】清辨二諦研究   曹志成論作            緣氣:(6510) 【No263】智者大師教觀研究   林志欽論作            緣氣:(6111) 【No262】唯識三性&二諦   蔡伯郎論作            緣氣:(6685) 【No261】智者大師之一佛乘思想與實踐    林明莉 論作          緣氣:(6125) 【No260】《成實論》「三心」思想之研究    陳世賢論作           緣氣:(6765) 【No259】 龍樹認識論   游祥洲論作            緣氣:(6431) 【No258】龍樹中道緣起    劉英孝論作           緣氣:(6713) 【No257】龍樹中論八不思想   陳學仁   緣氣:(10543) 【No256】宗喀巴菩薩戒研究   王惠雯            緣氣:(12479) 【No255】無我與解脫    簡淑雯 論作          緣氣:(6222) 【No254】天台懺法   蕭麗芬論作            緣氣:(6105) 【No253】攝義論   陳水淵論作            緣氣:(6589) 【No262】兜率天上師瑜珈法甚深導引   曾淑娟論作            緣氣:(7418) 【No261】中論論證方法   楊滿堂論作            緣氣:(9969) 【No260】文殊師利菩薩本願研究   黃靖芠論作            緣氣:(6403) 【No259】《維摩詰經》禪觀之研究   簡秀娥            緣氣:(12453) 【No258】藏傳佛教傳記的主體性與空性   劉婉俐論作            緣氣:(10925) 【No257】現代禪創始人談   古月胡                緣氣:(6020) 【No256】四法寶鬘   談錫永論作            緣氣:(6712) 【No255】大圓滿教義中原史   A. W. Barber          緣氣:(9751) 【No254】解脫道要義   張澄基教授撰作        緣氣:(6933) 【No253】方便道修持次第   張澄基教授撰作        緣氣:(6216) 【No252】僧叡「禪」「智」雙運   劉貴傑教授論作        緣氣:(6655) 【No251】戒律   釋果徹論作            緣氣:(6346) 【No250】禪法修行   釋果徹論作            緣氣:(6699) 【No249】藏密修行   藏密修行              緣氣:(7952) 【No248】西藏大手印 [下]   :林崇安  緣氣:(11869) 【No247】西藏大手印   林崇安教授        緣氣:(11853) 【No246】喜金剛壇城   讀書人                緣氣:(12458) 【No245】清靜自己的方法--百字明咒   尊貴 貝瑪南傑論作     緣氣:(17226) 【NO244】菩薩﹝三﹞   陳玉蛟教授論作        緣氣:(6658) 【No243】菩薩﹝二﹞   陳玉蛟教授論作        緣氣:(6055) 【No242】菩薩﹝一﹞   陳玉蛟教授論作        緣氣:(6478) 【No241】修心所成之量   貢噶旺秋 口述         緣氣:(11172) 【No240】正修菩提心 ﹝下﹞   貢噶旺秋仁波切  緣氣:(12695) 【No239】正修菩提心   貢噶旺秋仁波切  緣氣:(12104) 【No238】菩提道次第略論﹝下﹞   法尊法師  緣氣:(13432) 【No237】菩提道次第略論(中─2)   法尊法師  緣氣:(19140) 【No236】菩提道次第略論(中─1 )   法尊法師  緣氣:(15856) 【No235】菩提道次第略論(上)   法尊法師  緣氣:(16351) 【No234】現觀莊嚴論內涵﹝下﹞   陳玉蛟教授論作        緣氣:(6110) 【NO233】現觀莊嚴論內涵﹝上﹞   陳玉蛟教授論作        緣氣:(6554) 【No232】現觀莊嚴論   陳玉蛟教授            緣氣:(6683) 【No231】四百論大義   釋見愷論作            緣氣:(6248) 【No230】四百論   釋見愷論作            緣氣:(6203) 【No229】菩提道燈論   阿底峽尊者造          緣氣:(6790) 【No228】達賴喇嘛全球中文翻譯蔣揚仁欽喇嘛演講   :michael chen         緣氣:(6514) 【No227】七十空性論   龍樹菩薩造            緣氣:(12180) 【No226】十善業道是菩薩戒根本   聖嚴法師  緣氣:(11281) 【No225】菩薩戒重點   聖嚴法師            緣氣:(11660) 【No224】心所是戒   楊郁文教授論作        緣氣:(6186) 【No223】寶性論   釋恒清教授論作        緣氣:(7401) 【No222】佛性&佛性自體相意義   釋恒清  緣氣:(10413) 【No221】佛性論意趣   釋恒清  緣氣:(10676) 【No220】解深密經疏   楊白衣教授論作        緣氣:(6417) 【No219】羅什法身析論 ﹝下﹞   王堯教授論作          緣氣:(5456) 【No218】羅什法身析論 ﹝上﹞   王堯教授論作          緣氣:(6486) 【No217】鳩摩羅什涅槃思想   王堯教授論作          緣氣:(6569) 【No216】鳩摩羅什實相思想   王堯教授論作          緣氣:(6787) 【No215】鳩摩羅什禪觀思想   王堯教授論作          緣氣:(6404) 【No214】鳩摩羅什之空觀思想   劉貴傑教授論作        緣氣:(6426) 【No213】鳩摩羅什大乘思想   劉貴傑教授論作        緣氣:(6234) 【No212】宗喀巴中觀不共勝法   王堯教授  緣氣:(11983) 【No211】龍樹「緣起」解釋   王堯教授論作          緣氣:(5870) 【No210】從法華到淨土   安愚論作              緣氣:(5741) 【No209】貫通顯密   陳玉蛟  緣氣:(11355) 【No208】菩薩戒學以無著為主寂天為輔   陳玉蛟教授論作        緣氣:(11852) 【No207】千手千眼觀音齋戒閉關功德利益   創古仁波切  緣氣:(12393) 【No206】千手千眼觀音齋戒閉關   第一世卡盧仁波切   緣氣:(12845) 【No205】四臂白觀音法儀軌   尊貴 創古仁波切講授   緣氣:(7585) 【No204】六字大明咒利益功德   第一世卡盧仁波切  緣氣:(13146) 【No203】菩提道次廣論造作翻譯內容題解﹝下﹞   :法尊法師 講論        緣氣:(12628) 【No202】菩提道次第廣論造作翻譯內容和題解   法尊法師  緣氣:(12053) 【No201】吉藏心性說   楊惠南教授論作        緣氣:(6733) 【No199】佛教辯證思維略析﹝下﹞   呂有祥教授論作        緣氣:(5331) 【No198】佛教辯證思維略析﹝上﹞   呂有祥教授論作        緣氣:(5272) 【No197】觀音菩薩含義與系統   巴宙教授論作          緣氣:(7066) 【No196】涅槃定義〈下〉〈佛性定義〉   張曼濤  緣氣:(10515) 【No195】涅槃定義﹝中﹞〈解脫大意〉   張曼濤 所長教授論作   緣氣:(7029) 【No194】涅槃定義﹝上﹞   張曼濤 所長教授論作   緣氣:(6349) 【No193】涅槃思想﹝二﹞   張曼濤 所長教授論作   緣氣:(5174) 【No192】涅槃思想﹝一﹞   張曼濤 所長教授論作   緣氣:(5347) 【No191】大乘資糧的實踐--發菩提心﹝下﹞   張福成  緣氣:(11099) 【No190】大乘資糧的實踐--發菩提心﹝上﹞   張福成教授  緣氣:(11323) 【No189】大乘資糧的涵攝--顯密融貫   張福成教授論作        緣氣:(12624) 【No188】壇經自性觀念的探索   李昌頤論作            緣氣:(5187) 【No187】心淨則佛土淨   釋惠敏教授論作        緣氣:(9214) 【No186】《維摩詰經》之心淨則佛土淨─釋惠敏教授   釋惠敏教授  緣氣:(11878) 【No185】三十七菩提分法的特色   楊郁文教授論作        緣氣:(6546) 【No184】大乘佛教菩薩觀念   蔣義斌教授論作        緣氣:(6584) 【No183】大智度論大乘十地   蔣義斌教授論作        緣氣:(6917) 【No182】大乘之法空觀   釋海實 論作           緣氣:(5216) 【No181】二乘之法空觀   釋海實 論作           緣氣:(5726) 【No180】無我定義   釋海實                緣氣:(5243) 【No179】中論破四緣觀法   釋圓智 作             緣氣:(9910) 【No178】《中論》<觀因緣品〉四門不生觀   釋圓智 作             緣氣:(15406) 【No177】法空的義涵   釋圓智 作             緣氣:(6248) 【No176】四無量法門重要性   釋開仁  論作          緣氣:(6295) 【No175】四無量心修行次第﹝巴利語系統傳承﹞   釋開仁 論作           緣氣:(7378) 【No174】四無量心之方法次第﹝漢文系統的傳承﹞   釋開仁論作            緣氣:(6572) 【No173】念佛色身三昧殊勝原因   釋果化       緣氣:(9863) 【No.172】念佛三昧行法次第﹝下﹞   釋果化論作            緣氣:(6640) 【No.171】念佛三昧行法次第﹝上﹞   釋果化論作            緣氣:(6571) 【No.170】格魯派佛性論   林崇安教授論作        緣氣:(11333) 【No.169】藏地佛性論   林崇安教授論作        緣氣:(5456) 【No.168】漢地佛性論特別經據   林崇安教授論作        緣氣:(5411) 【No.167】三中論與佛陀之本懷   李志夫教授      緣氣:(10584) 【No.166】佛陀緣起理事本懷   李志夫教授論作        緣氣:(5329) 【No.165】十種直心持戒   釋慈汶 論作           緣氣:(6096) 【No.164】華嚴經.十地品地位   釋慈汶 論作           緣氣:(6483) 【No.163】『阿含』──空與解脫道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緣氣:(12136) 無量【No.162】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緣氣:(9448) 空與心解脫【NO.161】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緣氣:(9307) 大乘五蘊論 【No.160】   電子大藏經            緣氣:(5758) 
                                
                                上一篇(【No201】吉藏心性說) 回目錄 下一篇(【No199】佛教辯證思)